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忆同“邢”|第二届Q-CITY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作品解读

编辑 Als作者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视觉 小杨桃菌


城市和乡村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许多难题和多元化诉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探索出立足于中国城乡创新发展思路。

 

CBC建筑中心作为中国城乡创新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与实践的机构之一,多年来致力于通过“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集群设计”等创新方式,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有创意的、系统性的城乡发展解决方案。


今年,“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以“未来之城”为主题,在河北省邢台市成功举办。CBC建筑中心在此次系列大赛中,聚合了建筑、规划大师,以大师邀请赛、国际竞赛的创新方式助力解决邢台城市发展难题。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主要包含


邢东新区城市设计

国际大师邀请赛

邢台大剧院建筑设计

国际竞赛

邢台科技馆

建筑设计国际竞赛

第二届Q-CITY

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已不再被简单且功能主义的连接性理念所制约,而是一个多维度的体验场域,城市空间品质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美丽河北而设计——第二届Q-CITY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国 · 邢台)”是一次对邢台市城市微空间设计提升的尝试。参赛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由停车场引发思考,一方面在解决现实停车问题 、引入诸多物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服务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车主的同时,也挖掘自身历史意义,尽全力弥补过往记忆,不光让人们的现实需求得到满足,也让人们的心灵个性得到尊重,让城市焕发生机。重塑邢台记忆、创造邢台纽带
 
建筑设计部分试图颠覆人们对多层停车建筑的刻板印象。它与整套智慧停车系统相接洽,以停车为主要功能和触发点,激发以记忆为主线的附属空间,创造城市空间新的使用模式。将一整组功能盒子置入建筑中心,在外观上造成一种漂浮感吸引人流,让这些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拥抱街道,融入景观,从而激发周边地块的活力。最终,其作品车忆同“邢”获得竞赛二等奖。

 

- 设计起源 -


邢台—中国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自建制以来便一脉相承。几千年来,自上古时期“邢”字起源,到《竹书纪年》“祖乙徒都于邢”,再到汉代筑邢台古城内城,邢台从一开始就和中华历史记忆捆绑在一起,从未断绝。然而,在面对强势的现代化建设浪潮时,尽管邢台城一直都在,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却出现了记忆断层的现象。如何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邢台历史文化的关系,唤醒邢台人的集体记忆将是每一个邢台建设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此次设计关注的核心问题。

 

△ 基地概况分析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本次设计选址地位于邢台古城主轴线“顺德路”旁的一块临时停车用地,场地周围极具缺乏停车用地及街角绿化,周边用地多为老旧小区及商场,总占地面积2130㎡。设计一方面旨在解决现实停车问题及绿化休憩问题,通过引入诸多物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服务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车主;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利用顺德路作为邢台老城区“核心”的特点,全力为周围市民打造一个关于这座城,关于他们个人记忆的空间。我们希望经这片场所的老年人能够在垂暮之时看到昔日少年时的自己,青年人也进一步了解自己脚下这片供养他们土地背后流传的故事,以激发一代邢台人内心深处的故土情绪。
 
设计的目标不光在于让人的现实停车需求得到满足,也让人们的心灵个性得到尊重,让城市焕发生机、重塑邢台记忆、创造邢台纽带

                                  

- 设计过程 -


在设计的前期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邢台的现状照片和文献资料,并对场地及周边地块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罗列出邢台的城市特色、历史特点及场地的特性和地块与周边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邢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自身蕴藏着无限的能量等着被挖掘、放大。而停车场作为公共性和流动性极强的场所,单一功能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为解决以上矛盾,我们提出了创造一个能够兼顾城市尺度、历史与未来区域文化的立体停车楼的概念,希望将场地打造成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激发地区活力。
 
概念提取和方案形成是我们设计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我们经历了多次的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试图找到一种最贴切城市特性又能够最大化展现市民文化的表现方式,我们希望停车功能能够与其它展览、休憩、记忆等功能发生交互、产生联系,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存在。
 
