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CBC建筑中心古城复兴项目“重见永新”计划正式启动。“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以打造国内“古城再生样本”为目标,复兴古城文化内涵,重构古城生态圈,夯实古城产业基础,最终实现永新古城的全面复兴。CBC以“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大师工作营为手段,邀请规划、景观、策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永新,为永新古城的全面提升群策群力。
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王向荣教授团队,负责永新古城总体景观方案的设计工作。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千年古城”永新眼眉上的面纱正在一层一层地在我们面前褪去,这座千年古城似乎马上就将转过华美的身躯,“重见”在后人的眼中。而在这些替我们一层一层揭开面纱、重现这座千年古城的华丽面容的人当中就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王向荣教授领导的景观团队的身影。如果说可以将永新古城比作一位倾人倾城的千年美人的话,王向荣教授景观设计所及的古城的街道以及禾河沿岸就好比美人的巧笑与美目。千年古城清秀靓丽的面容正是因此渐渐清晰起来......
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多义景观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多年来致力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王向荣教授认为景观所指十分广泛,景观本身就是多义的。设计始终感兴趣于景观的多重含义和各异的表达方式,坚持设计与社会发展同步、具有多重含义、多重表现力和多重感染力的景观。代表作有: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云阳环湖公园绿色廊道、四盒园等。
现状调研
STATUS SURVEY
“可以看到不管老城有怎样的变化,非常非常幸运的是它的结构还在,水和城的关系还在,城市中的道路网络跟老城总体来说非常的吻合,不管这个老城怎样的变化,但是我们在老城之中还是看到了它具有很深的历史痕迹在这里面,而这个,恰好是非常幸运的。”
——王向荣教授王向荣教授团队对永新古城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永新于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建县,县城依禾河而建,西侧有西峰山、北侧有仰山及南侧有东华岭将县城包围起来,县城内几条主要街道基本保持了清代舆图记载的状态,可以说有非常良好的山水和城市结构。此外,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的所在地,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是有名的将军大县。古城内现有湘赣革命纪念馆、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等文保建筑。此外,永新还保留了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俗文化,如盾牌舞等非遗文化等。随着调研的深入,古城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如:古城街道原有城市格局及街道尺度已被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破坏、街道建设无序造成的建筑样式混杂,高度不统一、历史建筑破损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古城内缺乏有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等;河岸作为城市背面空间建筑参差不齐风格混杂、驳岸用地景观混乱、滨河现有道路及规划道路不够便捷合理等。
总体策略
OVERALL STRATEGY
“…地球上大部分土地都留下了人类干预的痕迹,形成了另一种自然系统…它依然具有自然的外表和特征,但与原始的自然不同的是,它具有人类活动的信息,具有文化的属性,这类自然就是“文化自然”…只有认识到这类自然的文化价值,了解并尊重它们固有的特征…才能在规划和设计中创造出人工与自然协调、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并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 ”
——王向荣教授
王向荣教授团队为永新古城制定了以 “活城”和 “理水”为核心的总体策略。“活城”指的是焕活古城,激发潜力。总体分为打造老城文化、重塑公共空间、传承红色记忆、营建绿色花园、引入多样业态等五部分;“理水”则是指梳理岸线、打造活力慢行空间,包括:梳理山水关系、编织绿色网络、构建复合体系、整理滨水岸线以及释放滨水活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景观效果,王向荣教授团队事务所将地块细分为古城文化区、滨水活力区、郊野游赏区三大块。游客及居民借以观赏多样的景观,感受到永新的深厚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01
重构街景,增绿古城,再现和谐统一的街道风貌
“对于永新,也是对于所有城市来说,需要一个古今能够对话的城市,我们认为任何年代建造的建筑,其实都还有它那个年代所遗留下的文化载体的作用,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想把不同时代的:民国的、一直到现在的,把它叠加在一起,让这个城市具有活力,也使得这个城市统一起来。原来比较凌乱的,把它统一起来,又有一定的叠加,古今能够有一定完整的存在,它对于城市才是统一的。”
——王向荣教授△ 盛家坪路与民主路街口鸟瞰效果图 © 王向荣教授团队△ 盛家坪路与幸福路街口鸟瞰效果图 © 王向荣教授团队
古城文化区的设计在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民俗以及红色文化基础上,分别将基地内民主街、 幸福街以及盛家坪路打造为仅供步行的民俗文化街、古城记忆街和历史文化街,并重构三条街的街景立面,更换地面铺装,使各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协调统一。
