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

其他

五部门发布措施,要求培育健康养老托育、社区消费等新场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推动科技成果在消费领域加快应用,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措施》提出了培育餐饮消费新场景、培育文旅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培育大宗商品消费新场景、培育健康养老托育消费新场景、培育社区消费新场景六大重点任务共17项措施。其中,在培育健康养老托育消费新场景方面提出三项措施:一是推动健康消费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力量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研究制定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基本内容,便利居民获得基本卫生健康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技术的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开展“健康消费引领行动”。二是拓展银发消费新场景。引导电商平台、大型商超举办银发主题购物节,支持设立银发消费专区。加快消费场所适老化改造,鼓励商场、超市等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提高老年人消费便利度。优化提升老年助餐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给予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一定的运营补助或综合性奖励补助,并按规定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补贴或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科学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方式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持续提升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推动康复辅助器具升级。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发展健康管理、养老监护、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提高老年用品市场供给质量。三是积极发展育幼消费。探索社区、家庭互助等托育服务新模式,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育幼服务,指导家庭托育点健康规范发展。鼓励提供全日托、计时托等多类型托育服务。支持行业协会等开发婴幼儿照护课堂,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向广大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加大婴幼儿照护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健全保育师等育幼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快完善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加强商场、写字楼等“婴童友好”活动空间管理。在培育社区消费新场景方面提出两项措施:一是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支持社区盘活现有闲置房屋场所,鼓励利用现有设施转型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推动养老育幼、邻里助餐、体育健身、健康服务、家政便民等服务进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探索发展智慧社区,推动社区生活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二是优化农村社区消费环境。加快补齐农村道路、供排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消费硬件设施。统筹利用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支持开展电影、体育赛事、图书等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文化产品进农村。(记者
6月25日 上午 11:02
其他

“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共解基层治理难题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但因社区影响力有限,大多存在参与资源不足、社区协调不力、活动持续性不够等问题。为破解上述问题,北京市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充分调研,在街道搭建社工服务中心、在社区搭建社工站(街道、社区两级社工服务体系简称为“社工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社区参与经验,提出“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的社区治理模式。建立机制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建立统筹协调及运行机制。街道整合党群、社区建设、民政等相关部门职能优势,统筹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社区书记工作室的场地空间,为“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项目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促进服务共融、阵地共建。在实践中,街道逐步形成了“1+4+6+N”的运行机制。其中,“1”指的是社工服务中心,由街道主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街道分管科室负责人担任中心副主任,由第三方专业社工机构派驻2名中级社工担任督导、2名专职社工负责具体工作。社工服务中心配套制定了工作任务、岗位职责、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11项,把握“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项目的总体方向。“4”指的是打造集专业督导、暖心服务“双向循环”、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社工人才培养为一体的4个平台,提供服务和技术保障。“6”指的是6个社区级的社工服务站,是社工服务中心对外链接资源的主要支点。“N”即为N个“社区合伙人”,指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吸纳符合社区发展需要的各类机构、组织、团体及个人,以技术、智力、资金、人力等资源参与社区共建发展,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益服务,进而激发社区活力,持续提供各类社会资源。▲社工组织小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多元投入及督查反馈机制。“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通过街道统筹、社区落实的工作模式,即由街道统筹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合伙人”捐助等多方资金来源,各社区合理使用社区公益金,开展社工站服务项目。据统计,当前已招募到68家“社区合伙人”,2023年统筹整合95万元资金支持社工站服务项目。“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项目还以专业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项目执行的质量。一方面,街道社工服务中心邀请高校老师、社会工作师,对社区社工站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督导反馈结项评估,实现疑问当面提、疑惑当面解。2023年,街道社工服务中心与专家团队进行分组,以“1名专家督导+1名专业社工”深入对接1个社区社工站的督导模式,常态化地为各社区社工站开展督导服务。目前,已完成一对一督导、团体督导90小时,社工站中期评估及末期评估12次。另一方面,街道社工服务中心面向社会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积极参与到项目评价和资金监督工作中,通过社会公众的力量监督项目进展。聚焦重点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打造精品项目。项目既是社工服务平台主要的工作任务,也是“社区合伙人”主要的服务方向。2023年,围绕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领域,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制定了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建立了群众“点单”—社工服务中心“派单”—社工站“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项目从有到优的转变。2023年,街道社工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属地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智力型“社区合伙人”,通过座谈、焦点小组的方式,围绕社区事务,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协助社区社工站梳理特色品牌项目。当前,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已召开联席会议十余场,稳步推进服务项目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如,通过智力型“社区合伙人”的多次打磨,街道所辖的6个社区社工站已初步形成“兴云之中——社区e家亲”“童趣伴夕阳”“知识赋能·智汇兴西”“低碳林北·绿色家园”“回音壁——社区议事会”以及“金凤恋巢——社区志愿服务摊玩节”等特色项目。▲高校教师、社区社工与饮马井社区楼门长就楼门长工作展开协商座谈培育社工人才。为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的专业化发展,街道社工服务中心整合高校老师、社区持证社工等“社区合伙人”资源,加强社工站社工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比如,社工服务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社工专家、高校教师围绕需求调研、社会工作本土化等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举办各类主题培训,有效提升社工服务能力。2023年,街道社工服务中心为辖区社工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线上培训,成功助力28名社工顺利通过考试。当年,街道组织132名持证社区工作者参加区级社工职业技能大赛,最终4名社工代表入围决赛,荣获团体三等奖。另外,社工服务中心还在持证社区工作者群体中进行内部“合伙”,在兴政西里社区专门成立“社工学堂”,以“督学考”一体化方式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在“优才”持证社区工作者兼社区书记的带领下,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意识领先的持证社区工作者共同组建技术团队,研讨社区治理难题、分享经验、传授知识、创新思路,形成多元互动的学习生态。“社工学堂”还通过“现场带教+实地模拟”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社区书记现场“手把手”指导持证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并进行经验传授。注重“可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展。近一年来,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开展了大量的民生服务和社区治理活动,参与的“社区合伙人”越来越多,既有政府各委办局,还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参与的形式既有提供资金或物资的,也有提供智力的。值得一提的是,受此影响,全街道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活动规模和范围也得以同步扩大。2023年,街道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8143人,社区志愿服务队177支,年度共组织志愿服务活动88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更多的社区居民以志愿者“合伙人”的形式参与活动。街道社工服务中心还专门针对楼门长开展专项培训和座谈,楼门长、社区居民代表也成为人数众多的“社区合伙人”。逐步实现“可持续”。“社工服务平台+社区合伙人”的方式促进相关项目和活动在专业性、技术性上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及社区社工站共开展个案服务50余次,小组70余节,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社区共融等社区活动200余场,直接受益者1万余人次,开展的普惠型服务和公共服务覆盖约4万余人次。▲兴政西里社区文化合伙人活动之非遗文化进社区更为重要的是,林校路街道探索的这一机制改变了以往松散、临时性的社区参与形式。如,兴政东里社区内有不少大兴区建设集团的老员工和现就职员工居住。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兴政东里社区联合大兴区建设集团开展老旧小区环境共建共享服务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发动企业白领、辖区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社区“宜居共享空间”,以共建共治实现成果共享。通过机制的创新,作为“社区合伙人”的企业既改善了单位员工的生活环境,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永华南里社区与作为“社区合伙人”的两个物业公司联合成立“社区安全与服务顾问团”,实行居民楼门群、社区物业群双群主工作模式,社区居委会与物业无缝衔接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内外部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2023年,各社工站为“社区合伙人”不定期召开交流会议20余场,表彰优秀“合伙人”15家。今后,林校路街道还将出台一系列包括政务直通、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表彰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社区合伙人”的参与。同时,街道也会通过加强内部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以进一步保障“社区合伙人”参与的社会效果,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更多精彩案例,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5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社区治理痛点、重点、难点、盲点、堵点如何找、如何破这支“不亦乐乎”社区志愿服务队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汪昊审核:颜小钗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点点赞和在看哦!
6月19日 下午 3:04
其他

民政部等22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近日,民政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医保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安排部署。《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家庭尽责,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奠定坚实基础。《意见》明确,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省域内总体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互助养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符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意见》要求,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功能,推进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增加村级养老服务点,引导提升县域养老机构资源使用效能。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加强服务安全监管,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养老服务水平。要健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养老服务内生动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支撑保障,合理规划建设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提高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能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健全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省负总责、市县乡村分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各地涉及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须经党委研究决定,并作为下级党委和政府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意见》还就营造农村养老助老良好氛围,强化工作督促指导等作出了具体部署。附《意见》全文↓↓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自然资源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厅(局)、人民银行、市场监管局(厅、委)、国资委、医保局、邮政局、消防救援局、供销合作社、残联、老龄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局、人民银行、市场监管局、国资委、医保局、邮政局、消防救援局、供销合作社、残联、老龄办: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家庭尽责,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更好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奠定坚实基础。(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省域内总体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互助养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符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三)拓展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功能。支持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失能或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充分发挥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资源统筹、实训示范、技术指导等功能。支持县域公办养老机构或其他管理服务水平高的民办养老机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依法组成服务联合体,连锁化、品牌化、集约化运营。(四)推进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转型,建设成为具有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原地改造升级项目不调整规划用途,不额外占用建设指标。基础设施设备老化、消防设施不达标、入住率低且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因地制宜进行撤并。(五)增加村级养老服务点。将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庄规划。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自愿入住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基层老年协会参与服务管理,广泛开展代买代办、寻医送药、探访关爱、学习交流等互助帮扶活动。结合实际需要,可以依托有条件的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开办老年食堂、设置老年助餐点,探索邻里互助、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开展助餐服务。结合村容村貌提升,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养教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养老机构建设老年教育学习点。开展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素养。支持牧区探索开展“马背上”的流动服务,更好解决老年人在游牧过程中助急、助医等服务难题。(六)引导提升县域养老机构资源使用效能。县域内要统筹采取优化整合公办养老机构资源、改革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辖区内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效率,并逐步将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根据意愿安置到服务质量好、运营效率高的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对闲置或运营效率偏低的公办养老机构,可按规定采取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县域内公办养老机构上一年度平均入住率低于所在省份公办养老机构整体平均入住率的,县级民政部门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使用效率。三、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七)加强服务安全监管。强化农村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建筑、消防、医疗卫生、食品、服务等安全底线要求,加强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创新综合监管机制,鼓励利用智能定位、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民政部门依法落实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责任,指导做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依职责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工作,提升火灾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八)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做实乡镇医疗机构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机制,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支持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乡村医生到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老年人家庭巡诊,上门提供健康监测、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实施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提升乡村医生对主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能力。(九)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养老服务水平。结合迁入地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服务可及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置点养老服务设施,与迁入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资金可将安置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支持范围。加强迁入地特别是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护理员等人才在安置点就业。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广“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依托村级党组织落实政府投放农村基层的养老服务资源。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要将农村养老服务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利用区域党建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支持村民委员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做好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和照料服务,组织开展互助养老,督促赡养(扶养)人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十一)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养老服务内生动力。有条件的村在履行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可将集体经营收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依法将相关收益用于养老服务等农村公益事业支出。在确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村民利用自有住宅或租赁场地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帮助提升消防、建筑、食品等安全水平。鼓励农村家庭照护者积极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支持其更好照顾老年人。鼓励成立以低龄健康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农村养老互助服务队,其中符合条件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十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农村养老,优先提供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养老服务。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推广“积分超市”、“志愿+信用”等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按规定开发设置农村助老岗位,招聘村民开展探访助老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提供相关招聘服务。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培育扶持以农村养老服务为主的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五、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支撑保障(十三)合理规划建设服务设施。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用地政策,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统筹安排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或村庄规划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支持并规范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四)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政府设立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按规定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积极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有需求的地区可引入符合条件的国有或民营企业专业化、连锁化建设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指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金融支持。(十五)提高服务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结合实际按规定采取县级民政部门直管、委托经营、招聘专业人员管理、转制为国有企业、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共管等方式,改革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和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向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增强发展活力。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仍由乡镇管理的,要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财务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闲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利用,优先改建为养老机构、老年食堂、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老年大学学习点等农村养老服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盘活供销合作社闲置低效资产,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按照国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有关部署,依法通过出让、出租、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十六)强化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参保人通过多缴费、长缴费提高养老待遇水平。鼓励农村居民参加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医疗保障部门负责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包括农村失能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保障老年人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量化、权益流转和继承等各环节,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收益权。(十七)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面向农村留守、高龄、失能、重残等老年人群体,建立探访关爱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保留必要线下服务方式和亲友代办渠道,加强公共服务适老化建设。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对标记为老年人用品的邮件快件提供适老化配送服务。六、加强组织领导(十八)加强党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家庭尽责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健全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省负总责、市县乡村分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各地涉及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须报经党委研究决定,作为下级党委和政府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十九)营造农村养老助老良好氛围。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负责将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并加大考核力度。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多形式推动传承和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将农村养老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综合运用法规政策、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方式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家庭赡养扶养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支持农村地区积极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二十)强化工作督促指导。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作用,推动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活动,及时协调解决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制定相关管理服务标准规范和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支持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文特点,探索形成有效发展模式。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协同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民政部
6月13日 下午 6:35
其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主要包括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等9个部分。据了解,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达2.36亿人,下一步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把“居民所需”与“党员所长”紧密结合起来,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志愿服务第一线。附全文: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2024年4月12日)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就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务实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队伍素质过硬、管理规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突显;阵地网络覆盖广泛、布局合理,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深入发展;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活跃度大幅提高,全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普遍增强,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二、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1.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强化思想政治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要求,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学校要完善制度安排,支持和组织所属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指导推动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2.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优势作用,引导推动本行业本领域资源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用好网络动员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创新社会动员方式,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3.提升应急动员能力。坚持平急结合,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统筹部署实施。制定应急志愿服务预案,健全指挥调度机制,有效调配力量、组织救援、保障物资,做到依法有序参与、科学安全高效。扶持发展各类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登记管理、应急值守、培训演练、安全保障、集结出动等制度,建立与国家和地方综合性、专业性队伍共训共练机制,强化应急协同效能。三、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1.丰富供给内容。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聚焦百姓民生,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着眼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科普、文化、文艺、精神文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以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为依托,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秩序和人文环境,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2.推进供需对接。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开展集中服务,抓住重要节庆节日等契机,组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惠志愿服务。深化日常服务,依托群众身边站点,发挥窗口单位作用,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志愿服务。做好结对服务,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推广菜单式服务,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3.提升服务质效。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建立项目库,持续推出服务清单。加强全流程质效管理,做好效果评估,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深化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春雨工程、文艺进万家、智惠行动、运动促健康、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救在身边、银龄行动等,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四、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1.壮大队伍力量。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推进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文化文艺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应急志愿者、助残志愿者、卫生健康志愿者、法律志愿者、体育志愿者、生态环境志愿者等,利用专业特长为社会作贡献。发挥先进模范、乡土(返乡)人才、“五老”人员、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群众性活动骨干等的作用,支持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指导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内部治理,依法依规依章程开展活动,提升社会公信力。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制定行为准则、服务规范,明确权利义务。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指导支持其初始运作、发展成熟。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鼓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建团队,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等载体,有组织地开展服务。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好引领、联合、服务、促进职责。3.提高能力素质。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管理人才。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发展专业性组织,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对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志愿服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推进课程、教材、师资建设。组织志愿服务交流研讨、项目展示,推广经验、分享体验,促进共同提高。五、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1.完善站点布局。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配置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在新建住宅物业公共服务用房规划时设置志愿服务空间。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其他公共场所因地制宜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推进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及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志愿服务全覆盖。鼓励企事业单位等根据实际开放公共资源,为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条件。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志愿服务特色站点、流动站点,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引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类志愿服务阵地,促进协同运行。2.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做到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具备需求收集、项目发布、招募培训、活动组织、服务记录、宣传展示等功能,提供常态化服务。注重内涵式发展,丰富站点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鼓励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站点。3.推进数字化建设。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志愿者注册、需求发掘、服务对接、调度实施、评价反馈、宣传推广等全流程数字赋能。规范有序推进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数据归集、辅助决策、指挥管理等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打通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志愿者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防护。引导和规范网上志愿服务活动,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方式。六、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1.厚植志愿文化基础。加强志愿文化宣传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把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体现到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深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学科建设。2.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创作志愿服务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通过建设主题公园、广场、雕塑等,扩大志愿文化传播。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志愿服务故事,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研究推动设立中国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者宣誓制度,推广志愿者誓词,规范使用志愿服务标识。3.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会规范,体现到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之中。七、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1.完善发展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完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统筹利用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现有资金渠道,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拓宽社会募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按规定享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2.注重权益保障。坚持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为志愿者提供物资设备、安全保障及相应保险。完善志愿者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志愿者保险的基础险种保障。真实、准确做好志愿服务信息记录、证明出具。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及其自主性,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和对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督权利。3.强化激励褒奖。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机制,健全星级认定制度,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鼓励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公务员考录、企事业单位招聘时,注重了解志愿服务情况。4.提供法治支撑。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国家立法,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鼓励地方根据发展实际,加强和完善有关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宣传普及。依法查处损害志愿精神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非法活动,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八、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1.积极稳妥推进。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为重点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实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国内志愿服务组织与相关组织、机构合作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适宜的志愿服务活动。2.扩大国际影响。加强与国际性志愿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加强合作。健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程序、明确规范、防控风险,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正确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九、加强组织领导1.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谋划部署,健全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健全评估体系,把志愿服务作为衡量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2.强化党建引领。在志愿服务组织依规设立党的组织。注重从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凝聚在党的旗帜下。3.统筹协同推进。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来源:新华社,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汪昊制作:谢霄审校:夏学娟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点点赞和在看哦!
4月22日 下午 7:17
其他

