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丨上海市静安区“桥计划”怎样创新服务类社会救助

焦志勇 邓菲菲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焦志勇

焦志勇




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中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积极创新救助服务,推动从生活保障为主向生活、服务双保障并重转变,推动从政府为保障主体向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转变,统筹推进静安“桥计划”项目、社区救助顾问、救助所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积极对接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为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综合救助服务,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





搭建多维贫困评估模型


推进社会救助精准化


静安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困难家庭风险指标综合测评模型,建立静安区精准救助评估系统,对全区低保低收入家庭进行分析,科学区分高、中、低困境家庭,绘制贫困地图,聚焦困境家庭的地域分布。系统突破单一的经济困境,聚焦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以及青少年儿童等维度,清晰地解答了贫困家庭“到底有多贫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在哪些方面最贫困”以及“谁是最贫困的人群”等议题。依托系统研判结果,从托底保障、帮助支持、发展提升、紧急保护四个层面,针对不同级别和困难家庭实际需求,提供分层分类、多方保障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


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


打造有温度的社会救助


静安区以“政策找人”为导向,打造“救助所骨干+居委会救助干部+专业机构社工+志愿者”的救助顾问专业队伍,推动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在区救助中心、全区14个街镇救助所和267个居委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落实,形成覆盖全区,专业、稳定的社区救助顾问网络。目前,“区-街镇-居”三级共覆盖社区救助顾问350名。

各街镇以救助所标准化建设促进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社区救助顾问将常态走访作为了解群众需求、对接政策资源的重要途径,做到“七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特殊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屋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

2020年2月,静安区结合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困难群众疫情期间生活保障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疫情升级版”救助服务。如静安“桥计划”项目组开设“守护弱势关怀专线”,对低保低收入家庭1900多人次开展预防宣传、生活关怀及心理疏导等线上服务;发起“一个口罩的助力”活动,在口罩紧缺期,通过平台募集口罩,配送给大重病家庭,解决他们外出配药看病的后顾之忧;开展“两个小时的伙伴”线上支持服务计划,帮助青少年儿童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动力。项目持续至今,已借助平台招募1179名高校志愿者,精心筛选匹配584名志愿者为131名青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关怀服务,总志愿服务时长达5894小时,平均每户家庭接受了22.4次线上支持。

▲“桥计划”项目社工为救助对象提供就业支持服务



建构分层分类救助服务模式


提高社会救助效能


静安区秉持“预防胜于治疗”的现代积极福利理念,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的“桥计划”等项目,积极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践探索,推行“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方式,对多重困境家庭开展综合服务,提供“预防+支持+发展”的渐进式服务内容。

结合地理位置、社区发展与困难群体分布等,项目探索“分片协作”实施模式。各片区统筹资源、联动共享,充分发挥各街镇优势,形成“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片区特色服务。其中包括以青少年儿童、失无业人群、身心障碍者、重大病群体、困难老人为主的系列服务方案,从稳定家庭功能到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协助家庭走出困境,极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用。

项目还针对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身心支持、人际交往辅导、权益维护、偏差行为矫正等需求开展专项服务,曹家渡街道、江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静安寺街道推进实施“铺路石公益英语口语课程”“为青春护航”“数字素养培养小组”“社区行走营”等品牌项目,助力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健康生长。

为了积极回应身心障碍者遭遇的“沟通能力弱、家属压力大”等问题,芷江西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宝山路街道从照护培训、健康管理、喘息服务、住所安全等出发,设计“心灵驿站”“互助共享‘家’油站”“阳光shine农场”“夏日纳凉作战”等活动,帮助身心障碍者扫除行进中的阻碍,遇见更多美好。

共和新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以就业救助为切入点,采取资源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优先为曾经有违法或犯罪记录的特殊背景人士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打造“3+1+X”社会工作就业支持一条龙服务模式。北站街道、南京西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与彭浦镇将健康知识引入社区,让困难老年群体拥抱安全、乐观的老年生活,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更为贴心的关怀和爱护。

▲“桥计划”项目之曹家渡街道儿童情景剧《星星的声音》



加强救助资源联动整合


实现智慧化社会救助


“桥计划”项目当中的“桥”字,特指连接困难群体与外界的“沟通之桥、救助之桥、成长之桥”,而社会救助资源正是桥梁筑基的重要力量。

为建立社会救助资源的精准匹配机制,静安区通过系统科学研判、定期入户走访等手段,构建多维贫困精准评估机制,精准发现困境家庭的多元需求,形成社会救助需求清单;除各类政策外,通过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区各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梳理并形成相对完善、定期补充更新的社会救助资源清单,并初步探索了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服务转介”机制,实现社会救助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综合运用政策、项目等资源,主动匹配、调用、启动相关服务模式,为困难群体及时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链接、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优质的社会救助服务,落实社会救助服务清单。目前已梳理出52家单位、124家社会组织的240个救助服务项目,分别满足了困难群众在住房、健康、照护、就业协助、社会支持、技能提升、行为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桥计划”又是怎样的呢?请看👇



