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援彝援藏医生群像:为高原人民托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行走在高原上的援藏医生



2018年1月7日,为贯彻执行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绵阳市骨科医院选派髋关节科主治医师杨帆、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彭波涛、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冯辉华组成了援藏医疗组,赶赴1000多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山高路险的环境,顶着寒风,冒着冰雪奔赴征程,追逐心中的那份人间大爱,用仁心仁术抚慰患者,将骨科的最新理念和医疗技术带给当地人民。


▲初见稻城,历练后坚定初心


稻城中藏医院坐落在香格里拉镇,离县城有70多公里的山路。虽然沿途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却让初到稻城的3个青年医生尝尽了剧烈头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食欲不振、难受呕吐等一系列高原反应的重重考验。但为了尽快开展工作,他们利用车上休息和充分补水调节机体状态来更快适应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


▲克服万难创新开展多例骨科手术



4月10日,骨科主治医师杨帆像往常一样在病房里查看住院患者,一名被电击伤头部的男性患者紧急送到医院就诊。患者来时神志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头部出血、恶心呕吐,情况十分危急。杨帆得知后立即赶到门诊,凭着多年的急诊急救经验,对病人进行积极抗休克、清创头部伤口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因为中藏医院做不了头部CT,杨帆又亲自随同救护车将患者安全转送到上级医院,回到稻城已经是19:00了,想到患者的后续治疗能得到保障,一路上的劳累和辛苦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



在半年的援藏工作中,杨帆除了在一线岗位开展诊治,还承担了24小时随时应诊处置危重患者的二线班。杨帆为当地医院骨科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制定了学科发展计划,开展了多次专题学术讲座,通过病例讨论、手把手带教,把先进的骨科学术理念带到了受援医院。



面对当地很多医生都不敢挑战的骨科手术,杨帆主动承担风险并以高超的医术顺利完成,实现了稻城县骨科领域和中藏医院发展史上多个零的突破,成功开展了“肩、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外固定”“膝关节炎关节腔穿刺药物注射”等医疗诊治,亲自参加并指导当地医生进行了近百例正规的“清创、探查、缝合术”“手指肌腱断裂吻合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些新技术的开展使稻城县中藏医院的骨科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


▲创新改革 改变当地医疗辅检面貌


俗话说,放射科是医生的透视眼,在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彭波涛来之前,医院仅有的一台日本产DR影像设备几乎是摆设,很少使用。


为了改变现状,彭波涛决定先从完善科室各项管理、登记制度做起,规范了各部位的投照体位及诊断报告的书写,提高他们对肺水肿、肺炎、四肢骨折、脱位的阅片能力。通过不定期开展影像学讲座,进行疑难病例分析、讨论,使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及新进展,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明显上升。当地冬天易发的支气管炎、骨折、骨病以及游客高原反应引发的肺水肿,都离不开彭波涛准确及时的诊断报告。



平时工作中,彭波涛严格要求,从投照部位的摆放到DR参数设置、影像判读,他都热心跟当地医生交流诊断要点,特别是对常见机器故障的维修,投照条件的调节等技术,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放射科工作量大幅度提高,从2017年的310余人次提升到2018年1至7月就达到780余人次,得到中藏医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情注藏区,奉献真情


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冯辉华是此次援藏医疗组最年轻的一位专家,他的小孩今年13岁,正是学习任务重,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接到援藏任务后,他将孩子交给家人,毅然奔赴甘孜州。


刚到中藏医院时,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夜间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实验室分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检验科业务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冯辉华的建议下,中藏医院对实验室安装了空调,开始恢复临床检验工作,开展医院消毒监测,对无菌操作、检测流程等方面提出建议,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工作效率,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为患者采血、发报告、做解释等近距离接触中,他温和的微笑、恳切的话语,给焦虑的患者和家属带去安慰。他对同事提出的疑难问题都会耐心进行分析和答疑,大家都亲切地称冯辉华为“冯老师”。了解到医院检验科部分设备出现故障,由于路途遥远,厂家上门服务费用高、周期长,冯辉华主动承担起了维修工作,使检验科开展的业务由单一的血常规检测,扩展至可以进行常规生化、电解质和免疫检测等,基本满足了临床需求。