首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印发,很多新提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对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共有6个部分、17条措施,明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从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组织实施、深化减负增效等提出要求。其中多处提及社会工作。《意见》指出,优化工作力量配置。积极吸纳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科学评价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等的双向比照认定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健全培训机制。县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每年至少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1次,对其他社区工作者每3年轮训1次......加强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发社区治理和服务相关课程,鼓励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养与实践需求有效衔接。建立激励发展机制。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对在社区连续工作10年以上、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满一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择优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特别优秀的,可进一步通过择优调任、换届选举等选拔进街道(乡镇)领导班子。强化组织实施。各级党委要建立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政法、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各项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评估指导。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评估。深化减负增效。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社区工作者;街道(乡镇)确需借调的,按程序报请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批准。(记者/张世华)附《意见》全文:中共中央办公厅
4月10日 下午 10:49
其他

新修改的慈善法全文来了!(修改标注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根据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共十三章125条,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4年第一号)和中国人大网首页“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公开发布全文。为方便大家学习,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小编特将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做了标红注明。具体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3月12日 上午 8:01
其他

新增“五社联动”条款!慈善法(修订草案)还有哪些修订?条文对照表来了

对照表来源于“法商法苑”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往期推荐更好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聚焦慈善法修订草案四大看点慈善法迎来初次修订!END责编:汪昊制作:汪昊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慈善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人大网今天公布了13件法律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慈善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23年1月28日。社会公众可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也可以直接点击此处或到“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参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进入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页面,提交意见建议。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草案)》来源:中国人大网、“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往期推荐更好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聚焦慈善法修订草案四大看点慈善法迎来初次修订!END责编:汪昊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慈善法迎来初次修订!

慈善法修订草案12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相比现行慈善法修订草案新增1章21条、修改47条,共13章133条体现慈善功能新定位回应慈善发展新问题优化慈善促进新措施健全慈善监管新机制充实慈善信托新制度为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来源:新华社,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郭伟和专栏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和说共治社会政策事务治理需要现代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与治理的战略部署和巨大成就,提出了未来两步走的中心任务、战略安排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人印象深刻。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社会工作从2006年至今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19部门作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社会工作更是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整体来言,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与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背后的原因涉及全社会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民生保障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以始终在中国政策话语中延续其生命力。在传统社会,民生问题就是一个执政基础问题,只不过传统社会的民生问题主要是通过小农经济来解决,它既满足农民自己的生活需求,也提供国家的税赋基础,从而确保民众幸福和家国安全。但是,现代社会带来了产业升级和社会分工,民生保障也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首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其次是多层次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再次是均等化公共服务促进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工作是公共服务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精细化服务,更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来完成。社会治理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据国家体制推行的社会协同治理,既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责任主体,也强调居民参与、社会协同和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对象,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是对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治理,是要在激发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社会工作既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获得国家授权,以实现某些领域的高度自治。联系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高维度机制是社会政策。这里的社会政策不是狭义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而是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公共行动规划。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此中心任务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统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民生福祉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两项核心任务,也构成了新时代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社会政策的传递执行与反馈调整,传统上是通过公共行政来落实的,但是新时代的社会事务治理已经不仅仅通过行政科层体系来治理,而是要求在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专业治理之间适当分工。科层治理的优势是权责明确、分工明晰、协调行动、形式理性,但其弊端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权力固化,因此,市场化竞争机制被引入,试图通过企业家创新精神、竞争性合同、绩效考核、预算控制等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然而,仅仅考虑服务绩效和成本控制,势必把公共服务的人性、公平、责任等价值目标丢失,这就必然要求通过专业化手段,划分出适当的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专业自治。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社会政策事务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副主任】来源:《中国社会工作》10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郭伟和专栏丨谁的社区?社区为谁?郭伟和专栏丨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END责编:张世华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征稿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稿件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速看!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民政要点END责编:汪昊制作:谢霄审校:颜小钗审核:闫薇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摄凝心聚力擘画复兴新蓝图,团结奋进创造历史新伟业。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速看!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民政要点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的民生民政要点,我们为您一一梳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大力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十一、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来源:摘自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文字实录、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汪昊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10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喜迎二十大丨原创纪实片《苗寨禾生——一名湘西留守女童的社工十年》

