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

其他

送别郑振香!唤醒“妇好”的北大校友,走了

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先生,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郑振香,1929年10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1976年她主持发掘了河南安阳妇好墓,对我国殷商考古意义重大。她主持或参与编写的《殷墟妇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铜器》《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安阳小屯》等著作,深化了殷商研究的方方面面。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向郑振香颁发了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纪念章和纪念证书。驻守殷墟40年唤醒沉睡3000年的殷商大墓郑振香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驻安阳工作站,直至退休仍坚持工作多年,为殷墟考古工作驻守长达40年。她从小喜欢的穆桂英,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穆桂英的生命始于明代小说,后因话本、豫剧的传播,她与杨门女将的故事广为流行,家喻户晓。郑振香仰慕穆桂英的魄力,而她自己的性格也是这样,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到底。如果不是郑振香40年来的坚持,妇好墓的发掘不知会推迟多少年。又或许这位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如今也会和郑振香的幼时偶像穆桂英那样,只存在于传说之中。1975年冬,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岗地被列入平整的范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的郑振香在接到报告后,带领工作站的同志进行文物钻探。经过钻探,在棉花地边缘的耕土层下真的发现了殷文化层,并很快探到了夯土建筑基址。她连忙找到村里的干部沟通保护遗址的重要性,建议取消土地平整的计划。但时值严冬大雪,发掘只能推迟到1976年开春,她和爱人陈志达、南京大学张之恒教授等人组成了考古队。队伍中有人挖到了一座废弃房屋,并在其正中位置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灰坑。郑振香作为队长,立即亲自清理了灰坑,露出了一片长方形的红色夯土,这截夯土又硬又厚,她意识到,下面可能会有墓穴。当时有专家认为这里只是普通的地,夯土是残留建筑物的痕迹。但考古的经验和直觉告诉郑振香,一定要探到底。随着一枚玉坠的发现,沉睡3000年的殷商大墓重现人间。从书本到现实妇好的“大女主剧本”1976年,妇好墓刚刚打开的时候,郑振香震惊了。墓里足足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埋入墓中750余件玉石器,更让郑振香见识了商代玉器的丰富品类。最令郑振香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资料图:图为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新社发
3月18日 下午 3:35
其他

未名湖命名新探

关于未名湖名字的由来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未名湖本无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燕京大学任教时给这片湖命名为“未名”但最新研究发现未名湖名称经历了最初取名和后来命名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完成让我们跟随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80级校友邱明斤重新探索发现与“未名湖”命名有关的故事最早书面使用“未名湖”的记载2022年春,笔者根据《燕京大学校刊》首次于1929年11月使用未名湖名称这个节点,在此前的燕大报刊中寻找与未名湖有关的史料时,终于在《燕大月刊》1929年5月第4卷3、4期“文艺专号”的一篇题为“落花”的小说文末(作者为国文系一年级学生郭德浩),惊喜地发现写着创作时间:“一九二八。十一改旧作于海甸未名湖畔!”。这一新发现告诉我们,最迟到1928年11月,燕大学生已开始书面使用未名湖这一名称;至迟到1929年5月,未名湖这个名称已在燕大学生刊物上公开亮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书面使用未名湖名称的记载。据此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未名湖名称经历了最初取名和后来命名,且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完成。因而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未名湖取名、命名的历程及现有的相关说法,作新的梳理、考量,从而进一步探讨未名湖名称的形成及命名。▌20世纪30年代初的燕京大学未名湖美国土壤科学家和地理学家罗伯特·拉里莫尔·彭德尔摄,拍摄时间为1931-1932年回到1931年的那次集会......目前的普遍说法,未名湖是钱穆命名的。该说法最明确的记述,是侯仁之在2008年《燕园史话》重订本中所言:“燕京大学建校10周年庆祝会期间,中外来宾曾欢聚在湖泊南岸之上的司徒雷登校长住宅大厅中,住宅尚未命名。在座的校友谢婉莹教授(冰心)即席建议名为‘临湖轩’,深受赞赏。当时在座的钱穆教授相继建议悬崖之下的湖泊,即以‘未名湖’为名,一时传为佳话,遂成定论”。钱穆先生1930年秋才首次来到北平燕大任教,而最新史料显示,未名湖名称至迟在1928年11月就有燕大学生书面使用。即是说,“未名湖”这个名称在钱穆先生来到燕大近两年前,就已在燕大出现。所以,未名湖名称的最初取名,实与钱穆先生无关。对钱穆命名说,唐克扬、李好、江溶、林齐模等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质疑。燕京大学时期的临湖轩旧照
3月4日 下午 1:54
其他

8位北大校友入选2024年斯隆研究奖

Wang)王潇,2006年至2010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从裴坚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师从何川教授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2月22日 上午 10:35
其他

北大人表情包2.0全新IP上线!

回忆燕园的点滴欢喜值此春夏《北大人》编辑部全新设计了16张有趣活泼的表情包就让校校猫、友友熊、伴伴鸭以及思念母校的你我一道为北大庆生好友档案伴伴鸭姓名:伴伴年龄:1岁体重:1.2kg外貌:青团小脑瓜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亲爱的北大人,即将迎来125岁生日的北大邀您云端相聚

利自今日起,截至2023年5月7日中午12:00,前25名发送者将获得《北大人》读者专属精美“燕园二十四节气”明信片一套以及最新一期的《北大人》杂志。请寄100871:手写明信片征集五月的北大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书脊砌作巴别塔:一位北大图书馆人的三十九年

今天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也是李东来从东莞图书馆退休后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往年每每临近这天,他总是忙着思考要组织什么样的专题活动,忙着调配、推进这些活动在读者心坎上落地。两个月前,李东来笑着对馆员说:“今天上最后一天班。”他从业三十九年的生涯自此落下完满句点。这一年新春,图书馆大厅中央的旋转楼梯被排列整齐的书脊图贴满。阳光穿透玻璃穹顶倾泻而下,将盘旋而上的楼梯衬得流光溢彩。李东来心中酝酿多年的理想——打造图书馆里的巴别塔,在他离开东莞图书馆的这个年头,以馆内旋转楼梯为落点,终于在图书馆具象装置中得到表达。东莞图书馆艺术装置“图书馆巴别塔”自1984年从北大图书馆学本科毕业以来,李东来每一次“本职”或“超纲”的探索,都在具象之外为图书馆巴别塔更添一重注解。2021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李东来接受北京大学校友会采访。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100871 ⇋ 北大人

编者按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笔一封皆是“想念你”的情深浪漫查阅邮编和地址,选取一张好看的邮票写上充满分享欲的文字,投递到绿色邮筒里繁琐的细节皆是寄信人的细致心意而你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从“北大人”到“新农人”,这位北大校友和妻子的创业故事获总书记勉励!

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过万亩润果农场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参与农场经营的孙振中和魏巧是当地人口中的“高学历夫妇”,一个是农学博士,一个是土壤学硕士。6年前,孙振中和魏巧分别从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辞职,一起回到镇江从事农业生产。日前,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组专访孙振中、魏巧夫妇,讲述了“新农人”阳光下的创业故事。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2023年4月1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公布,20位北大人上榜

超导是材料在特定温度下呈现出的神奇物态。胡江平将基于高温超导基因、铁基超导的内在拓扑性、超导二极管效应等原创的概念和理论,在高温超导机理、拓扑量子计算载体、新型超导电子元器件等方面进行探索。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亲爱的北大人,请收下这份来自母校的防疫指南!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呈现哪些新特点?对于新冠病毒阳性病例,怎样实现分层诊疗和救治?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该如何应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等接受媒体采访,做出专业解读。亲爱的北大人,请收下这份来自母校的防疫指南,跟随北大医学专家的解读,了解病毒、科学防疫,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从杂货间考上北大,放弃美国尖端科技企业,他带领中国科创团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

他,出身贫寒,资质平庸,却从普通乡镇中学一举考到北京大学;初入北大,无论眼界、知识、能力都与周围优秀同学相去甚远的他,却在毕业时受邀留校参加当时备受瞩目的产学研项目开发;天生的语言劣势,曾让他的海外求学生活一度举步维艰,却最终提前两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用的都是“笨功夫”,却带领团队十年磨一“球”,破解了高端微球材料“卡脖子”技术的密码;他就是江必旺,北京大学化学系1984级本科校友,一个从闽北山区走出来的留美博士、微球科学家。16年前,江必旺放弃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职位毅然回国,从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到做出一家上市公司并成为当时科创板史上最牛新股,上市当日暴涨1200%,这位北大人用“笨功夫,重坚持”守住了自己回国创业的初心:“我就是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偏见!”江必旺(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命运给了我一个无法选择的至低起点,也给我指了一条明路。”农村孩子从杂货间考上北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必旺出生在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小乡镇。“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我懂事起,我们家就是村里最穷的家庭之一。”江必旺回忆,早年间的农村人都有一种宿命感,觉得书读再多最后也还是种地,学历越高,回来的时候难以适应反而越痛苦。他当时也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受这种思想影响,贪玩逃学更是家常便饭。一切的转折点是国家恢复高考。周边有人通过高考一跃改变命运的事例带给江必旺极大的冲击。他才在懵懂间意识到:“命运给了我一个无法选择的至低起点,也给我指了一条明路。”于是他下定决定要参加高考,“要好好考,要走出去!”家里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的小阁楼,用一块旧门扇当床板,几块砖头当床脚,支出一个简易床。再用几块木板拼成一张书桌,这就是江必旺的简易书房。那时候卫生条件有限,存放粮食的地方难免有老鼠,各种蚊虫也是司空见惯,那段时间,老鼠的喧闹和蚊虫的叮咬成了江必旺高中时期每天学习和休息的“伴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三轮春夏秋冬,上千个日日夜夜,江必旺潜心备考,不急不躁。高考结束,江必旺纠结如何填写志愿时,中学校长直接帮他拍板,建议他填报北京大学。最终,他不负众望,成功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这在八十年代的闽北山区,像是一个奇迹,也正是那时,他第一次明白:“即使资质平庸,只要坚忍不拔,笨功夫也能成事”。然而与乡亲们认为的“只要考上北大就是黄袍加身”不同,在北大,江必旺见到了来自全国的最优秀的同学,无论是眼界、知识还是能力,他都觉得自己跟同学们相差甚远,那种渺小和无力的感觉,全都转化成了自卑和焦虑。但从心底来讲,他是不想服输的:“只要有一线机会能提升自己,我都会尽力去争取。”在上大二时,他的导师曹维孝教授引导着他进入专业实验室做科研。原本只是打打下手的他,却在机缘巧合下仅用两天时间突破了一位研究生卡了一年的研究项目环节。那次经历让江必旺看见了自己的科研潜力,从此迸发出强烈的科研热情,也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形容说,“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热爱上了科研。”再后来,小到周末,大到寒暑假,江必旺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一天下来不光累得筋疲力尽,还常常被各种化学试剂熏得头昏脑涨,但这些与得到实验结果的满足感比起来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江必旺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江必旺在实验室导师曹维孝教授也将他的努力都看在眼里,并推荐他到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参加王选教授主持的激光排版系统项目。这在当时是北大最重要的产业化项目之一。至今,江必旺仍感谢这段经历带给他的成长,“参与这些项目不仅让我有劳动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拾信心,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在激光排版系统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使大学毕业原打算回老家福建工作的江必旺获得了时任年级主任林建华老师抛出的橄榄枝,“你应该留校工作,继续参与研发工作。”正是因为留校,江必旺才有机会亲身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艰难和重要性,并在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当时,北大处在出国留学潮的中心地带,留校经历让这个本来完全没有出国概念的农村孩子,在工作六年后搭上了出国留学潮的顺风车,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江必旺去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汉姆顿分校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语言劣势一度让他陷入低谷,但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他提前两年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结束博士后研究,江必旺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不久后便担任了企业首席科学家。江必旺与妻子陈荣姬博士都是自北大化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打拼十几年,夫妻俩早已安家落户,有了绿卡,买了别墅,生了三个小孩,有一份自己喜欢的研发工作,可以说实现了大多数留学生的海外梦想。但江必旺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中国企业在创新上饱受偏见,不被尊重。江必旺担任美企首席科学家的时候,不少美国人都跟着他做项目,但从他们心底来说,江必旺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于中国不够尊重。包括平时去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上架的中国商品,大都是低端仿制品,几乎没有创新产品。欧美人崇尚“创新”,早年部分国人靠抄袭别人的成果发家,赚了很多钱,但是却被瞧不起,最后欧美人这样的偏见甚至扩散到针对整个中国企业群体。当时江必旺就想,“如果有机会,我要回国创办一个创新型的公司给他们看看,就做那些全世界没有的产品技术,获得没有争议的尊重,改变他们的偏见。”这个想法像一粒种子,一直埋在他的心底。而让这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是一次回国探亲的经历。“如果像我这样从北大毕业,又去美国深造回来的科学家都选择短平快的创业,那中国还有谁愿意去做底层技术?还有谁愿意去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有谁愿意去做技术创新?”似曾相识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北大校友、冰岛前驻华公使拉格纳尔·鲍德松:我在中国看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他是第一个将《论语》翻译成冰岛语并完成出版的译者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批到北京大学留学的学生他用近五十年的时间品悟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中国社会变革被人们赞誉为“中国通”他用“中国思维”感悟当今变革中世界他说自己看到了中国一直在践行“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不遗余力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不断为世界的发展贡献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他就是北大校友、冰岛前驻华全权公使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从北大博士到大凉山乡青,他是扎根凉山的台湾青年林书任

