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紫砂七老名作品赏
宜兴紫砂史是一部历代紫砂艺人的创业史,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任淦庭七大老艺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
今天我们来看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七大老艺人精品传器,感悟大师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福蟠桃壶
裴石民喜用自己配置的团黄色泥,色艳似金。
此壶身似桃非桃,一捺底。嵌盖,口边饰线纹,嘴把枝节老练干脆,无雕琢之气。
▲五福蟠桃壶
一面枝叶飘逸,塑五个寿桃,二只蝙蝠;另一面贴一对蝙蝠,盖上竖一枝桃叶缀三个小桃,桃子用红泥着色,醒目艳丽。
▲五福蟠桃壶
裴石民制作花塑器常对景物写生,当时裴氏年过六十,其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底钤“宜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章,为社员共享壶款。
▲供春
此式供春为裴氏重新创作设计,为独树一帜的裴氏供春壶式。此壶通体自然古朴,凹凸如古树瘿,深得野逸之趣,温润天成。
▲供春
▲觚棱提梁
吴云根把传统的觚棱壶形制加以提炼改进,并由握把改为提梁。
▲觚棱提梁
圆润的壶体与直角提梁所营造的空间,构成了实与虚、圆与方的对比效果,经壶艺家一番改造之后,使茗壶更具浓郁的古色古香韵味。
▲合盘腰线壶
▲洋桶
▲汉君壶
汉君壶原似曼生扁石壶之式,历史上的汉君壶款式笨拙,而后历经反复提炼,尺度严谨,比例适中,嘴、把、桥钮方中圆浑,嵌盖圆穹与口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清末民初基本定型。
王寅春制壶技法以纯熟、快捷著称,从泥片到成器,一律用手工制成。光素器不仅要求制品无瑕疵,根本在形制神韵,王寅春所制则有大将风度。
▲裙花提梁
此壶器身为椭圆形,下部菱花六瓣纹饰,口饰云肩线与腰圆盖板相吻合,盖面如意菱花纹饰,中肩部百结绳纹,扁方体提梁乘势而立,将多种操作手法集于一壶。
▲半菊
▲单环壶(仿供春圈顶壶)
此壶作于上世纪60年代,凭借三十年代在上海仿制明清紫砂名人名作的经验,揣摸精品的造工、形制,汲取前人的精华,此时偶感而发,制作供春圈顶壶。
圆柱壶身,迭然而起,大平底,直身圆肩,直颈圆盖,桥梁钮中置圆环,端庄挥洒自如。三弯嘴直挺,圈把折圆微方,显示一股刚正之气。
▲彩蝶壶
此壶为1972年设计制作,立意新颖,取花香蝶至之意。壶身如钟似碗,两片牡丹花叶正反相依,包裹壶嘴。
▲彩蝶壶
牡丹根茎作壶把,虬干嫩枝分明;以花蕾结于盖顶,翠蝶为盖钮。整器以简托繁,有壶静蝶舞、风卷叶动之势。
▲常青壶
报春壶式,三十年代朱氏在省陶职校任教师之际,即趋雏形。朱可心首创一壶多种装饰新形式,如报春壶、常青壶、劲松壶、翠竹壶、高瘿壶等,都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碗桃壶
▲矮竹鼓
1986年3月,朱可心感到自身年迈,每况愈下,紫砂壶界假冒伪壶日趋泛滥,他敦促家人当面将自己的印章全部销毁,表现出名师高风亮节的气魄和崇高艺德、艺品、艺貌。
▲高井栏
顾老一生所制井栏壶式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高井栏与矮井栏之分。高井栏创作于70年代中后期。
最为著名的一件高井栏,是顾老于1980年制作赠送给挚友唐云,壶身背面唐云先生亲自题刻“一九八零年九月十七日过宜兴访景舟老友赠此以为纪念,老药”。
▲匏尊
▲如意仿鼓
▲汉云
▲板桥提梁
此壶为顾景舟设计,葛陶中制作。
1979年,章以谦导演来紫砂工艺厂拍科教片《紫砂陶》(原名紫砂春华),顾景舟为艺术顾问和指导。
▲板桥提梁
“腹大嘴尖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的这首茶壶诗,在影片里要讲到。
▲板桥提梁
为配合影片拍摄,在章以谦的建议下,顾景舟亲自设计了板桥提梁壶,由徒弟葛陶中制作。此提梁壶有,三孔桥钮和麻花钮两种形式。
▲提璧
▲僧帽
▲洋桶
▲蝠纹水盂
此水盂为长方形,似欧洲古代商船,两头卷沿上翘,二侧为直并饰抽象云蝠纹装饰,底有四足为如意纹雕塑而成,寓意吉祥如意,洪福齐天。
▲三足水平
▲六方水平
▲四方水平
▲莲藕酒具
九件套酒具属于紫砂创作中的鸿篇巨制,蒋蓉大师于1965年精心设计制作。
用两种色泥,以莲藕、荷叶作为酒具的基本结构,段泥的藕作壶身,绿泥的叶和叶梗分别作壶嘴和壶把,形象高挑挺拔,整个造型十分典雅。
▲莲藕酒具
据蒋蓉生前介绍,蒋蓉一生只制作三套莲藕酒具,一套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一套由博物馆收藏,一套在拍卖会上拍。
▲荷叶壶
▲柿花壶
▲莲瓣水洗
▲果品
▲云龙瓶
任淦庭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可谓宜兴紫砂陶刻历史上的独创绝技之一。作品不仅题材多样,也将时代风貌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