社工是什么小时候的她并不知道只是当社工为村里带来改变的时候她也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走出一度闭塞的苗寨坚定选择专业的道路最终返回曾经的家乡从“受助对象”到“助人自助”从“三区”计划到“禾计划”她是苗寨生出的“禾”是基层广袤土壤中扎根的一棵十年不悔,生生不息策划/创作:中国社会报社中国社会工作融媒体编辑部主创人员:许娓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怎么做?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发文明确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减少居家养老安全风险,兜牢安全底线等作出明确部署。《意见》明确,2023年底前,基本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2024年底,探访关爱服务普遍有效开展;到2025年底,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意见》指出,要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及时发现、有效防范、稳妥化解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兜牢安全底线,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意见》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各地要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并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老年人或者其家庭成员的意愿,围绕居家养老存在的困难或者安全风险,分类提供探访关爱服务。二是丰富探访关爱服务内容,各地要在探访基础上,结合老年人本人意愿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等关爱服务。三是充实探访关爱服务力量,指导各地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力量。将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纳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服务内容,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供专业精准服务。四是提升探访关爱服务质量效率,对于探访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提供困难帮扶、心理疏导、情绪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开展服务,推动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五是做好探访关爱服务应急处置,要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通过电话、楼宇视频、微信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了解老年人状况并提供帮助。(记者:张世华)👇具体内容详见文件原文:民政部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聚焦丨“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破3亿,速看老龄工作十年进展与未来布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9月2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老龄工作进展与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主持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出席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全国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完善政策制度,狠抓工作落实,老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一是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先后印发“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召开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达1.45亿。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完善养老服务支持政策,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弱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四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医养签约近7.9万对。五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持续扩大。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基层设立超过4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均已面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各地旅游景点对老年人门票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持续开展“银龄行动”等老年志愿行动,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六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加强老年人优待和权益保障,2012年以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09.8万余件。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启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出台政策措施,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大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会同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问题一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王海东:具体来说,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二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老年人数量比农村多,但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比城镇地区更高。按照2020年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辖区人口比重超过20%的省份共有10个,主要集中在东北、川渝等地区。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应对任务很重。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问题二: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要并且紧迫,请问近十年来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进展如何?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养老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三大体系之一,聚焦于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是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数次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党中央、国务院层面出台养老服务政策文件10余件,民政部及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文件90余件,养老服务国家或行业标准50余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密集出台,搭建起了养老服务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二是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相继出台土地供给、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连续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敬老院改造提升等专项行动和试点。2012—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底的近2倍。三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立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为期四年的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整治服务隐患42.2万处。连续三年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开展非法集资等养老诈骗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了一批不法机构和欺老虐老行为,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更安全、更安心。下一步,民政部将按照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的远景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基础、建机制、破难题、补短板,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根据“9073”养老服务模式,我们发现其实居家和社区最受老年人欢迎,也是他们选择比例最高的养老服务方式。但现在很多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朋友的需求,下一步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方面会有哪些改进和优化?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家门口”的服务。一是完善标准规范。近年来,我部发布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等一批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紧扣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对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智能服务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各地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了坚实支撑。二是摸清问题短板。我部组织开展了社区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找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难点和堵点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我部选取59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将“社区老年服务站覆盖率”作为重要体检内容,通过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查找设施建设短板、发现共性问题、制定整治措施。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在既有居住区中,我部结合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在新建居住区中,督促指导各地落实达标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推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建设一批举步可达、安全健康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问题四: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既需要照看服务,也需要康复护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责任。请问如何做好此类患者的照护服务?在社会预防宣教方面,国家开展了哪些工作?王海东: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类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个病对我们国家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国家高度重视老年痴呆防控体系建设,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将“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知识宣传。印发预防干预核心信息,编制家属照护核心提示,制作老年痴呆防治科普视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二是组织预防干预。组织15个省份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与干预试点工作。在全国1672个城乡社区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为58万名老年人提供心理与认知状况评估,开展分类干预和转诊服务。指导开展黄手环公益行动,预防老人走失。三是开展早期筛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部署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明确,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服务,对初筛结果异常的老年人,指导其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复查。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试点。我觉得,这将有效推进老年痴呆患者照护服务的发展。目前,已经有4万多人考取了这个证书。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普宣教、预防干预、早诊早治等老年痴呆防治工作。明天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我们也希望全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宣传、预防和干预中来,我们希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问题五: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老年人更习惯于居家依托社区养老,请问我国在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作了哪些工作?后续将怎样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李永新:近年来,民政部积极顺应广大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愿望,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一是加大政策供给。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明确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导向,完善相关规划、土地、住房、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人才等配套扶持政策。二是加强网络建设。指导推动各地在区县层面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床位308万张,分别占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88.9%、38%。三是鼓励试点创新。“十三五”时期,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50亿元支持203个地区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21、2022年,投入22亿元支持84个地区开展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在这些试点和提升行动中,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家庭养老床位,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探访关爱,互助养老等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下一步,民政部将重点加快优化设施布局、创新服务形式、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问题六:医养结合工作整合了养老和医疗资源,很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医养结合,请问这项工作进展如何?接下来该怎样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王海东: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最近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应该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今年刚刚印发的。目的就是破除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难点堵点,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制定了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医养机构服务指南,还有医养签约合作服务指南三个标准规范。应该说医养结合的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二是服务供给显著增加。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流程。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组织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养签约数是2017年的6.6倍;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三是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将医养结合纳入全国质量工作考核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要点。连续3年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并列为全国“质量月”活动内容。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开展示范省(区、市)、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组织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2020年以来培训4万余人。下一步,一是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两院一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结合。二是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这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是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落实医养结合标准规范,开展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让老年人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问题七:我们知道,无障碍和适老化的环境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请问住建部在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建设,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张雁: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工作,将这些工作纳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落实。一是明确建设和改造标准。我部制修订了《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术规范》等一批标准规范,明确了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信息交流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行维护等要求。如,要求住宅入户门、走道宽度要方便老年人及轮椅通行需要等。二是打造老年人宜居环境。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同步开展无障碍设施、适老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如,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开展住宅单元出入口坡道改造,以及在住宅楼梯上增设安全扶手等。2019年到2021年,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1万部,这项措施让很多长期居家老年人实现了走出家门、走出楼栋。同时,我们结合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对人行天桥在内的既有道路和设施进行改造,大幅提升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率。三是开展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命名339个无障碍建设示范和达标市、县、村、镇。今年,又会同中国残联印发《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管理办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各地持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工作,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让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更加舒适、更加便利。问题八:近些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打击养老诈骗不仅仅是公检司法这些部门的事情,需要集各部门之力,请问卫健委和民政部在打击养老诈骗工作有哪些举措?王海东:养老诈骗的问题近一个时期层出不穷,使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今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就是要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的12个部门之一,主要负责整治卫生健康领域的养老诈骗问题。按照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我们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比如发布警示教育案例、刊发科普知识、编印防骗手册、组织开展反诈防骗的知识大赛等各种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反诈防骗的政策宣传和科普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加强举报线索核查整治。我们开展了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抽查纳入我委2022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联合民政部、中医药局等部门印发通知,指导各地聚焦养老机构涉医违法违规行为,比如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有没有资质、有没有超范围开展服务,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没有执业资格等等,都是在我们这次清理打击的范围之内。我们累计排查了4万多家养老机构。针对群众反映的线索,及时进行核查处置。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做好专项行动工作,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请民政部的同志继续补充介绍专项行动的有关情况。李永新:按照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民政部负责整治养老服务领域涉诈问题隐患,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推动存量隐患清仓见底,取得了较好进展。一是全面宣传发动。结合老年人特点,通过公布投诉举报平台、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在社区、机构、老年人身边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宣传,提高了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二是深入摸底排查。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场所开展了两轮深入摸排。截至8月底,累计排查了27万多家机构和场所,梳理出950家风险隐患点。还配合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专项排查,发挥了部门协调联动作用。三是集中打击整治。根据“红橙黄”风险隐患等级,对问题隐患机构和场所依法做好分类处置。累计取缔关停510家,立案81家,判决48家,移交相关部门处置91家,存量风险隐患正有序化解。下一步,民政部门将按照统一部署,高质量完成专项行动各项任务,守护好老百姓“养老钱”,让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问题九:广大老年人对健康问题十分关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十分迫切和重要。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推动健康老龄化方面作了哪些工作,面对人口老龄化新形势,下一步有哪些考虑?王海东: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最关注健康问题。我们也经常讲,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健康老龄化简单讲就是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改善老年人的外部环境,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所以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健康老龄化,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方面,扎实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我们专门印发了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明确了要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这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也是工作任务。同时,我们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老年健康教育。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2021年,大约有1.2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城乡社区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实施便利老年人就医的举措。我们经常说看病难,老年人看病更难。老年人不仅看病难,老年人去看病也难。所以,我们采取很多措施,就是要便利老年人看病就医。我们在91个市(区)开展国家安宁疗护试点。截至2021年底,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达到4685个,2025年我们要在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科。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约2.1万个,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000个。另一方面,加大健康保障力度。将老年医学人才培训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这是首次纳入。建成运行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这也是首次建成。设立老年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我国首次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设立了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推动老年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建设。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老年健康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照护等工作,特别是我们要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和老年心理关爱四大行动,目的是提升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来源:中国网、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往期推荐民政十年之养老服务: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步显著13部门施策扶持养老托育服务业,鼓励社工开展心理疏导民政部解读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最新!92.9万持证社工,2.3万余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来看社工十年成绩单!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社会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对于社会工作而言,也是砥砺奋进的十年。十年来,社会工作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以法治为保障、以制度为根本,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健康发展,厚植发展优势、扩大规模队伍,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建设、夯实党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出专业优势。更完善!几十项法规政策驱动发展引擎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注重规划标准引领,几十项政策法规对发展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让社会工作开展各项服务有身份、有底气。——社会工作“入法”步伐显著加快。反家庭暴力法、社区矫正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做出规定。广东广州、汕头、珠海等地出台了社会工作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合法化的社会工作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保障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专业作用。——“中央政策+综合政策+领域政策+专项政策”形成全方位保障。《中共中央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非凡十年丨社会工作十年发展大事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十年历程中,有哪些大事推动着社会工作发展呢?一起来看看。2012年3月中央19部门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2013年3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做好首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2013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构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培养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设计和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其中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这是社会工作第一次被写入国家行政法规。2014年3月民政部首次启动全国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以后每年都开展全国性、集中性主题宣传活动。2014年4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2014年11月民政部选拔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社会工作。2015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社会救助及其服务理念、内涵与方式的重要创新。201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咨询、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社会工作第一次被写入国家法律。此后,社区矫正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陆续将社会工作列入相关条款。2016年10月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2017年1月国家禁毒办、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等12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2017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作为水平评价类的一种位列其中。2018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印发《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由此建立了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2018年6月《中共中央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张静:不负遇见 风雨兼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展示的是第四位行政/行业管理者张静见证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十年。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师从学界泰斗赵松岭先生攻读植物生态学,先生把植物二字改为“社会”,让我去国家级贫困县和农户同吃同住,研究如何收集雨水、提高地力,帮助当地脱贫。60个农户的访谈数据让我逐渐明白一个事实:扶贫的核心是要激发受助者自身潜能,通过外因影响内因。毕业后,投身民政,与“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产生关联,似乎也是当年心愿的响应。我幸运地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见证者、“三社联动”的亲历者、上海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履职者。十年间,上海社会工作人才超过10万人,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从8781人发展为37328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66家发展到676家,17所高校每年输送千名本科以上社工专业毕业生。回首来路,难忘每个瞬间。传播理念,培育全社会认同的良田沃土从201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就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直通990”栏目,让专业社工走进直播间,用社工视角分析民生问题、抚慰心灵,为求助者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社工分享计划”在沪上和周边六省听众中广受欢迎,助人自助理念慢慢深入人心,很多老听众都成了回答求助的场外嘉宾。▲2014年,作者作为总领队,带领上海社工服务队队员赴云南鲁甸开展救援和灾后重建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我作为上海社工服务总领队带领三批队员赴灾情最严重的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媒体将上海社工的灾害社区介入和重建模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深入报道,沪滇两地群众通过媒体口中的“社工橙”,认识了自己眼中的“上海橙”。此后,我们格外重视弘扬社工精神、宣传社工文化、展示社工形象。2015年国际社工日,上海社工应急服务团正式成立,时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现为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为其授旗。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支南征北战的专业队伍始终活跃在编写防疫工作指南、开设心理服务热线、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开展防疫物资配送、为归国小学生家长服务等工作一线。2016年,上海社工与全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村委会共同创建第一批公益基地;2018年3月20日国际社工日当天,上海地标“外滩之窗”滚动播放“牢记社工心,建功新时代”主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9年,谱写社工之歌,“社工发现你不屈的臂膀和志气,让你人生绚丽”唱响沪上;2020年疫情以来,每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都通过“直通990”的电波传遍上海;今年年初,我们发布了上海市委组织部与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制定的《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疫情封控期间仍有1.7万人报名社工考试,“上海市专业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一票难求,沪滇、沪甘牵手计划,响应者众。上海,社会工作土壤肥沃,苗木茁壮。以需为本,激发多领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年来,上海翻了近四番的社工持证人数和大量涌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说明了社会服务需求的激增。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专业优势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了社会对专业服务的价值认同。继三类司法条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2012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启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设立社工部,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很多医院的社工部从刚开始的一两人发展到数十人的团队。此后,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陆续对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比例提出要求和标准,如社区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间持证比例提高到20%。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求,探索组建专门服务于社区境外人员的涉外社工队伍,帮助提升社区移民融入服务水平。2014年以来,为推动多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海青少年事务办、市妇联、卫健委、出入境管理等部门,民政部门的养老、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等处室,积极牵头设立或参与本领域的社会工作专委会,强化了各部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在动力。在上海街镇社工站建设中,各条线专项站的建设热情高涨,有的领域服务站与社工站同步建设,凸显各领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与认可。扩展应用,建设立体化场景的公益基地自2016年开始,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氛围,短短几年时间,全市已创建万家“公益基地”。以“上海公益”为管理平台、公益组织和“公益基地”为服务载体的公益体系逐步完善,凝聚了一支覆盖全市,涉及各部门、各条线,基本满足各类服务需求的公益力量。▲万家“公益基地”的创建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的关注与热情社会工作是专业助人的专业,在上海“公益基地”的建设中,专业社工引导每个公益基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蕴含“助人自助”专业理念的项目设计、岗位发布,助力“五社联动”和资源链接。公益基地在创新整合慈善与志愿两种行为基础上,规范并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上海公益事业发展的新品牌、新亮点。如今,万家“公益基地”已遍布全市16个区,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的关注与热情,在首届上海慈善周上,民政架起彩虹桥,爱心企业、公益基地向奋战一线的社工、志愿者开展关爱回馈,覆盖近万人次。与上海社会工作一路同行,我深切体会到“拓展社会工作发展疆域、开发社会工作应用场景、打造社会工作良性生态”是一名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者的职责担当。这条风雨兼程的社工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会一如既往,不辱使命。(作者系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姚远强:政策、人才、机构,厦门社工十年进阶路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非凡十年谈丨张卓华:从痛点堵点破解到制度建设,挑战与创新并存的十年END责编:徐蕴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狄琼:在专业奉献中实现人生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四位社工狄琼谈她的社工十年。2010年,我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踏入社会工作行业,至今已有12年。2012年,我从深圳回到家乡湖南,长达10年的长沙社工之旅便开始了。由易而难,完成角色转变2012年10月,我在老师的引荐下从深圳回到长沙——开启我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地方。那时,长沙社会工作刚刚起步,我入职的长沙市开福区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会一共三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只有我一个,负责人的担子便落在了我的肩上。“能做好吗?”我在心里问自己,从在深圳时的一个社会工作项目主管变成了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身份的转变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开始思考如何去带领团队,再一步步带动长沙的社工圈共同发展。许是之前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沿地区深圳工作,大家对我寄予信任和期待。我和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发现大家当时都有满腔的热血,但是缺少专业的工作方法和公益氛围。于是我们联系了高校老师、优秀的社工前辈,在长沙市大范围开展公益培训,向各个社会组织普及专业服务理念和工作手法,并向民政部门申请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项目。▲2021年11月给长沙市天心区小蜜蜂志愿者联合会督导这些工作当时在长沙都是开创性的,机构负责人和民政部门领导都非常重视。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加班,大家经常有想法就会随时随地一起讨论:长沙这些社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样的评估体系更适合当前的社会组织?如何通过培训、交流或者评估的方式促进组织成长?那时长沙市还没有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也没有经费组织社工外出学习,所有的想法全靠之前在北京、深圳工作的经验积累、跟同事们的思想碰撞。大家非常有干劲,几乎每一场培训和交流都会爆满,社会组织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在培训结束后还围着老师问各种问题,老师们也是乐此不疲。▲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刘战旗老师进行项目书写作培训培训的成功少不了长沙市各位老师的无私奉献。由于经费短缺,这些老师几乎都是义务上课,但只要发出邀请,他们都会尽可能协调时间配合。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这些工作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感:从事社会工作不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一种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推动行业发展。2016年,长沙市民政局启动督导培养项目,我报名并被选拔为培养对象。经过三年培养,我成为长沙市的第一批初级督导。这既是对我过去8年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和鼓舞,让我在社工路上多了一重身份,也多了一份责任。扎实工作,平凡中追求不凡2019年,湖南“禾计划”项目开始在全省推广,作为长沙市的第一批初级督导,我在郴州、怀化、长沙市各区担任督导。督导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新员工培训、项目设计、项目管理、行政沟通、交流接待、评估总结等。由于社工站社工大多都是零专业基础,为了保证项目的督导效果,我更多采用实地督导的方式,面对面沟通能够让我更好地掌握被督导社工的情绪和对督导内容的接收程度。因为路途较远,经常是一大早出门,很晚才能回家。在初期,大部分社工站是政府行政力量的补充,社工要做大量的行政工作。如何在行政性工作和专业性服务中找到平衡是社工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我鼓励被督导社工勤思考、多发问、快行动,遇到问题多思考、多提问,在第一时间找到突破口并行动。我经常告诉被督导社工:“我是你们的同行者和陪伴者,不管是情绪问题、机构管理问题还是专业问题,有任何需要我都一定会在。”在这样的引导下,被督导对象可以随时随地跟我联系,他们的疑问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解决,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动力和信心。▲给天心区坡子街、城南路、裕南街社工站提供集体督导经过不断努力,我所督导的社工站有多个站点成为长沙市的创新示范站点,多名社工获得相关荣誉。我撰写的《社工站服务撬动城乡结合部基层治理》在《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发表,2019年获得了“全省先进社会工作者”的称号。这既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显示出随着社工站的建设,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希望工作中积累的实务经验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2020年,长沙民政学院邀请我在暑期给大二的学弟学妹们上《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我很激动,但也有一点犹豫和担心。虽然策划和组织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培训,但自己很少直接上课或培训。老师鼓励我:相信自己多年沉淀的丰富实务经验,对社工的热情本身就能让你的讲述充满感染力。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下,我回到母校,站上讲台。从实践者到传播者的这段宝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值得记录的重要事件。无悔付出,朝着理想迈进这十年,是我成长的宝贵十年,也是长沙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我见证了长沙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速度。市、区两级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社区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纳入惠民资金支出预算。现在,我创办的天心区合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天心区近10个社区提供过项目服务。2019年,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全覆盖,走在前列的长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启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征程。这十年,我见证了长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省、市、区都启动了督导培养计划、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培训计划;各种评优、评先活动相继推出,这些工作大大激发了一线社工的工作热情,切实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天心区社工站启动仪式上作为代表发言如今,我是长沙市天心区合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我一直鞭策自己要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快者赛跑。在机构发展方面,我们坚持立足基层,以服务为根本。现在机构每年的项目涉及妇联、残联、民政多个部门,落地天心区的多个街道和社区,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志愿队伍培育等服务,纵深推进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机构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落实、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工同仁的坚持。天心区民政局提供平台,让“合力社工”在时间管理、服务效率和品牌传播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天心区民政局重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都会设置一个专项项目用于社工培训、督导人才培养,引导社工用扎扎实实的服务回应老百姓的需要;提供的政策保障让社工们无后顾之忧投入到工作中;营造的良好氛围使天心区社工都争当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德的“四有”新天心社工。岁月不老,芳华不败。十年间,我从一线社工成长为督导和机构负责人,也从一个青涩女孩转变成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感恩这十年的一切变化,在未来,我还将继续在社工路上精耕细作,继续做好百姓需求的“回应者”,当好社会工作本土化运作的“铺路人”。(作者系长沙市天心区合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中级社工师、初级督导)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张一奇:因为社工,医疗有爱有温度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非凡十年谈丨柏俊:始于星火,聚光如昼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张卓华:从痛点堵点破解到制度建设,挑战与创新并存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展示的是第三位行政/行业管理者张卓华亲历的深圳社会工作行业十年变化。2022年,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迎来了成立30周年。在这个别具意义的时间节点回首过往,时光中镌刻着近万名深圳社工砥砺前行的印记,也记载了我与社会工作事业同行的点滴。“1+7”文件、“职业化专业化”“实务先行”“社工督导”“社工薪酬”“若干措施”等无数个定义“深圳社工”的关键词历历在目。10年风雨兼程,于我而言,“制度建设”这个关键词串联起了我的社工生涯。2010年加入协会之初,我负责接听社工服务热线,彼时“欠薪”问题时有发生。2013年“深圳某社工服务社被曝拖欠工资,社工没钱回家过年”的媒体报道更是将行业欠薪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行业发展初期,由于资金使用机制导致的拨款滞后和机构造血能力缺乏造成的财政资金依赖等原因交织,社工薪酬延迟支付成为了深圳社工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圳市慈善会与协会联合深圳建设银行启动了公益信用贷款机制,使欠薪问题得到了暂时缓解。到2015年,社工欠薪问题从机制上得到根本解决。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是在从深圳市财委返回深圳市民政局的笋岗路上,同行的负责同志说福彩公益金同步财政预算了,这意味着数千名社工终于不用再担心薪酬断流了。彼时,车窗外车水马龙,阳光和煦,我的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幸福。作为协会工作人员参与整个协调沟通过程,让我意识到机制顺畅,尤其是供给侧的完善,对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牵引作用。▲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通过热线咨询等方式,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2017年,我参与到深圳社会工作新政策的起草工作中,4年时间里,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悉心指导,有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还有写作组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并肩作战、攻坚克难。终于,2020年,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关于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若干措施》,随即,市民政局出台4个配套文件和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市民政局启动社会工作立法调研工作,相信更加完备的供给侧改革必将成为新时期深圳高质量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起点。如果说供给侧改革是市委市政府系统建构社会工作的谋篇布局,那么,得益于深圳这座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城市所滋养的社会工作,其丰富多样的本土实务实践则是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建立的底层逻辑。目前,深圳已经构筑了4级服务体系与16+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形成了社会工作“1+7”、《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文件两大纲领性文件前后衔接,20+行业规范与政策文件协同的政策规范体系;实践了以项目出入库为统领,以标准、督导、培训、评估为支撑的专业发展闭环以及登记注册、继续教育、伦理规范、人才安居、关爱基金和激励惩戒相辅相成的职业体系,筑牢了以“专业化职业化”为主线的深圳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基石。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若干措施》及相关配套文件:深圳购买社工服务标准提升至每人每年16.9万!快来看深圳新政干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库管理、评审专家管理,深圳办法来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怎么评估?深圳出台管理办法这十年,对社会工作来说是挑战与创新并存的征途,期间有“取消行政往来票据”“营改增”“国地税合并”等财税制度改革带来的社工机构税务压力,也有因社工服务纠纷带来的社工伦理困境和执业风险,还有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合理道德期待与实际发展中的规范性不足之间的差距……作为行业组织的协会,时常要回应多方诉求。▲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召开行业规范座谈会,各社工机构代表共议新政策配套文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发展中的各样问题,我们直面难题,破浪前行。在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理事会的坚强引领下,在全行业社工与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我们通过合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回应现实问题。我们深入基层,广泛调研,聆听不同声音,凝聚行业共识,学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先发经验,用韧性和智慧去克服困难,矢志不渝探索社会工作事业的深圳样本。十载征途漫漫,奋斗未有穷期!作为深圳社工的一份子,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将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融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深耕细作、创新引领的实际行动,磨砺社工事业的粲然光华,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系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姚远强:政策、人才、机构,厦门社工十年进阶路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END责编:颜小钗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黄红:亲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四位专家黄红谈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十年发展。2004年,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概念首次在学界被提出。从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间,伴随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以及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相结合,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从“新概念”到“新领域”,再到“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发展、服务实践和研究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出了专业优势和专业价值。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法地位得以明确。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活动,需要有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被明确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发挥其专业优势。近些年,社会工作参与突发公共卫生的合法性不断得到确认,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国家卫健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对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做了相关部署,提出了要求;202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出现了“支持引导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加强受突发事件影响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问题诊治等心理援助工作”的表述。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工作介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合法地位得以明确,社会工作在应急管理场域中有了更大的专业服务空间。▲2022年3月,上海多家社工机构组织专业力量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专业话语权和治理权限得到提升。“自上而下”即国家从政策制度上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合法地位,建立社会工作的公信力;“自下而上”是指社会工作通过向群众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专业服务,展现自身专业性,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从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会工作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介入,一方面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减轻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另一方面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各种问题和困扰,留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双重推动提升了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专业话语权和治理权。▲武汉爱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印制了核酸检测证明卡方便居民使用,提高了居民对社工的认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得到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人才紧缺。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许多高等学校开始成立应急管理学院。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开始设应急管理社会工作课程,有医务社会工作方向的高校开始开设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课程。更大的人才培养场域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的参与实践。三年疫情防控,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作为,通过本土化的实践,提升了专业能力,形成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助推了中国特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的形成。社会工作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角色凸显了专业价值。广大社会工作者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满足服务对象不同的需求。可以说,社会工作者在应急管理全周期中均彰显了专业价值。新冠疫情防控中,社会工作者是为受助者提供心理疏导、家庭矛盾解决、社会融入、政策信息咨询的服务者;是社区生活物资发放、核酸检测支持、社区疫情排查、社区消杀、物资配送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帮助受助者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的困弱群体树立自信心,积极系统地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支持者;是为受助者获取资源解决困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配置精准性的资源链接者;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推动政策发展的倡导者和研究者。▲2022年8月,重庆市北碚区社工开展疫情防控服务将社会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只有不断完善社会工作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才能够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十年成长是一份历练,更是一种激励。当新时期的阳光开始普照大地的时候,社工人尤其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将迈着踏实的步伐,以昂扬进取之心继续前行,为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获得更大发展而奋斗。(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督导专委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儿童专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非凡十年谈丨任文启:司法社会工作十年蓬勃发展非凡十年谈丨张洪英: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建立完善的十年END责编:张燕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柏俊:始于星火,聚光如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三位社工柏俊。从深圳回合肥做社工的这十年,我见证、参与了合肥的社会工作从萌芽、发展到深耕的全过程。从星火般的念头,到聚光如昼的信念,我步履不停,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探路、实践。星火心底燃:成为职业社工2008年冬,我还是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十天的香港专业见习及培训。这次游学让我看到了香港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及精准的服务供给,“要成为一个职业社工”的念头生发,我想亲自体验社工“助人自助”的魅力。2009年4月,还未正式毕业的我,迫不及待地和同学踏上了开往深圳的列车,成为深圳的第二批社工,也是深圳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社最早的社工之一,正式开启了作为一名社工的职业生涯。驻点宝安区社保局的近两年间,香港督导每周往返港深,给予我们专业指导和情绪支持,我备受鼓舞,但早期驻点社工与行政事务捆绑让我在工作中偶感迷茫。想到自己做社工的初心,我选择返回家乡,从头起步。2011年5月,我加入合肥市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安徽省最早成立的社工机构),成为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区的一名驻点社工,主要服务社区内高龄空巢、孤寡、残障失能、低保特困、计生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对他们进行常态家访,链接理发、维修、健康监测等服务,组织开展大型的社区关怀服务、救助帮扶等活动。▲作者与同事组织开展怡养家园端午活动后留影每天走街串户、了解需求、链接资源、开展服务……这让我既踏实又有很强的价值感。至今仍记得一位独居奶奶拉着我的手说:“有你们在这,我们就心安了。”2011年9月,我从服务岗调动到管理岗位,负责统筹各社工站的服务,同时兼顾机构的行政人事工作。从驻点社工到驻机构办公,除直接参与支持各点服务活动开展外,在当时未有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协同机构负责人对接政府部门,推动落地试点服务,找钱、找阵地、找资源。除面向直接服务对象、站点社工,还面向政府、社会做行业推动、政策倡导、环境创设等。这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提升。高楼平地起:成立初始机构2011年11月,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同登记单位等相关部门就成立市级的服务社多次商榷,注册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市级社工机构——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以下简称“爱邻社工”)。机构成立之初,承接运营了包河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此中心是区域性综合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爱邻社工负责运营全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日常管理,如老人呼叫系统、需求信息采录分析、服务记录统计分析等。在民政局项目经费支撑下,我们聘用了2名一线社工,服务团队发展为4人,开始向全区10个街镇60多个社区符合首批购买服务条件的200多户特殊老人开展服务,迈出了合肥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第一步。项目的有效运营推动了包河区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养老服务的信息化、阵地化、项目化,作为全国首批养老信息化试点单位成为全国居家养老的示范模式,并推动了合肥市于2013年实施居家养老购买服务。▲2013年,作者参与开展“冬日暖阳”慰问活动机构通过示范性项目扩大服务影响力,为社会工作服务搭建更大的“舞台”。2013年,我们成功申报合肥市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培训项目,并以此推动了社区学院的成立。2013年,在合肥市“1+4”社会服务平台政策的基础上,推动15个街镇成立街(居)社工站,派驻社工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挖掘培育居民骨干、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推进了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随着进一步发展,机构开始在新运营方式、新领域进行勇敢尝试。2016年9月,我们集聚多方支持启动了社区亲子中心服务,面向辖区0—6岁的儿童及家庭,以运动和阅读的形式,为社区儿童及家庭提供普惠化的早期成长支持服务。这一服务为机构开辟了普惠化运营(向儿童家庭按服务收费)的资金收入渠道,同时填补了这一年龄段的社区服务空白。亲子中心服务目前已经在其他街居成功复制推广,且实现了自负盈亏。2017年开始,服务覆盖面横向拓展,服务陆续延伸至院舍养老、企业、学校等领域。拾柴火焰高:推动行业发展从2名社工到现在的近百人,机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张洪英: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建立完善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三位专家张洪英谈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发展的十年。十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工作督导机制也得到长足发展,政策、标准、督导人才、督导实务、督导教育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督导政策制度自上而下、由“点”到“面”逐步建立健全。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文件,其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培养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比如深圳率先出台了《深圳市社工督导人员工作职责规定(试行)》及相关文件,随后广州市出台《社会工作督导人员管理办法(2013)》、东莞出台《社会工作督导人员管理办法》,广东省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我省社工督导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等,这些文件对本土督导的选拔、管理、培育、评估等进行规范。与此同时,重庆市,浙江杭州、平湖和安吉,上海浦东,江苏南京、苏州,四川成都,福建厦门,山东济南等地也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十年间,国家层面关于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方向以及各地对社会工作督导选拔、培育、管理的政策设计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督导发展有了制度框架。社会工作督导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已经建立。为增进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保证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品质、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联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自2016年11月开始起草社会工作督导行业标准,经过5年努力,《社会工作督导指南》行业标准于2021年3月正式颁布。另外,安徽、广东深圳、四川成都等地也制定了社会工作督导地方标准。社会工作督导行业标准陆续颁布表明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高质量、规范化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了督导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师委员会和现代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了“全国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计划”,截至目前共举办了43期,培训3000多人,已毕业八届近500人,覆盖了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一方面开展短期督导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参与陕西、重庆、黑龙江、北京、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工作。许多省市制定了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如深圳市的督导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中欧六校”的社工督导共建项目,陕西,甘肃,宁夏,上海浦东新区、杨浦区、静安区,江苏南京、苏州,浙江宁波、内蒙古鄂尔多斯、湖南长沙、山东济南也都实施了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社会工作督导由“引入”到“内生”并逐步实现全覆盖及跨域支援。社会工作发展初期,为了应对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缺乏的难题,广东等地利用地缘优势“引入”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督导者为本地督导开展督导工作,以“师徒跟班制”的方式培育出一批“内生”督导。随着本土督导成长起来,“引入”的督导逐步退出,到2014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本土督导人才全覆盖。而上海、北京、陕西以及广东广州、福建厦门、四川成都等地则通过“学院式培训”方式培育本土督导。可以说,这十年间我国社会工作督导走的是一条“借用外力”迈向“依托内生力”的发展道路。在先发地区本土督导登上舞台之后,社会工作督导发展进入了“跨域支援”阶段,即先发地区通过培训和实地督导形式支持和支援
2022年9月9日
其他