“桥计划”:

发挥救助体系综合效能 为多重困境家庭带去希望



邓菲菲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低保、低收入家庭中,大部分家庭或个人除了遇到经济、照护等压力外,还出现了身心健康、家庭内部关系和家庭外部资源问题等,他们被称为多重困境家庭。自2014年起,静安区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实施“桥计划”项目,为多重困境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




精准定位,建立阶梯救助体系


“桥计划”秉持“预防胜于治疗”的现代积极福利理念,以“多重困境家庭”为服务单位,从托底保障、帮助支持、发展提升、紧急保护四个方面具体介入。

为确保服务效果的“稳准好”,“桥计划”初步搭建起“评估+测量+对接”的智能化救助平台,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精准定位困难群众”的救助需要。

一是形成社会救助数据分析库。根据就业、户籍、健康状况、文化程度、享保时长等关键字段,对全区低保人群进行统计与分析,形成基本概况数据分析库及报告。

二是形成社会救助需求清单库。在分析全区救助数据的基础上,社工通过需求筛查指标及服务需求评估表,逐一入户走访,精准发现困境家庭的多元需求,形成服务需求清单。

三是开发应用型“多维贫困家庭评估测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依据贫困指标的维度、权重、临界值设定、贫困强度计算等,建构自动计算机制和信息系统模型,实现对多维困境的各个维度做自动评估(分类)、精准分析每个维度对贫困的“贡献率”(分层)、形成全区的多维贫困家庭分布的“贫困地图(GIS地理咨询)”等综合评估功能。

在精准定位需求、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桥计划”形成了“初级预防性服务、次级支持性服务和三级整合性专业服务”的阶梯式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了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用。

▲救助社工入户提供就业支持服务




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性救助


曹家渡街道的小女孩欣欣(化名),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姑奶居住在老上海的弄堂里,靠姑奶微薄的退休金为生。欣欣都10岁了,祖孙俩还睡在一张狭窄的单人床上。由于隔代抚养和父母亲情缺失,欣欣表现得木讷内向……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欣欣的境遇并非个例,许多困境家庭都是困难的综合体,社工从收入、健康、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社会参与、紧急事件等维度出发,对不同维度进行赋值,最终得出数值越大,对应的困境程度越高。

简单来说,包含5个以上维度的家庭为高度困境家庭、3个以上为中度困境家庭,1—2个为低度困境或单一困境家庭,社工据此识别并设计出“一户一方案”的服务计划:对于低度困境家庭,满足其家庭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度困境家庭,以帮助支持和发展提升为主,挖掘和激发家庭复原力;对于高度困境家庭,以降低家庭风险为出发点,开展深度个案服务。

▲国际家庭日宣导活动之“听见你的声音”




以儿童青少年成长为救助核心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在困境家庭中尤为如此。“桥计划”以儿童青少年成长为核心,向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努力。

在准确评估儿童的需求下,“桥计划”推出“培养、成就、健康、安全、活力、尊重、责任、接纳”共计8项困难家庭儿童青少年成长衡量指标概念,精准制订和实施帮扶方案。同时,以身心健康支持、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辅导、社会融入和参与等为方向,开展诸如儿童保卫战、专注力养成等专题服务,助力儿童青少年向上生长。

如上文提到的欣欣,社工开展了促进亲子沟通、链接教育资源、室内环境改造、制订成长方案等一系列系统性救助。在持续参加公益课程后,欣欣敢于在大家面前开口说话了。因为社工的引导,姑奶也知道要关注欣欣的优点,多鼓励她。2020年8月,社工链接资源为欣欣家进行了微改造房屋修缮计划,当欣欣看到崭新的书桌和可以分开睡觉的高低床,高兴得跳了起来……

▲夏日学社——困境儿童音乐夏令营

社区中的困境家庭,大多潜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危机来临,更容易被摧垮。“桥计划”作为连接困境家庭与外界的沟通之桥、救助之桥、成长之桥,让他们的需求被看见,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光芒。

(作者单位: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年4月25日、《中国社会工作》2020年11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杨荣:社会工作作为“软救助”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

这个解读很重要,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救助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