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疫之下,我们从未离开

一直在行动的 北大人 2022-04-25

编者按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一个崭新的轮回

来到了我们身边


今天17时03分

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


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光

终将随着送暖的东风缓缓而别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

使得这个冬天似乎比往常漫长了许多

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而北大人始终

与祖国、与人民风雨同心!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成为每一位北大人心中共同的信念

一簇簇火苗在世界各地点燃

无限的希望与温暖随光传递


短暂的黑夜与严寒

终无法阻挡顽强的生命

也无法摧毁深埋心底的爱意恒久远

亦如北大精神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下面的五个短篇,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北大人在这场共同战“疫”中的行动故事。




2020年1月19日,广州,23.13°N,113.27°E,广州-武汉高铁餐车上


60年前,当时还是翩翩少年的他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24年前,他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数十年来,他专注从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学科发展,迈向国际前沿。


17年前,他站在抗击非典最前线,成为那场凶险的战役,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两周前,84岁的他再次挺身,奔赴武汉,与同仁们一起被《人民日报》誉为“疫情中的逆行者”。


他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校友钟南山。


早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初期,钟南山等专家组成员就多次建议隔离重灾区,减少人员接触。而今,他自己却再次披甲挂帅,奔走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在武汉考察的钟南山


同样是岁末交替,同样是易传染疾病,同样大规模扩散的病毒疫情。


2003年,人类迎来了一个未知的敌人“SARS” ,它以迅疾的速度夺取病患生命,它以恶魔般的传染力扩散。就在谣言使得人心惶惶时,钟南山主动面向公众,以院士之名担保“非典”可防、可治。


肆虐的“非典”病因成谜,一场学术领域论争之下,更是千百个生命。钟南山以科学的精神争一个“真相”,当“衣原体”之论似乎成为权威说法,他用严密扎实的病例探究,坚持认为病原体是病毒。置个人荣辱得失与身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


他敢言,也敢做。他告诉同仁“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近距离观察每一个患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连续工作38小时。


17年后,他再一次出发,搭乘从广州到武汉的高铁。


在高铁餐车上一角的钟南山


人人都想逃离,处处都是恐慌,但他打算迎上去。褪去职业光辉,他不过就是一位84岁的老人;但披上白衣,他就是无畏的战士,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他敢做、敢担、敢医、敢言,是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17年智勇未改,出征时,他义无反顾。

60年神采依旧,归来时,他仍是少年。


后记


直至发稿前,钟南山校友仍然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


在工作间隙,他在车上接收电视台访谈,叮嘱返乡人员做好细致的防护工作;接受新华社采访安定人心时,他一边坚定地鼓励大家:“大家全国人民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一边却眼角含泪。


从泪水里,我们见到了光,读到了北大人的初心与坚守。




2020年1月25日上午11:00,美国新泽西,40° 43’ N,74° 10’ W,1984级校友罗新家中


罗新打开微信,在“陌上美国”公众号上收到了一位读者来信:孝感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短缺,请求紧急支援。


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大规模爆发后,北京大学84级校友微信群针对口罩使用问题展开讨论,整理形成的科普文章被《陌上美国》公众号转载,影响广泛。孝感第一人民医院正是通过这个途径与身在海外的北大校友取得联系。


通过家在孝感的同级同学,罗新联系上孝感云梦县的官方防疫平台工作人员,随即开始紧锣密鼓地组织物资支援。8名84级校友成立了募捐小组,负责善款收付、汇总与审核。


1月28日晚12时,募捐小组总计收到10.68万善款。此时,距离募捐消息发布,仅过去三天。



2020年1月29日上午10:00,美国新泽西, 40° 43’ N,74° 10’ W,经销商仓库


宽阔的大道上,罗新驾车奔驰。15分钟的车程竟是如此漫长。她急着奔赴当下附近唯一有货的医疗用品经销商仓库,这是她求购物资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募捐小组联系的84级校友所在公司的口罩已经脱销,Amazon、eBay等网站的应急物资也全部缺货。罗新只能按照3M网站上所需防护服的型号一个个拨打电话。终于找到了这家仍有余货的经销商。


往日充盈的仓库如今货物所剩无几。五箱防护服躺在偌大的仓库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些我全要。”她的目光落在五箱大号和加大号3M防护服上。


“五箱防护服拿到了,我觉得此时此刻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回忆起顺利拿到物资的时刻,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罗新购得的3M防护服


在防护物资的发票上,赫然印着180¥的单价——要知道,此时同类型防护服的价格已经涨至400美元。五箱防护服全部拿下,每箱25套。


“经销商经历过SARS、猪流感等几次大疫情,所以特别配合。”


那一刻,纵使隔着太平洋,从新泽西到孝感,两地人民的心,或许从未贴得这么近。


2020年1月29日16:00,美国加州, 32°42′N,117°9′W,校友家中


84级校友苏战收到了老同学罗新的消息:这里有100套防护服,可否随飞机运到国内?


