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三孩政策来了!社工,你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准备了吗?

社工君 刘迪 中国社会工作 2022-08-27


昨日,三孩生育政策刷屏!此次优化生育政策,并不是单纯一“放”了之。为把“政策放开”转化为实际的“生育意愿”,国家还提出了配套的支持措施,比如“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等。

孩子多了,家庭养育/教育指导服务更为迫在眉睫。相关法律明确,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工、社会组织参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比如:今天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章“政府保护”中这样规定:

第八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养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鼓励和支持有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九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比如,今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征求意见草案第三章“家庭教育促进”提到: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第四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三孩政策来了!社工小伙伴们,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你做好准备了吗?



来看一篇社工通过开展家长小组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来实现家庭和谐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实务案例。




做“佛系”家长让孩子“逆境而上” 

刘 迪





令人“崩溃”的亲子关系

浙江省宁波市L 社区是浙江省重点中学学区,社区中许多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过度关心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 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有居民反映邻居几乎每晚都会因为孩子写作业而发生争吵,更有甚者因孩子教育问题而离婚,孩子沉迷网络,亲子关系冷淡。

鉴于此,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社会工作协会在L 社区开展“逆境而上”儿童抗逆力培养及父母效能提升项目,探索在社区层面通过干预父母,让父母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进而提升儿童抗逆力水平, 促进家庭和谐与儿童健康成长

项目公开招募6—12 岁的儿童家长14 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方法,以抗逆力核心要素为理论内核,围绕家长如何培养儿童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展开。归属感是抗逆力形成的基础,是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家庭是孩子形成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场所。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自信程度, 效能感是抗逆力形成的保障。有了归属感、效能感,才能建立乐观感。乐观感是积极认知和正向思维,是积极面对生活的源泉。




三大核心要素助力家长改变

归属感的培养。社会工作者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两个方面引导家长掌握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方法。小组中有组员提出“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会不会宠坏孩子”,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的内涵,同时也明确了“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和溺爱”三者的区别。

在探讨“接纳孩子感受”时,社会工作者从“天气转冷,孩子却不肯穿厚衣服,家长该如何处理”这一话题入手引导大家探讨,使组员明白每个人对外界都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效能感的培养。社会工作者从人际技巧、情绪管理、培养孩子自我价值感和家庭界限四个方面介入,辅助家长学习培养孩子的效能感。“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这是组员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采用案例演练的方式,让组员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为孩子角色时“希望家长如何和自己说话”,作为家长角色时“如何和孩子沟通”,在此过程中引导家长们逐渐理解和学会倾听、同理、鼓励、提问及使用幽默语言等亲子沟通技巧。在演练过程中有组员发现父母情绪对亲子沟通影响很大,社会工作者适时引入认知行为理论,通过引导聚焦问题,让组员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是由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决定的。组员开始反思自己的认知是否合理,社会工作者又引导组员探讨了导致父母情绪失控的一些负向想法和习惯性行为,如“灾难化”思想、放大孩子的“问题”、习惯性控制、比较心理以及认为孩子必须/ 应该怎样认知等。

社会工作者还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组员在生活中通过“觉察自身情绪- 记录事件与想法- 评估自动思维- 考应对方法”的方式觉察自己情绪,尝试管理情绪,进行自我行为修正。小组中很多组员对家庭界限没有概念,社会工作者通过案例引入,辅助组员了解家庭界限是培养孩子自信、成就感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引导父母学会与孩子建立有深度的情感连接, 适度放手,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等,帮助组员理解和学会掌握家庭界限。

乐观感的培养。孩子的乐观感是建立在归属感和效能感基础之上的,乐观感是积极认知和正向思维。社会工作者通过“批评出乐观、从消极关注到积极关注、目标与压力管理”引导组员培养儿童的乐观感。经过专家讲解和分组讨论, 组员了解了儿童每个阶段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要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及适度压力,懂得了要发现孩子的独特性、不给孩子贴标签, 也明白了真正的乐观不是避免让孩子遭受必要的挫折,而是让孩子明白“挫折来临时,我有能力改变它”,引导家长学会从习惯性问题视角转换为优势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思维方式。

通过10 次小组活动,组员对抗逆力及其核心要素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家长的育儿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澄清了一些概念和育儿误区;多数家长焦虑情绪得到舒缓,亲子冲突减少,家庭关系逐渐融洽;在培养孩子抗逆力方面,家长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组员家庭儿童抗逆力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社工反思

首先,通过小组实证,儿童抗逆力水平提升较大的组员家庭,家长的育儿理念发生改变,变得“佛系” 了许多。父母的转变是儿童改变的前提,在构成抗逆力的内在和外在保护性因子中, 家庭因子对早期儿童抗逆力的形成十分关键。

其次,社区有邻里同质性,在社区内开展家长育儿小组有其独特优势,不论是组员招募、活动时间地点安排、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设计等都有同一性,易于操作。如社区中原有的亲子阅读会等社区组织, 其中的家长有学习成长的意愿,也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基础,对保证小组成效、培养小组领袖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以小组模式开展父母亲职教育,优点是成效显著,缺点是覆盖面少,所以可以考虑培养社区社会工作者或社会组织负责人,依托社区平台和资源,以点扩面推广儿童抗逆力培养家长亲职教育模式, 逐渐探索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由矫治模式向预防模式转换。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社会工作协会)


下面再来看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慧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制作的短视频(“这就是社工”全国社会工作短视频征集活动作品)。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划重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七大亮点

鼓励社工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在向公众征求意见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