2013年,一位台湾青年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成毕业,他没有走进深耕学术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没有选择待遇优厚的高薪企业,而是带着在北大收获的国际化视野和宏大格局,追随父亲的脚步扎根在四川大凉山区,从事油橄榄种植产业。十年间,他和父亲一起逐步实现在大凉山的中国梦,有效带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等5个乡镇21个村落的农民脱贫奔小康,帮助近万名农户实现年均增收3倍以上。他是林书任,一名台青,一名乡青,一名北大博士。三重标签之下,他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力军,是扎根大陆乡村工作的青年,是经过专业学术培养的学者。标签共存的背后是林书任个人命运与时代召唤的双向选择。但这并不似观者看上去那般轻松,那般容易。在林书任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前,其间不乏“如何选择”的徘徊和矛盾,不乏身份转变和磨合的无限阵痛。这一路是孤独的、犹豫的、困惑的,但也是勇敢的、成长的、前进的。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的橄榄园从台北到北大:我想复兴传统文化林书任对大陆的初印象始于台湾地区拍摄的两档电视节目:《大陆寻奇》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纪录片中祖国大陆特色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民情风俗,应接不暇,引人入胜,埋下了林书任对大陆的憧憬和向往。林书任从中了解到中华大地上丰富的风土人情,并深深受其吸引,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本科阶段,他追寻着内心的兴趣,念起了历史,并多次辗转到名师荟萃的台湾大学旁听。台湾大学历史系有一位老师曾受教于钱穆先生,国学底蕴深厚。在旁听的过程中,林书任受益匪浅,并发现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怀有这份热爱后,林书任命运般地结识了一位促使他真正下定决心来到祖国大陆,梦想复兴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外界亲切地敬称其为“毓老”而不名。毓老曾是清朝溥仪皇帝的伴读,亦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儒。来到台湾后,专门教授四书五经,并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十年有余,林书任仍常常记起毓老的教诲且深受影响,“传统中国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可以活学活用的。”如此种种,真正唤起了林书任心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崇敬和向往。林书任说,毓老曾多次鼓励大家到大陆去看一看。于是,他下定决心申请北京大学,并于2013年正式入学。来到大陆,来到北大,林书任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在北大,爱国关天下与大多北大人一样,林书任的燕园关键词亦是念书、师友和一门爱好。林书任入学北大前,先在台湾服了一年兵役。刚到学校时,他发觉自己的反应慢了许多。每次都是在老师提问的话题过去后,他才能想好如何回答。林书任笑称自己当时的反应“慢如雷龙”,就像它被霸王龙吃掉尾巴后半小时才能察觉那般。沮丧和挫败的心情一时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幸得朋友相伴,林书任开始慢慢适应学习的生活并渐入佳境。在校园里,林书任常和一个山东“哥们儿”,一个武汉妹子和一个日本同学四人结伴。他们每天一起上下课,吃晚饭,一起围坐在未名湖畔谈天阔地,探讨时局,畅想未来。距今已近十年,当林书任受访追忆起这段时光时,他微微扬起的嘴角仍在诉说着暖意和美好。那时,一体的二楼还有一个养生文化中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林书任在师兄的介绍和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跟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弟子学习古琴。每个礼拜他都坚持去上课,习得专业而精湛的琴艺,亦平静了内心。琴技不错的林书任曾在学校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还曾受邀到中山音乐堂表演。弹古琴的林书任对林书任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唐士其老师和潘维老师。在林书任看来,两位老师风格虽有不同却能奇妙融合,共同滋养着他。唐士其老师温文尔雅,谦逊低调。他关注更多的是政治思想的根本性问题,并十分重视西方理论框架之下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怀。唐老师极其强调学术论证的严谨性,这便在学术培养上对林书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论文表现不佳时,唐老师的批评时常回荡在林书任耳边,“你不太严谨,就是花的时间太少,要真正静下心来。”林书任(左五)和同学与唐士其老师(左六)的合照潘维老师才思敏捷,视野宏大,是林书任心中当之无愧的大格局学者。据林书任回忆,他的求学时期正赶上互联网浪潮,社会快速发展而人心浮躁。潘维老师对这一现象嗤之以鼻,并勉励学生们怀揣使命感,去为这个时代和未来的时代做些实际的贡献。就像他曾说过,“你不能只写一个求通过和求发表的文章。你要写的是传世文章。”林书任深受鼓舞,并认为这与自己来到大陆的初衷不谋而合。在北大求学时,北大老师和同学们所拥有的国际化视野与宏大格局同样令林书任印象深刻。“当台湾的年轻人已经逐渐遗忘父辈们的打拼精神,从曾经引以为傲的亚洲四小龙之首逐渐转变为沉醉在个人世界的小确幸,而大陆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步入市场经济逐渐升华到提出如生态文明、人类生命共同体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并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我的老师和周边的大多数同学、朋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天下百姓的安稳与幸福,而不仅是局限在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家园利益。”在与师友的交流和碰撞中,林书任深受启发,并时时提醒自己要有为天下苍生谋福之志,还需尽心琢磨为天下苍生谋福之道。与橄榄油交织的北大记忆与大多数北大人不同的是,林书任的北大时光里还印有一抹橄榄油的金黄。这一抹印记的刻画者是他的父亲。林书任与父亲林春福在橄榄田地间2011年,在深圳将工艺品制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父亲林春福突然说他要去大凉山种橄榄、做橄榄油,当时全家人都觉得他“疯”了。当林春福真正来到凉山州冕宁县后,这位当时已经60岁的老人看到当地村民的贫困处境,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些什么。明明带着一颗“就商言商”的心,却在此后11年里,彻底融入这里。原本纯粹的商业考量也变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愿景,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习惯了凉山干燥的空气、炽烈的阳光,将自己的梦想和这片土地紧紧交织,并深知这份坚守需要更年轻的力量来传承。2013年,林书任来到北大上学后,父亲就向他提出了“卖橄榄油赚生活费”的要求。“你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为了生存下去,林书任开始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奔走各方靠卖油“养活”自己,并由此与大凉山结缘。在此之前,林书任从没想过要和父亲的事业产生联系。林书任在城市市集售卖橄榄油开始销售橄榄油后,林书任每季度都会前往大凉山一次。他至今仍难忘自己第一次到大凉山见到的场景。当地生活环境还处在最原始的状态。道路几乎都是泥土路,坑坑洼洼。驴车,骡车,赶牛的,赶羊的,喂鸭的,一眼望去全是各种动物。而原本强势固执、在意形象的父亲黑了瘦了,衣服也皱巴巴的,与当地村民没有任何区别。有一次到冕宁时,父亲正在为了土地流转的事焦头烂额。从台湾到凉山,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当地人对他们的信任问题,台湾人不会说彝语,要流转土地,种的还是没有听过的植物,村民很难信任这些“不速之客”。一位妇女甚至还趴到挖土机上,坚决不让施工。林书任从没见到这样的父亲,蜗居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白天借着村里唯一一台老桑塔纳,挨家挨户做动员。油橄榄最好的种植季节是在每年3、4月,为赶时间,几乎是动员、播种两边同时推进,走在黄土漫天飞的田埂间,父亲只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慢慢的,每一次抵达凉山,林书任都会有新发现。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子里、花园工厂开始动工、父亲在当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些新闻中的词汇,在他面前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的村民一次,在村委会门口开小卖部的美兰阿姨,突然很认真地对他说,“要谢谢你们父子,让我们这些在家的嬢嬢婆婆,有了尊严。”“当‘尊严’这个词,从一位农村阿姨的嘴里说出来,我很震撼。”林书任发现,父亲会用市场价格聘用当地农妇参与加工,一份工作,让她们生活更加从容自信。当初那个反对最厉害的妇女也成为油橄榄园区里最勤快的农户之一。林书任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了石头一样顽固的父亲。他也开始习惯在凉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习惯那里清新的空气,绵延的田地,习惯去发现村民的善意,以及无处不在的亲情。林书任与当地村民交流当地村民明明嗜辣,但在和父子俩吃饭时,都默默以清淡为主。一次林书任和父亲在村里散步,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突然走上前,认真地说道,“林老板,你一定能活到100岁。”从靠着种口粮地勉强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向子女伸手,到参与产业种植,贴补子女,老有所依。当地村民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他们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尊重都深深触动着林书任,他也开始庆幸父亲当初引导他的选择:“我开始想,我是不是也该为凉山做些什么。”从北大到大凉山:我在田间地头认识时代有一次,父亲开着车带着林书任沿着橄榄田行驶到最高处俯瞰,整个安宁河谷在阳光下闪着光,油橄榄鲜绿铺展,天空悠远,远处麦穗金黄,蔓延到天边,眼前的每种颜色都清澈明亮。从高处俯瞰的橄榄田父亲说:“我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油橄榄,我有信心我们的油橄榄将要增种到十万亩,你要真正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父亲的眼里泛着光,一个60岁老人向儿子诉说着他在大凉山的梦想,那份执着与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林书任。虽有犹豫和纠结,但实则林书任早已为凉山村民的发展而心忧,为父亲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为父子俩协力帮扶的成效而欣喜。他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与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北大博士变为山村乡青,到大凉山延续父亲的守望,陪父亲一起“疯狂”,亲自认识父亲所说的这个时代。林书任虽曾多次前往大凉山,但常驻基层的陌生和困难一开始也令他难以适从。从大城市和校园来到田间地头,林书任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轨迹都与之前产生着碰撞和割裂。而又因为专业不对口,过往经验不足,加之当地村民的高期望,林书任也常感到自己在当地有些格格不入,使不上劲。当林书任向两位恩师吐露自己的脱节和割裂之感时,唐士其老师和潘维老师都暖心地为学生支招并予以勉励。在老师们看来,时时保持思想的兴奋,时时保持感兴趣和好奇是尤为重要的。如此,即便是在不熟悉的环境里,这些都会支撑林书任的阅读和理解,帮助他保持思想的活力,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他们鼓励林书任道,“顶级的商人都是终生学习,善于思考的。所以从事学术研究和卖橄榄油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顶点很可能是殊途同归。”林书任开始不断学习,转变思路。曾经,父亲林春福坚持以一己之力发展实业,集中资源,扩大规模。但林书任并不赞同产业发展重前端,轻末端的发展战略。他提出在父亲集中于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的模式之上,不仅要对接更多的销售和三产文旅资源,以带动油橄榄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和资本共同助力大凉山的乡村振兴,各方强强联手,实现合作共赢。他相信,这将扩大受惠于产业发展的村民,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在采摘橄榄果的村民们十年来,油橄榄种植面积从第一批的600亩扩展到如今的2.5万亩,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年平均增收3倍以上,并且在第六年进入丰产期后农民用土地入股参与每年36%的分红。林春福、林书任父子和村民约定,如果期间发生自然灾害,村民还有每亩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他们精深加工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被当地村民取了一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语里,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说,他们的到来带来了脱贫的火种,大陆和台湾的联手,点燃了致富的希望。人才蔚起,乃成大业在大凉山的工作中,林书任还逐渐认识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为村民赋能,让他们具备新农人的专业技能。