此前,罗新考虑了航空、船运等多种运货方式,忧于物流中断,思忖片刻想起老同学苏战3号有飞往国内的飞机,便紧急将这些防护服拆包装箱,赶在邮局下班前寄了过去。


打包装箱的防护服


两个沉甸甸的大箱子,满载身处大洋彼岸校友的爱意和温暖,奔驰在从美国加州新泽西到中国湖北孝感的接力路上。


后记


这125套防护服见证了世界各地北大人爱心汇流成海的过程。


但这125套防护服漂洋过海的故事不过是北京大学84级校友以及全球三十万北大校友爱心募捐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北大校友的齐心协力下,近日,一批批医用物资顺利抵达湖北,被第一时间送往疫情防控一线。


1月29日,同样由84级校友国内采购并捐赠的1000套防护服抵达孝感大悟人民医院与孝感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北大人送进疫区医院的第一批救援物资。


84级校友与孝感市妇幼保健院的捐赠清单


而目前,罗新和84级校友们与千千万万个北大人一样,仍在积极组织募捐,更多的爱心物资正在继续汇流向抗疫一线。


疫情不止,北大人行动不停歇!





2020年1月25日,中国湖北,30°10′ N,111°46’E,松滋市人民医院医院


这个春节对于湖北松滋的黄雨佳一家而言,必定是不同寻常的一个团圆时分。


大疫当前,与大多数家庭一样,他们选择相互陪伴与鼓励。


只不过,他们团圆不在家中,而在医院。


今年23岁的黄雨佳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2017级直博生。她的父亲是奋战一线的松滋市人民医院的感染科医生,而母亲也同为医护工作者。病情爆发后,松滋市医护人手紧缺,父母第一时间赶到前线助阵,而雨佳,则选择前往父亲所在的医院,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抗击疫情助力。戴上头套、口罩,穿上防护服,隐去燕园学子身份的她融入了一同奋战一线的队伍之中。


黄雨佳与父亲


从大年初一开始,雨佳的生活被繁重的医护工作填满:杀菌口罩,接收学习新进医疗设备,转接医护人员与病人的电话,归档住院部疑似新增病例的信息。


医院前线掠影


“虽然有苦有累,但是能和爸妈站在一起,父母在的地方即是家,这里就是温馨港湾。”镜头前的她被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了弯弯的眼角。雨佳说,由于担心出院后感染家人,现在工作完成后,她与父亲一起被安置在医院的隔离间。一日三餐,由母亲送来——在不大的隔离区里聚餐,这是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刻。


救死扶伤、攻坚克难,一家三口,以这样的方式相聚——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团圆。


后记


关于后期回校,黄雨佳表示,目前她将继续选择与父母一起抗击病情。“疫情结束之后,我想开开心心回学校。”想必到那时,长期笼罩在病毒阴霾下的灾区,将与燕园一起,拥抱2020的春天。





2020年1月27日上午8:30,中国北京,39°57'N,116°17'E


剪下长发的时候,王军红不是没有丝毫犹豫。

十五年了,一头青丝及腰,黑发如绸。

然而为了防止传染,还是一剪子剪了。


当第一缕长发落地的时候,王军红深知,2020最艰苦的一站打响了。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病毒爆发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60名医护、感控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队,与兄弟医院专家共同组成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伍


王军红正是参与此次援鄂行动的一员。


即将远行的王军红


随着发丝纷纷地飘落到地上,临行前的一幕幕在眼前划过。


1月26日,大年初一,她收到了组织的消息,便主动请缨加入战斗队伍之中。第二天,她将与60个北大医学人一起出征支援武汉。去武汉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条件如何?什么时候回?她完全不了解。临行前的夜晚,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前一天收拾东西时,70多岁的老母亲发来一条微信视频请求。王军红挂断了视频通话,回电话说,自己在超市买年货,另一只手,还在往行李箱中塞东西。至今,她的老母亲还并不知晓自己的女儿已经在前线工作了7天。


女儿的病会好吧?临走前,王军红的女儿连续几天夜里发烧。小姑娘的病情令人揪心,但是,王军红只能将她交给丈夫,让他陪伴女儿继续去医院输液了。


“我和闺女爱你,等你平安归来!”这是一向内敛的丈夫对王军红的第一次表白。微信上跳动的小红点,让王红军心里安定了许多。


“养了15年的长发,丑是丑了点,但切断传播途径更重要。”她在日记上这样写道。


王军红1月26日的日记


然而,在我们眼里,她与并肩作战的北大人一起,构成了武汉灾疫下最亮丽的风景线。


同行的医生在大巴车窗上的留言


后记


截止目前,北大医学医疗队已经进鄂十天。1月2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助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刚刚改建完成的传染病房正式启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国家医疗队第一批进驻病房的医护人员。2月1日,北大医学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紧急出发,这支顶级国家队12名医护、管理人员组成,有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