针对古城内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采取了各异的改造策略:对于历史文物保护建筑采取保护修缮为主的策略,为的是避免保护建筑的进一步损坏;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则进行修复改善的策略,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窗前花卉种植、墙面壁画美化、增设木制栏杆等措施提升建筑的景观性和安全性;对于现代风貌建筑则进行外立面的装饰改造,如在沿街建筑一二层的高度增加的白色网格体系、立面表皮创意装饰等,打造出统一和谐的沿街商业氛围;沿街地面及墙面设置植物种植钵及壁画,供居民参与花艺种植及艺术家进行壁画创作等。△ 立面改造策略:白色网格体系 © 王向荣教授团队
△ 针对现代平屋顶的立面改造策略 © 王向荣教授团队
△ 针对现代坡屋顶的立面改造策略 © 王向荣教授团队
△ 针对传统民居的立面改造策略 © 王向荣教授团队
针对古街道部分老建筑倒塌形成的废弃空地,基于用地狭促的古城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考量,设计也相应地进行了回应:部分空间增加具有当地特色的功能性建筑,以形成完整的街道风貌;另外的部分宅旁闲置空间依据空间特性、地块位置以及功能定位等被打造成为7个不同主题的街区口袋公园,公园的主题贴合所在街道的特色,即前文所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古城记忆三大主题,营建出活力与多元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除布置口袋花园外,设计还在老街的房前空地设置成品花钵或种植池栽种植物、建筑立面立体绿化等策略上为古城增绿构思。
考虑到老城人口众多且用地较为紧张,城内十分拥挤,规划考虑对一些非老城功能进行适当纾解。围绕江西现存最早的宋塔——南塔建造的南塔广场的设计,在方便游客游赏南塔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同时,规划设计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大巴停车场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以满足老城的旅游服务功能需求。在其他方面王向荣教授团队也做了深入的设计,如地面铺装采用与周边建筑相融合的传统灰砖与石材为主的铺装材料、独具永新特色的创意标识设计与照明设计设施等等。 02
道路下穿,重整河岸,塑造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河水的北岸,我们想把它叫做滨水的活力。一定要有活力,因为老城最早是城墙之内活动,现在城墙没有了。城市的发展,实际上老城的外向型越来越突出,而禾水是未来老城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条水岸是永新最珍贵的,这块土地是永新最珍贵的,如果把这么珍贵的土地给了交通,确确实实可惜,一定要还给市民。”
——王向荣教授原有的上位规划拟在江边建造一条21m的市政道路解决古城的交通疏解问题。王向荣教授团队分析认为原规划的市政道路可能导致一系列诸如切断古城与滨江景观连接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古城与禾水之间的一衣带水的风土关系以及古城居民原有的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王向荣教授团队因此在滨江活力区的设计中利用原有的堤坝与古城之间的高差将原上位规划中的21m市政路进行了降级下穿处理。新的市政路净宽10m,基本满足老城区域市政交通功能。在这个新的规划中,城南巷延长至禾河北路,交界处新建一座立体停车楼,古城的居民将车驶入立体停车楼之后穿过街巷步行回家。整个古城的风土风貌得到了最大的保存。
△ 下穿隧道入口及片段典型断面 © 王向荣教授团队
隧道顶面设置了滨水步道,引入亲水慢行体系,与下穿隧道一起构建复合连续的交通系统。通过在下穿隧道屋顶盖板井覆土,依据土层厚度选择相应的乡土植物,营造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滨水步道外侧土层较厚,种植整齐统一的高大乔木,使老城外围形成连续完整的绿色植物界面。滨水步道内侧土层相对较薄,种植小乔木及低矮灌木围合不同使用功能的活动空间。
△ 屋顶花园效果图 © 王向荣教授团队
设计充分利用滨水的自然资源与景观资源,沿水岸设置亲水广场、滨水看台、休息廊架等休闲设施和咖啡、餐饮等商业服务建筑,打造充满活力的滨水氛围,将市民活动引到江边。在滨水大堤外侧, 结合古城码头及滨水看台设置一条亲水栈道,并在楼道下附土种植水生植物,在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同时软化硬质大堤界面。滨水活力区还考虑了多项基础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如在码头处设置的跨河步行廊桥,供人们便捷舒适的到达对面水岸;结合滨水步道设置的停车楼,能够满足大量的古城居民停车需求等。
此外,在廊桥位置设置了临江楼与滨水剧场,临江楼作为古城之冠,统领水岸气势,而滨水剧场作为城市会客厅,聚集水岸人气。 03
软化河岸,塑造景观,打造生态休闲郊游空间
“这是一块休闲的绿地,一个生态的绿地。跟对面比,正好有一个反差,因为对面有没有这么大的余地,对面是城市,我们要求的是活力。但是一过了这个桥(到了南边的水岸),就会感觉非常的放松。”
——王向荣教授
郊野游赏区与古城文化区隔河相望。规划设置景观步行廊桥连通两岸。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与地形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软化滨河大堤并创造自然质朴的河堤景观。将堤坝土坡坡度放缓,并进行滨水植物的种植设计,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形成活泼丰富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公园内部引入南干渠水源,结合现状水塘与水沟,打造生机盎然的自然溪流景观。沿溪流设置游步道、休息场地及健身场地,满足居民日常游步健身需求。公园内的缀花草坪为人们提供了放松的户外空间,滨水岸线为人们提供了回归自然的滨河体验。