去年,经林书任多方奔走,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创建了“龙头企业+培训机构+新农人+市场”的模式,计划每年培育5000次农民,培育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农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除此之外,他也认识到人才培育需从娃娃抓起,应当为当地的小朋友规划未来的希望之路。在北大求学期间,林书任就曾多次在暑假组织北大的学弟学妹们到大凉山进行公益支教。在他看来,北大学子的分享能开拓山区孩子们的能力与视野,引导他们朝着更广阔的世界进取。而大凉山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典型缩影,也能成为北大同学们考察产业扶贫和基层教育的一扇宝贵窗口。北京大学思政实践团在当地进行支教活动林书任和父亲决定,只要是社区里彝族村庄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就会资助5000元助学金。近几年,村寨里有多名彝族孩子考上大学,带着在家乡浇灌的梦想走出大山。这些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变都让林书任倍感欣喜,在公益组织和凉山之间搭起桥梁的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在孩子心里播下种子。这颗种子可以是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是对于大学的向往。甚至,是对于家乡建设的憧憬。去年夏天,正当林书任计划重启因疫情搁置的支教活动时,一位在公益机构工作的北大同门师兄主动找到他,希望能在四川凉山开展公益支教活动。这对于林书任来说,无疑雪中送炭。他与多个基金会合作,定期到当地举办助学活动,希望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山区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连结,有朝一日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当前,他们正联合新东方教育共同探索新路径,将“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教育支持项目”常态化,并将支教延展至线上辅导,保证项目的长期性和连贯性。长路漫漫,兼容并蓄从梦想复兴传统文化,到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再到如今从事油橄榄种植事业。看似割裂的发展轨迹实则遵循着林书任自己的逻辑,他总结为“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核。在文化纪录片中第一次观看到祖国大陆各地各异的风土人情时,林书任感叹于中华大地的包容和融合。在他看来,这便是“兼容并蓄”的一个具象。而当林书任成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理解到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天下观,理解到当代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时,他看见了“兼容并蓄”作为一种传统思想经久不衰的活力。思想的熏陶和滋养深远持久。因而,当大凉山落后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村民贫困的生活境遇出现在林书任眼前时,他心系民众,扎根大山的选择背后其实亦含有中华文化的基因。并且在林书任真正来到大凉山工作后,这一思想仍贯穿始终。他注重产业发展中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投入,积极开拓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融合,努力打造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注重人才的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开展教育公益和新农人培训等等。如此,传统文化,国关学者,油橄榄种植也实现着“兼容并蓄”式的统一。当受访结束,在被问到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何而来时,林书任认真回答道,“原来是老人们获得的尊严,现在是当地乡亲们的笑容。”丰收、尊严、笑容、发展……这些略显抽象但无比美好的词汇构筑起林书任在凉山州所认识的时代和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金秋十月,在安宁河谷的山间,油橄榄丰收季如期而至。彝族火焰热烈,油橄榄绿意清新。它们点染着,交织着,映衬着,正共同描绘着一幅人民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林书任想起父亲对大凉山乡亲们说过的一句:“阿杰鲁(彝语:不要怕),无论怎样都不要怕,因为‘木都哈尼’会一直燃烧在致富的路上。”如今,接过父亲的交接棒,林书任正干劲十足地持续推进这份如火焰般明亮而温暖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亦将上下求索,不留余力。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采访:罗奕琳、白勇刚文字:罗奕琳责编:陈韩梅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林书任校友和凉山乡亲共同打造的“木都哈尼”
2022年10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迎新季 | 医师节,走近一名北大医学生的七年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基层,在疫区,在雪域高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在世界需要的地方,都有北大医学人的身影。本周,《北大人》特别推出【迎新季】栏目,希望为新校友留下独一无二的北大故事。铭刻如诗记忆,寄往似锦前程。在征集来稿中,我们注意到一位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学习七年的2022届新校友。七年前,她从山西负笈来京,展开她在北大的求学之路。彼时的她可以对未来进行无数种描摹,而七年后,从北大回到家乡支援地方卫生体系建设的人生选择,则为这趟开放式的旅程画上一个闪光的句点。从拿着通知书进入校门的懵懂新生,成长为肩负使命、奔赴理想的北大医学人,其中轨迹恍若对称的函数图像,两端点间的律动,是无数个北大人丰富经历中的一条。一名普通医学生的七年刘宇的前十八岁几乎都在山西度过。到北大求学,是她第一次暂别故土。与周围大部分同学不同,刘宇的第一专业便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下简称“公卫”),七年学制使入学时的她对求学生活产生了时光漫长的想象。然而,和一同入学的其他医学生一样,当她真正进入医学部开始学习,这看似漫长的七年时光被忙碌的学业“分割”为许多时间块,使其不知不觉就度过了大学时光。北大医学具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这不仅体现在重大科研项目上,更体现在平日里的教学中。大一这一年,刘宇与同学们在燕园校区学习普通生物学实验、高数、英语等大学基础课,掌握科研方法,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大二时,她在医学部接受系统的医学基础课程训练。大三下半学期到大四上半学期,紧锣密鼓的世纪坛医院临床课程实践,不仅让刘宇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加明确身为医者的责任心。大四下半学期,带着宝贵的实践经验,刘宇回到学校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大四下学期结束,她再次收获了在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实习的经历。本科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正值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研究生课程被迫转入线上。在疫情断断续续的侵扰下,刘宇完成了为时两年的硕士阶段课程,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开题、撰写与答辩。七年北大时光转瞬即逝,与刚入学时刘宇对漫长校园时光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毕业季真正到来时,日常忙碌奔走于各种“转场”的刘宇并无特别深刻的感受,“说实话在五月答辩时也没啥毕业的感觉。”真正让她突然开始产生“我毕业了”想法的是在毕业晚会。她与室友们披着月光一起在校园散步。往事如梦中的场景快速地浮现,刘宇想起曾在本部与室友一起品尝的44楼下的艺园酱牛肉和小白房袋装的麻辣烫,以及燕南的香锅。“我竟然真的要离开北大了。”毕业,并不意味着离开。七年北大时光,从懵懂新生,到“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践行者。在这里,学到的做事态度,领会的医学真谛,才值得永久收藏。刘宇在毕业晚会上的留影在北大,我开始接受自己“犯错”刚进入校园时,刘宇也曾处于迷茫期。当时,她与室友们的关系也并不如现在这样亲密无间。在校本部学习的时光是她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与周围同学建立联系的开始。从高中到大学的模式切换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第一次孤身来到他乡的她,腼腆且青涩,并不明白如何有效且快速地建立人际连接。从小成绩优秀的刘宇,又对自己有近乎完美主义的苛刻。“我无法接受自己犯一点儿错,或者说,我会过度苛责自己。”每到夜晚,刘宇都会在纠结白天的遗憾中辗转反侧。她常常躺在床上反思自己白天处理不当的事情。过度情绪内耗带来的失眠,一度困扰她来到大学的“至暗时刻”。真正使她走出这段自我怀疑时光的还是她自己,刘宇坦言。在燕园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中,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够好”反而成为向前行走的羁绊。后来的她慢慢开始接受“犯错”作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记得曾经有一位北大老师说过,“人只要努力,总不免犯错;人只要生活,难免有困惑。北大的基因,是永远不会放弃思考;北大学生,永远都应该在思考‘思考如何变得更好’。”与自己和解几乎与人际关系缓和同频。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过程中,刘宇也在逐渐学习与周围世界的相处模式。她与室友,慢慢成为了“家人一样”的挚友。“7年来,我们搬过很多次宿舍,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换舍友。”经历了理解、磨合与陪伴,七年的甘苦与共足以填平原生生活环境差异在交往中造成的沟壑,并使她们心意相通。毕业后,刘宇的三个室友将选择留校,而唯独她一人独自离开校园回到家乡。“我们可能在空间上分开了,但在精神上是在一起的。”刘宇(右二)和室友们的毕业合照疫情下的北大医学人刘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20年初的记忆,当时的她尚且放假居家。12月底,一则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病毒的消息出现在热搜的角落,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学习多年关于公共卫生预防知识的她凭直觉较早地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与她的医学朋友一起在朋友圈积极转发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推送,并尽可能将正确防护知识传达给身边人。另一方面,即使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当书本上的理论遇到现实中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刘宇仍不可避免地茫然与恐惧。作为一名北大医学生,刘宇关注疫情,更关注防疫前线每一个鼓舞人心的讯息。而作为未来的公卫人,她牵挂每一位投身防疫事业的师长同窗,心念每一位疫区内外的同胞,也深知帮助身边亲友了解预防知识是她责无旁贷的义务。“现在回想起那段记忆,依然能感受到一腔热血。”刘宇说。她所在的一个城镇较为偏远,印象中县内并没有疫情蔓延的情况。2020年5月,北大医学部组织了援鄂宣讲会。这次会议给刘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未能亲赴湖北支援,宣讲会依旧使其在后来琐碎艰苦的医学学习过程中热血沸腾。“这次疫情让我感觉到一个作为一个医学生、公卫人以及北大人的使命感。当我再去看我们医学生誓言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刘宇很难分清楚自己从抗击疫情中所产生的特殊情感,将其归结为责任感、共情感似乎都可以,但都不全面。她只是感性地觉得,入学时所念的医学生誓言仿佛更加真切。“当初刚入学时懵懵懂懂的起誓,现在似乎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刻,读出来心会发烫、眼眶会红。”2020年,刘宇也刚好处在积极入党的阶段。她在大一的时候就已提交入党申请书,希望通过这个行为激励自己不断向上实现人生价值。而疫情爆发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行动力,使她一次次真切地确证了自己与时代的连接。“我的想法就是改变,哪怕能力有限,哪怕只帮助一个人。”这种想法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完成本硕学业,并更加坚定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毕业论文开题结束后,她很快做出回到山西老家支援地方卫生体系建设的决定,成为一名山西选调生。七年过去,这个山西女孩又一次站在的人生转折的关口,回望过去曾经历的坎坷与波折,远眺即将到来的新环境与新身份的挑战。七年前那个老是在床上纠结遗憾的女孩已然学会接受与面对未知的可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刘宇在图书馆的毕业留念后记今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北大医学始终以最真诚的热情,拥抱每一个年轻而负有理想的个体。刘宇是这次采访活动中唯一来信的医学部毕业生。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城女孩七年求学生涯中所经历的阵痛、拼搏与成长。从离乡到北大,再到回乡,作为北大医学人的她,已然为自己的求学时光画上一条饱满生动的弧线,两端是令人初读懵懂而再读落泪的誓言,中间则是滚烫真挚的青春。医学生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迎新季 | 北大人的别样社团宇宙

