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 | 北大人的别样社团宇宙
毕业季在欢笑与不舍中落幕
悠长的送别声渐渐淡去
温暖的故事仍在继续蔓延
此间少年 告别燕园
跃入人海 启程未来
这片园子,承载了北大人满满的青春印记
在北大,每一种青春的可能
都值得被听见、被书写
今年毕业季
《北大人》编辑部特别发起
毕业故事有礼征集活动
希望为2022届新校友
送上一份专属的毕业心意
当前,全球各地校友组织也在积极举办
形式多样的迎接新校友活动
亲爱的新校友
无论你身处何处又经历几何
迎新季
为收获校友新身份的你
留下独一无二的燕园故事
铭刻如诗记忆 寄往似锦前程
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在竞争压力激增的当下,一个活跃于各大社团的姑娘格外吸引我们的目光。在校期间,她曾参加过十多个社团。她的校园经历,可视为在“内卷”与“躺平”之外,一条同样充满吸引力的选择。
“在我的学生时代,社团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朋友说我对社团的热情好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从本科一直燃烧到了现在,好像永不熄灭。”
与大多数人所设想的埋头苦干的研究生印象不同,两年研究生期间,常君先后报名了十多个社团,参与和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几乎每天都会在社团宇宙中遨游几个钟头。在被绩点、项目与实习“无限拉扯”的人群里,这位忙碌奔走于各类社团活动之间的短发姑娘显得有些特别。
李常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校友
勇气为引 发掘多面自己
探索自我,是常君社团宇宙的建构内核。“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我所追求的也正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体验更加多元的生活。”
在她看来,不同类型的社团工作和日常活动能使人开拓新的视域、锻炼综合能力,从而增强面对未知突发情形的信心。从设定目标到落地实施,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这个过程需要其不断克服开拓过程中的恐惧与迷茫。
“这需要我像探照灯一样去照亮前路黑暗的地方,尝新常新,接触和学习新事物,一点点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将勇气积攒在时间银行,积攒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北大青年天文学会迎新活动
常君认为社团的核心在于社团中的人,加入不同的社团会遇见不同平行世界的“自己”。
“在园子里接触到的社团是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他们想法纯粹,执行力强,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成章,将‘一切皆有可能’书写在策划组织的各个环节。和他们在一起我能感受到想法的雀跃,思想的碰撞和真诚的触动。”社团生活不仅能让常君遇见存在于不同意义上优秀的朋友,也可以让她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多样可能。
常君在万柳新生晚会上表演
新生开学伊始,常君加入了风雷街舞社。儿时学习中国舞的她,在本科阶段就曾加入舞蹈团。读研后,她将长发剪短,尝试更加敢于自我表达的街头舞蹈。
“所谓的甜妹有着盐分外溢的心,仙气儿续不上了,想接接地气。”在学习自由式街舞的过程中,常君感受到情绪在律动中的舒展,在即兴舞蹈时找到又飒又酷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不断挖掘自己比较刚的一面,我相信这就是街舞带给我的‘敢’。”
LEBC小组备赛
今年4月,常君参加了首届英雄联盟电竞商业策划大赛。作为游戏小白的她此前没有接触过大型游戏,“从小到大玩过的游戏,黄金矿工算吗?”同时,她也未参加过商业性质的比赛,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有限。
“也许在社团活动中积攒的勇气让我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信心,”作为队长的她组建了“不摆烂”队,而这只队伍也成了北大唯一一支进入复赛、最终夺得季军的队伍。
“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参赛,进入复赛后有了更强的动力,哪怕三个人因为毕设、实验、考试已经焦头烂额,连续熬夜体力不支,但一想到我们队名前的北大logo,我们决心让自己的策划被大家看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反馈。”
热爱持续 立足祖国大地
如果说加入街舞社、参与商赛是对过去的突破,那么加入国际交流社团则是对初心的坚守。常君在中学时期参与YRE等比赛,在活动中对国际交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热爱由此肇始,延续至今。
在北大,她“如鱼得水”,多元包容的国际交流环境让常君在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中继续用热爱续航。她先后参加北大国际交换生线上文化交流活动、亚洲未来政治人论坛Tokyo 2021、PKU-USYD语伴活动、St. Gallen暑期会期等活动,参与牛津城市未来项目、康奈尔环境教育与社区参与项目,成为了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IMUSE)联合负责人和亚洲未来政治人协会(AFPLA)团支书。
IMUSE 21-22合影
常君所在的IMUSE由北大、清华、哈佛三校学子共同发起,每年招募中美大学生在北京、波士顿举办论坛,鼓励成员间进行文化交流与学术探索。2020年疫情肆虐后,会议不得不转入线上。
面对参会代表的活动体验感下降、组委跨时区协调时间难等问题,IMUSE和许多国际交流社团一样,在积极寻找解决之路。常君与团队伙伴们通过预热破冰增强互动交流,通过建立与往届代表的通讯联系,举办往届代表经验分享等活动。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常君和其他北大社团人用实际行动搭建起校内外、国际间的云端沟通桥梁。
作为活动组织者,常君也在这个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了他者眼中的中国,并将社团运营中积累的活动经验运用到工作之中。在社团,她经常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争取校内外的资源支持,并在短时间内集合力量确保活动完成。这些经历后来成为了她在求职过程中的“经验库”,时时在工作之中被调用发挥出来。
这个暑假,常君即将通过宁波市鄞州区党政干部储备人才计划前往当地机关任职,经历数次社团活动预热的她,对于接下来的“实战”工作信心满满。
校外社团活动剪影
“有人说我们活在象牙塔,学生社团不过是‘扮家家’。”处于社会人身份转变的常君,认真思考过自己忙碌于社团的意义,为此她尝试跳出固有的校园模式,走向生长于社会的社团。