CBC:您说到永新是一个红色历史文化深厚、人杰地灵的城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如今的永新古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文化旅游资源的欠缺、青壮年人口的流失等。从城乡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您觉得永新的发展应该何去何从?王向荣教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以我们的角度来看永新,可能还是会从城市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来看。这个古城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山水古城——中国的古城的选址都有共通的地方:周围是山峦,然后有河水从城外绕过,这样的城市就有一个很好的地理环境。永新周边的山略高,形成了这么一个盆地,禾河的河水向东一拐则留下更大的腹地。县城就建在这个腹地之中,城市位于山水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山、水、城的关系。
历史上在农业社会时期,山底下常有一些小的湖泊或者池塘,主要用来收集山上的汇水对农业进行灌溉,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水源、管理城市的水环境。而今天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和历史上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在逐渐的膨胀,山、水、城的这种关系逐渐有些脱离。
△ 王向荣教授团队及中规院团队在古城墙遗址边踏勘 © CBC永新的这条河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水流比较大、流速比较快、水质比较好、周围水岸环境也十分自然。城市应该是发展着的、活的,历史上的古城大多范围很小,而且主要是内向的。今天城市范围扩大了,具有很大的外向性的特点,比如永新现在的新城。但我们看到无论是古城还是新城,跟山水的关系都没有很好。好像对于生活在永新的人,外面的河似乎并不存在。但其实河非常近,走几步就到了。以前的城市是内向的,现在城市的发展当然要有内向性,但也要有更好的外向性,需要跟山、水的关系有更好的关联性。
△ 王向荣教授团队及中规院团队在永新大师工作营现场讨论 © CBC我认为这个城市有非常好的潜质,这个潜质来自于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选出来这么一个非常好的建城的地址,然而今天永新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利用这个优越的条件。今天很多小城市都面临着社会、交通等的变革,永新的变化就有很强的中国的小城市变革的特点。比如年轻人的流失、现有的产业不充分等等,古城面临着活力不足、甚至某些方面走向衰落的现象。这在今天很多县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永新却有着很好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它的自然环境也非常好。如果能把古城的自然环境梳理好,让它成为一个宜居的舒适的山水小城,就能吸引足够的人流量。人们会觉得这里特别清净,这是很多今天大城市不具备的。加之永新现在交通条件是比较好的,实际上环境处理好了,这个城市就有更好的一个吸引人的品质,这是一个基础。还有它红色历史文化的积淀,还有我们这次CBC“重见永新”的整体策划,如果再能够有一些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实施,就很有希望能够逐步再现古城的特色和活力。在我眼里,这个基础就在于永新自然的环境和它的山、水、城相依的结构。
CBC:您说永新古城现在拥有良好的山、水、城结构但完全没有利用到的这个局面吗?王向荣教授:对,原本的古城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这样一个环境。这个古城范围很小,以前外面是有城墙的。外围主要是农业,靠着水的脉络来支撑。利用山上的汇水和禾水灌溉来支撑整个古城外围的农业,农业继而支撑整个古城。所以对古城本身来说,自然环境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今天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么单一的农业社会,古城现在也有其他的产业来支撑。人口在增加,城市的居民对于物质的要求会更加的强烈,建筑在变大、道路在变宽、城市正在膨胀。结果直接导致老城的山水结构不是那么明显,相当部分甚至消失了。那么在今天怎么建造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宜居的环境,更加融合的山、水、城的结构呢?永新是有非常优越的自然结构。比如禾河,它是一条永新的母亲河,历史上是被围墙隔在城外的,而今天它接着城市的边缘而过。但今天我们的市民似乎依旧还没有意识到有这条河存在,这条河应该承载着市民更多的生活、更多室外的生活、更多公共的空间、更多的城市的活力、更多城市的风景等等的,它也应该成为一条生态的河流。但是我们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认识。当然河只是这里面单一的要素,扩展来看,河流、城市、山体,在新的城市的结构的梳理上,我们都还没有能建立一个关系。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也是这样。这应该是未来思考的一个方面。