Gallen暑期会期等活动,参与牛津城市未来项目、康奈尔环境教育与社区参与项目,成为了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IMUSE)联合负责人和亚洲未来政治人协会(AFPLA)团支书。IMUSE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学成归国,是这位北大人始终坚定的信念!

32岁当博导在新“赛道”研发抗癌药把海洋药物开发带上新高度为我国新药研发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是他和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年轻团队始终坚定的追寻三年前北京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15届博士校友秦冲结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毅然选择回国做一朵浪花,汇入祖国的江海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三年来他带领团队涉险滩、闯难关奋战在学术研究一线,以所学奉献社会热情未曾退却、探索从未停息点击视频,观看秦冲的职场第一课“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2010年,秦冲踏入燕园,成为药学院的一名直博生。博士在读期间,他长期致力于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在减少传统化学工业污染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达到50.4,他希望将研究成果用于造福社会,践行一名北大青年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在北大读书期间的秦冲2015年,从北大毕业后,秦冲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留学期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向临床药物的研究。转眼间,秦冲从北大毕业已经七年时间,学生时代许多难忘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2014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北大毕业十年,他选择在平常生活中坚守英雄梦想

北大毕业十年从商务部人事司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再到外贸司全新工作领域再出发“既要有不拘细务的眼界,也要有不拒繁琐的定力。”是过去十年职场经历带给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届硕士校友金达芾的最大启示2018年以来,金达芾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驻村扶贫事迹及成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十余次现任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战略发展处副处长的他面对职场生涯的下一个十年坚定地说出对自己的希望:“既有不念过去的底气,又有不惧未来的勇气。”点击视频,观看金达芾的职场第一课功不唐捐2013年,金达芾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进入商务部人事司工作。在人事司工作的五年,他参与组织过四年的国考面试,审核过万人报名、千人档案,和上百名干部谈过话,盖过万数的章。现在回过头看第一个工作岗位,金达芾觉得自己当时的工作还是有很多遗憾,“大部分是因为嫌有的业务太琐碎了,东一偷懒,西一马虎,能做到100分的,大部分做了6、70分。”2018年3月,金达芾从商务部去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待就是三年。这期间,金达芾才发现人事工作对他的帮助,“过去看过的每一份档案,谈过的每一场话,都让我更快地从个人经历中明白大家的想法,抓起队伍,聚起人心,如果当初做的更认真,那我应该做的比现在更好。”所以,他想分享的第一个工作心得就是:功不唐捐。事不轻成脱贫攻坚听起来是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但实际工作是很具体的。在革新村任职三年来,金达芾夜以继日地工作,投入到带领乡亲们兴产业、办电商、练技能、促就业的事业当中。在他的带领下,革新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精准识别之初的1400元提高到突破万元。不仅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还涌现出了一批当地的脱贫攻坚模范带头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金达芾说,在革新村作为扶贫干部挂职的时间里,使他真正有机会俯下身子、扎下根来,以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为了让集体增收,金达芾和同事在蒸笼一样的夏天里小心伺候几千斤新收的药材,挥汗如雨。为了帮老百姓在网上卖农产品,从不沾辣的他一口吞掉一整勺辣椒酱。为了说服村民参加家政扶贫,他们冒着三九的寒风走十几里山路“三顾茅庐”,连吃闭门羹。为了让村民因为疫情滞销的鸡蛋能卖出去,金达芾也曾自己租车往城里跑,当快递员,搞无接触配送。在金达芾看来,“这些事不大,也不难,但要坚持也不容易,能让百姓碗里有肉,脸上有笑,心中有力,需要付出很多持之以恒的努力。”正是这些具体、直接、不容忽视的“小事”,让金达芾在第二份工作岗位上收获了另一番工作感悟:事不轻成。学无止境2021年,金达芾从四川结束挂职回到商务部,转岗到商务部外贸司。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十年职业生涯的再出发。在此之前,金达芾对外贸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这是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国际市场份额都屡创新高,除此以外几乎是一无所知。在全新岗位上,金达芾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参与编写《“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在他看来,“这是国家级专项规划,要指导未来五年全国外贸怎么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再宏观的工作终究是有入手的点,学于当下,终未为迟。”工作后的学习,与学校迥异,无人督促,只有deadline。金达芾从外贸新业态、贸易数字化、绿色贸易这些概念入手,到逐步理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几个月里,用无数不眠之夜抄完了两大本笔记,换来了勉强能赶上工作需要的进度。学无止境,是金达芾面对全新工作领域挑战,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念过去,不惧将来当北大毕业生卸去北大的光环,成为一个平凡的职场人,将如何自处?当未名水不在眼底,黄河月是否还能留在胸中?北大人是否有在平常生活中保持英雄梦想的坚守?十年前,初入职场的金达芾心中,也存有同样的疑惑。十年后,他用自己的职场经验,给出这样的解答:“我想我们初入社会的工作,无论听起来多么高大上,但其内容大抵是平凡而琐碎的。我始终相信,平凡从来并不会消解伟大,平庸才会。所以,过去十年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既要有不拘细务的眼界,也要有不拒繁琐的定力。”当下,或许很多用人单位对于来自于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都抱有较高的期待。在金达芾看来,“这份期待,是在我们之前许许多多的学长学姐,用踏踏实实的奋斗换来的。对于每一个北大人而言,过往,既是荣耀,更是鞭策。”所以,下一个十年,金达芾对自己的希望是既有不念过去的底气,又有不惧将来的勇气。而这即将开始的十年,和以后很多个十年,金达芾希望能与学弟学妹们共同成长,无负母校之名。我的职场第一课
2022年8月8日
其他

从北大走出的创业者:瞄着太阳飞,失败了也是掉云里

2021年10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举行,北大“霸蛮:无界餐饮的数字化实践”创业团队荣获全国金奖,其项目负责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张天一。张天一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北大毕业后,把光环扎进土里,做接地气的北大人

昂赛,一个不知名的小小乡镇,安静地躺在中国地图的西南一角。大峡谷赤色夺目的丹霞地貌,澜沧江源秀丽神秘的自然风光,雪豹、棕熊和猞猁等野生动物的珍贵足迹,却使得这座小镇在自然保护工作者心中具有别样的分量。2017年,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毕业并当选年度罗德学者的李雨晗,放弃直接去世界顶级名校读书的机会,来到了昂赛,成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从北大到三江源,从象牙塔到泥土地。大自然的野性拨动着梦想的旋律,与牧民同吃同住的生活则从泥土里,孕育出沉稳而蓬勃的生命张力。北大人李雨晗的职场第一课穿行于三江源的山水与文化之间,由草木鸟兽与锅碗瓢盆共同奏响“接地气”的旋律。点击视频,观看李雨晗的职场第一课一颗破土而出的小小种子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太阳系内的事,我有信心可以做到!”

他从未飞上太空却在浩瀚宇宙里留下了属于他的足迹神舟飞船停靠、绕飞、手动交会对接、缩比返回舱研制等载人航天技术瓶颈突破均出自他和团队的手笔他用公式与模型游弋星辰大海将梦想播撒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土地上在遥远的星球上形成嘹亮的回响“太阳系内的事,我有信心可以做到!”他是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5届本科校友黄震入行17年他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热血青春攻坚克难勇攀航天事业新高峰用义无反顾的职业选择书写北大人心底最赤忱的梦想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当“95后”北大考古青年和“堆堆们”一起成为国民“网红”

