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记丨一个村庄的“另类”崛起
海口村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这个与海南省省会同名的村庄因生产大盆缸瓦而闻名,是佛山中心城区唯一享受地铁和城轨配套交通的村居。
在城市化发展浪潮中,海口村因偏居一隅,获得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加之传统制造业已经转移他处,村民大多靠股份分红和出租房屋为生,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匮乏。2019 年,佛山市禅城区禅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海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具体运营工作,运用社区营造理论,从“人”“文”“地”“景”着手, 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助力海口村的乡村振兴。
以文化为媒介,唤起记忆,加深融合
海口村是典型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外来人口占80%。村民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外来人融不进来, 村里人找不到自己的根。项目初期,社会工作者联动村委会和志愿者,开展了“小记者”古村落文化探索营和古村落文化寻宝活动,引导海口村儿童和随迁儿童实地走访村落景点,采访村民了解村史,探究海口村的古宗祠建筑、宗祠风俗和风土人情。在社会工作者的启发下,孩子们通过共同制作海口景点地图,重新认识了自己居住的地方, 提升了对海口村文化的认同感。
村内长者见证了海口村从禾田、桑基鱼塘一步步走向商铺林立、经济发达的过程,他们是文化保育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者邀请长者作为“导师”,与儿童青少年、外来人口等分享自己在海口村短暂的童年快乐、艰苦奋斗的年轻岁月、婚姻嫁娶的点滴,重温海口村走向美好的回忆。村内不同群体齐聚一堂,交流对村文化的记忆和见解,重塑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外来人口也对海口村有了新的认识。
挖掘骨干力量,搭建平台,培育组织
社会工作者走访后还发现,海口村村民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文化匠人和能人,有以制作瓷器出名的大师,有书法享誉四方的名人, 还有心灵手巧的折纸达人等。但这些能人平时都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村落,闭门闭户,不为外人所知,也不愿参与村中事务。社会工作者带领村内儿童一一拜访,鼓励他们加入村文化保育志愿服务队,用自己的特长为海口村的文化保育贡献力量。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社会工作者逐渐培养了一批以文化匠人和能人为主要成员的社区文化保育员和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的社区文化导赏员。社会工作者引导他们以访谈、查找文献的形式记录海口文化的古往今来,并形成《海口景点导赏文化册》和海口口述史资料等,还通过导赏文化册派发、海口村景点导赏、传统工艺共享活动等,让村民和外来人口加深对海口村文化价值的了解。
▲海口村折纸达人向居民展示其折纸艺术作品
打造公共空间,活化建筑,焕发新生
作为一个有800 年历史的村落, 海口村至今仍保留着建于明清年间的三大宗祠建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 宗族、节庆活动减少, 宗祠大都年久失修,大量的石雕风蚀殆尽,墙壁也已斑斑驳驳。社会工作者通过联动村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周边企业和热心村民等筹集改造资金,结合地理位置和具体文化特色,对三大宗祠进行了重新修葺。如今祠堂常年开放供村民使用,村民的文娱活动和各种婚丧嫁娶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各姓族人也会不定期在祠堂举行聚会和团圆活动,村民之间的互动多了起来。
为进一步发挥村内资产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联动村党委链接各方资源,把三大宗祠和海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 展示海口村的文化魅力。三大宗祠是海口文化对外的窗口,海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则被改造成为海口文化导赏的接待中心,同时也是海口文化展览场地,目前已引入村内文化匠人的剪纸、陶艺、绘画等多种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访。
在今后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还将持续助力,探索与旅游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统一规划村里的宗祠和乡景,打造海口村的特色文化品牌和旅游景点,让海口文化成为乡村崛起的重要支柱。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