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闻原创 | 阳光下的隐私暴露法律风险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笔者在承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我们的个人信息暴露在阳光下。对于我们的隐私,不法分子轻易就能盗取。这使得笔者既为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痛心,也为我们广大守法公民的隐私透明化而揪心!
研究发现,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高发、屡禁不止。更为严重的是,此类违法犯罪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甚至是灰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也愈演愈烈,危害性极大。
通过对近几年的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检索案例库可知,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为关键词,自2019年4月11日,共检索到5732,仅仅2016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就发生了4909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例。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刑事案件数量近三年呈直线模式增长
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为此类案件高发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多出现在服务业领域,占比达50%
从上面的行业分类情况可以看到,当前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例,行为人在履职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然后进行非法处置的最为多见,将近56%
其中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机关单位或国家机构人员,如户籍民警、市场监督局人员、银行职员、学校工作人员等;利用工作便利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是,服务行业中能接触到公民个人信息的人员,如快递员、淘宝客服、房产经纪人、商场销售人员等。此类人员犯罪比例较高,反映出相关行业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直接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也将近26%,以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的约占18%,被告人通过购买、窃取、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业务合作、收集、偷拍、内部员工交流透露、赠与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涉及公民个人信息范围广、种类繁多
通过实证调研发现,被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繁多,包含公民身份信息、财产信息、征信信息、通信信息、行踪轨迹信息、车辆信息、通讯信息和旅游、住宿等其他信息。
其中,被侵犯的公民身份信息案件量最多,涉及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户籍、护照和驾驶证等信息;其次是公民被侵犯的财产信息,涉及银行交易明细、银行账户、淘宝、支付宝账户、游戏账户和密码等信息;被侵犯的行踪轨迹信息多为手机定位、通话位置、航班、出入境等信息。其他的还包括车牌号、快递单、购物名单、工作单位、劳动合同信息等等。
而被侵犯个人信息的群体存在一定的特征,多为考生、业主、电商消费者、病人、车辆购买人等身份。
信息获取途径多通过购买方式
在统计近几年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约有78.5%的案件,被告人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约5.4%的案件被告人通过窃取的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窃取形式多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侵入计算机系统等。除了常见的购买、窃取的方式,还有通过业务合作、收集、跟踪、偷拍、内部员工交流透露、无偿提供信息等直接或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团伙作案比例较高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刑事案件,团伙作案率约44.4%。团伙人数为2人案件最多,案件量占比分别为37.14%;其次是团伙人数为3人的案件,案件占比约22.45%。在团伙作案的案件中,团伙人数最多的高达47人。被告人通过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的方式,非法获取并出售公民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等信息。
从上述的数据和我所代理的案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仿佛像一个透明人生活在这个大数据世界,无时无刻地面临着信息外泄的风险。正是为了打击此类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修正案(七)》的基础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做了进一步规制,也相应加大了惩治范围及力度。“两高”也于2017年5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罪的定罪量刑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 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二)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三)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四)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
(五)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六) 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
(七) 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八) 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以上的;
(九) 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十)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配合多部监管法律文件的出台,公安部也于近期加大了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力度,这些措施也意味着,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法律因其自身的固有缺陷具有滞后性和惩治性的特征,缺乏对公民个人信息免于被不法分子侵犯的预防性。根据《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个人而言,在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的任何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得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预防与及时拯救措施。
首先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为防止个人信息的泄漏,我们从技术上可采取如下措施:
1) 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
2) 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 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 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 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6) 不同网站最好设不同的密码
7) 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
8) 尽量不在网上留真实信息
9) 设置专门用来注册网站的邮箱或手机号
10) 不要向QQ、微信上的陌生网友透露真实姓名
其次当我们的个人信息遭泄露后,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1、收集证据线索。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2、向相关部门报案。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机关可以介入侦查。
3、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4、委托律师维权。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是在消费过程中泄露,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大数据环境下的我们,从国家到个人,都陷入了互联网带来的安全焦虑中。如何在这种不安中真正做到风险防范,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但我们应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多一点常识,多一点法律知识,也许就能免于个人隐私被侵犯,免于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可将其视为中闻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结论。如需转载或引用文章中的任何内容,请邮件联系我们:lixinyao@zwlawyer.com;如您有意就该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中闻原创 | 商业银行授信担保之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上)
中闻原创 | 商业银行授信担保之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下)
中闻资讯 | 中闻刑辩律师学院沙龙活动 ——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谈谈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审查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