许丹阳,27岁带着黑框眼镜略显腼腆时常面带微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被同事们称为“坑长”、“挖土”担当喜欢在群聊时用网友制作的三星堆表情包是一名典型性“95后”考古青年2014年,许丹阳从河南洛阳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系本科2020年,许丹阳硕士毕业后进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现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是三星堆四号祭祀坑的发掘负责人入行八年他说自己找到了一份令人快乐且满足的职业自三星堆不断“上新”以来“堆堆怎么这么好看!”“火了火了,怎么办?”“堆堆们”和“许丹阳们”成为国民“网红”热度延续至今作为新一代考古人,许丹阳是幸运的恰逢百年考古的时空交汇从小众学术到大众“破圈”“北大考古青年”遇上了“考古热”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年轻见证者、参与者点击视频,观看许丹阳的职场第一课1考古是值得终身从事的事业栾川,许丹阳老家,地处三门峡、南阳、洛阳三市交界,方圆150公里内,就有两座中国文明古遗址:仰韶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从栾川县栾川乡寨沟村成长起来的北大学霸,许丹阳很早就知道土地不仅可以孕育未来,还可以定格过去。“就是感觉考古还不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考古专业。”学生时代的许丹阳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不知考古的前途所在,家人也不支持,周围的朋友也不知考古为何物,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考古是什么?考古能干什么?这样一些听起来有点傻的问题,曾经困扰了许丹阳很长时间。后来,通过田野考古实习和研究生阶段的深入学习,许丹阳才对自己的所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我觉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让我在毕业季也能很平和。”也渐渐使他明白,考古是一项有意义的专业,是一项值得终身从事的事业。1986年,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语惊天下”。时隔近35年,三星堆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开始发掘,许丹阳在2020年6月来到三星堆,不早不晚,正当其时。“当惊世的国宝级文物从我手中举起时,我仿佛感觉到了它的温度,一种穿越3000年的力量,一份沉甸甸的历史。”2薪资待遇,不应成为择业的唯一指标相信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考虑薪资待遇。考古这项职业的薪资待遇并不高,但许丹阳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三星堆,而是能够在这溢彩纷呈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想要干什么,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然后才不会因为执着于工作待遇而踟蹰不前。从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北大毕业六年,西藏工作五年,她说初入职场时自己做对了一件事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草原上亮灯的帐篷海拔五六千米的营地承载了她无数写稿与审稿的记忆双奥之城,冰雪狂欢她来到冬奥会的赛场带我们走近那些默默无闻的身影讲述聚光灯之外打动人心的故事珠穆朗玛不止有峰顶,奥林匹克不止有金牌从毕业之初茫然无措的职场小白到走到哪里都能写的专业记者新华社体育部记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级本科校友王沁鸥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她的职场第一课点击视频,观看王沁鸥的职场第一课2016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王沁鸥,结束了她在燕园的七年时光,前往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与设想中踌躇满志、目标清晰地走向工作岗位全然不同的是,当时在她心中,对于自己的职业所长,对自己未来五年、十年的职业规划,没有任何答案。“我当时可能连自己是谁都还没有想清楚。选择前往西藏工作,也只是出于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因:我想去远方看看。”王沁鸥记者生涯的开启,并未如想象中一般波澜壮阔。西藏当年的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入职两年来,她的日常采访可能就是村里的赛马节,可能是县里的学生运动会,甚至可能只是某一场藏族阿姨们组织的民族舞培训……王沁鸥通常需要在草原上面的帐篷中、在海拔五六千米的营地中写稿,而更让人苦恼的是,还要经常面临来自审稿和发稿老师的“灵魂拷问”:“你这件事情有什么可报道的?”毕竟她采访报道的活动或者事件通常只是一个边疆省区里面的,一个小地方当中的发生的一件再小不过的小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直高位飞行,这个社会对于北大毕业生的需求,也远不止于一直让我们站在聚光灯下。”为此,王沁鸥对每一场采访都做足了功课:她翻阅了大量与采访事件相关的政策、文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同行写过的类似主题的稿件,罗列出所有采访对象以及需要询问的每一个问题,预想采访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她绞尽脑汁,只为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得有深度、有意思。王沁鸥在西藏采访工作之初,“社恐”的王沁鸥还需要设计好与采访对象的寒暄和开场白,避免可能的“社死”瞬间。短视频的爆火挤占了文字稿件的生存空间,面对外界“你为什么还在写文字”的声音,王沁鸥并不在意,她完全沉浸在做小事的欣喜里,用一字一句丈量出她所触及的最真实的天地。经年累月地“屑于做小事”,让王沁鸥迅速成长了起来。“让我上珠峰,我能写;让我去驻村,我也能写。这是无论把我放到任何位置,谁也否定不了的专业能力,也是直到现在,我最大的安全感的来源。”正是这些日常琐事中的摸爬滚打,让王沁鸥拥有了更为微观的观察视角。珠峰登山的重大主题采访报道中,她将镜头对准了山脚下的村民,发掘他们与登山事业共存的日常生活;她把话筒递给了看似普通的牧民,讲述了那些曾经登顶过珠峰,却没有收到鲜花与掌声,似乎被遗忘的故事。冬奥赛场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成了她文字中的焦点,留下了领奖台外最打动人心的故事。王沁鸥在冬奥赛场采访珠穆朗玛不止有峰顶,奥林匹克不止有金牌。“屑于做小事”,既需要埋头苦干的耐心与细致,也是平凡中发掘不凡的热忱与卓识。“未来,你们或许会走向世界中心,登临地球之巅。但每一个闪闪发光的明天,都是由一个个脚踏实地的今天累积而成。祝你们有美好的前程,也拥有埋头赶路的坚韧和定力。”这是王沁鸥对于即将迈入职场的毕业生,献上的寄语与祝福,也是来自她的,职场第一课。我的职场第一课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入学30周年的他们,用最好的青春年华为北大庆生

时光老人,转身之际,124年光阴,倏忽而逝。陪伴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园子里,雕梁画栋依旧,飞脊走兽依旧,石刻的龙云丹陛与华表依旧,就连未名湖边的垂柳,也如数年前一样,在金箔般的波光里柔柔地拂过锦鲤的背脊。时光在此处静止。你我匆匆而过,似乎在燕园的风物志里留不下什么印迹。可在这园里几年的时光,确有证明。在博雅塔下,我们翘首以望的那一轮月亮,是否是同一轮?在静园草坪中,从我们眼尾倏然而逝的那一颗流星,是否是同一颗?第一教学楼前的银杏叶,曾经从我们的头上共同飘落,图书馆前的屋檐,曾经成为我们同一方的避雨之所。在她的发间吹起的风,终会碰到他的衣角,电教楼旁的槐花香,也随着朝露的蒸腾沁进他和她的书间。你们、我们、他们与北大的故事,在这124年的时间长河里依旧鲜活着。校庆前夕,1992级校友用一系列老照片“拼”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母校庆生。亦缓缓讲述你我在北大静水流深的岁月里,是如何擦肩而过,又是如何被命运所系联。
2022年5月9日
其他

校校、友友来了!北大人专属表情包正式上线~

张实用可爱的表情包以下是部分展示效果图祝各位“铲屎官”与“熊孩子”在校校和友友的陪伴下玩得开心!先来看看校校和友友的介绍视频吧!#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北京大学1982级本科校友,请持时光密码开启纪念之旅

日与夜在时光洪流中不停流转星与火在岁月长河中交相辉映自1982年入校已历40载风云那年鲜衣怒马的少年如今已在祖国四方顶天立地哭过、笑过、爱过、痛过在这园子里路过、留过、沉浸过、回忆过时光无痕,档案有声让我们跟随1982级校友记忆中的时空碎片再次回到那个湖光塔影的青春岁月回到1982年那由诗歌和理想烹成饕餮盛宴的年代高考1982.07那年夏天,临近高考,知了在树上叫得燥热。高中学校走廊的两面墙上贴满了各个大学的招生广告,在这色彩斑斓的“广告画廊”里,北京大学四个字映入眼帘。高考于7月7、8、9日举行。考场上,微风把长长的树枝送进窗内。“那天的绿色真浓啊”,答完手中的语文试卷时还剩四十五分钟,在别人带着急促呼吸的沙沙声中,钟振奋淡然地凝望着窗外的风景。这年高考是丁新伯带着必胜信念的最后一次尝试,他已拼命学习了十个月,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熄灯后还要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再学习一会儿。考试结束,他对这次高考很有把握,六门考试顺利结束,除了外语,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不会答的题目。出了考场,他告诉小舅,今年高考有希望。陕西高考结束那天下了暴雨,雨霁后的傍晚,姚洋去学校听老师讲解卷子。当他估计分数可以达到530分以上时,心情霎那间如天空中燃烧的晚霞一样瑰丽。“这么高的分数,敢报北大吗?”他对北大的向往被同学的一句问话勾起。他们在第一志愿的空格里工整地写下“北京大学”。入校1982.09那一年,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传递着无尽的兴奋与喜悦,传递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7月底,高考分数公布。丁心伯骑着车到学校打听消息,班主任说,你很有希望被北京大学录取。过了许久,邮递员送来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母亲欢喜地割了整整两斤肉用来红烧,为他庆祝。接下来是按照入学通知书的指示进行繁忙而有序的开学准备。办理户口准迁手续、开粮油关系证明、准备日用品、买棉大衣……一切行李物品准备停当后,怀揣着喜悦的年轻人们乘着汽车、火车,一路颠簸着来了北京。一出北京站就能看到北大的迎新站,82级新生们登上学校的大巴车,被载着驶过长安街,经过天安门,最后在南校门背着行李下车。环顾新鲜而陌生的校园,初来乍到的无措与欣喜在心口翻腾。五四路两侧的建筑灰蒙蒙的,枝繁叶茂的槐树过滤了耀眼的日光,呈现出浓淡不一的绿,枝叶间闪动着旺盛的生机,沿着五四路继续向前走,电教楼正准备开建,施工场地上一片杂草丛生。安置行李、办理入学手续、开班会、领教科书、帮学校运输大白菜……82级新生的生活就此徐徐铺展开来。82年于西门留影,从左至右:严向东、李少青、廖保胜、陈少强82级英语系2班合影食宿1982-1986那个年代,北大学生普遍用毛巾和带子缝成“饭包”,内装饭盒,挂在书包上,这是那个年代里属于北大人的共同记忆。光线微弱的水房里,此起彼伏的洗漱声开启了园子里的一天。背起书包,拎着毛巾做的装碗勺的饭袋冲向食堂。早餐供应的油饼很受欢迎,加个鸡蛋,再来一碗玉米粥、小米粥或者碴子粥,这些足以提供上午学习所需的能量。去教学楼得路过北大三角地,那里是信息的集散地,宣传栏整天覆盖着各类广告、海报、名家讲座通知,令人目不暇接。每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室里授课,所有班级都没有固定教室,这与中学很不一样。每天要搞清上什么课、在哪儿上课,不然糊里糊涂。临近中午的时候,教室里就响起盆勺碰撞的打击乐,叮叮咣咣地催促老师下课,免得耽误学生们冲去食堂抢“扒肘条”。西南门外、马路对面是当时被北大学生亲切地称为“学七食堂”的国营饭馆——长征食堂,是改善伙食的好去处。那儿煮的水饺,馅儿足、油多,皮儿薄且韧,再加一瓶爽口的冰啤,就是夏天最惬意的享受。溜肉片,溜肝尖和番茄肉片价格相对低廉,也是当时学生常点的菜肴。学习1982-1986那个年代,没有信息高速公路,没有自媒体、互联网,学生们有的,是一支笔、几本书,和一颗求知的心。北大是非常注重精神追求的,各种思想非常活跃,读书的气氛非常浓厚,可以用“求知若渴”一词来形容。那时候北大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店,有了什么好书同学们都会互相推荐。歇灯后也常有同学打着手电在床上夜读。课余时大家会自动凑在一起热烈地探讨小说、诗歌、话剧、电影等。未名湖畔的体育场经常放露天电影,像《阴谋与爱情》《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苔丝》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深受大家的喜爱。票价在当时也就是一毛钱。课余自习的地点往往是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图书馆是最好的自习场所,可座位紧张,得一大早去占座。早起的同学在座位扔一本书,就确立了对座位的“所有权”,别的同学可以暂时坐一下,但只要“所有权”拥有者一来,就要乖乖让座。为占座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会也试图找到办法杜绝占座,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燕南园是去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在小树林中穿行,总能遇见那几位如同松柏一般令人肃然起敬的先生,朱光潜、冯友兰等人时常会在这里漫步,随时都会停下步子为学生的某一个问题答疑。课余1982-1986那个年代,燕园里有许多小咖啡厅,学生经常在那里组织沙龙活动,很是活跃。那时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最初就在大饭厅举行。朗诵时,大饭厅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同时,年轻学子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在这里展出,接受品评。由此,大饭厅又成为艺术的殿堂。大饭厅的西面有个不小的舞台,放电影时幕布就悬于其上。这儿的的电影票价低廉,而看电影又是学生们难得的娱乐活动,因此每到放映日,门口便排满了自带方凳的学生。1983年,大饭厅变成了“大讲堂”。到如今,曾经清灰一色的大饭厅已经变成了镌刻着百廿记忆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北大的环境既适合读书做学问,也适合谈恋爱说风情。未名湖的白天书生们可以读书赏景,尽享逸趣,未名湖的夜晚则属于情侣们的天下,清风朗月也尽为他们所揽了。31楼号称“公主楼”,一到晚上,便会有多情的男士怀抱吉他,或弹奏小夜曲或引吭高歌,如果他的“对象”有意,没过多久便会在宿舍里修饰打扮一番从楼门口出来,若是无心,某一宿舍的女同学们便会一齐把那位多情郎笑话一番,几次三番,“业余演奏员”便会自动退场。活动1982-1986那个年代,相信年轻,相信希望,相信自己的兴奋与祖国的进步同在,青春中国也相信他们。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北大学生也参加了游行和群众联欢活动。当年,班上几位同学被挑选出来参加学生方队,参加游行。他们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参加集训,训练了有2个月的时间。国庆节当天上午,当群众游行时北大学生打出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这也是北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激情彰显。晚上举办联欢活动,学校用公交车把同学们提前几个小时接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画好了线,排出了学校名称,学生在规定区域内活动,跳集体舞,唱革命歌,观看烟火燃放,一直到晚12点才结束。国庆节后,班级还会组织秋游,同学们一路歌唱,生动活泼,既赏景,又游玩,十分惬意。毕业1986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被社会上的人们称为“天之骄子”,怀揣着创造美好世界的宏愿。那时候的大学生,没有就业难题,也从不怀疑自己的前程。1986年春节过后,82级学生们开始忙论文,为毕业做准备。那时论文需学生自己定题,老师审阅,在稿纸上誊清后交给老师。到了6月份,盛大的毕业留念仪式便开始上演。学校举办集体照相活动,邀请系领导、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留念。同学们在毕业通讯录上写下对其他同学的祝福之语,留下工作单位,作为未来联系之用。这些泛黄的照片与纸页贮存着四年的北大青春记忆,被珍藏至今。1986年英语系毕业合影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从八零年代涉渡而来,一支青春之歌永远回荡在岸边,回荡在如今已行千里却依旧时时感念的青春记忆中。不曾忘却,也无法忘却,那一段流金岁月,值得被铭记和传诵,也值得被定格与记录。应1982级本科校友集体申请,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北京大学档案馆向每一位1982级本科校友送上专属的入学40周年纪念礼物!时空隧道已开启!即刻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大校友”小程序输入您专属的“时光密码”,完成身份认证,进行活动报名。5月9日-13日,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为您一对一投递专属“时空贺卡”!(特别说明:校友个人提供的信息仅用于验证校友身份,不得用于授权之外的其他途径。)光阴流转岁月辉映燕园常新1982年的湖光塔影常在与北大邂逅40年的你们亦常在母校心中特别鸣谢:感谢钟振奋、丁心伯、李少青、杨红林、吴仁青、杨文利
2022年5月3日
其他

