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已有30个亚型毒株,何时熬出头?有盼头了↘曾光:满足这个条件,口罩可以摘

新闻坊 2023-01-02

近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陈赛娟团队

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团队

联合攻关

经过初步分析后公布了

 上海近期奥密克戎主要亚型 

👇👇👇

主要是BA.5.2、BF.7、XBB等

5个奥密克戎亚系

图说:陈赛娟、范小红团队联合预测疫情趋势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该研究分析当前境内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型种类,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感染者及住院患者中的比例,并用数学建模对疫情走向进行模拟预测。


上海样本包含30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


基于2022年秋冬期间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的378例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研究者获得369个高质量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子进化树分析发现,这些病毒基因组中共包含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里记录的30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其中355个(95.95%)基因组序列集中在5个奥密克戎亚系,主要毒株包括已报道在北京和广州等地流行的BF.7和BA.5.2和近期欧美地区出现的BQ.1和XBB。


结合感染者的旅行史和感染接触史,证明:

  • 有北京或广州疫情接触史者分别主要携带BF.7和BA.5.2亚株

  • 从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携带BQ.1和XBB

  • 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BA.5.2以外,还有多个奥密克戎亚株相对占比较高。

  • 这些结果中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年龄偏高者和男性患者
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


由于抗击新冠感染的任务已经转为防治重症为主,研究团队依据公开信息,对此波疫情截至2022年11月29日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数和感染者总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重症/危重症人数随感染者人数增长而增加,比例达到0.035%


根据一般规律,高危人群在入院2-3周后演变为重症危重症患者。因此,研究团队对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26日期间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5706名有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演变进行了分析。


经过综合医学观察和诊断
  • 其中5533名患者表现为轻型和普通型(总占比96.97%);

  • 其余173名患者进展成重症/危重症(总占比3.03%),其中包括20名仅有新冠感染者(0.35%)和153名伴有因新冠感染而加重的基础疾病患者(总占比2.68%)。此外年龄偏高者 (55-60岁以上,p<0.0001) 和男性患者 (p<0.0001)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


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区
初步判断本轮疫情感染人数
将于元旦前后接近尾声


基于此前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地常规核酸检测的感染者数据,团队建立模拟感染者数量变化曲线的数学模型,对近期疫情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初步判断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上述主要城市接近尾声。


然而,基于重庆市主城区和郊区数据的数学模拟分析,提示疫情峰值在郊区有所延后,且其感染峰值将在春运期间因疫情扩散加速而显著增强。对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在不计省会城市人群疫情进展情况进行预测,估计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的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由于春运原因,这些峰值也可能提前到达。


以上分析结果提示,元旦之后到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将主要影响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国内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因此,春运期间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性将极大影响疫情走向。


曾光:北京感染率或超80%
一些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了!


在12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2022 凤凰网财经峰会”上,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表示,北京本轮疫情主要流行的BF7毒株,这是迄今以来是传播率最强的毒株,再叠加冬季呼吸道比较干燥人群在室内聚集较多,且流感也出现了变异株……


诸多因素凑在一起

就迎来了新冠奥密克戎的风暴

而且这个风暴确实来势非常快

它的进展速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曾光表示,过去根据流脑传播的经验,第一波一般感染人数不超过30%,然后再来第二波,第三波,以后两波都不会比第一波更强。但是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


曾光估算,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是他觉得北京市的感染人数可能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


至于大家关心的

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口罩

曾光表示

现在就可以分场合摘口罩了


曾光补充说明,本来戴口罩也是分场合的,比如在空野中就可以不戴口罩。“在疫情感染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地方,感染过两周以后,至少就不会像现在都要戴N95口罩了。但是到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在飞机、火车上,还是要戴口罩、勤洗手。


-END-


本文编辑|小门耳

消息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凤凰网财经


推荐阅读点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