民政十年之养老服务: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步显著

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出席,并就养老服务工作答记者问。红星新闻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门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李邦华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家关注到了,前一段时间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又对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民政部狠抓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这十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涉及到养老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养老服务政策文件10余件,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制度90余件、国家和行业标准50余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目前,全国有1420万老年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37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近3700万老年人,推动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三是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加强。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2倍。出台了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四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的88.9%。大家比较关注的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关爱巡访、时间银行、老年餐桌等老百姓身边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和推出。五是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实施为期四年的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整治服务隐患42万多处,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民政部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实现“四个进一步”。一是推动养老服务立法,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二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长期照护服务发展,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能够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安享幸福晚年。浙江日报天目新闻记者:当前养老诈骗正在严重威胁着老年人晚年幸福,为此全国开展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能否介绍一下民政部负责整治养老服务领域诈骗行动的进展,下一步还会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李邦华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给老年人造成了经济损失、精神的痛苦,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年人特别关心爱护,强调要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行为。今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12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民政部是其中一个部门。民政部主要负责整治养老服务领域涉诈问题和隐患。目前专项行动实施将近半年,取得了较好进展。一是开展了全面的宣传发动。我们按照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总体要求,公布了投诉举报平台,印发了一批政策指导读物,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同时开展了系列专题报道。结合养老服务领域的诈骗手段、特点,我们广泛进行了政策宣传和识骗防骗的常识教育,做到了宣传发动进家、进院、进社区,上墙、上媒体、上网络,应该讲吹响了打击整治养老服务诈骗的号角。许多地方民政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也广泛动员许多老年人来参与防诈宣传,提高了老年人识骗和防骗的能力。二是开展全面摸排。截至8月底,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开展了至少两轮的摸排,累计排查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27万个,梳理出950家存在风险隐患点的机构和场所。为什么讲场所?有的是未经登记但从事养老服务经营活动或者以养老服务名义开展活动的“黑机构”576家。三是开展全面整治。按照风险隐患等级,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了“红橙黄”风险隐患管控名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一案一策”的要求开展了集中整治。目前950家存在风险隐患的机构和场所,累计取缔关停510家,立案81家,判决48家,移交相关部门处置91家,其余的也都在甄别和调查中。应该讲养老服务领域涉诈的存量风险隐患正在有序化解。下一步,民政部将按照全国专项办的部署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一方面,加快推进存量风险清仓见底,另一方面加强建章立制,有力遏制增量风险。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也有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和协同处置;二是聚焦风险隐患突出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规范养老机构收取预付费的相关举措,守护好老百姓的养老钱,让老年人养老更加安全、更加安心。来源:国新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往期推荐加快培养社工、志愿者服务老年健康!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每千名老人配备社工1人以上!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8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姚远强:政策、人才、机构,厦门社工十年进阶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展示的是第二位行政管理者姚远强助推、见证的厦门社工十年发展。到今年8月,我正好在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岗位上任职10年。回首这十年,有过彷徨迷茫,有过失望沮丧,也有过本领恐慌,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见证厦门社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少有人识到广为人知,很幸运也很欣慰。这十年,由于单位内部机构和职责的调整,我先后在三个处室工作,但无论到哪个处室,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项业务都始终跟着我,像我的孩子一样。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厦门召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及其评估新政策新闻发布会政策制度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始终密切关注上级的相关政策动向,不失时机地将社工支持措施写入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继2017年成功写入厦门市“人才新政45条”后,今年又写入全市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去年,我们还聚焦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相关实施方案。以这些文件为依据,我们先后就人才培训、督导培养、激励保障、机构培育、岗位开发、购买服务、宣传造势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实施办法。横向上,我们及时回应市直相关部门需求,大力支持他们制定相关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政策文件。比如我先后牵头起草了政府购买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引入社工的相关文件,交由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十年来,我们出台的各类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文件近60份,目前尚在实施的有31份,织密织牢了保障、支持社工发展的政策体系。▲厦门社工在乡村组织开展活动持证社工数量是检验社工人才队伍规模的重要指标。2012年时厦门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数只有1030人,大家的考证热情不是很高。如何激励更多的人考取社工证,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一方面将社工职业资格作为社区工作者的职称之一,向考取社工证的社区在岗工作人员按月发放职称津贴;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层层突破,逐步将社工职业资格纳入民政事业单位、街镇事业单位直至所有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专技岗位聘任范围。我还记得,2017年,为推动事业单位社工专技岗位聘任工作,需要联合11个部门出台相关文件,我担心个别关键部门不肯联合行文,就绞尽脑汁地将这些部门按难易程度分先后顺序,先易后难、个个击破,终于让政策落地实施。目前,厦门全市的持证社工已增至8841人,占了福建全省的1/3。▲厦门市民政局领导带队到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调研社工机构是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十年前刚入职时,我走访了厦门仅有的5家社工机构。他们在一栋破败的办公楼里办公,满怀期待而又无奈、急切,我看了心情异常沉重。怎么让社工机构活下去、活得好,还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了萦绕我心头的一大问题。我们想方设法盘活、用好已有的财政资金,连续三年举办优秀社工项目评选,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社工机构支持资金;连续5年开展经费扶持,向每家机构发放3万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经费;考虑到政府购买服务是社工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连续三年由市级财政出资1093万元购买了8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并联合财政部门多次修订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相关政策(👉点击查看:厦门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操作规程和评估办法)支持各级各部门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同时,我们还在市级及各区建立了7个孵化基地,为社工机构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其中的市级孵化基地从规划设计、公开招标、组织施工到空调配备都由我一手经办。目前,厦门已有社工机构121家,开心社工、和欣社工、霞辉社工、培善社工、同心社工、人和社工等社工机构已成为行业公认、群众认可的品牌机构。▲厦门市向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颁发10万元奖励专职社工队伍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力量。受限于早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以及社工的职业特点,社工机构里专职社工的待遇低、离职率高、流动性大。十年前,厦门的专职社工屈指可数。看到那为数不多的热爱专业、坚守岗位的专职社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首先是引才。我们对社工机构新聘用且就业满1年的专职社工发放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还可以享受厦门市最高8万元的新引进人才补贴以及“5年5折”租房优惠。其次是留才。我们在全国首创对获评全国专业社工领军人才实施10万元奖励,对选拔认定的厦门市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给予每人5万元奖励;对在厦从业满5年的高级社工师给予每人8万元奖励(👉点击查看:厦门新政,8万!高级社工师一次性奖励来了!)。同时,着眼于专职社工的薪资问题,我们会同财政部门规定,以不低于厦门市上一年社平工资标准核定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再次是优才。我们注重专职社工素质提升,2015年以来已连续8年实施社工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并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督导培养模式,给专职社工发展空间,遴选专职社工参加督导培养。目前就职于厦门社工机构的专职社工已达1700余人。经过十年的精耕细作,厦门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发展体系。久久为功,我想未来我们的工作重心还应该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还要努力撬动社会工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让社工嵌入更多的社会治理、社会服务领域;还要推动更多的持证社工投入到专业服务中,督促更多的专职社工回归一线、深耕服务。(作者单位:厦门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张一奇:因为社工,医疗有爱有温度非凡十年谈丨任文启:司法社会工作十年蓬勃发展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END责编:颜小钗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7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张一奇:因为社工,医疗有爱有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二位社工张一奇谈医务社会工作十年。十年,时间沧海之一粟,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可能实现一生中的重要跨越;对于一个行业和学科来说,也可能是一次化茧化蝶的过程。过去的这十年,于我,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就是这样一段历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冲锋者”十多年前,在上海的医院,问起有没有医务社工,估计会被反问一句“什么是社工”?而现在,不说三甲医院,即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也不再是“陌生人”。现在的上海有300多家医院(涵盖一、二、三级医院)成立了社工部,500多名像我一样的医务社工奔忙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我的医务社会工作生涯起步于上海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改革开放后国内首个成立社会工作服务部门的医疗机构。与大多数医务社工一样,我并非社会工作科班出身,而是走过了一条从临床转向行政、再主攻医务社会工作之路。领导的举荐帮助我叩开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之门,前辈的教导带领我步入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之路,香港的求学促使我转型为医务社会工作的行业人士。从东方医院到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到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我逐渐喜爱并热烈地执着于医务社会工作。得益于前辈们的关怀,又赶上了医务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机遇,我这只医务社工“菜鸟”迅速成长为“老鸟”,成为可以担起一定责任和稍具专业见识的冲锋者。▲作者为服务对象进行个案治疗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者”2012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市民政局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这十年间,我曾工作过和正工作着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也乘着这次机遇以及上海市医疗服务变革的东风,成为引领整个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头羊。两家医院社工部从成立走向成熟,专业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茁壮成长,专业服务在多科室领域全面开花。作为社工部主任,我带领团队将服务聚焦于患者“身心灵社”层面,弥补医院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憾:“MMT321(冥想正念混合治疗)”强化了服务对象正向情绪,各病种病友俱乐部搭建了“助人自助”广阔平台,“感恩云集”志愿系列项目提升了医院的温度,“医路坦途”助盲门诊构建了视障人士就医友好环境……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社工部取得了多个“第一”——成立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的第一个医务社会工作研究平台“行为治疗临床康复研究中心”,出版全国第一本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集《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研发全国第一个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方法MMT321,制作全国第一部医务社会工作小组示教片,运用社工部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医疗机构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第一批社会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医疗机构中第一批“上海公益基地”、上海市第一个“志愿服务文化示范点”……十年间,我参与了推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诸多工作,也见证了上海市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培养更受重视,医务社工服务专业化持续向好,医务社工行业管理规范评估等制度逐步建立,也探索出了很多本土化实务路径。可以说,医务社会工作改变了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格局,更表明基层医疗机构整个服务理念的改变——从心理慰藉、情绪疏导、家庭支持重建、社会支持强化,到医患互动调适、社会功能恢复。医务社会工作改变了过去医院所呈现出的固有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医病单元,而是既可医病,也能倾诉,更能取暖的地方。▲作者为学员进行现场督导医务社会工作行业的“推动者”这十年间,除了上海,我国其他地方的医务社会工作也“崭崭头角露峥嵘”。我在专注于实务之余,乐见并积极投身于以政府为主要驱动力推进专业、行业成长的过程中。从参与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订,到执笔起草我国第一份省级区域性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再到参与推动更广阔范围内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进程……一步步走来,我享受着借机向政府部门倡导营造更友好的专业发展空间,也醉心于与南北东西的同道交流实务收获促进能力提升,更沉浸在奋笔疾书力贡献绵薄的自身专业认知,力争从机构、行业、社会多维度助力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专业队伍茁壮成长,推动理论研究、教学督导和实务实践全面开花。我收获着埋身于专业实践的种种乐趣,深感与诸多同行、行政管理者、学者共同努力,倡导、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也很骄傲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贡献了自己的专业之力!改革开放的劲风越吹越猛,民族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我相信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务督导体系建设、学科伦理建设、中国医务实践基地建设等等,这些已在进行中或规划内的重点工作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医患的效果更加明显。希望在未来的10年、20年乃至100年,医务社会工作迎来更多的“第一”和“首个”,迎来学科发展的第二次巨变。(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兼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任文启:司法社会工作十年蓬勃发展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END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6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任文启:司法社会工作十年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今天是第二位专家任文启谈司法社会工作十年。2012年,我申请到了我的第一个教育部青年项目有关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课题,同时被借调进京,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而在我看来,当年有三件大事对社会工作尤其是司法社会工作而言也标志着一个转折:一是中央19部门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其中对社会工作功能界定中的“矫治帮教、禁毒戒毒、犯罪预防、纠纷调解、应急处理”等均属司法社会工作范畴。这份规划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划定了未来十几年的蓝图,此后中国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均是对其所做的注脚。二是社会组织建设加快步伐,社工机构开始大量注册。这使得被很多文件界定为“社会力量”的主体有了载体和引领,促进了相关项目的承接与探索。三是社区矫正实践探索中,执法权限由公安部门移交给了司法行政部门。这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开了好头。这十年,我以一个司法社会工作入门者的身份亲历了司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感受到了其发展的蓬勃之势。首先,司法社会工作在立法中得到加强,行业内服务标准化进一步推进。一方面,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格外注重立法倡导方面的工作。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我和专委会成员会同全国司法社会工作领域专家,通过立法建议和专家征询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工作入法。在反家暴法、社区矫正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中,社会工作的功能作用和介入路径得到立法肯认和文本写入,为司法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司法社会工作探索较早的各领域,如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青少年犯罪预防社会工作等,均出台了地方标准。目前这些领域正在探索出台多项国家标准,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这些都在进一步推动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作者为未检青少年家长做亲职教育其次,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逐步扩大,从地区向全国扩展。司法社会工作最初在社区矫正、禁毒戒毒、未成年人司法等领域发展较为成熟。2013年我回到兰州之后,开始筹备领办社工机构,而后领办的甘肃北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便以司法社会工作为主要方向,在甘肃率先进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社区戒毒康复和未检青少年等领域的实践探索。在本土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与新挑战,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更新。因此,除了实践探索,我也带领机构进行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倡导和人才培养。2016年至2017年,我在甘肃省司法厅挂职,其间便参与了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司法所建设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并尝试将司法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这些领域。▲作者参加涉罪未成年人不起诉宣告十年来,司法社会工作逐步向全国范围扩展,如今已呈全面开花之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行动模式,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如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司法社会工作也发展迅速。目前,司法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也已逐步扩展到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维稳、犯罪预防、权益维护、被害人保护、精神障碍等更多领域。再次,司法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程加速,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相应跟进。司法社会工作早期发展具有很强的学科依附性和舶来品属性。因此,在对话范畴上,我认为,应该将司法社会工作的论域从具有西方话语特色的司法范畴,扩展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法范畴。2015年至2019年博士后进站期间,我的选题即是如何用司法社会工作看待和解决信访积案中的“刁闹”问题。近年来,司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极大进展。我和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费梅苹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席小华教授联合主编的司法社会工作系列教材(4本)已经付梓待出。我和我的团队还录制了基于本土的司法社会工作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目前运行良好。十年来,以司法社会工作为培养特色方向的院校明显增多。每年全国MSW毕业生中,司法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占很大比重。最后,司法社会工作行业融合发展,专业共同体作用彰显。201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设立“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15年,第一届“全国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召开。自此之后,司法社会工作融合了司法实务工作者、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研究者和社会组织等,在行业内形成了全国性跨界平台,使得司法实务、社工发展与社会力量代表有了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机会,形成了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共同体。全国司法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也相继成立了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禁毒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全国层面的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实现了跨学科、跨界别、跨区域的联合,更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稳定机制。在专业共同体的推动下,司法社会工作在立法推动、标准化制定、理论研究、实务探索、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傲人成绩和长足进步,成为社会工作十几个分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将在此后的发展中有更出色的表现。(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教授、甘肃北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责编:汪昊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2日
其他

