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师说|王恩:让科研多一些“问题”

吉林大学 2024-01-08

青年师说

第二季:研行

研学之路 行者无疆


 Opening Phrase 

盛夏未央,你如约登场。此时,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春风得意,是“绣面芙蓉一笑开”的花前浪漫,还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

值此开学季及教师节前夕,由校党委宣传部与研究生工作部共同精心定制的系列访谈栏目《青年师说》第二季:研行,一定是你“吉大之旅”最好的伴手礼。

古老的话题,重焕青春的新彩,滚烫的文字背后,是美好的期盼。它既“一以贯之”,又“和而不同”。这期栏目以历届110名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中涌现出的12位代表性学子为蓝本,撷英采华,生动记述了他们治学科研、教书育人、回馈社会的人生故事,彰显了吉大学子在专业领域潜心开拓、笃行不怠,在各行各业挺膺担当、勇立潮头的卓越风采。

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当你走进吉大,梦想已在此扬帆起航,吉大的沃土,时空的绵长,皆能铺展出一幅幅壮丽画卷。

研学之路,行者无彊。吉大的故事永相传续,你奔跑的姿态,一定会续写进吉大的荣光。锦瑟华年何畏迎风闯荡,凌绝顶,同徜徉!

王恩:

       让科研多一些“问题”

“前方500米为道路拥挤地带”。寻常的周一早晨,车载导航发出了提示,王恩了然于心。通过汽车所载的传感器进行交通拥堵情况感知,这正是他所研究的专业——群智感知的重要应用体现。

群智感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融合了社会学、物联网、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前沿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通过大规模普通用户所携带的智能移动设备来感知采集数据并上传到服务器,服务提供商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处理,并利用数据给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如今,群智感知对于环境污染监测、城市交通路况、社交网络、医疗保健和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恩与他所带领的团队是国内较早研究群智感知的先行者之一。六年前,王恩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勇闯创新“无人区”,选择了当时国内仍属于起步阶段的群智感知作为研究方向。


自2013年至今,十年的科研时光,王恩以一颗赤子之心孜孜以求。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和接收学术论文70篇,其中收录于计算机领域顶级学刊,即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期刊论文22篇、B类17篇,中科院1区18篇。入选2019年度吉林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20年度吉林省人才“18条”政策、2022年度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

硕果累累,初心不改。“我一直想做有影响力的工作”。什么是有影响力的工作?为什么要做有影响力的工作?如何做有影响力的工作?这三个问题,贯穿了王恩的科研生活。

所谓影响力,在王恩看来,就是能够对所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产生一些引领作用或者支撑性作用。2013年,获得直博资格的王恩面临人生中重要的选择——确定未来研究方向。计算机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更新迭代的比较快,当时,计算机视觉的重大进步推动深度学习成为研究热门,但王恩没有盲目追逐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是选择了相对比较冷门的群智感知方向。

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与挑战。做出这份选择的信心、决心和判断力,来自王恩自身沉淀的学科素养及前沿捕捉力和两位老师的倾心指导。

一位是时任国家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等职的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永健教授。

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在一场又一场学术讲座中,在一次又一次与导师的交谈中,王恩敏锐地捕捉到“泛在智能感知”这个概念,但当时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在导师的支持与鼓励下,他萌生了出国的想法,“向最优秀的团队学习!”

2014年5月,王恩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资助赴美国天普大学,遇到了另一位恩师吴杰教授。吴杰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这个最高荣誉,只有不超过0.1%的会员有资格当选。

在两位老师的指点下,一年的留学时光让他触碰到学术的最前沿,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确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要做“有影响力的工作”。

身处异国求学的孤独,巨大的科研压力与文化差异一度让他感到焦虑与不适。许多个深夜,王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最终选择打开书桌前的台灯,继续埋头研究文献。他心里偶尔偷偷浮现提前回国的想法,但东北人骨子里的“不认输”以及对科研的热爱最终让他选择留下。

“你觉得是天大的事,往往其实就是那么一口气,你咬住了过来了就没事了,就像人得了一场病,只要是把那口气缓过来,就好了。”王恩的语气平缓淡然,但却透露着出几分坚定。

回国后,他便在实验室梯队内组建了7人的群智感知研究小组,并担任组长。如今,王恩的团队已经扩充到50多人的规模,并辐射到唐敖庆班的部分学生。王恩也由学生变成了教师,由探索者变成了引领者和决策者。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群智感知”的热爱与初心,而他的任务也从“如何做有影响力的工作”变成了“如何教学生做有影响力的工作”。

王恩将科学研究形象地比作武侠小说,科学研究中各种科研团队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派系,正如不同派系间都有独门心法,各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但无论属于哪个门派,基本功都要扎实。”

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王恩带领团队探索出了自己的“修炼路径”——在团队中,利用每周例会的形式设置学习班与讨论班,形成讨论班驱动学习班,学习班反哺讨论班的形式。

在一次讨论班的课程上,有部分同学关于“李雅普诺夫优化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分歧,团队成员便在学习班中开展李雅普诺夫优化的专题学习。从做随机过程以及各种优化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再到这些方法适用于哪些问题,团队成员实现了由思到学再到用的交互式前进。

“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思考,用问题意识驱动创新思维,才能做出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拒绝短平快的科研行为,要将研究工作做到极致最后实现转化。”这是王恩的思考,也是他一直的行动。

对于2020级博士生娄凯皓而言,团队互相辅助的“修炼”更是有独特的意义。他所研究的利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来解决广告投放问题的稿件,在第一次投稿时,得到修改后并重新提交的回复,审稿人对场景、实验提出质疑。挫败感与失落感充斥了他的大脑。

王恩鼓励他不要放弃,并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调动团队成员组建修改小组。以此为课题在学习班开展主题学习,并在讨论班开展“头脑风暴”,从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王恩带领团队为娄凯皓“保驾护航”。

历经反反复复一年的修改,这篇文章 终于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顶级期刊得以刊登。

在后来的学习中,娄凯皓时常会想起王恩的鼓励,“遇见挫折、难题时,先把自己抽离出来,客观地去看待分析,在改变不了外界时就不停地提升自己。”

对于王恩而言,科研、工作与生活很难平衡,自己常常因为科研与工作忽略生活。“因为经常出差参加会议,已经错过了许多次家人的生日了。”王恩内疚地笑了笑。

“做有影响力的工作”不仅仅是王恩的科研信仰与使命,更是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助力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国际话语权。

作为一名党员科研者,奉献国家和社会的最佳方式便是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他想要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这份朴素的信念既是王恩选择群智感知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坚持“做有影响力的工作”的动力源泉。

回首十年来的奋斗生活,王恩不无感慨:“我觉得优秀的定义就是积极、自信和沟通。自己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科研与生活,努力提升自己,具备在专业领域的绝对实力。还要通过自省与沟通发现自己的问题,承认、接受并解决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自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有影响力的工作”依旧是他未来奋斗的方向。他既是在科研中勇于开拓的勇士,也是在传道授业中坚守初心的“战士”。

统筹 | 刘

文字 | 陈瑞欣

图片 | 受访者

视频 | 范思弟 受访者

编校 | 依

审核 | 关升亮

1.2023年度新生体检工作采用全信息化智能系统

2.青年师说|孙贺:“马”不停蹄 笃行善“思”

3.青年师说 | 付君:“农”情“农”意守初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