2019年1月29日早晨,以色列,特拉维夫,32°04’N,34°46'E,高佑思家中


高佑思的手机屏幕跳出了一条弹窗:“截至1月29日08:20,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确诊5997例(含港澳台),死亡132例。”


这片印记着他四年足迹的土地,令之格外心忧。高佑思(GALOR,RAZZVI),2014年-20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中国四年,他早已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善良的人们心脉相通。“我们每天都在非常密切的关注中国的疫情状况,很想通过自己的力量,真正为中国朋友做些什么。”


他的行动,从四处奔走,采购急需物资开始。


高佑思赴药店采购口罩


得知在这场战役中,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等医疗物资的缺乏成为抗击病毒的阻碍。高佑思动员各方力量,通过各界帮助,积极奔走,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做些贡献。他和同伴首先赶赴当地各家药店,在顺利购得少部分医疗物资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大型医疗机构。这两个年轻人刚开始并未取得管理层的重视,于是高佑思开始求助商业力量。



2019年1月29日14:00,以色列,特拉维夫,32°04’N,34°46'E,以色列中国商会董事会


和与会方沟通后,高佑思在以色列中国商会董事会会议快要结束时被准许进入。参与会议的有以色列最大的农业公司、以色列十佳医院代表,以及许多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投资人。


以色列中国商会董事会会议


在这些商业大鳄面前,高佑思未尝胆怯。他向大家提出了“我们有一个希望帮助中国朋友的计划”。幸运的是,不少人被他们感动,选择伸出援手。


“我们决心要做出行动,作为以色列商会的成员,我们在中国生活的时候,每当遇到危机中国是如何帮助我们的,这次换做我们站在中国身后。”以色列中国商会代表Tslil Kleinman说。


以色列中国商会主席Amir Galor亦表示:“中国人历史上无数次帮助犹太人,尤其在二战时期,中国一直致力于多国间的友好互助,所以我们当然也会竭尽全力帮助中国。”


愿意携手相助的以色列友人


在各方的努力下,他们短期内从以色列各界征集到的3万只医用口罩。


爱,往往以一方的善意开始,经另一方的反馈而涓涓流淌,奔流不息。爱的两端,或许有地理之别,又或许有语言障碍,但心与心,相连极近。



2019年1月29日16:30,耶路撒冷,31°47'N,35°13E,Kodan Medicam仓库


善意不息,行动不止。通过捐赠者提供的信息,高佑思找到特拉维夫最大医院的医疗设备供应商。作为以色列十佳医院的供应方,这里储存着足量优质的口罩、医用手套和防护服等医用物资。


高佑思与供应方代表


得知高佑思的来意后,供应方配合地开始清点第一批运往中国的物资。10万只口罩,五万双医用手套,2000套医用手术衣……


这一批来自以色列的医用物资,在一天之内“集结完毕”,顺利启程,目的地:中国,湖北!



后记


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与帮助,高佑思和同伴将他们的行动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到Bilibili视频网站上,目前已获得近300万关注量。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高佑思以及更多善良的海外友好人士,将继续奔走,为中国筹集物资与资金。


“在这个越来越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不应该只关心那些与我们相关的事实,同样应该关心远方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可以帮上忙,所有事情在这个时刻都有意义。”


哪怕在横跨了半个亚欧大陆的远方,希望源源不断地向爱的起点,回流。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



从未名湖畔,到三山五岳

昔日的懵懂少年

如今散播世界各地

以各自的方式

书写北大人对这片乡土的拳拳赤子之心


或身肩重任,耄耋之年再次挂帅出征

或身在海外,心犹向国接力跨海援助

他们可能是将一家老小抛诸脑后,

在一线奋力抢救病患的白衣战士

也可能是以小家换大家,

与父母一起在医院团圆的小小少年

他们可能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默默坚守,平凡奉献

也可能在世界各地积极奔走,传递爱心

他们中有人甚至不是中国国籍

但走出燕园后

他们都无一不牵挂着这片土地

因为“北大人”的称呼

既是博学多才的身份标识

也是赤心报国的责任所在


 距离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

已经过去15

在这场共同战“疫”中

北大人,从未离开

 

今天是庚子年正月十一

正逢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未来的每一天

我们都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阳光与温暖


春天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都是从未改变的希望

今年的春天

或许有些不同

但我们相信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后

大好春光终不负!




文字 | 吴宛妮

图片 |新浪网、北京大学公众号、北大青年公众号、北京大学医学部公众号、陌上美国公众号、Bilibili

编辑 | 吴宛妮

责编 | 陈韩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