最新丨民政部解读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

9月1日上午,国务院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李永新出席,并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等13部门出台的《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答记者问。1问题此次出台的政策涉及面广,落实这些政策需要多个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合力,民政部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推动整个措施落实落地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李永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助力养老服务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切实推动解决疫情冲击下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困难问题,确保政策措施惠企利民。一是抓好政策部署。在全国民政系统做好政策措施实施动员部署工作,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精准理解掌握政策,主动靠前工作,为符合条件的机构服好务。让更多养老机构及时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加强督导落实。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落实落细养老服务机构纾困扶持政策措施。之前已经出台纾困扶持政策措施的地方,要加强国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把政策用好用足;之前未出台纾困扶持政策措施的地方,要尽快制定国家政策的配套落实措施,抓好政策落实落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拓展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加大纾困扶持力度。同时,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加大督促落实力度,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所有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切实解决困难机构的燃眉之急。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坚持着眼长远,把纾困扶持与激发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完善规划、用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配套支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激发养老服务业发展活力,有效提升服务质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优质、贴心的养老服务。2问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多地养老服务机构采取了封闭管理,对养老行业特别是一些民营的养老机构冲击较大。请问此次出台的政策中,专门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有哪些内容?李永新:此次出台的纾困扶持政策,重点从养老服务机构最关心、行业最亟需的房租、税收、保险、金融、防疫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一是房租减免方面。明确对属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养老服务机构承租国有房屋的,一律减免租金到2022年底;鼓励教育、科研等系统有关单位机构对上述机构承租房屋的给予租金减免;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鼓励各地探索免费或低价提供场地给社会力量服务居家老年人。二是税费减免方面。明确在对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享受社区家庭服务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将2022年各地按照50%税额顶格减征“六税两费”的适用主体扩展至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服务行业纳税人可按规定实行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鼓励各地对水电气热费进一步减免优惠,实行特殊情况下“欠费不停供”、一定期限费用缓缴并免收滞纳金。三是保险支持方面。明确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养老服务机构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机构允许申请阶段性缓缴相关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还对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明确给予暂缓缴费等支持政策。四是金融支持方面。明确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并扩大试点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地方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增信支持;鼓励保险机构视情延长养老服务机构保单到期日或延期收取保费;支持养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融资渠道。五是防疫支持方面。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物资调配、转运隔离、医疗救治等防疫部署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予以倾斜;按规定组织辖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核酸检测,对实行封闭管理无法正常运营的机构防疫物资和消杀给予支持;合理调整运营补贴发放条件,推动及时足额发放机构运营补贴。此外,纾困扶持政策还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从业人员心理关爱、关联行业参与、机构用工培训等方面,多渠道多途径提出了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实际困难的政策举措。3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国家围绕养老服务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请问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总体状况如何?这一次的纾困帮扶政策对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李永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他们既有机构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又有依托社区居家便捷享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殷切期待。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优化设施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为36万个,床位达到812.6万张。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主要供给主体,需要依靠持续稳定的服务回报来维持正常的运营。但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经营受到冲击。据调研了解,特别是今年以来,多地疫情反复持续,这些地方的养老服务机构面临较多困难,急需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帮扶、共度难关。国家层面在前期出台系列助企纾困普惠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这次专门针对养老服务业出台了纾困扶持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既有针对性推动疏解养老服务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释放了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将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养老服务行业信心,加快推动各地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从而以有效的供给来拉动服务需求,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来源:国新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往期推荐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13部门施策扶持养老托育服务业,鼓励社工开展心理疏导责编:周佩滢制作:谢霄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9月1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姚韦伟: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欢迎关注。今天展示的是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之一的姚韦伟看到的行业变化。我在大学学习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从2008年开始,一直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对口的确是人生一大幸事,让我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专业社会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蓬勃发展历程。其间,经常要回答“什么是社工?社工的专业性如何体现?社工究竟能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着“希望—失望—希望”的循环往复。但慢慢地,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变化,更多人对社工有了了解,有了更高期望,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压力。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荆楚大地上,一批又一批的高校社工老师、社工机构的专职社工、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区持证社工作为同行者,在社会工作行业辛勤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用真情赢得了信任,用专业赢得了尊重。从“外来人”到“自家人”,社工之路越走越光明。正如王思斌教授指出的,嵌入性发展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形态。“嵌入”一词既形象又准确,前些年,社工大多是被“分配”到社区,对社区来说,社工是“外来人”,不熟悉社区情况、群众工作能力不强,基本的要求是不添乱就行,“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通过这几年磨合,大部分社区书记的观念慢慢地转变了,看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对既有工作的推动作用,愿意在推介社区时主动说说社工的“好话”。社工也体会到做群众工作的不易,积极向社区工作者学习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技巧,努力和居民打成一片,用真心换真情,逐步得到社区“两委”和居民群众的认可。在武汉市武昌区东亭社区、昙华林社区,社工成为了社区“两委”的好帮手,变成了社区里的“自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起发动群众共建幸福家园,协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有了些“嵌合”的雏形。▲昙华林社区居委会和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起开展义卖活动从“书生气”到“泥土香”,社工之路越走越宽广。以前在基层调研时,常听到有的街道、社区负责人反映,一些社工“书生气”比较重,不太接地气。很多社工都是刚走出学校门,社会阅历自然比较浅,更谈不上群众工作能力。在基层,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社工专业与否的核心标准。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成为居民的“熟人”,要在田间地头的拉家常中、乡村夜话的诉衷肠中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将专业理念与风俗习惯,专业方法与“土办法”相融合,寻找富有建设性的、互利共赢的解决之道。在蕲春县花园港村、来凤县石桥村,社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褪去“书生气”,沾满“泥土香”,以一老一幼为服务重点,分别培育了“小手拉大手”清洁家园志愿服务队、“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等社区社会组织,推行了公益积分制,链接、利用了大量的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来凤县组织“转转工”成员互助采茶从“独角戏”到“集体舞”,社工之路越走越精彩。“专业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是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工过于强调“专业化”的理论和流程,对服务成效的关注度不够,如针对疑难个案缺乏建立服务对象可持续帮扶机制的统筹考虑,针对社区工作则缺乏动员群众的能力等。在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街道社区对社工的需求,逐步从提供专业服务上升到助力社区治理的层面。社工如何立足本土,发挥专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共建幸福家园,共同缔造幸福生活?为此,湖北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服务,既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也为社工事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鄂州市鄂城区、武汉市汉阳区等,社区和社工正在成为“五社联动”机制的双轮驱动器,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迸发出旺盛活力,社工从个人唱“独角戏”转变为协调各方跳“集体舞”,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效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正逐步形成。▲“五社联动”机制下的武汉抗疫,志愿者参与搬运抗疫慈善物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社会工作美好的明天需要每一个社工同仁共同努力,走好每一小步,才能向前一大步,让我们携手同行,再接再厉,走出一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副处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责编:张燕制作:周晓明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潘星:社工的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欢迎关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十位社工之一的潘星谈他的社会工作经历。2008年的一个冬夜,一个满脸稚气的社工独自漫步在香港的街头,一边手舞足蹈,一边用手机在跟另一头的人说着什么。他就是这场梦想旅程的主人公,也就是我。2007年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专业毕业并在社区摸爬滚打一年后,我获得了进修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的机会。在香港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看到社工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不是被边缘的,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我非常兴奋,好像找到了一条自己想走的路,迫不及待地要与人分享,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我跟远在北京的她,描绘社工主导下的养老生态的美丽图景。不过这幅图景,真的好像梦一样,美好却遥不可及。▲笔者带队参观学习香港养老服务体系从做社工的人,到讲社工的人2009年,毕业后的我回到了北京,在母校和西城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创办了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下称睦友)。睦友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向养老机构、社区、医院派驻专业社工,并通过社工进行网络整合,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网络。仅一年时间,睦友就发展成为西城区首屈一指的社工机构,还带动了西城区一批社工机构成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懂实务的社工人才是优质专业服务的基础。我开始思考,要不要换一个身份,做一名社工实务教师,培育更多愿意“追梦”的社工。2010年,我成为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社工教师,并且有幸参与到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自此,安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基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师考试,既有实务经验又有高校教师身份的我成了考试培训的“金牌讲师”,跑遍了全省各地,每年培训学员上千人。随着社工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部督导力量的需要,我成了合肥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等多家社工机构的督导或理事,见证了他们的快速成长。但是,在督导过程中,我发现机构依然面临社工角色不清晰、待遇低、流失率高等挑战,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养老生态”的梦想。借社工发展东风,让梦想萌芽开花2015年1月,承载我“养老生态”梦想的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当年电话那头的她,不仅成了家人,也成了梦想的合伙人。她也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毕业生,做过全国老龄委的居家养老研究项目,到过汶川开展灾后老人心理援助项目,还做过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太仓是她的家乡,在一次回乡探亲的时候,我们偶然看到了电视上播出的社会工作专题采访,这才发现太仓是“政社互动”的发源地,还是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简直是梦想落地生根的绝佳地点。就这样,我的梦想成了我们的梦想,她的家乡成了我们的家乡。她负责运营与管理,我负责战略研发培训。通过对苏州、太仓养老相关政策的细致分析,我们确定了以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为切入点、打造专业品牌后争取承接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战略。▲德颐善党支部活动:社工党员携手老年党员一起包粽子2015年8月,我们中标了太仓市首个公开招投标的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同时这也是我们的第一个服务项目。我们从当地民俗文化出发,以老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定制开发多元化的特色服务,丰富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传说太仓是麻将的起源地,老人们都非常喜欢打麻将。我们就善用麻将的小组、社交、益智等属性,开发了参与门槛极低的麻将小组,后面还引进了“以色列麻将”等益智桌游。通过与老人的沟通,我们发现好多老人的子女住在市区,一个月难得回来一次。我们就帮老人申请了QQ,用企业捐赠的电脑,教会老人如何看视频、浏览新闻、用QQ视频聊天等,还特别配备手写板,以更好地解决老人不会打字的难题,更大程度地方便老人参与。后来,我们又针对农转非老人对于土地的情结,结合园艺治疗理论,开设空中巴比伦花园,但是我们不种花、不种草,而是种大蒜、葱、小番茄、黄瓜、青椒,种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让老人既能够种,还能够把东西带回家。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带有乡土气息和专业元素的活动,让我们从1个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到40多个。2016年和2021年,时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两次来太仓考察我们运营的日间照料中心,对社工主导的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模式表示赞赏,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追梦的信心。2016年7月,太仓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标。同台竞争的都是物业服务公司、大型养老服务企业,社工机构仅有我们一家。最终,我们凭借社工的系统化思维与精准化服务,成功中标太仓东片区标段。我们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建立了养老管家服务模式。“养老管家”以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结果为依据,制订老年人个性化服务计划。根据老年人服务计划,“养老管家”安排协调机构内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员、护士、心理咨询师等跨专业团队成员,为老人提供满足身心社灵多元服务需求的专业服务,并通过定期跟踪回访,动态调整服务计划和资源匹配。2018年,《县域养老——太仓养老服务透视》一书出版,深度介绍了太仓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并将“德颐善”之“颐”(社区养老品牌)与颐悦园(太仓机构养老品牌)、颐居乐(太仓互联网养老平台)并称太仓养老颐养闭环的三“颐”。聚焦人才培养,让梦想扬帆起航随着机构的快速发展,社工人才紧缺的问题愈发凸显。在县城很难招到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从事养老和社会工作服务,很多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本乡本镇人,有宝妈,有个体工商户,还有从各行各业转型过来的。如何将这样的一支队伍打造成为“专业有爱”的服务队伍,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牵头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培训部,一起学习经验萃取、课程开发、培训技术、教练技术,建立了机构内部培训学苑——颐善学苑,打造了基于机构自身服务经验的课程体系。德颐善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目前拥有全职从业人员800多名,包括500多名一线养老护理员、100多名社工。其中高级社工师4名,全国百名社工人物2名,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太仓市社会工作领军(重点)人才5名,市级以上各类专业奖项获奖人数30余人。不仅是服务机构内部,我们还连续多年承接了太仓市社会工作者考试培训、社会工作员习训班、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培训等多个培训班,每年培训数千人次。2020年,太仓市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学院成立,我被聘任为首席讲师,主导整个社会组织领域的师资培训与课程建设。其中,“星火讲师”培训班培养了39名本土社工精英讲师,开发了39门社工实务课程。▲笔者为太仓市社会组织骨干开设社会组织讲师培训班2018年,太仓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正式启动,我们顺势成立了太仓颐善护理站,成为首批定点服务机构,开启了医养融合的探索。2019年,以培训部为骨架的益奇培训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向外部输出培训。2020年,苏州德颐善金仓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成立,获得知名风投基金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开启了社会企业的转型之路。在社工的主导下,德颐善搭建了包含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等在内的跨专业服务团队,构建了包含1个街道福利院、2个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20余个社工站(室)、40余个日间照料中心、5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个培训学院的自营服务网络。至此,已经形成了产业投资、培训研发、医养融合、社工服务多元一体的养老服务生态,并且逐渐从太仓拓展到昆山、合肥等地。当年的豪言壮语,在党和政府对养老和社工事业的大力支持下,在这十年间正一点点变为现实。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发展方向。社工主导的养老服务生态,正是社工在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好载体。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我相信,下一个十年,会有更多的社工一起筑梦。(作者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安徽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高级社工师,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太仓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往期推荐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机构党建怎样做出实效?看“三携手”工作法责编:夏学娟制作:周晓明审校:闫薇审核:许娓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13部门施策扶持养老托育服务业,鼓励社工开展心理疏导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养老托育服务业发展面临困难。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等13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了包括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等6个方面的26条政策措施,纾困扶持养老托育服务业。其中,《措施》提出应组织社会工作者团队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服务。对于不具备心理咨询条件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团队对服务机构提供心理疏导,根据入住的老年人及机构员工具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缓解和帮助。此外,《措施》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对助餐、家政服务给予适当支持,探索养老托育发展的新业态。相关支持措施如下: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非凡十年谈丨徐道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的十载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刊及新媒体特别邀请了见证行业十年发展的十位专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业管理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眼中的社会工作非凡十年,敬请关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起步。国家谋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2010年后相继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60多万人,持证社会工作者73.7万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55.9万人,社会工作师17.7万人。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由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组成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学历教育:专业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学历教育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坚固基石。我国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从1988年开始恢复,2000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在经历了本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最近十年的稳定发展阶段。从2011年底至2022年7月,我国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从269所增长到328所,净增加59所。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部署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的举措,兜牢民生底线;确定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的措施,帮扶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等政策,促进大宗消费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聚焦丨医务社工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编制印发了《“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到要开发社区健康工作者和医务社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健康工作,开展人文关怀和提供社会支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人才服务能力提高与结构优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明确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160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0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万人。提高卫生健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执业助理医师占医师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占到75%以上。其中,关于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该规划提到六方面重点任务:一是要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职业卫生工程以及一些新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建设。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社会需要和全球形势变化,配置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吸纳多学科专业人员融入公共卫生队伍。三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30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医护比分别达到1:1.2和1:1.0。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全国中药师达到15万人。五是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培训医养结合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10万人;培养和培训托育服务专业人才不低于100万人。六是统筹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卫生健康监督人才、医务社工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该部分明确提到要开发社区健康工作者和医务社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健康工作,开展人文关怀和提供社会支持。具体内容请点击查看《“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原文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颜小钗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纳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国办《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重磅人口政策来了!17部门: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17部门于8月1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责任,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厦门新政,8万!高级社工师一次性奖励来了!

