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直击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
“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刻起,你们就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谢谢你们,志愿者!”2月4日晚,在北京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表达了对志愿者的诚挚谢意。诚如巴赫所说,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无论在比赛场馆,还是在城市街头,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奥运会才放射出了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值此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中国社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冬奥会城市志愿者,聆听了他们服务奥运、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记录了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一言一行,定格了他们为奥运梦添彩、为中国梦助力的高光时刻。
柳旭
张雅娜告诉记者,得知有机会参加冬奥会志愿服务后,她既兴奋又犹豫,暑假实习就没回家,如果参加志愿服务,寒假也不能回去了。实习老师知道她的纠结后鼓励道:“回家的机会很多,参与奥运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里后,父母给了她同样的支持。
春节期间道路畅通,此前彩排走了近2小时的路,开幕式当天只用了不到40分钟。抵达北展后,张雅娜开始协助工作人员进行观众集结前的准备。检查物品、确认流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临近,张雅娜的心情也激动起来。
17点左右,参加开幕式的观众陆续抵达北展,引导车辆驶入落客区、测温、消毒、签到,集结工作有条不紊。
“您好,这是您的请柬、座位图和暖贴,晚上户外很冷,暖贴可以御寒,使用时请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在签到区,张雅娜每次用双手把物品递给来宾后,都会礼貌地提示一句,“如果有不能带进开幕式现场的个人物品,比如充电宝、钥匙等,请放在箱子里寄存,我们会帮您保管,开幕式结束后您再取回。”
集结完毕,经过安检,参加开幕式的观众乘坐统一的车辆前往国家体育场“鸟巢”。临近开幕时间,北展的工作人员打开投影仪,巨大的直播画面投射在墙上,张雅娜与在场的所有人都仰起头,沉浸在美轮美奂的表演中。
当悠扬的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国各行各业代表和各民族代表手中传递,张雅娜的眼眶湿润了。当仪仗队队员把五星红旗高高举过头顶,北展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起立,高唱国歌。当看到中国奥运代表团入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虽然我们不在现场,但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紧紧连在一起。”张雅娜说。
礼花弹划破夜空,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张雅娜的手机上也收到了记录这一精彩瞬间的照片。“我们学校有100多名同学参加了这次志愿服务,本来都安排在‘鸟巢’,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把包括我在内的30名同学抽调到了北展。”张雅娜告诉记者,没能现场观看开幕式的礼花有些小遗憾,但作为一名志愿者,能够为北京冬奥贡献一份力量,她感觉已经很幸运了。
参加开幕式的人员返回北展并有序离开后,时间已过零点,张雅娜和同学们坐上了返程的大巴车。经过一整天的忙碌,不少人都选择闭目养神,车厢内很安静,只有汽车在空旷的道路上飞驰的“唰唰”声。路过金星桥时,看着街道两侧的树上挂满晶莹剔透的“雪花”,回味着开幕式上的感动,一旁的同学感叹,这是她看过的最美的街景。
柳旭
程振宁发现,老奶奶的腿脚不太方便,过马路时步子很小、走得很慢。眼看30秒的绿灯就要结束,程振宁快步上前,一边挥动手中的小旗子,示意机动车礼让,一边搀扶住老奶奶说:“您别着急,慢慢走。”走到马路对面后,老奶奶说:“小伙子,谢谢你。你这身衣服真好看。”
老奶奶所说的衣服正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统一的天蓝色制服。从1月28日起,程振宁和大德崇礼公益志愿者协会的17名小伙伴就投入到冬奥志愿服务中,扫地、捡烟头、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帮助路人指引方向。
“我们这里距离比赛场地不到20公里,能为冬奥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特别自豪。”程振宁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分两班,每班4个小时,“七八个统一着装的志愿者往路口一站,还是挺显眼的,不少路人会跟我们合影。我们代表着崇礼的形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此时,在程振宁值勤路口5公里外的崇礼高铁站内,张家口市红十字小黄人赛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队长张华也在志愿服务岗位上忙碌着。“我们有36名队员参加冬奥志愿服务,一方面是通过在候车大厅建立瞭望岗、固定岗和巡逻岗,协助车站工作人员对旅客开展安全检测;另一方面是为大家普及急救知识。”张华告诉记者,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他们还携带了全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医药箱,可以为旅客提供应急救护。
“虽然目前进出站的旅客并不多,但我们仍将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贴心的服务展示志愿者的风采,为北京冬奥会助力、加油。”程振宁说。
柳旭
李楠从小学习舞蹈,25岁时因车祸高位截瘫,从此专注于关心关爱残疾人的公益事业,并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冬奥会期间,她和她的团队承担着望京SOHO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
“14年前的北京残奥会,我就是城市志愿者,在望京街道温馨家园里从事接待和讲解工作。”李楠告诉记者,当时有不少残奥会运动员在比赛之余来温馨家园参观、互动。有一次,外国运动员还和温馨家园的残疾人朋友一起用手语“演唱”《我和你》,那个场景让她非常动容,也对“世界大家庭”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感受。
“这次我特别想去赛场当志愿者,但打第一针新冠疫苗时就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在医生的建议下,没有进行后续接种,因此与赛会志愿服务擦肩而过。”说起报名当志愿者的经过,李楠显得有些遗憾。
“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比赛场馆,但在赛场外,在我们的身边,志愿服务同样大有可为。”李楠告诉记者,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助残志愿服务,她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把助残服务理念和技能传播出去。为此,她还在社区里开展了冬奥主题的助残志愿服务培训,告诉大家该如何使用爬楼机、如何帮肢残人士推轮椅、如何帮盲人引路,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关注和帮助残疾人。
说话间,一名正在慢跑的中年男子来到志愿者服务站,看了看桌上铺展开的红绸问:“可以写吗?”“可以写下您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李楠回答。思索片刻后,中年男子拿起笔,写下五个大字——“为祖国骄傲”。他说:“昨晚看了开幕式,又找回了2008年的感觉,运动的激情、爱国的热情都被点燃了,跑步都更有劲了。”
在冬日的暖阳下,彩色的志愿者服务站与摩登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问路的、留言的、拍照的、互动的,光顾者络绎不绝,志愿者们始终面带微笑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方面是为冬奥会烘托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为基层社会治理‘搭把手’。”李楠的同事李玥也是一名“双奥”志愿者,她告诉记者,“铲冰、扫雪、协助核酸检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志愿者服务站都乐于参与。”
“志愿服务就是在别人有需要时,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得到净化和升华。”李楠补充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家都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希望志愿者能够再次用微笑展示我们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
祝闯
“大年初四,在‘鸟巢’!”
