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教育部启动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社工怎么做?

潘晓丽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日前,教育部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要求,本次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的重点是指导各地进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织牢联动网络,健全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主要采取六项举措:

一是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对所有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开展全面排查,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及时消除隐患问题。对排查发现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切实防止学生欺凌事件发生。

三是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批评教育、警示谈话和纪律处分、训诫、转入专门学校等惩戒措施。对遭受欺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四是规范欺凌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学校要及时制止并进行调查处理;情节严重,要及时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五是切实加强教育引导。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加大家庭教育力度。

六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预防、考评、问责机制,切实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

学校社工在校园防欺凌工作中能发挥重要的专业作用。下面来看一位社工的总结和反思。




打破校园欺凌的魔咒

潘晓丽



你能够识别校园欺凌吗


一般来说,人们较多关注的校园欺凌现象往往是肢体欺凌,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欺凌方式却常常被忽略。校园欺凌是指一名学生长期反复地受到另外一名或多名学生的负面行为的影响,是一种蓄意的、重复的攻击行为,双方在关系上是不对等的。判断一名学生是否受到了校园欺凌,除了以上三种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当事人的感受,看他是否感觉受到伤害。驻校社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一些情绪、行为表现,如果伤害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不是蓄意的,就不属于校园欺凌。同时,欺凌事件双方的关系不对等,不仅是指身体力量的不对等,也包括心理、经济等层面,欺凌者在不同层面占优势,对受欺凌者施加影响。如果是力量对等的双方互相伤害,就不属于欺凌的范畴。欺凌行为是重复的,不止一次发生,在未来有可能多次发生,受欺凌者会担心未来继续遭到欺凌者的攻击。但有些欺凌行为不需要重复就会带来可怕的影响,有些受欺凌者一次就会感觉受到很大的伤害,被欺负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避免欺凌行为发生。


校园欺凌后果有多严重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受欺凌者,他们在欺凌事件结束之后,仍然生活在欺凌的阴影下,这种心理创伤是难以自动愈合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受欺凌者的性格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可能变得不爱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下滑、做事缺乏自信心、不信任他人和社会等,甚至有的受欺凌者会反过来去欺凌更弱小的同学,成为欺凌者。而欺凌者看似是整个事件的胜利者,但其实他在欺凌别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在此过程中他会体验到愤怒、羞愧和罪恶感,他们患抑郁、焦虑情绪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风险较高,长大后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的概率也会增大。因此,学校社工及老师等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将校园欺凌扼杀在萌芽中。


社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一)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处理好情绪是首要目标

当受欺凌者找到社工,情绪低落地讲述自己的遭遇时,社工首先要做的是处理其情绪,做到接纳与信任、无条件关怀。对于哭诉的服务对象,切忌叫他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做法是递给他一张纸巾、一杯温水,轻拍其后背,允许其哭泣,让他感受到被接纳,这样才有利于服务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也有利于社工收集有效的信息。同时,服务对象讲述被欺凌事件时,社工要保持聆听和信任,给予服务对象积极的回应,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和对事件的重视,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多方支持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涉及多方主体,社工要遵循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保障。

首先,社工要向班主任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平时在班上的表现,通过同学了解他们日常的相处模式,进而处理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关系问题。如在小雯个案中,欺凌者对事件的后果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社工可以通过理性描述、引导提问、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欺凌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对同学造成的伤害,从心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愿意作出改变。

其次,有些欺凌行为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比如叫别人不喜欢的外号、辱骂等言语欺凌,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社工可以和欺凌者约定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当欺凌者在班级里和家里出现违反约定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就要及时提醒,并引导他反思和改正。当欺凌者能够做得好时,及时给予欣赏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改变的价值感和快乐,从而强化好的行为,弱化不好的行为,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最后,面对校园欺凌,社工不仅要考虑到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资源,还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朋辈支持,因为朋辈群体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他人。社工可以运用朋辈群体的力量,帮助受欺凌者重新建立自信。欺凌者大多都是恃强凌弱,而通过建立受欺凌者的人际关系,增强其人际支持网络,能够帮助受欺凌者提升面对欺凌者的勇气,增强应对问题的信心。在小雯的个案中,社工运用班干部的力量,积极关注小雯日常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有特殊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并给予帮助,使小雯重获安全感。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社工引导小雯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建立友谊,提升其自我修复、自我肯定能力,增强应对当下和未来问题的信心。

(三)营造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预防校园欺凌再次发生

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源往往在于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不足,缺乏团结友爱的意识。因此,社工可以联合学校,通过展板宣传、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心理剧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通过班级团队建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团结友爱的意识,通过求助信箱、求助热线、面谈咨询等方式帮助遇到校园欺凌问题的学生。社工整合学校多方资源,从点、线、面多维度营造团结友爱、互助互信的校园氛围,有利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反思


校园欺凌事件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受欺凌者,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欺凌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受欺凌者长大之后还会记得曾经受到的伤害,因此要及时制止校园欺凌,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在小雯的个案中,社工通过整合资源和面谈辅导,使服务对象摆脱了被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困境,缓解了服务对象焦虑、不安的情绪,克服了她对校园欺凌的恐惧心理。同时,社工也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与体育委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并帮其重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也应该给予欺凌者足够的关注。对于欺凌者,老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生硬地让其道歉,甚至体罚,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体罚会强化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他们学习到的也是通过这种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再则,学生或许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但他也很有可能会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内心深处对“报仇”的渴望,将暴力转化为更加隐蔽的欺凌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社工应该联合学校老师,不要给学生贴标签,积极为欺凌者敞开心理疏导之门,从思想源头上修正错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预防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打破校园欺凌恶性循环的魔咒。

(作者系深圳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社工)

来源:教育部官网、《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到来,学校社会工作还会远吗?

2处提到社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