近日,厦门市民政局制定出台《厦门市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奖金发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原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奖励政策基础上,增加了对在厦就业满5年且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含公务员及参公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给予每人8万元一次性奖励的政策。《办法》规定,高级社会工作师奖金申领人提出申领时应处法定劳动年龄阶段且前五年在厦门市连续就业、实际工作地在厦门市、依法参加厦门市社会养老保险,所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应在中国社会工作网上登记;要求《办法》实施时已符合条件的申领人应在《办法》实施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申领,《办法》实施后符合条件的申领人应在具备奖金领取条件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申领。《办法》还明确了相关定义、申领程序、所需材料等。据悉,目前厦门已有3人符合奖金申领条件。厦门历来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工作,从2009年开始就向社区在岗工作人员发放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津贴(现标准为: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00元、300元和500元职业津贴),已有5000余人受益。2017年,厦门将社工人才支持计划纳入市委、市政府“人才新政45条”,对入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厦门市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新聘用且就业一年的社会工作者,按助理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给予每人0.5万元、1万元、2万元一次性工作补贴;五年来,已对1名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给予10万元奖励,选拔、认定了20名厦门市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并给予每人5万元奖励,向154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新聘用社会工作者发放补贴84.50万元。随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厦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目前全市已有8844人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6444人、社会工作师2394人、高级社会工作师6人,占福建全省33%;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者16.74人,位居全国前列。👇详细内容请查看《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奖金发放办法的通知》原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通讯员:姚远强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颜小钗制作:谢霄往期推荐厦门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操作规程和评估办法最高奖励6万!深圳罗湖首次将社工纳入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专访贾晓九: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慈善社工事业取得新突破

慈善社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完善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和福利彩票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培育扶持慈善社工力量,有效动员引导慈善社工力量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年来,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成就?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在服务“国之大者”方面贡献了哪些力量,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慈善社工事业在参与国家治理和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民政》记者近日专访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慈善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贾晓九: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多项决策部署,为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党的十九大强调“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中央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明确了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有机组成部分的新定位,提出了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成绩显著。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贾晓九: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慈善法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扶持慈善力量,积极引导慈善力量服务“国之大者”,加强慈善活动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普及慈善文化,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在思想理念、法治建设和实践效果迈上了新的台阶,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一是慈善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法制建设是我国慈善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迈入了法治化的轨道。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民法典、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也对涉及慈善事业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规范。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涵盖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备案、慈善活动支出、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志愿服务、信息公开和财产保值增值等多个方面,地方性慈善法规立法稳步推进,初步构建了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是慈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慈善法实施后,各级民政部门全面开展了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慈善信托备案等工作。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万个,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超过40亿元。慈善参与渠道更加多元,从设立慈善组织向备案慈善信托、提供慈善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延伸。捐赠形式更加多样,从捐钱捐物为主向捐赠股权、房产、知识产权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民政部遴选指定的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带动超过50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慈善活动,帮助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公开募集善款超过350亿元。据第三方统计,202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逾200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60%。三是慈善活动管理更加规范。各级民政部门坚持鼓励支持和监督管理并重,持续推进“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指导督促慈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守公益初心和非营利性底线,防范慈善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持续开展慈善组织(基金会)年报年检工作,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慈善事业公信力和透明度显著提升。各地民政部门还积极配合公安和司法机关对假冒慈善名义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严重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四是慈善文化更加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组织举办了4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表彰了550多个慈善楷模、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捐赠企业和捐赠个人;举办了8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连续6年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会同相关部门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公益慈善论坛”“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公益慈善论坛”,支持建设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积极宣传普及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据社会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为慈善事业捐赠过现金或者实物,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有何新进展?贾晓九: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成立了中央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民政部门担负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迎来了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超过123万支,志愿者无私奉献超过37亿小时的服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是立法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在2016年慈善法对志愿服务作出系列规定的基础上,2017年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我国志愿服务领域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进入了法治化发展轨道。二是基础性制度更加完备。民政部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标准,志愿者注册、培训、评价、保险保障、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发展和身份标识、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归集等基础性制度逐步建立。三是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和以“菜单式”服务为代表的供需对接机制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开展,互联网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志愿服务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稳步提升。记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贾晓九: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社会工作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在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推动将社会工作纳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围绕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人才激励保障、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了一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职业水平评价、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支160余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逾73万。特别是开通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有效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三是服务平台持续拓展。以专业机构培育、服务站点建设、专业岗位开发为切入点,成立了1.5万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了2.1万余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了近50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平台。四是专业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活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矫治帮教、禁毒戒毒等众多领域,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力服务了大局。记者:服务“国之大者”是慈善社工事业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及抗灾救灾方面,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开展了哪些工作,作出了哪些贡献?贾晓九: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民生民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动员引导慈善社工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一是协调出台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慈善组织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年均500亿元左右。此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等专项政策文件,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等示范项目,提升困难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统计,累计有9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服务,受益群众达到500余万人次。三是搭建交流对接平台。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主题,围绕扶贫项目、扶贫产品、专业人才等慈善扶贫资源的对接需求,意向对接金额340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民政部于2020年1月26日发布《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央视《新闻联播》予以播发,在全国范围内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引导慈善力量重点支持湖北省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筹集抗疫捐赠资金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20多万名社会工作者、全国10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服务各类人群上千万人次,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高度肯定了慈善力量作出的贡献。2020年,我司慈善组织处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慈善组织积极筹集款物,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助力织密疫情防控的“安全网”。在抗灾救灾方面,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民政部积极动员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河南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97亿元,全省累计动员组织153万名志愿者参加抗洪救灾,有力支持了郑州等地特大暴雨灾害救助。此外,近年来民政部还组织实施了“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爱服务,帮助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记者:《中共中央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关注丨最高奖励6万!深圳罗湖首次将社工纳入 “菁英人才”体系

作为党的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社工人才和一些高技能专业技术等人才一起纳入到高层次人才行列来奖励。近日,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发布《罗湖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奖励项目申请指南》(以下简称《申请指南》),首次将社工纳入区级“菁英人才”体系,对符合相应条件的社工给予最高6万元奖励。《申请指南》显示,在罗湖工作,且考取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在社会工作行业作出一定贡献、在行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的:——国家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或同等次荣誉获得者,给予奖励6万元;——省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或同等次荣誉获得者,给予奖励4万元(例如:近3年,民政部评选的社会工作案例获得者,每项目限报1人等国家级同等次奖项获得者);——省级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或同等次荣誉获得者,给予奖励3万元(例如:获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者、近3年获评为“广东省优秀社工导师”、“广东省优秀社工”、“广东省优秀社工之星”者、近3年省民政厅评选的社会工作案例获得者等);——市级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或同等次荣誉获得者,给予奖励2万元(例如:当年获评为“深圳市十佳社工”、当年市民政局评选的社会工作“十佳优秀案例”等同等次荣誉获得者)——区级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或同等次荣誉获得者,给予奖励1万元(例如:当年获评为“罗湖区优秀社工”、当年区民政局评选的社会工作“优秀案例”等同等次荣誉或奖项获得者)符合要求的社工可以在今年8月31日前申请,具体详见《罗湖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奖励项目申请指南》(👈可点击)来源: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颜小钗制作:谢霄往期推荐奥利给!这位社工入选“兴滇人才奖”,奖励50万元!佛山市顺德区出台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确认办法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非凡十年• 浙江篇丨慈善信托资金从5200万到11.93亿,持证社工从7250人到11.3万……“浙”样走过的十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浙江省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空前发展,谱写了十年辉煌成就。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每一次“量”的突破,都推动浙江省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式发展。十年来,浙江省慈善事业更有体量。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报表显示,浙江省基金会已达925家,占全国比例10.32%,位列全国第二,而在2012年,这一指标仅为226家。目前全省已建立慈善基地101个,实现市、县全覆盖,率先建立了省级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发挥着慈善组织孵化、项目培育、专业支持、人才培养、资源对接等作用;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364个,居全国第二;全省慈善信托备案单数从2单起步已发展到197单,备案金额从5200万元增加到11.93亿元,备案单数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浙江还打造了“浙里有善”数字化应用,上线全国首个互联网公益大脑“云上公益大脑”,打造的一批全民参与、便民慈善的“指尖公益”“支付宝公益”“善园网”“亲青筹”等网络募捐平台发展势头强劲。在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慈善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捐资捐物10.8亿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80万人次。▲从1999年起,有一位匿名“顺其自然”的爱心人士坚持每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到2021年累计捐款金额达1363万元十年来,浙江省社会工作更有质量。浙江省是最早在民政厅单设社会工作处的省份之一,还成立了省社会工作师协会,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县三级社会工作行业协会体系,目前社工行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四梁八柱体系。社工人才形成初、中、高级相衔接的梯次配置,2022年全省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达17.06万,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从2012年的7250人发展为11.3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高级社工师34名,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3人。2194家社工机构“变道赛马”,由量向质提升,全国百强社工机构累计达到13家,15家社工机构参与东西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助力脱贫攻坚,24家社工机构参与省内“牵手”同行,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社工站建设推进迅速,乡镇(街道)社工站累计建成1187个,覆盖率达87%。作为“五社联动”主阵地,全省已形成县(市区)总站-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社会工作室三级阵地体系,社工站点总量达9595家,通过社工机构专业化运营,助力完善社区服务、精准回应居民需求,打通为民便民“最后一米”,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调适稳定社会关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现代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岗位开发能力持续攀升,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基本覆盖,社会全领域累计开发社会工作岗位3.5万个。▲央视新闻《助人自助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非凡十年• 四川篇 丨5000余个社工站点立足治理大局显作为