校庆有奖征集 | 云上时光机:我与校庆的独家记忆

适之先生言:“戊戌年大学堂创立是北大之始”,而今,北大已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百廿又四的光辉岁月。从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从风雨飘摇,走到岿然屹立;从战火硝烟,走到湖光塔影。这所学校,陪伴了一个国家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峥嵘岁月,亦记录着一代代北大人的青春年华。北京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4周年,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北京大学档案馆共同策划“北京大学历届校庆照片、文稿征集活动”,诚挚邀请全体北大人搭乘“云上时光机”,细数校庆档案,分享校庆记忆,让我们共同为母校完成每一次校庆的生日纪念!1918年“第一次有史可查的北京大学庆祝大会”1918年12月17日在法科大礼堂举办了北京大学20周年演讲纪念会这是第一次有史可查的北京大学纪念大会这场由“学生数人临时发起“的庆典虽略显匆促却将原计划于25周年举办的大庆提早了蔡元培校长在此次演讲中谈到演讲会与纪念刊这是源于德国高校的传统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歌1928年“动荡不安中的卅周年纪念日”尚未从1927年奉系军阀的“摧毁风波”中走出又经历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多次复改这一时期的北大亦处于动荡与不安之中境遇虽苦,精神气不丢二院门口仍有庆典之意北京大学三十周年纪念日当日的二院大门1933年“笃学慎思
2022年5月3日
其他

北京大学建校124周年校庆校友系列活动发布!

春末夏初的燕园绿树成荫,春和景明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24岁生日我们邀请你在简约、精彩、热烈、共享的校庆气氛中线上线下相约共同为母校庆生校庆,如何庆祝?北大人全球线上跑、校庆云祝福校庆档案征集互动......NFT校庆纪念卡首发、元宇宙燕园初体验北美校友大会、未名论坛全球校友组织云庆生......线上线下精彩不断线祝福不停歇北京大学建校124周年校庆校友系列活动(第一版)正式发布,期待与您相聚!·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从大饭厅到大讲堂,光影流转,记忆永恒

在北大有这样一所建筑坐落于燕园三角地北侧崛起于北大百周年校庆之际承载着许多北大人的故事2000—2022年它的名字叫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人文、艺术、科学在此交汇银幕之上光影流转方寸舞台折射世间万象穿越时空的大饭厅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由沙滩红楼迁至燕园为解决师生用餐问题三角地附近修建起大膳(饭)厅碗勺相碰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北大人,8+5!

编者按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13位北大人入选其中8位校友,5位教师校友北京大学1980级技术物理系本科校友邹冰松、1985级技术物理系本科校友俞飚、1989级气候学博士后校友黄建平、1983级物理系本科校友贾金锋,北京大学原访问讲席教授阮勇斌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校友程杰成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级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预科校友钱煦、1980级数学系本科校友罗智泉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教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陈松蹊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Philippe
2021年11月18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北大校友向湖北捐赠13辆双负压救护车

编者按2020年3月24日,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与福田汽车正式签订合同,使用全球北大校友的捐款向其采购总价值近350万元的13辆双负压救护车,用于向湖北省抗疫医院捐赠。这是在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完成“三大战疫”,即向湖北省17个地市州275家医院捐赠142万只医用口罩、向武汉市14家方舱医院捐赠20万只医用口罩和向武汉市501家社区捐赠18.1万只医用口罩之后,又一次的精准出击和重磅捐赠。风景G9双负压救护车采购支付截图北大校友会一次性向湖北的13家抗疫医院捐赠13台双负压救护车,创造了国内校友会在湖北疫情期间一次性捐赠救护车数量最多的记录。据悉,接受捐赠的湖北12个地市州医院均为公立非营利事业单位,分别是:武汉市第三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咸宁市中心医院、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恩施州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宜昌市兴山中医医院、孝感市安陆市普爱医院(人民医院)、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堰市国药东风总医院、黄石市大冶市妇幼保健院、神农架林区下谷中心卫生院。这些受捐医院的选择,体现了北大校友会一直秉持的“最需要、最广泛、最基层”捐赠原则。北京大学全球校友时刻把湖北疫情最需要作为捐赠重点。此次捐赠车型是北汽福田生产的风景G9双负压救护车,具有医用负压隔离系统和传染病员负压转运隔离舱的“双负压”功能,能有效避免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交叉感染,被誉为“移动口罩”,广受湖北各地抗疫指挥部和医院的欢迎。G9负压救护车配置表据了解,在湖北省抗疫指挥部和省市红十字会的协助下,这批车辆将于近期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湖北的受赠医院,投入使用。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介绍,在北大“百万口罩行动”完成对湖北的目标捐赠后,我们再捐赠这批救护车,就是希望将北大校友的善行,继续驰骋在荆楚大地,将北大人的大爱在湖北延续下去。同时,面对疫情在海外蔓延的态势,湖北校友会正在启动驰援海外的通道,将以有力、有效、有用的行动,回报海内外校友对湖北的捐助,再谱海外抗疫新篇章!更多精彩内容战“疫”纪实
2020年3月24日
其他

北大医院李海潮谈新冠肺炎的几个问题 Thoughts on COVID-19

编者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全球蔓延趋势北京大学校友会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成员李海潮针对近期出现的关于COVID-19(新冠肺炎)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翻译成英文希望能够给海外友人提供经验借鉴北大医院李海潮谈新冠肺炎的几个问题前情提要:1.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2.长潜伏期不必担心;3.完全符合出院标准,核酸复检阳性不代表复发;4.出院患者目前宜在家继续隔离14天;5.空气传播需要特定条件(封闭空间、长时间滞留),没有必要因此升级防护和消毒措施;6.公共场所戴外科口罩,手卫生更为重要。Q:是否存在抗病毒治疗药物?A: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云梦云祈,驰情驰念 ——那场与爱有关的“拔丝”跨海接力

“我从没想过,我会有找口罩找到眼睛发绿的那一天。实际情况是,我已经许多天都没看见口罩了。现在每次走进一家商店,我都要习惯性地东张西望,看看会不会有口罩出现。”2020年1月25日上午11:0040°43′N,74°10’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142万只口罩,17个地市州,275家医院,赞北大校友的力量!

编者按2月底,北大校友会发起的“百万口罩行动”开始了三大战“疫”,即北大战‘疫’、方舱战‘疫’和荆楚战‘疫’。”据了解,北大战“疫”是指定向捐助北大援鄂医疗队,目前已捐赠了11批医疗物资,后续还将进行;方舱战“疫”是指向武汉市的24家方舱医院,至少捐赠30万只医用口罩;荆楚战“疫”是指向湖北省15个地市州(不含武汉市和无感染的神农架地区)基层抗疫医院和卫生院,至少捐赠30万只医用口罩。三大战“疫”开始后,几乎每天都有数万只医用口罩,运往湖北各地市州医院;几乎每天都有湖北医院,收到北大校友捐赠的口罩。----------2020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百万口罩行动”全面发起“荆楚战疫”总攻,再次向湖北13个地市州直捐医用外科和N95医用防护型口罩68.6万只,打响了湖北省内全域城市抗疫反击战,为一线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做出北大人的贡献。这批68.6万只口罩捐赠的13个地市州有: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黄冈市、十堰市、荆门市、鄂州市、黄石市、天门市、荆州市、宜昌市、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在战疫初始阶段,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已向咸宁市、潜江市、仙桃市等捐赠了口罩,武汉市更是一直最受重视的捐赠城市。至此,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已直接向湖北省全部17个地市州及30余个县区,进行了捐赠。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全球校友组织,成为捐赠口罩覆盖湖北范围最广的高校校友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这批捐赠口罩的市县数量就达19个,精准有力地驰援了湖北前线抗疫。在湖北省疾控中心评估划定的37个疫情高风险区域中,29个高风险区域的医院和卫生院,都有北大校友热心捐赠的口罩。在捐赠这批68.6万只口罩之前,北大校友会和湖北校友会等各校友组织、全球校友就已向湖北地市州捐赠了口罩27万只,此外还向武汉市社区捐赠口罩18.1万只,向武汉市方舱医院捐赠口罩20万只,支援北大援鄂医疗队口罩5.775万只,向武汉抗疫医院捐赠口罩3万只。目前,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已累计向湖北捐赠口罩142.475万只。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全球校友组织,是向湖北捐赠口罩数量最多的高校校友会之一。北大全球校友的142.475万只口罩,直接捐赠到达湖北医院和卫生院的数量达275家,其中,武汉市26家,其他地市州249家。“非常感谢你们捐赠的口罩,质量又好数量又多,我们的医护人员都很欢迎。”湖北某抗疫医院院长说到。据校友了解,北大“百万口罩行动”捐赠的口罩均经过行动委员会的专业检验流程,大多是防喷溅的医用外科口罩,还有部分N95医用防护口罩,做到了数量与质量同佳。据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介绍说,“在捐赠口罩上,我们坚持‘最需要、最基层和最广泛’的三原则,近期全面展开的荆楚战“疫”,方向就是地市州下辖的市县医院,甚至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真正帮助到最需要的最基层的抗疫前线,让全球北大校友的爱心善举,最广泛地覆盖到荆楚大地每一个角落。”更
2020年3月16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直捐武汉501个社区18.1万只口罩

