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通识 | 安琪:图像遗产与古代中国艺术
本课程是一门建立在跨学科基础上的人文学科通识类课程。旨在通过专题讲授、多媒体、课堂讨论、延伸阅读等多种形式,追溯中国古代图像遗产与视觉艺术的延续与变迁轨迹,关注中心与边缘、精英与大众的二元面向,并融合对美学观念、艺术流派、物质基础、文化语境等话题的讨论。
课程介绍
主讲教师:安琪(人文学院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
本课程依托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既有优势,引导学生探索包括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知识。一方面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互统一。
知识模块构成
课程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分为“图像遗产与社会变迁”、“图像遗产与宗教信仰”、“图像遗产与地域文化”、“图像遗产与宫廷艺术”、“图像遗产与民间艺术”、“图像遗产与中外文化交流”几大板块。
在时间跨度上,本课程涵盖了从商代到清末涉及艺术观念和艺术品的重要议题;在空间跨度上力求贯通“中心”与“边缘”的分界,并引入对西方艺术史的参照性分析。
“画中有话”:问题与认识
当你凝视一幅古画,你会尝试从哪些角度理解它?
在我看来,凝视一幅画作,首先需要从小处出发,比如结合画中物象的特征、理解画家心境、观察绘画手法等。杜甫可谓是鉴赏画作的典范,他在《姜楚公画角鹰歌》中以“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搏空上九天”写鹰的逼真威猛,以“杀气森森到幽朔”写出人们对安史之乱的愤懑不满,以“画师不是无心学”写姜楚公画技高超,鉴赏之到位令人称奇。其次需要从全局出发,透过画面看见一个时代。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在记录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更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一幅画讲述了一个朝代。总之,小大结合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副古画。(医学院 王扬)
图像会说谎吗?
相比于相对抽象的文字和其他媒介,图像无疑更直观、更形象;但这并不代表图像不会“说谎”。摄影师路易斯•海因曾说过:“照片不会说谎,但说谎者可能拍照。”进一步地说,照片可以揭示真相,但不是所有真相。如果把图像比作一扇窗,那么当从不同视角向窗外看时,窗户所带给我们的风景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摄影师和读者的观点。比如看到下面这张图像,有人第一眼会看到老人,但有的人第一眼会看到少女,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图像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图像是会说谎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洢晴)
图像与文字的表述能力孰优孰劣?
图像与文字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可以通过其本身的含义,和表达的修辞手法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同样的,“图像”可通过图形本身,以及色彩,构图来传达类似的东西。但是,图像更胜文字一筹。你能在一个天生色盲的人面前用语言描述一种颜色,来让他准确真实地了解所谓的颜色吗?这就是文字的局限性。只有给他带上特殊的眼镜,让他真正看到那五彩缤纷,他才接近了真实的颜色。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字的表达,很有可能受到历史隔阂的影响,让后人无法在读了文字后准确地了解前人所说的事物,因为前人描述的语言中,也许有很多后人无法依据现有事物进行类比推敲的东西。人们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最终以图形的形式在脑中保存,也就是说,图像是最基础的认知形式。(医学院 范子榕)
图像与文字记载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图像在简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记载更多细节,而在惜墨如金的古代,文字记载大多简约,适合记载事件的概况。因为应用场合不同,很难去比较二者孰优孰劣。《史记》中“淮阴侯将三十万……孔将军居左……项羽之卒可十万……不利……大败垓下”短短数十字的记载描述了阵法之妙,战况之激,让人感受到千军万马袭来的气势,这一点单凭图像很难做到。
同样地,人们可以凭着一幅图像判断出当时的礼仪制度、服饰衣着、生产方式等信息,很少有达到这般信息密度的文字记载。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更加喜欢易懂的图片,而不是需要更多精力去理解的文字。然而在历史研究中唯有静下心来,同时结合图像与文字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时代,感受历史中的韵味。(医学院 王扬)
课程评价
《图像遗产与古代中国艺术》课程是集趣味性、对话性和思辨性于一体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课程中通过一幅幅、一帧帧珍贵的图片及影像,回溯千百年前,翻越万水千山,与先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在“对话”中我们不断思考着终究是怎样的智慧才能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独秀于世的华夏艺术文明。我们期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同学能够加入到本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共同去解读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密码”。(助教 左安飞)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微信号: SJTUj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