开栏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从今天起开设“非凡十年”专栏,集中宣传展示十年来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相关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敬请关注。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工作的系列部署,切实抓好民政部工作要求落实,着力在服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大局中彰显社会工作价值,推动四川社会工作事业稳步发展。——立足治理大局,构建体系优服务▲簇桥街道社工站开展高龄老人园艺小组活动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场社区86岁的独居老人熊朝珍,在享受到社工们带来的“一个观众的剧场”节目后,直呼党的政策好。这正是四川推进社工服务体系建设后基层的真实写照。寓治理于服务、以服务促治理。四川积极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民政部有关工作安排,策划启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优化基层治理服务供给。一是注重“体系化”建设。积极构建“市级社工支持中心-县级社工总站-乡镇(街道)社工服务站-村(社区)社工服务室”的市域四级社工服务站点。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社工站点5431个,其中市级支持中心6个、县级总站9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1021个、村(社区)社工室4309个。二是突出整合思维。推动各部门政府购买服务在基层社工站点实现项目、资金、服务、力量“四个整合”,实现“一支队伍搞服务”。2021年,省级奖补投入4560万元,撬动市县投入资金2.89亿元,其中整合民政部门资金1.1亿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1066万元。三是坚持服务至上。推动各社工站点重点做好需求收集、资源链接、社会救助、老幼关爱、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等“六项服务”,惠及居民348.73万人次,各类社工服务在基层蓬勃开展,老百姓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面貌焕然一新。纵观这十年,四川社会工作服务从零散式提供到体系化供给,让全省各地处处呈现出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互帮互助、共建共享、温馨和谐的城乡基层治理场景。——聚焦易地搬迁,服务乡村助振兴▲昭觉沐恩邸社工站举办“彝路相伴”社区融入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北辰社区的小学生们,通过社工服务团队设立的“小小广播站”,分享着自己的“小心事”,诉说着社区的“大变化”。聚焦乡村社会工作,补齐事业发展短板。近年来,四川聚焦社会工作后发地区群众需求,积极引导社工人才服务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均衡发展。一是实施“两个计划”。着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需要重新适应的问题,在凉山州6个特大型搬迁安置社区,策划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引入社工服务和新型社区治理;2021年又策划实施“牵手伴行”行动计划,把全省800人以上的33个安置点全部纳入,引导搬迁群众融入现代文明生活,防止规模性返贫返迁。二是创新帮扶模式。采取“厅州校社、四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引入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6所高校、9家专业社工机构的100余名社工人才,面对面、结对子开展帮扶工作。三是精准施策治理。着力防止规模性返贫返迁,强化动态监测,“应保尽保”落实兜底保障。着力营造社区温馨环境,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着力培育治理力量,成功孵化本地社会组织8家,支持6个特大型安置社区成立20支志愿服务队和近30个“自组织”。着力加强关爱服务,依托28个乡镇社工站,为搬迁群众提供社会服务,已服务老幼孤残群体2.3万人次。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制定完善居民公约,推行“道德积分”,开展社区融入活动50余场,引导搬迁群众摒弃陈规陋习。着力引导慈善力量参与,组织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捐赠资金物资1400余万元,相关社区的面貌正发生深刻变化。——着力疫情防控,有为有位显担当▲社工人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2022年7月,四川创新实施“新冠疫情社区排查防控社工岗”项目,招募65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疫情社区排查防控、专业社工服务、协助部门下沉服务等。目前,20个市(州)已发布公告,共吸引51985名考生报考,平均报考比例1:9,最高报考比例1:20。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疫情防控。针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四川积极推动社会工作有效服务疫情社区排查防控,赢得社会广泛认同。一是主动作为显担当。四川先后拟制印发《关于发挥“五社联动”作用进一步筑牢疫情应对社区防线的通知》《四川省民政厅等6部门关于加快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新冠疫情社区排查防控的通知》,动员社工站点协助核酸检测、关爱老幼群体、链接防疫物资等,每天参加排查的社会力量超过10万人次。二是开发岗位促就业。四川省民政厅充分考虑到社工站承担着孵化社会组织、培养志愿者、链接社会资源等职责,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结合加强基层疫情防控力量,按县级3人、乡镇(街道)2人测算,开发设立6500个“社工岗”,经过省政府研究批准后实施。三是助力社工站点全覆盖。四川省民政厅引导各地优先向未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地方安排招募人员,推动抓紧协调办公场地,确保今年底实现社工站点县乡全覆盖、有效增强基层民政能力。——着眼人才支撑,狠抓育训强队伍▲万春镇一米社工站开展“五社联动聚合力
2022年8月3日
其他

郭伟和专栏丨谁的社区?社区为谁?

和说共治城市社会的灵魂就是多样性的生态平衡。疫情期间,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控管理,我也有机会静下来细细阅读两本20世纪60年代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经典作品——《另一个美国》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前者出版于1962年,是美国左派倾向的社会工作学者迈克尔·哈灵顿揭露当时美国社会繁荣丰裕背后的城市贫困问题的经典作品;后者出版于1961年,是自由派作家简·雅各布斯针对美国城市规划中的贫民窟清洁运动,对大城市的治理问题提出批评与建议的经典作品。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今天读来,这两本书对中国城乡社区转型与治理仍具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所谓的自由与民主价值理念的鼓动下,加之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美化,整个社会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描述这种正面繁荣现象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然而,在繁荣丰裕社会的背后,是对左派进步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严格镇压,且对社会的失业、贫困、酗酒、流浪等现象视而不见。虽然加尔布雷斯在其《丰裕社会》一书中也提出当时美国不是没有贫困,只不过相对于过去的全面性贫困,美国当时的贫困只是个别贫困和孤岛性贫困。然而,在《另一个美国》里,迈克尔·哈灵顿指出,美国社会的贫困并不是这么微不足道,而是存在着因为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移民流动、种族歧视导致的大规模的持久的贫困,贫困人口大约有四五千万,约占美国人口的1/4。而且,这些人难以靠个人努力来改变贫困的命运,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贫困文化——他们不再有早期移民那种充满乐观、坚韧、自信、奋斗的底层精神,而是形成了自暴自弃、行为混乱、暴力恐怖、懒散无为的贫困生活文化。这类贫困文化因为与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个人奋斗神话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随后引发美国社会的激烈争论。保守派认为,贫困文化是个别种族、低下阶层自身堕落导致的恶果,应该对他们进行种族、阶层的改造和清理,不让社会的“毒瘤”扩散开来;自由派则认为,至少应该采取一些社会改良措施,对低下贫困阶层给予帮助和保护;左派则坚持社会批判立场,认为贫困文化是美国社会资本主导的产业转型和阶级固化导致的社会问题,不能指责受害人。尤其是面对由于美国南部和西部乡村衰败和城市里加工制造业转移导致的日益增多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引发了美国城市更新改造和社区治理的巨大争论。要不要清理城市贫民窟?通过什么方式清理改造城市贫民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社会的灵魂就是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既要有首要功能的混合用途,要维持一个街区主要设施的不同时段的多种用途,又要有次生的附带功能设施的互补功能,这样才能维持城市街区的繁荣。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维持城市老建筑、开放城市街道、增加建筑密度,这样才能促成城市首要功能和次生功能混合用途的多样化生态关系。然而,现实中主导美国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却是那些好大喜功的规划师,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城市政治权贵和资本精英的联盟,为了一个个城市地标和整洁漂亮,生生把一个有混合用途的多样化生态城市区隔成一个个空间功能分异、死气沉沉的杂拌拼盘似的城市——繁华高档社区背后产生了更多自我沉沦的城市贫民窟。半个多世纪之后重读这两本著作,虽然不能和中国的发展模式直接对比,但是书中提到的城乡转型、产业转移导致的结构性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规划更新方案带来的空间功能分异,不也是我们今天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吗?我们希望并相信: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空间改造方案能够跨越美国社会转型产生的乡村衰败和城市贫民窟的陷阱。【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副主任】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7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ND责编:汪昊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郭伟和专栏丨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郭伟和专栏丨什么是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多维思路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王爱文:正确认识把握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分配、社会福利与慈善问题

正确认识把握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分配、社会福利与慈善问题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4部门发文: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5处涉及社会工作!

近日,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做好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拓展城乡社区就业空间,引导2022届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指南。《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扩大就业与服务发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支持与优化服务相结合,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为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通知》提出,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等5个方面,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要将2022年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有志热心服务群众的高校毕业生。要支持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机构加快发展,增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指导城乡社区组织因需设立就业见习岗位,并纳入本地区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要培育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要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通知》强调,要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宣传引导,推动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落地落实。其中,《通知》涉及社会工作的有五处:——在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带动一批方面,《通知》明确各地要结合全面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培育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力争年底前各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覆盖率均达到50%,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服务。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组成社区创新团队,对接社区需求,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治理和服务实践;重点资助乡村产业振兴、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疫情防控等融合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创新项目,资助期满后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创新团队转型创业。力争年底前实现社区创新专项基金和社区创新团队省级层面全覆盖。——在明确部门职责方面,《通知》强调民政部门要结合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管理等工作,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引导,指导设立城乡社区实习实践基地,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支持“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向城乡社区倾斜,按规定落实就业激励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按规定对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支持。相关解读:深耕城乡社区这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热土——民政部负责人就《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近日,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民政部负责人就《通知》制定印发和贯彻落实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通知》出台的主要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连续召开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拓展基层就业空间”、“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求要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是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城乡社区服务人才的重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是提高城乡社区工作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通知》,细化实化做好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拓展城乡社区就业空间,引导2022届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指南。问请问《通知》对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提出了哪些措施?《通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扩大就业与服务发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支持与优化服务相结合,多措并举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招录一批。要求各地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制订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招聘计划,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二是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吸纳一批。要求支持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机构加快发展,增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符合条件的机构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三是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募集一批。要求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参与“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指导城乡社区组织因需设立就业见习岗位,并纳入本地区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和激励推动政策。四是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带动一批。要求培育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服务;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组建社区创新团队。五是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储备一批。要求设立一批城乡社区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城乡社区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引导在校大学生了解城乡社区居民需求和工作实际,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热情。问请问《通知》就建立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哪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广大青年群众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接受历练、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为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就业创业长效机制,《通知》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举措:一是锚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发展目标,鼓励各地结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等因素要求调整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划,及时补充社区工作力量。二是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三是加强对在城乡社区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培训,增强其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做好投身城乡社区一线砥砺磨练、增长才干的职业准备。问请问《通知》就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提出了哪些优惠政策?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改善经济微循环具有积极作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社区服务业态更加丰富、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为支持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发展和吸纳就业,《通知》提出了三个方面优惠政策:一是对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中的小微企业,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二是对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三是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相关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给予必要的场地支持。问做好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组织保障,民政部门有什么工作打算?《通知》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保障的工作要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要求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纳入当地就业、人才和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总体安排,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安排使用好就业创业、人才发展、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等各方面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分别明确了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的具体职责。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要求通过“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宣传品牌,大力选树宣传扎根城乡社区、干事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典型,按照有关规定对到城乡社区服务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鲜明导向。四是推动工作落实。明确对推动力度较大省份,视情在有关试点示范项目中予以倾斜。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职能部门,下一步将结合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管理等工作,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点击查看《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原文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ND责编:颜小钗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高校毕业生,国办喊你到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9部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支持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提供服务民政部、财政部: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新政!社工等要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民政部、财政部: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新政!社工等要主动发现困难群众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有关要求,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知》强调,各地要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通知》要求,加大未参保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对其他基本生活受到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及时通过临时救助给予帮扶。《通知》提出,各地要加强摸底排查、主动发现。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主动发现机制建设,组织动员基层干部、村级组织、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通过走访摸排、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全面了解辖区内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生活状况,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暂不符合低保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群众以及经救助后自身发展能力仍不足的困难群众,及时发现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充分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监测预警,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通知》要求,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等政策规定,对在非户籍地因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简化优化救助程序,进一步提高救助可及性、时效性。优化完善救助服务方式,统筹运用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提供精准救助帮扶。疫情防控期间,要积极帮助遇困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妥善解决外来滞留人员用餐、住宿等问题。鼓励、支持慈善组织、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捐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完善和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项目,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支持、行业组织运作、慈善组织参与的“救急难”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
2022年6月7日
其他

案例丨渣父卖娃,母亲精障,社工支持来了!