“你们在疫情防控工作关键时期“雪中送炭”,彰显了北大校友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给我们送来了温暖,给予了我们物资上的大力支持和精神上的极大鼓舞,激励着我区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上述文字出现在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向北京大学校友会发来的感谢信中。3月11日,由北京大学校友会发起的“百万口罩行动”向武汉市汉阳区11个街道的121个社区和5家养老院捐赠50000只医用外科口罩。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指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街道社区抗疫工作者组成的防控队伍,是英雄城市武汉抗疫一线的主力军,全球北大校友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安全。近期,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使用全球北大校友捐款购买的18.1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和部分N95医用防护口罩,成功定点捐赠到武汉市区的4个区35个街道501个社区。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全球校友组织,成为向武汉最多社区捐赠口罩的高校校友会。3月12日,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向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6个街道88个社区捐赠50100只医用外科口罩,为光谷社区战疫做出北大校友的贡献。这已经是北大校友向光谷社区的第二批捐赠。早在1月25日,北京大学日本校友会就曾委托湖北校友会向该社区所属医院捐赠了4650只口罩。北大校友会与光谷“结缘”始于2019年11月底,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2019北京大学全球校友论坛”圆满举行。此外,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向武汉市硚口区的11个街道135个社区和20个隔离点,捐赠30000只医用外科口罩和10000只N95医用防护口罩;向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的7个街道118个社区和19个卫生院及抗疫单位,捐赠30000只医用外科口罩和10000只N95医用防护口罩。截至发稿,这些物资均已完成捐赠分配工作。18.1万只带着北大校友的祝福和关怀的口罩,正在陆续向武汉市各社区运送和发放。据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介绍,北京大学校友会发起的“百万口罩行动”,已圆满完成“方舱战疫”,向各方舱医院捐赠合计20万只医用口罩。接下来将战略重点集中到街道社区、隔离点和养老院等阵地,精准驰援社区基层战疫,为社区抗疫工作者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做出北大校友的贡献。----------来源: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责编:陈韩梅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共同战“疫” | 全球北大校友战“疫”进行时!(系列报道之五)

编者按“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在2020令人意外和忧虑的开局里我们因为一座英雄的城市和无数勇敢坚守的普通人一次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动着为了抗击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了打赢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全球北大校友第一时间发起共同战“疫”行动愿与国家共患难与同胞携手同进退手足相抵,同担悲苦一人力薄,万人力勃千千万万“水滴”从世界各地回流汇聚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大海湖北校友会截至2020年3月12日中午12:00,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微信、支付宝和对公账户专用捐款账户累计代收到23440笔捐款,总金额10,065,788.24元。3月1日,湖北校友会在新加坡购买了200件医用防护服,定点直援战斗在鄂州市中心医院的北大第三援鄂医疗队。3月3日,为改善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的生活饮食,湖北校友会向在武汉同济医院的北大援鄂医疗队捐赠出口欧美品质的冻罗非鱼片200箱,用于医护人员的营养补给。这批物资从海南通过冷链专运到武汉,分发到北大医疗队所在的五个地方。3月5日,湖北校友会使用代收的全球校友捐款从法国采购的20000只高规格N95医用防护口罩,历经半个多月的周折,终于成功运抵湖北,分发到四支医疗队医护人员手上。3月5日,北京大学“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联合武汉市委组织部共同发起“方舱战疫”,举行了简朴的捐赠仪式,将第二批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捐赠给10家武汉方舱医院。近期,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和市民政局的配合与支持下,使用全球北大校友抗疫捐款购买的18.1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和部分N95医用防护口罩,捐赠给武汉市4个区35个街道501个社区。华盛顿州校友会(筹)自武汉疫情爆发伊始,华盛顿州校友会(筹)就积极开展支援武汉疫区医院的捐赠行动,募集捐款超过一万五千美元。与此同时,校友会与北美华人捐物小组、喜马拉雅资本支援武汉志愿者小组、星光纪念基金会、Jane
2020年3月12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全球北大校友向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直捐14批物资,“百万口罩行动”进行时!

为有效缓解北大援鄂医疗队长期穿戴防护服造成的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协调天津百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捐赠养护保健膏1000支。2020年3月9日,这批暖心的“及时雨”分别寄到医疗队所在的酒店,受到医护人员的热烈欢迎。这已经是校友会直接向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捐赠的第14批物资。3月3日,为改善医疗队的生活饮食,湖北校友会向在武汉同济医院的北大援鄂医疗队捐赠出口欧美品质的冻罗非鱼片200箱,每箱内含26到27片独立真空包装的罗非鱼排,一片可供一人食用一餐,有助于增加医护人员的营养。这批物资从海南通过冷链专运到武汉,分发到北大医疗队所在的五个地方,这是校友会向医疗队的第13次捐赠。3月1日,湖北校友会在新加坡购买了200件医用防护服,寄送到战斗在鄂州市中心医院的北大第三援鄂医疗队,秦宇红队长签收这批物资。这是校友会向医疗队的第12次捐赠。3月5日,湖北校友会使用代收的全球校友捐款,在法国采购高规格的N95医用防护口罩20000只,历经半个多月的周折,终于分别送到四个医疗队医护人员手上。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收到20000只N95医用防护口罩发来感谢视频负责援鄂医疗队医疗物资对接的李翔老师表示:“那天和同伴们说领口罩,都心里想着是医用外科口罩,看到是这么好的N95,大家真的很惊讶,戴着感觉很棒!”这是校友会向医疗队的第11次捐赠。之前,为做好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坚强后盾,不负全球北大校友所托,湖北校友会已先后10次向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直捐医疗物资和提供生活保障。_物资详情_第10次捐赠:从法国采购的3000件医护人员可在“红区”使用的一级防护服_第9次捐赠:200个N95医用防护口罩_第8次捐赠:720个医用护目镜_第7次捐赠:15000个医用口罩_第6次捐赠:10000个医用口罩_第5次捐赠:10000个医用口罩和2000副医用外科手套_第4次捐赠:200000副一次性医用手套_第3次捐赠:从奥地利采购的2550个N95等级FFP2医用口罩、18套一级防护服、18副护目镜、18双手套、19个面罩和8双鞋套等_第2次捐赠:从加拿大采购的62箱1350套防护服等高规格医疗用品_第1次捐赠:60套电热毯和240箱坚果等慰问物品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医疗队的大力支援!您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前方战士们的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动力!今天我们医疗队进入短暂轮休,前面的战斗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战绩的取得与大家的支持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充分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和强大的力量,感受到北大校友们的热情和大爱情怀,被你们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激励着…我代表全体队员对您及校友会所有参与援助的校友们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这段话是3月5日北大第三援鄂医疗队队长秦宇红发来的致谢短信。湖北校友会会长刘萌表示,“百万口罩行动”开启的三大战疫中,“北大战疫”是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北大校友共同支援和保障北大四批援鄂医疗队,北大人齐心协力共同战“疫”。来源: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责编:陈韩梅
2020年3月11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20万只口罩直捐14家武汉方舱医院,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进行时!

近期,武汉方舱医院出现出院患者复发返舱的情况。在武汉保卫战进入决胜新阶段的重要时期,2020年3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联合武汉市委组织部共同发起“方舱战疫”,举行了简朴的捐赠仪式,将第二批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捐赠给10家武汉方舱医院。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北大“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主任、北大校友办主任李文胜,委员会副主任、北大校友办副主任李存峰和湖北省北大校友会会长刘萌等参会。孙志军在仪式上指出,北京大学及全球校友对武汉的战“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有大批北大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广大校友更是踊跃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北大对武汉的深情厚谊,展示出北大的担当与责任。他强调,此次武汉“方舱战役”为双方进一步落实省校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相信通过项目化、体系化、组织化合作,将会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实现互利共赢。李文胜在发言中介绍了北京大学“百万口罩行动”的进展情况,表达了全球北大校友对武汉人民的问候和支持,并表示北京大学校友会、各校友组织和全球广大校友将继续支持武汉、支持湖北。当天下午,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市卫健委和有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协助与支持下,湖北省北大校友会抗疫援助中心和武汉市招才局组成志愿者团队,将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直接发放到10家方舱医院。这次受赠的10家武汉方舱医院分别是:武汉电子仪表学校方舱医院、江汉经济开发区方舱医院、武汉体育运动学校方舱医院、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石碑岭职高方舱医院、蔡甸妇幼保健院方舱医院、省未成年人管教所方舱医院、新洲区体育馆方舱医院和武汉市轻工大学方舱医院。每家医院将获赠10000只口罩,进一步为现有轻症和疑似患者提供有效的保护。武汉方舱医院是疫情特殊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的重要创举。实践证明,方舱医院的迅速建立和有效运转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刘萌代表“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和湖北省校友会表示:“通过捐赠能防喷溅的医用外科口罩,发起方舱战疫,表达了全球北大校友心系武汉,心系武汉方舱中医务工作者和患病群众,我们还将向武汉市的社区隔离点和人民群众,再直捐医用口罩,与武汉人民一起,坚决战胜疫魔。”据悉,这是北大“百万口罩行动”在2月14日向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江岸塔子湖方舱、汉阳国博方舱和洪山体育馆方舱等四家方舱医院直捐10万只口罩后,向武汉方舱医院捐赠的第二批物资,合计直捐20万只医用口罩。在启动武汉“方舱战役”的同时,“百万口罩行动”还全面展开了“荆楚战役”和“北大战役”,共称为“三大战役”,前者是向孝感、襄阳、随州、黄石、恩施、十堰等15个湖北的地市州医院紧急驰援口罩等医疗物资,后者则是为北大援鄂医疗队提供最直接的后勤补给。相关链接共同战“疫”
2020年3月6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共同战“疫”中,与86年那场青春有关的后续故事

冒着雰雰霏霏的大雪,北京大学1986级校友向疫区前线捐赠的5台呼吸机从北京出发,驰援武汉。
2020年3月5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法国校友会:此身越重洋,此心系故乡

通过【香港校友会】副会长刘祖繁在中国银行的资源,直接打通湖北中国银行和巴黎中国银行的快汇通道。但是巴黎中行开户的门槛较高,要求的文件多、手续复杂,但从时效上就很难满足眼下紧急的资金需求;4.
2020年3月3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90万只口罩驰援湖北 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开启“三大战疫”

“你们真的太有爱了,湖北人民感谢你们!在谈判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北大人特别团结!”山西某口罩厂家负责人赵总深有感触,2月27日下午在微信里给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发来消息。当天,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向该厂家正式采购5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这是“百万口罩行动”医用物资采购中最重要的一单。
2020年2月29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北大浙江(杭州)校友会20万物资送达荆门抗疫一线