在校外,她成为了国际演讲俱乐部的一员,并在俱乐部担任officer,深度参与组织发展。同时在IsCham实习,以不同于以往的商业视角去了解国际交流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她愈发肯定自己参与学生社团的意义,希望自己对社团的这一份热爱能产生更多的光与热。在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常君通过选拔成为OGC一员,助力北大海外传播。
实践团行走于美丽乡间
在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常君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伙伴们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青年作为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世界的未来。北大青年应立足基层,胸怀世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昂扬姿态向世界发声。作为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她参与了民政部电访项目、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中国价值观调查活动,在暑期与实践团成员一同前往福建三明,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
“在田野中,我能真正身处基层,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更加鲜活的乡土中国。只有当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才能避免模式化叙述,让世界透过我们的目光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灵动的东方大国。”
北大耕读人在静园共读经典
回归校园,常君也在不断地从文化典籍中汲取精神养分,参与耕读社共读小组,去书画社学习书法和国画。在她看来,能在燕园遇见崇尚君子之风、关怀文化教育的挚友,实属难得。北大赋予了她一片抵抗外界诱惑、关注内心精神家园的净土,给予了她学习成长的擎天梯。
多线并进 PKUer 从不言弃
在“内卷”逐级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北大社团人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增多。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陡升的现状,部分社团人选择暂别社团生活,回归科研求职任务主线。对于研究生而言,科研无疑是重中之重,海量论文、课程展示、科研实验、田野调查占据了硕博生大部分时间。紧密的课程安排、紧张的求职节奏给社团人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研究生课程以个人或小组展示居多,当课程作业堆在一块的时候,熬夜讨论、通宵作业成了常态。社团活动常与其他安排冲突,每个北大社团人都在充分利用可得时间,平衡社团与其他事项。我也这样。”常君习惯于将任务清单按照时间轴和四象限法则进行记录,日历本上总能见到一大片花花绿绿的标记。每到社团活动旺季之时,多个社团的多项任务并行,她的生活便更加充实忙碌。
创新学社新老成员见面会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节奏是相似的,忙起来的时候人感觉在低空飞行。在特别忙碌的时候,我的记忆常以半天为周期进行划分,这也许是大脑的抗压机制,帮助我拆分时间块,进而切分任务量。不过这也提醒自己身体到了需要休息的值点。”诚然,在多重任务环境中,持续为社团用爱发电并不现实。对此,常君有自己的时间管理妙招。
首先是尽快完成可控范围内的任务,往前赶DDL。社团活动除了日常活动外大多是短期项目,时间要求相对集中且变数较大,需要为社团活动留足活动时间。但在遇到学业与社团冲突无法避免的时候,学业优先,采取应急预案,求助团队伙伴,减少突发情况带来的不便。其次要设定合理的成果及格线。多线协同工作迫使常君不得不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在多任务并行条件下,追求过高标准并不现实,设定一个合理的成效水平更能激发效率。
高尔夫课程合影
“我的经历并非独一份的体验,学生时代很多人都会面对时间精力有效分配的问题,但在园子里无论学长学姐还是学弟学妹,我所接触到的朋友都能充分运用时间,将精力用在刀刃上的同时还能拥有自我反思和独处的时间。”常君坦言,她所遇到的社团伙伴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力,责任心强,条理明晰。
北大社团人敢想敢做的游刃有余让她印象深刻,北大研究生对社团的热情也令她惊喜。“硕士生同学,甚至博士生学长学姐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也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尤其在体育类、艺术类社团能看到许多优秀的前辈。”这是常君觉得很棒的一点。
北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鼓励运动的校园氛围中,更多的研究生同学愿意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加入社团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常君就曾涉猎壁球、高尔夫、芭蕾、击剑等文体项目。对她而言,参与不同文体活动是一个活跃于各个场地、不断尝试,并丰富自己的体验的过程,这种经历将在未来继续激励她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冰球体验
后记
在采访尾声,常君也为我们分享了她的临别感言,燕园旅程匆匆结束,在离开时满是留恋。
“站在新的人生起点,回首燕园求学时光,分外不舍,格外感激。感谢北大,自由包容的校园氛围为我的‘野蛮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让我能在短暂的驻足间隙中拥有这么多有趣的体验,认识如此多有趣的朋友,打造自己的社团宇宙。
感谢社会学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指引会是我不断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行行重行行,希望自己也能在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意义的果实。
感谢在园子里遇见的各位可敬可靠可爱的师友,祝愿各位未来繁花似锦、喜乐安康,祝福母校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再会,我的梦中情园。”
文字 | 吴宛妮、李常君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吴宛妮
责编 | 陈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