个案背景2020年6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依托石岩街道社工站成立全市首个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同年6月—8月,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了辖区疑似困境儿童入户摸底调研,3岁的点点就是在这次摸排行动中发现的一个困境儿童。点点妈患有精神分裂症,大学毕业后与一男子交往并生下点点。点点出生后被该男子卖给他人,妈妈、外公、外婆得知后报警将其赎回,也因此得知点点生父已有家室。因怕点点再被拐走,外婆带着点点和点点妈转而定居深圳,三人靠点点妈打工赚钱养活。因患有精神分裂症,点点妈频繁换工作,失业期间无收入来源,经济较为困难。需求分析(一)自述需求家庭经济援助及点点就学支持需求。因家庭经济困难,本该上幼儿园的点点却因负担不起学费而不能入园。点点多次表达很想去上幼儿园,点点外婆自述希望经济上得到政府救助。点点妈的康复及就业支持需求。点点妈不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服药,外婆将药磨成粉偷偷放进饭菜中让其服用,以缓解病情。点点外婆曾因照顾点点姨妈生产离开一个多月,其间点点妈断药,导致发病、失业,曾出现趁外婆睡着掐其脖子的危险行为。外婆希望社工帮助点点妈配合康复治疗,找一份长久稳定的工作。(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视角需求生命权受到威胁。点点妈因发病出现过危害外婆人身安全的行为。若不对点点妈提供用药支持,其发病将有可能威胁外婆和点点的人身安全。点点作为未成年人的生命权受到威胁,故街道社工站将点点案例定为高危风险等级。发展权受到限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负担幼儿园费用,点点已到入园年龄却无法就学,其享受启蒙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需要促进其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未受到足够保护。点点早在婴儿时期就曾被生父拐卖,后又生活在单亲家庭,缺乏父爱,而点点妈又因病不能充分履行监护职责,需要为其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参与权被忽视。点点长期独自在顶楼玩耍,很少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家庭事务决定中也尚未让其参与(如参与监督妈妈服药),需要进一步为其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提供条件。为满足点点及家人的上述需求,社工拟依托社工站枢纽平台的优势,运用“五社联动”模式,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保护四个层面入手为点点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保障其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服务过程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评估支持网络社工定期家访,积极聆听点点外婆的倾诉,接纳她对女儿病情和对外孙就学的焦虑情绪,肯定她对女儿与外孙的艰辛付出,由此逐渐获得点点外婆的信任。通过给点点带绘本、玩具和食物,陪点点玩耍互动,社工也逐渐获得点点的信任。随着信任关系的建立,社工开始更为细致地收集点点一家的相关信息,包括经历的重大变故事件(点点出生后被其亲生父亲拐卖)、曾作出过的努力(点点外婆向两位姨妈请求接济、点点妈一次次努力找工作赚钱养家等)、家庭自有资源与网络(外婆有文化、妈妈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两位姨妈也同在深圳)、自述需求与困难(点点读书、经济困难、点点妈不肯服药)等。由此,社工对点点的社会支持网作出以下评估。在家庭保护层面:父爱缺失,母亲因病导致家庭监护能力受限,甚至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外婆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替代了母亲的监护职能,其他亲属的支持与保护功能发挥有限,支持意愿较低。在学校保护层面:因家庭无力负担学费而未能按时就学(幼儿园),未能享受学校保护。在政府保护层面:因点点一家对社会福利政策不了解,尚未享受相关社会福利政策保障,街道儿童督导员和社区儿童主任也因暂未发现该案例而未能对其履行保护职责。在社会保护层面:因不知情,暂未获得来自社会的关爱保护。第二阶段:强化自有资源,提升家庭监护能力社工先从点点一家的自有资源入手,帮助其发挥自我功能。社工先引导点点外婆介绍点点两位姨妈的家庭情况,让外婆看到两个女儿的家庭负担和不容易,后引导外婆意识到亲情联结对于改变点点家庭的重要性。社工鼓励外婆主动给两个女儿打电话,关心她们的生活现状而不是张口要钱。慢慢地,两位女儿也开始主动关心点点和点点妈。得知点点妈作出掐外婆脖子的危险行为后,两个女儿帮忙劝说在老家的点点外公来深陪伴。外婆表示,“现在遇事可以有人倾诉和商量,感觉没那么大压力了”。家庭亲情联结得到强化,增强了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替代了点点父母的监护功能。社工多次肯定外婆对家庭的主心骨作用,并夸奖外婆填写建档表时语句通顺精炼、字体优美,强调外婆那个年代取得高中学历的难能可贵,提升了外婆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了点点外公的陪伴和分担,点点外婆有时间带点点下楼玩耍,两人都逐渐有了各自的交往圈子。外婆主动提出让社工介绍社区心理咨询师为点点妈做辅导干预,表明其正积极寻求改变。儿童参与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逐渐长大的点点应该去接触和经历周遭的生活。据此,社工向外婆提议让点点适当了解妈妈的病情和服药需求,参与到鼓励妈妈按时服药的重大家庭事件中来。妈妈很听点点的话,按时服药后病情稳定,能够陪点点玩耍、给点点读绘本故事,偶尔还能接送点点上幼儿园,其家庭监护能力得到提升。第三阶段:“五社联动”,进一步拓展社会支持网络社工一方面运用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以及影响性技巧为点点家庭成员提供情绪疏导和增权赋能,提升其改变现状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街道社工站(未保站)枢纽平台作用,指导社区、培育和联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引入社会慈善资源,拓展其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在社区方面,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点点一家办理积分入户和公租房申请,点点作为未成年子女顺利随迁,母子俩成功申请深圳低保,公租房也在排队中。在社区的配合下,社工协助点点家申请市团工委帮困助弱基金、街道公共服务办和街道妇联慰问金等各类社会救助。此外,社工还积极对接社区儿童主任和社区儿童社工定期上门家访陪伴和监护指导,并鼓励点点外婆带点点参加社区活动,拓展其社交圈和社区支持。在社会组织方面,社工积极链接狮子会博雅队、深圳点亮梦想捐书助学慈善促进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捐助和专业服务。在社工的指导下,外婆积极寻找幼儿园并谈成学杂费优惠,助力点点顺利入园,自此获得学校保护。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社工多次带领志愿者上门慰问和陪伴点点及其家人,通过积极聆听和陪伴,给予家庭成员心理情绪支持。社工还链接社区心理咨询师上门为点点妈妈做心理评估,给予专业意见与指导,助力点点妈妈病情稳定与康复。在社会慈善资源方面,社工对接阳光文化LP110公益爱心团队、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等公益团队和爱心商企为点点家捐赠慰问物资和慰问金,缓解经济困难。此外,社工还通过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上线的腾讯公益“圆梦微心愿”项目组织点点和外婆参加动物园一日游活动,圆了点点外出游玩看动物的心愿。服务成效和专业反思目前,点点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顺利就学,妈妈也能配合服药,病情稳定,其监护能力也得到提升,点点能够享有较好的家庭照料。点点全家已具备上下同心共同面对困难的意识,遇事会先一家人商量寻找解决方法,整合资源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点点外婆与社工一致认为服务目标基本达成,同意结案。与此同时,社工表示结案并不代表终结服务与支持,在后续跟进中如果出现新的需求和问题,可以重新开案。点点外婆感激社工、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支持与帮助,还亲手绘制了一幅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表达谢意。关于社会救助模式转变的思考。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点点妈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难就业,且针对像她这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的就业支持政策和服务相对缺乏,不利于此类群体自力更生。社会救助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索“物质+服务”的模式,提升救助对象“自救”能力。街道社工站(未保站)在“五社联动”中独特作用的思考。“五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街道社工站(未保站)具有统筹联动辖区社会服务力量的优势,能够发挥资源整合平台、专业枢纽平台和宣传资讯平台等功能,在街道社工站(未保站)平台上开展“五社联动”相对社区更能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慈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促成服务对象的改变。(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海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6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ND责编:夏学娟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湖南一个乡镇社工站的儿童服务探索一个街道社工站的儿童增能保护实践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6月1日
其他

郭伟和专栏丨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

和说共治集体效能感:基层社区治理韧性的核心要素。社区治理韧性成为最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原因是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的简约治理向一种科层化的正规治理的转变,而基层治理正规化有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基层政权机构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属性混淆、职能重叠,出现基层治理投入的资源边际收益递减等所谓“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人们又想起了传统社会简约治理时代的内在治理机制,它不是依靠外部资源投入,而是依靠社区内在的组织、文化、人情机制等来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实现社区逆境反弹,这就是所谓的社区韧性概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会产生社区韧性。相反,伴随着时空变化,社区韧性也发生着变化,有的社区面对压力和挑战可以实现逆境反弹,而有的社区面对压力和挑战却出现解组和失序,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安全、健康和道德行为问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20世纪初期的社区研究认为,伴随现代化而来的城市化进程、移民等人口流动现象是导致社区解组和失序的原因。到现在,人们对新移民仍然保持着污名化的刻板印象,进而产生新、老居民之间的对立排斥现象。但是,人们会进一步追问:移民也是人啊,为什么他们在老家是良民,到了新环境就是危险分子了呢?社会学家戈夫曼研究发现,其很大原因是人们遇到陌生人时的方便区分策略,于是“家门口的陌生人”自古以来就成为一种内外有别的人群互动机制。那为什么要这样对陌生人进行分类呢?按照博弈论的说法,是因为陌生人大多是流动人群,流动人群的交往是非重复博弈,容易形成一种投机性利己主义心理,无法形成熟人社会重复博弈产生的可信承诺文化。但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告诉我们,陌生人并不一定就是危险分子,也可能是城市繁荣、创新与个人自由的社会基础,关键要看社会交往的约束机制依靠的是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模式,还是现代陌生人之间抽象的信任机制。从传统社会依靠集体文化实现的机械式社会整合到现代社会通过抽象的信任机制实现的有机社会整合,并不会自动实现转变。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说法,这也需要通过职业团体等现代组织生活来使现代人形成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和人格的心理机制。因此,熟人社会也好,陌生人社会也好,社区韧性的发生机制其实都要靠社区内部产生交往、互动及其组织化,让人们从中学习某种文化,来尊重他人、认同规范,克制机会主义自利行为,乃至产生对他人的关心爱护等利他主义倾向。这已经被当代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们通过社区实证研究所证实,并被称为是社区韧性的核心因素——集体效能感。他们指出,社区集体效能感对于犯罪、贫困、青少年性行为、未婚先孕等社区问题的治理都有积极的预测效应。芝加哥学派的当代社区研究还告诉我们,新移民对于美国那些老旧破败社区的治理具有改善作用。无论是来自拉丁美洲还是来自亚洲的新移民,都不再像美国早期从欧洲避难而来的那批移民那样带着一种边疆心理——睚眦必报、靠拳头解决问题,甚至也不再像美国旧城区受困的非洲裔社区那样形成街头文化代码——通过眼神挑衅就会大打出手,而是把一种非暴力的互助团结文化带到了美国老旧社区,开创了一种通过文化接触实现社区改良的新趋势。其实,有关中国传统社会“家门口的陌生人”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对新移民的污名化现象,其原因除了江湖习气导致陌生人具有游侠气质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主流社会对陌生人的刻板印象导致的。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是一种大规模流动的现代社会,与其对新移民污名化和排斥,不如积极发展社区层面的各类居民组织,积极促进邻里交往,构造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这样才能产生社区韧性的集体效能感。【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副主任】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5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ND责编:夏学娟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郭伟和专栏丨什么是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多维思路郭伟和专栏丨提升基层协商沟通能力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什么是社区邻避问题?如何解决?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9部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支持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提供服务

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其中,在加强保障支持中,该《意见》强调健全完善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社区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智慧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承接智慧社区建设项目运营,推进创新迭代。加强对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引导高等院校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智慧社区建设相关领域就业创业。开展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智慧社区应用水平。医疗、社保、民政、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推广“一站式”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积极扩展数字化支撑下的线下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相关解读:发挥好信息化对城乡社区治理服务的驱动引领作用——民政部负责人就《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问请介绍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调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什么是社区邻避问题?如何解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70%。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房地产行业也发展迅速。在住宅商品化过程中,社区邻避问题时常发生。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一些楼盘住宅小区提供社区治理服务,在此过程中对于社工介入社区邻避问题的处理进行了积极探索。社区的邻避问题与社会风险邻避(Not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浙”里有个“助联体”,看社工站如何带活资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构建精准保障标杆区、共同富裕美丽幸福标杆区的进程中,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各乡镇(街道)社工站、社会慈善资源等多元力量助力“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建设,全力做好困难群体救助,确保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社工站+三级助联体系让救助供需精准对接“助联体”是2020年由温州市民政局发起,旨在建立“困难需求排摸发布、爱心资源支持、帮扶项目执行”的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它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是浙江省“1+8+x”大救助体系中“x”(指多元力量参与)的深化和升级。近年来,瑞安民政依托该“助联体”平台,引导社工站参与运营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助联体服务站点。作为联结救助服务的中转站和加油站,社工站发挥专业优势,更加畅通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和政府、社会“服务清单”的对接路径。芳庄乡地处瑞安市西部山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特困家庭合计280户。瑞安市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阳光中心)进驻芳庄乡社工站后,把这280户家庭作为服务重点。2021年12月13日,社工卢慧丰在走访时发现特困人员黄老伯居住的房子一侧倾斜严重。经评估此房属于危房,已不适合住人。社工将黄老伯需求录入“助联体”,立即得到瑞安市红十字会、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筹到3万多元,并在乡政府、村委会协调下,为黄老伯解决了新房用地问题。今年4月6日,社工为老人举行了新家搬家仪式。▲社工为老人举行新家搬家仪式“社工站作为联结救助服务的中转站和加油站,一方面对在册的民政对象进行定期探访,摸底其动态需求,链接资源、主动帮扶;另一方面对不在册的困难群体通过全城发现,协助他们申请相关政策、提供服务。”瑞安市诚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诚德)负责人吴贤兴告诉记者。驻点马屿镇社工站的诚德社工在2021年2月8日入户探访一家困难户时,发现何兄中风瘫痪在家,其妻辞去工作照顾何兄。面对至少需要自付10万余元的费用,何兄一家一筹莫展。社工协助何兄申请民政临时救助的同时,依托“助联体”发布需求,帮助何兄筹到6万余元。今年3月,何兄和妻子给社工发来微信表达感谢,这让吴贤兴觉得社工参与救助服务很有价值。“镇(街)社工站借助在地化服务优势,采取‘重点探访+主动发现’方式定期入户走访摸排困难群众。社工通过政策找人、情形找人、事件找人等方式,精准识别困难对象,加大了主动发现力度,实现困难人员探访全覆盖。”承接瑞安市“助联体”总站、社会工作总站运营的瑞安市益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人吴蓓蓓表示。目前,通过社工站协助,全市有1800多名在册民政对象的动态需求及时被发现,100多户不在册的困难群众申请到政策救助及相关帮扶。社工主动策划服务项目让救助服务更专业除了在“助联体”平台上发布需求、链接资源,精准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外,社工还根据台账信息,针对有共性需求的帮扶对象,主动策划服务项目,以公益创投等方式开展分层分类帮扶。尿毒症肾友综合成长“蒲公英”计划、山区低保群众帮扶、残疾人社区融入、低保孤寡老人关爱等救助项目在瑞安市首届公益智造大赛中亮相。▲社工上门探访患者家庭其中,由瑞安市壹加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壹加壹)策划的“蒲公英”计划还经由瑞安市民政局推荐,获得温州市第一届公益创投10万元资金支持。项目每月为低保贫困的尿毒症患者捐助一笔费用,减轻他们透析治疗的经济压力;同时联合SEED(社会创新种子)、科研院校开发“正念尿毒症康复课程”,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境,并链接爱心企业资源,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就业支持。尿毒症病友老林每周一、三、五透析,小周每周二、四、六透析,原本他们只能利用透析的间歇打打零工。壹加壹负责人吴文锡通过“蒲公英”项目对接了爱心企业,解决了他们的灵活就业问题。老林每周二、四、六去上班,小周每周一、三、五去上班,两人协作有了一份完整的工作。“这让两位肾友收获的不仅仅是收入,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吴文锡介绍。在瑞安,通过三级助联体系和公益创投项目,社会救助正在从单一的兜底型保障向专业化、发展型、内生性帮扶转变。“依托在地社工站深入开展救助服务,让‘助联体’得以实体化运营,也使救助服务更可持续、更专业。救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可通过‘助联体’平台、公益创投等方式获得社会资金支持。”阳光中心主任潘建欧说。盘活基层慈善资源加固救助社会支持系统十年间,潘建欧经历了从志愿服务组织到创办社工机构的转变,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由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链接公益慈善资源、执行救助帮扶的重要性。而公益慈善资源的有效投入,除了因应“助联体”发布需求后积极响应,还需要有一个在地化的稳固“资金池”,持续满足辖区社区发展需求,加固社区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近年来,瑞安市充分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盘活基层公益慈善资源。今年初,瑞立集团、浙江建工集团、浙江融润置业有限公司和瑞安市慈善总会锦湖分会共同出资200万元,在锦湖街道成立幸福锦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据瑞安市民政局局长吴晓宇介绍,瑞安市将在各乡镇(街道)推广社区发展基金(会),让更多元的资金和力量投入社区公益事业,聚焦社区群众“急难愁盼”,形成“发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服务社会需求”的民生实事认领长效机制。▲慈善信托签约仪式现场为了让慈善资产能自我造血,瑞安市首单慈善信托于今年3月29日签约,由瑞安市晟亿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出资101万元,当地农业银行参与资金监管,瑞安市慈善总会作为慈善信托运营方。据了解,该信托项目将用于全市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方面,尤其用于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慈善信托这种‘慈善+金融’的方式,充分尊重委托人的意愿,更专业化地去运作慈善项目。社工将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拓展‘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骨干、社工站为载体、品牌项目为抓手’的救助服务联合体,汇聚助医、助困、助学、助孤、助残、助老等资源,将服务送进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实现政府兜底与社会补充、‘输血’与‘造血’的结合,推进共同富裕。”瑞安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和慈善促进科科长徐飞婕表示。来源: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END责编:颜小钗制作:周晓明往期推荐“五社联动”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如何推进?看“浙”里!基层『微治理』的专业活力——浙江镇街社工站建设观察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202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