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虑! 许多上海人急了: 近期高发, 这些药公立医院几乎买不到…最新消息↗
自从去年秋冬以来
我国出现了新冠、流感、
肺炎支原体感染等
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情况
今年进入秋季
多地医院都表示
流感就诊人次有所增加
不少上海网友发帖求助:
"哪里能买进口注射阿奇霉素"
还称"去三甲医院,
被告知没有进口阿奇霉素"
不仅是上海
各地网友都有
"进口阿奇霉素难买"的困扰
(戳下图回看此前报道↓↓↓)
一时间
有关"公立医院难寻进口原研药"
"进口原研药消失"
"进口药不好开"的话题
持续引发热议
进口药真的消失了吗?
公众对进口原研药的关注
折射出了什么呢?
"原研焦虑"源自哪里呢?
一起来听听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
和 特约评论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泓冰的看法
为什么会出现
进口原研药不好开
或开不到的局面?
陈珉惺 表示
首先要明确
这些"开不到的原研药"是指哪些药?
以及"开不到药"是怎么开不到?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大家在网络上说的这些进口原研药,可能是一些价格较高,未进入国家集采的,或参与集采却落标的进口原研药。
所说的开不到了,是怎么开不到?比如在药房或民营医院能买到,但在公立医院开不到。所以,我认为公众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些集采药,原本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在医院里能开到的,为什么现在消失在公立医院了?
陈珉惺认为
导致出现进口原研药不好开
或开不到的局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采集政策
那么,开不到药
到底是医院采购不了这种药?
还是能采购到却不给开?
陈珉惺称:两种情况都存在
↓↓↓
如今,所有公立医院都必须在政府搭建的药品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如果原研药没有达到集采要求,并且不愿降低价格的话,就没办法进行挂网销售。如此一来,那公立医院也就无法进行采购。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各地会出台相应政策,如,上海出台了一个梯度降价的政策,规定即使落选了,但在1~3年之内,可以分批次降低价格,最终使药品价格保持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水平,医保还是可以报销的。
但可能由于制药企业有自己的商业考虑,它的重点已经放弃公立医院了,把更多的重点转向药店或私立医院,所以公立医院没办法在政府的采购网上购买到这个药。
为什么一些药品能采购到
但医院不愿意开呢?
陈珉惺称
一些医院为了方便管理
便采取"一刀切"
只进集采药品
这就造成在公立医院
"难开"进口原研药的现象
↓↓↓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集采政策会对医院有考核,采集合约也有规定,每家医院要把集采预报量执行完毕。
通常留给非集采药品的空间只有20%~30%之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比例可能会更小。因为医院面临较多的考核,除了集采方面的考核,还有医院绩效方面的考核。又在种种政策的叠加下,医院为了使管理更方便,就一刀切,只进集采药品。
对于进口原研药不好开
或开不到的局面
专家怎么看呢?
对此,李泓冰表示
可在一些药店或民营医院
保留部分市场份额
特约评论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李泓冰:
我们的医保应该说是一种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全部覆盖所有的医疗需求,所以能不能给原研药一个口子,比如说在药店,在一些民营医院保留一部分市场份额,去拿着医生处方去买你需要的原研药,以缓解这个病患焦虑和舆情焦虑罪。
实际上,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惯例。业内人士介绍,原研药企业在专利到期后,有义务公开药物分子成分,但药物的辅料和生产工艺通常作为核心技术秘密,不予公开。
那么,成分相同、
辅料和生产工艺
有所区别的仿制药
是否能完全替代原研药呢?
2016年,中国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衡量标准由简单的活性成分类似的"药学等效",提升为"生物等效"。
"生物等效"评价的是仿制药和原研药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如果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落在原研药的80%-125%之内,即为生物等效。
同时满足药学等效和生物等效的仿制药,就能被认为与原研药的临床疗效相当,可以相互替代,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个金标准。
虽然上市仿制药在统计学上
实现了和原研药的"生物等效"
但部分患者还是觉得用完了之后
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种药效的差异真的存在吗?
陈珉惺认为
这种药效的差异是合理的
也确实是存在的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我认为,这种药效的差异是合理的。不用说仿制药,就算是原研药,任何一种药对每个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落在原研药的80%-125%之内,即为生物等效"。因此,部分仿制药服用后,疗效不如原研药,或有副作用,这种可能性也的确是存在的。
实际上
我国一直在推动
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相关工作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价格
为了让大家用上实惠的好药,2018年我国开始对药品实行集中带量采购,试图"以量换价",一些价格昂贵的进口原研药因降价不够而出局。
迄今为止已进行的九轮集采中,国产仿制药有1583个品种中标,进口原研药有70个品种中标,仿制药占比超过95%。集采中标药品的使用比例连续多年被列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生被要求多用集采药。在这一背景下,进口原研药逐渐"淡出"公立医院。
集采政策出台五年
接下来应该怎么更好满足
百姓的多样化用药需求?
李泓冰认为
"要考虑到部分人群
对进口原研药的需求,
即使很小一部分,
也要满足到不同人群的用药诉求”
同时
也要鼓励开发创新药
↓↓↓
特约评论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李泓冰:
有一些特殊病种或重症患者,对某种进口的原研药有高度依赖性,但药物集采后买不到药了。集采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权益,这非常好。但这不能成为少数病患救治需求被牺牲的理由。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尊重差异化的需求,应该全力以赴保障少数人原研药的药品供应,每个病患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陈珉惺认为
首先要使得每个群体吃上药
其次解决"吃好药"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以价换量最初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用上药,下面一步应该是用好药。以价换量省下来的钱是为了进一步采购好的创新药,但是一味的提倡却可能进一步伤害创新药的研发。
戳视频回看详细报道↓↓
来源:本台《新闻夜线》
编辑: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