△ 王向荣教授团队及中规院团队禾河沿岸踏勘现场 © CBCCBC:您有谈到永新的文化资源时说希望在景观上面,通过后期塑造强化河流的定位,为它加一些新的属性在里面…王向荣教授:可以这样理解。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我认为自然可以被大致地分为两类。一种是原始的自然,人类没有对它进行干预,完全天然的自然;另一种就是人们影响了、改造了的自然,或者说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梳理了的、重新调整了的自然,参杂了人的痕迹,遗留了人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等,这些方面都包含了人的文化。我们看到的除了原始的自然之外,都包含了人的信息,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的自然”。永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文化的自然。河流,当然是本来存在的,但是也是被人改造过的;城市更多是人造的,而非自然。但是它的外围这些农田、林地等等都是文化的自然。所以我提出“文化的自然”这个概念,第一,当然是想提醒大家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前人留给我们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沉积了前人的劳作、思想和行为等等,饱含着人类文化的信息。对于这种文化自然,我们要珍惜它,不要轻易地就摧毁掉。我们这代人把它摧毁掉,我们的后人就无法知道以前的人做了什么。今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古城景观的体系梳理出来,山水的间架梳理出来,而这正是我们古人做的;第二,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人按照今天的生活方式也要进行再处理,处理的方式是依照以往的人梳理的途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再梳理,而不是把原来的东西都破坏。我们也要创造今天的文化。比如说以前的古城,确确实实在河边上,跟河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而今天我们的城市已经和水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然而我们却没有创造对应的生活,我们还是以一种消极的姿态面对河水——我们获知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划方案是沿着河岸要做一条城市的快速路……这个交通路建成可能确实解决了城市的一部分交通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但是它又会带来更多的其他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在处理这个环境的时候,更加要有一种自然的态度: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的条件,怎么使得人工的建造和自然更加和谐。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工程,今天自然的痕迹让我们的后人能更好的了解我们,我们正是通过这个来了解我们的前人。前人可能也想有更多的创造,但他们的技术和施工条件不够。今天我们可以干任何我们想干的事情,但是我们偏偏不可这么做。我们应该针对自然的环境、前人的经验、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今天人的需要,来取得一个平衡。而不能无限放大我们今天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意志来任意地处理这个环境,应该把它协调好,让这个环境包含今天的文化信息,这也就是我反复提到的“文化的自然”的概念。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中共永新县委、永新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永新县“重见永新”古城老街改造项目领导小组、CBC 建筑中心
学术支持:全球城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CBC大师工作营
在全球交流与竞争日益频繁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时,设计团队间的思维碰撞使得解决地方发展问题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如此聚顶尖大师之智、汇各方之力打造的国家重大项目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此背景下,CBC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师工作营”的模式——通过前瞻性的联合规划设计,群策群力,集结多家顶尖大师团队的力量,进行“面对面”设计,发挥所长,各有侧重。以“大师工作营”的方式建立一支高规格的研究型设计工作团队,系统性地将整体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动力、公共服务等职能有机性的系统考虑,避免功能不协调等问题。
Q1:CBC建筑中心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是中国城乡创新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与研究机构之一,以“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集群设计”等方式,为各地政府解决城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寻找创新的、有意义的城乡发展策略。
Q2:CBC建筑中心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力求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品牌、资本“六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平台。以产业为先导,进行设计提升、文化重塑、资源导入、资本引入、业态打造、运营机制建立。
Q3:CBC建筑中心做过哪些品牌项目?
CBC建筑中心近年来在旧城更新、乡村振兴、古城再生、区域振兴等多个城乡发展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究立足中国的城乡创新发展新模式。
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秦皇岛百年老港转型复兴南京RUNWAY PARK(大校场机场跑道公园)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楼纳一村一大师乡村振兴计划“趣村夏木塘”乡村振兴“遇见什刹海”旧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