2月22日,北京大学浙江(杭州)校友会举行捐助湖北荆门浙江医疗队防疫医用物资仪式。浙江(杭州)校友会会长陈云峰等六位校友代表全体浙江校友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陈云峰表示,在浙北大人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疫一线的北大校友,物资不多,但校友心意深重;紧急动员,愿抗疫战士平安。2月14日,北京大学浙江(杭州)校友会成立了由会长陈云峰任组长,孙家祯、王裕灿任副组长,王浩、全海峰、段红莉、陈辉等校友参与执行的捐献行动小组,并发布物资募捐公告,呼吁在浙北大校友为支援武汉疫区一线贡献力量。在浙校友积极响应,不但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更主动献言献策,想疫区之所想,为疫区募集紧缺物资。抗击疫情、责任在肩,疫区的情况紧紧牵动着大家的心。截至2月17日晚10点,浙江(杭州)校友会在短短三天零两小时的时间里收到来自359名校友的201379.68元捐款。其中不少校友曾参与过北京大学校友会发起的“百万口罩行动”,已通过湖北校友会捐款,收到号召后又一次捐出善款。湖北省发生疫情后,由浙江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北大浙江(杭州)校友会副会长刘利民校友挂帅的浙江医疗队逆行而上,紧急驰援湖北,全面接管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病房。据刘利民校友反馈,包括荆门在内的湖北全省都面临着医用口罩、外科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等医用物资的紧缺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北京大学浙江(杭州)校友会决定将捐款全数兑换成抗疫物资,以对口支援刘利民校友所在的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其医疗队伍。随后,在校友们的多方努力下,募捐小组克服了疫情期间医用物资紧张的现实困难,千方百计地将这20余万元的校友捐款通过正规渠道换成了疫区一线紧缺的一些列物资(包括N95口罩2800个、护目镜1000付、防护服500套、面罩100个、医用手套2500双),于2月22日发往武汉抗疫一线。采购、对接、物流……每一个环节都面临重重困难。浙江(杭州)校友会经过多方协调联络,终于在2月24日将这批承载着在浙北大人殷切期盼的27箱爱心物资运抵湖北荆门,交由浙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其医疗队配给。*图片注释刘利民校友发朋友圈道:“前方队员‘浴血奋战’,防护装备很重要,队员‘零感染’是硬指标!北大浙江校友会募捐了大量防护用品,今天顺‘丰’抵达荆门,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救助患者!”“这批物资虽然数量有限,但体现了北大浙江校友们的一片爱心。愿我们的这片爱心通过物流空运快速抵达抗‘疫’前线。荆楚加油!中国必胜!”浙江校友如是说。
2020年2月28日
其他

共同战“疫” | 疫情不止,全球北大校友行动不停歇(系列报道之四)

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肯定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勉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基层人民,并向他们以及藏区各族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回信不仅是对藏大师生的亲切关怀和慰问,也是对广大医学生、广大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对全力打赢抗疫总体战和阻击战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020年2月27日
其他

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进行中, 40万只口罩已直捐湖北12个地市州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始终牵动着全球北大人的心。全球北大校友和各校友组织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尽自己的所能,凝聚全球力量,传递北大爱心,在这场全民抗疫战斗中发挥了北大人应有的作用。>“2020年1月25日,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抗疫援助中心,启动代收校友捐款的行动,并积极协助海内外各校友组织,向湖北一线捐助医疗物资。当天,大连市北京大学校友会捐款购买的144300只口罩,通过湖北校友会分三批直捐湖北武汉市江岸区、咸宁市、仙桃市、孝感市、宜昌市、黄石市、潜江市、随州广水市和荆门沙洋县等9个地市的医院和抗疫指挥部,第一时间支援湖北基层战“疫”,同时与多家校友组织共同为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敲响了前奏。”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2020年2月24日
其他

37800只口罩,全球北大校友直捐湖北黄石5家乡镇卫生院

2月20日,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收到黄石开发区铁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来的感谢函。信中向北大全球校友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危难之际,北大全球校友的关心与支持,犹如冬日里的暖阳,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感动,更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疫情当前,北大人的善举必将成为我们更加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时间回到两周前。黄石市面临严峻的防控压力。北京大学92级城市与环境学系校友、黄石市委常委、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铁山区委书记吴之凌向湖北校友会发来求援信息,请求援助一线急需的医疗物资。接到信息后,2月7日,湖北校友会决定再次向黄石市多家乡镇卫生院捐赠30000只口罩。
2020年2月22日
其他

感谢有你 |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家国情怀对北大人来说是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方都无法逾越的“超级凝聚力”自1月26日起北大医学共派出427名医护管理人员4位院长书记并肩作战全力以赴救治病患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是白衣天使,也是战士召必至,战必胜是天使,也需要支撑身后是更多人竭尽全力,倾心守护全球北大校友共同发起“百万口罩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奔走筹措大量紧缺物资为前方奋战的医护人员暖心护航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顺利接收到全球北大校友捐赠的物资一批批防护保障物资从世界各地集结发往前线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护你周全电热毯、坚果、新鲜瓜果暖你心怀你守护病患全球北大校友更想要守护你不计得失默契配合不计代价连轴运转只为争分夺秒为战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送去更多符合标准的防护物资每一批救援物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北大人的坚守和付出更承载着他们发自内心最真挚的祝福和期盼“我们要让赴鄂的校友感到温暖、支持和心安,让他们没有顾虑与担忧地全心全意奋战在一线。”“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我们愿尽微薄之力,跨越重洋,护您平安,盼您凯旋!”“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巨大危险,逆行奔赴,临危受命,生死度外前往武汉一线抗击疫情。他们是我们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他们是医疗天使,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拼搏是中国和世界战胜病毒的希望!”“作为身在海外的北大人,我们无法到一线与校友们并肩战斗,但我们不能置身事外,重洋远隔,我们也要贡献出作为海外北大人自己的力量。”“愿一线的工作者平安归来,愿患者早日康复,愿春暖花开之时,河清海晏;祖国平安祥乐,一如往昔。”······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从前线发来接收全球北大校友捐赠物资的视频“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同为北大人国家需要,义无反顾在前线白衣天使,逆行踏浪用生命守护承诺在后方全球校友,心系疫区后援保障,接力赓续穿透时空的坐标汇聚必胜的力量这场共同战“疫”中北大人的家国情怀因为共克时艰而显得格外清晰深刻这份历久弥新的家国大爱氤氲山田原野汇入大江大河向美好未来奔腾而去致敬,每一位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谢谢,每一位守护战士的人视频来源: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文字:陈韩梅责编:陈韩梅
2020年2月21日
其他

战“疫”纪实 | 亲历北大南加州校友会第一批口罩运送

请在捐款备注上写明您的姓名和联络方式,我们将随后联系您,签署捐赠协议和发送捐赠收据。南加州北大校友会是在加州注册的非盈利501(c)(3)组织,捐赠款项可以抵扣所得税。*
2020年2月16日
其他

10万只口罩直捐武汉4家方舱医院 !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正在进行时

编者按面对武汉疫情的严峻局面,2020年2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百万口罩行动”协调委员会迅速决定,立即向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江岸塔子湖方舱、汉阳国博方舱和洪山体育馆方舱等四家方舱医院,一次直捐10万只口罩,支持武汉市以背水一战的精神打赢武汉保卫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球北大校友纷纷加入“百万口罩行动”,志愿在全世界为武汉寻找医用口罩资源,在关乎全局的决胜之地,与武汉人民一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采购到一批10万个医用口罩,仅用不到12小时,这批医用口罩就购买到位,并迅速向武汉起运。14日下午,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市民政局慈社处处长林勤、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潘荣和市慈善总会联络部部长徐烨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2个小时内就将这批寄托着北大人心意和情感的口罩分配给武汉市最缺医疗物资的方舱医院。2月15日,每家方舱医院25000个医用口罩将落实到位,并第一时间分发到抗疫前线医务人员手中。北大湖北校友会抗疫援助中心的志愿者校友将全程协助执行,确保取得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的一次圆满胜利。同时,这批捐赠还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办理相关的定向捐赠手续,让全球北大校友的捐款和大爱善行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北大人与武汉心连心。2月8日,全球北大校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北京大学校友会带头、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等校友组织和北大校友共同发起了“百万口罩行动”,支持武汉,支持湖北。截至2月14日中午12时,通过湖北校友会账户捐款的全球校友人数已达2.2万多人,总金额801万余元。上下滑动,查看微信后台暖心留言“百万口罩行动”倡议书发出后两天,湖北校友会的代收捐款账户上就收到了400余万元的捐款。其中,106岁的老学长马识途慨然捐款2万元,周予闽校友捐款100万元,还有校友将准备情人节礼物的钱全部捐出,有校友全家三代踊跃捐款。在捐款人中,还有很多北大之友也热心参与捐款,他们留言:“选择相信北大,相信武汉,相信中国”。2月8日晚,“百万口罩行动”协调委员会正式成立,统筹调度全球北大校友组织和校友的力量。委员会主任由北大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胜担任,湖北校友会会长刘萌等多家海内外校友会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同时,还成立了医疗物资坚定小组、捐款名单整理小组、捐款收支监督小组和捐款管理委员会等,邀请相关专业校友担任志愿者,协同开展捐款收支管理、采购医用口罩、鉴别口罩真伪、运输发放口罩等环节工作,保障医用口罩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全球各地以最快速度地到达湖北抗疫一线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已下单或正在洽谈的项目中,已有来自美国18万个、来自加拿大25万个、来自德国20万个和来自意大利50万个医用口罩,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医用防护级别N95口罩。还有来自荷兰、迪拜、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家的近百万口罩货源正进行逐一筛选与鉴别。在全球北大人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下,百万口罩正陆续飞往武汉,飞往湖北,飞往中国。据初步统计,全球北大校友已向湖北捐赠口罩超过25万个。其中,大连校友会已分三批向湖北捐赠口罩近15万只,涉及武汉、孝感等九个地市及其辖区。河南校友会、日本校友会、加拿大校友基金会、新加坡校友会、全英校友会、南加州校友会、休斯敦校友会、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等校友组织,向湖北武汉等地市的医院累计捐赠口罩超过11万只。湖北校友会也先后六次向北大援鄂医疗队及所在医院直捐口罩等医疗物资。疫情如火,一罩难求。湖北校友会会长刘萌表示,“靠谱的医用口罩真货,符合抗疫标准要求的口罩现货,成为当下百万口罩行动的当务之急。”我们欢迎全球校友和各界人士,积极向“百万口罩行动”委员会推荐医用口罩货源,联系电话:13554373286(微信同号)。相关链接关于发起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的倡议书六批物资直援北大援鄂医疗队
2020年2月15日
其他

共同战“疫” | 全球北大校友始终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编者按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北大人始终在这个无形战场上冲锋在前在前线北大医学已派出共4批427名医护管理人员奋战在阻击疫情的一线在后方全球北大校友始终在行动尽自己的所能凝聚全球力量传递北大爱心2月14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迎来首位自愿捐献血浆的康复患者这位毅然伸出胳膊捐献血浆的志愿者是北京大学2001级外语学院校友施慕颖此前,由于自己和家人感染新冠肺炎得到湖北校友会及当地校友的主动关注和及时帮助如今康复出院听到公开招募献血者的消息挺身而出,毅然前往共同拯救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病人是责任的召唤更是爱的接力ALL
2020年2月15日
其他

共同战“疫”的日子,感谢,有你!

Zhuang、Sophie滕岭、Hector伟、雪宝baby🐾、郑雁飞、周艺、李忱、dsandnana、戴明兴、Y.Lhaksam
2020年2月13日
其他

从休斯敦到北京再到武汉,讲述他们所经历的另一场战“疫”

(北大湖北校友会)宣传组:杨睿、陈硕、迟璐、江兰(湖北同乡会)、雷瑞雪、刘栋、彭文娟、王娜、熊尧、赵鸣堃募捐与支持:蔡明博、黄艳(湖北同乡会)、蒋娜(湖北同乡会)、蓝钦城、李晓光、廖慧敏、刘
2020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