“答对了,这个礼物送给你。”
“谢谢阿姨。”
春节期间,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单路口东北侧北京图书大厦外的“蓝立方”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蔺红霞一看到有人走过来,就会热情地打招呼:“您好,欢迎关注北京冬奥会。”在与路人一次次的互动中,她积极普及冬奥会知识、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展示北京志愿者的风采。
蔺红霞今年39岁,是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干部,也是一位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今年,她以一名城市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中。“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奥运会城市志愿服务了。”她笑着说,“多亏了北京是‘双奥之城’,才让我有机会成为‘双奥’志愿者!”
记者了解到,蔺红霞当初到街道工作时,恰好赶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招募城市志愿者,她不仅负责辖区内的招募工作,自己也成了一名城市志愿者。回忆起14年前那个火热的夏天,蔺红霞告诉记者,当时的条件可不比现在,一张折叠桌和一把遮阳伞就是一个志愿者服务站。“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每天从早忙到晚,不仅用热情、优质的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了光,还在这个过程中让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00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图书大厦城市志愿者服务站被保留了下来,全年持续服务,蔺红霞也成了这个站点的负责人。“我见证了这个站点从一张桌子和一把伞,到一个半开放的亭子,再到现在的‘蓝立方’的变迁过程。”蔺红霞说,“10多年的时间,这里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大家的精神状态和服务热情始终如一,让这个小小的志愿者服务站成了图书大厦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志愿服务不但要有热情和奉献精神,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蔺红霞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上岗前都接受了专门的培训,培训中加入了很多与冬奥会相关的知识,以及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
当前,北京已经进入冬奥会时间,志愿者们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服务。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西城区有近700名站点志愿者和约800名重点社区志愿者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全区还在6个冬奥示范社区、21个重点社区,以及设置在辖区内重要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旅游景点的15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开展志愿服务。
2月8日下午,当记者再次路过北京图书大厦时,看到不时有人驻足观看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前摆放的冬奥会吉祥物,志愿者正在向人们发放冬奥宣传册。一个小男孩拉着奶奶要和冰墩墩、雪容融合影,志愿者见状拿出冬奥会纪念贴纸送给他,并帮他们合影留念。小男孩站在冰墩墩和雪容融中间,手里拿着“一起向未来”的牌子,乐得合不拢嘴。
祝闯
2月3日,北京市延庆区的世界葡萄博览园人头攒动。在这里,50名火炬手接力跑完2.487公里的距离,完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在延庆赛区的接力传递。火炬手中有位名叫李晓研的90后,他是一名北京冬奥会的城市志愿者,来自北京市延庆区妫川志愿服务协会。
“做志愿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今天能够参与火炬传递,我很荣幸也很自豪!”李晓研激动地说,“我会在冬奥会期间全力做好城市志愿服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助力。”
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火炬传递后,李晓研匆匆回到了自己服务的岗位——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一侧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这个志愿者服务站由三顶并排的白色帐篷组成,帐篷顶上印着的北京冬奥会标识格外显眼,旁边立着几面旗帜,上面写着“城市志愿者服务站”。
“设置这个站点是为了给北京冬奥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冬奥会、参与冬奥会。”李晓研告诉记者,“每天志愿者在广场上为在这里活动的人宣传冬奥知识,介绍延庆的历史文化,并提供指路、咨询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会期间,延庆区共设有52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站点分室内和室外两种,李晓研服务的广场站点属于室外站点。
“在室外站点服务的志愿者轮换频次比室内的高。”据李晓研介绍,延庆区的室外温度比较低,但是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志愿者们服务冬奥会的热情。
在延庆,像李晓研一样的城市志愿者们还承担着观赛人员的组织和入场服务等工作。李晓研还是延庆区城市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工作专员,基本上每天都会到各站点查看防控工作。
从1月23日正式上岗,李晓研已经服务北京冬奥会近半个月的时间了,他向记者感慨道:“我参加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冬奥会和夏奥会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经过多次志愿服务培训,现在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志愿服务的节奏。”
采访的最后,李晓研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手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的照片。他动情地说:“这是我们志愿者的高光时刻,我只是他们的代表之一。”
来源:《中国社会报》2月10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责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