在最后的深化方案阶段,我们从线上、线下两条主线出发,线上主要为智能记忆停车系统的搭建和运行,线下为实体功能场景的组合与配置,通过两条主线的交叉串联,最后形成独具邢台特色的停车管理系统。

 

- 设计成果 -


建筑设计部分试图颠覆人们对多层停车建筑的刻板印象。它与整套智慧停车系统相接洽,以停车为主要功能和触发点,激发以记忆为主线的附属空间,创造城市空间新的使用模式。


△ 设计思路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我们将一整组功能盒子置入建筑中心,在外观上造成一种漂浮感吸引人流,让这些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拥抱街道,融入景观,从而激发周边地块的活力。原有的场地旁常有早餐摊贩在道路旁进行售卖,影响公共交通秩序。在我们的设计中,将自发性的售卖活动组织起来,并在停车场底层周边开放空间提供临时经营场地。如此,不仅为摊贩保留了谋生之道,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在停车场三四层空间,提供棋牌活动室、图书阅读室、活动游憩室、咖啡茶饮室、城市文化展览室、影音娱乐室等多种类市民活动场所。


 建筑分析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停车场本身具有临时性与流动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挖掘停车建筑的功能特质。我们以“微小模块”“与“记忆之物”为概念,设计了一套复合型装置。装置由数个可放置旧物的小盒组成,通过不同数量支架的搭接,可以适应建筑的各个边角空间。我们预想将此种装置散发性的建在城市各处的停车边角空间中,并且搭载统一的识别系统,策划“信用积分“与”城市公共福利“的方法保证系统运行的可能性。设计在装置中放置“记忆之物”。

△ 智能停车app应用图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记忆之物”的内容是多样的,既有居民个人的旧物,也有影像和虚拟现实。居民可以将自己愿意展示分享的旧物放入其中,也可把现场任一“记忆之盒”带回,在赏玩后送回或放于下一城市装置点。如此,将市民记忆赋予汽车的流动性,让汽车能够带动市民记忆一同在城市各处展览。


△ 智能策略流程图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装置设计的意图在于以旧物为触媒,辐射整个城市。在参观与巡展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个人记忆重现为对城市历史的再解读。我们珍惜整个城市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也尊重个体对于自身经历的表达。在我们的设计之中,历史依托个体而呈现,我们针对居民精神需求提供个体之间的交流场所与平台,并鼓励市民参与其中。


△ 室内空间分析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 轴测图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在竞赛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并且提出了许多应用设想,相信在数据平台的迅速发展下,我们的设想也不难实现。个人的历史与记忆是城市历史的当代延续,城市历史是个人历史与记忆的发展根源。

“记忆盒子”通过汽车在城市中的流浪,将在城市历史展现与唤醒中起到更直观的作用。在快速的发展时代,城市历史与文化如何跟上日新月异的变更过程?城市该以何种方式被铭记,市民该如何参与其中,建筑空间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此次的设计便是我们所做出的一次尝试性的回答,其中仍有许多疏漏之处,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此类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 成果展示 -

 

最终成果 © 文玉丰、刘燕宁、李思齐、李湘铖

 

- 作者 -


李思齐


李湘铖


刘燕宁


文玉丰



Q1:CBC建筑中心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是中国城乡创新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与研究机构之一,以“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集群设计”等方式,为各地政府解决城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寻找创新的、有意义的城乡发展策略。


Q2:CBC建筑中心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力求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品牌、资本“六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平台。以产业为先导,进行设计提升、文化重塑、资源导入、资本引入、业态打造、运营机制建立。


Q3:CBC建筑中心做过哪些品牌项目?


CBC建筑中心近年来在旧城更新、乡村振兴、古城再生、区域振兴等多个城乡发展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究立足中国的城乡创新发展新模式。


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秦皇岛百年老港转型复兴南京RUNWAY PARK(大校场机场跑道公园)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楼纳一村一大师乡村振兴计划“趣村夏木塘”乡村振兴“遇见什刹海”旧城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