2018年7月,冯辉华参加了稻城县贫困人口体检,分别来到香格里拉镇、赤土乡和蒙自乡三个乡镇,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乡串户,共完成526人次的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和血脂的检测。他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协助稻城县人民医院完成省级科研项目《高原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A、D、E营养状况研究》和对香格里拉镇儿童的血液采样。



▲使命、责任、担当


通过绵阳市骨科医院与稻城县中藏医院“传帮带”的对口支援方式,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名青年医务工作者在援藏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帮助当地医院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让藏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得到了稻城老乡和游客的广泛肯定和高度赞扬。


他们坦言,援藏工作是光荣的,也是艰苦的,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而且要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做好支援藏区人民的医疗工作。



大爱无疆  情注藏区


2014年7月21的清晨,医院髋关节科副主任医师王恒,作为全省第二批“万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工程中的一员,克服了来自家庭、事业的种种困难,带着组织殷切的期望、父母的牵挂、妻子的叮咛,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东部壤塘县的征程,拉开了以关注高原人民健康为宗旨的医疗援藏的序幕。



壤塘海拔3285米,地广人稀。到达壤塘的第一天,严重的高原反应让这位长期生活在平原的医生首次被生存环境困扰。面对患者,语言交流也成了最大障碍。诸多困难摆在面前,他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走进援藏岗位,通过学习适应,慢慢的爱上了这个青山绿水、民风纯朴、酥油飘香的地方。两年的时间,他和壤塘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医德先之  爱心援藏 


到达壤塘藏区医院后,王恒发现这里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疗设备也非常简陋。他大胆提出想要建立骨科和清创室的要求,并征得了绵阳市骨科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藏区医院捐赠了10万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开展科室的所有物品。改变了藏医院无法处理外伤、骨科病人的局面,藏医院的患者再也不需要爬山涉水到几百里外的地方去做手术了。


 是白衣战士,更是爱心使者 


援藏期间,王恒的心里牵挂着每一位藏区患者,手机24小时开机,号码向所有患者和医生公开,不管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如遇到危、急、重病患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抢救。


两年的援藏工作中,他组建了医疗队,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多次深入到各个乡镇进行义诊和普查,利用所学知识,向藏区老百姓传授一些日常疾病的急救和自我诊治方法。
  


壤塘县地处高原山区,交通偏远,中药购进成本高,病人相对负担重,要降低老百姓的医药费,首先要降低药物的成本。为此,王恒和藏医院的同事一起,经常翻山越岭采集草药。 


在两年的时间里,他诊治患者2000余人次,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患者在他的精心调治下好转或痊愈;


主动减免群众挂号诊查费500余人次,手法复位费及治疗费用100余人次,为这些贫困的藏族同胞减轻了负担;


同时他还自掏腰包,为科室的医生购置了一些必要的医学参考书籍,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对一些特殊或危重病人案例组织开展讨论,手把手亲自教他们手法复位、关节穿刺、伤口缝合、换药,甚至包括手术包的配置、消毒等,耐心细致、无私传授。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言传身教,藏医院的骨科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当地医生普遍掌握了处理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技能。同时他还牵线搭桥募捐,给当地学校的孩子们送去大量衣物,为他们的寒冬带去了一丝温暖。



他先后规范了骨科病人的诊疗程序和用药,规范了骨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了康复科技术操作规程,制作了骨科康复理疗病人须知等。在他的努力下,科室各方面建设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业务量较同期增长近一倍。他也因此被壤塘县党委、政府评为2015年度优秀援藏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度壤塘县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


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后,临走的那天,壤塘县藏医院的拉巴院长带领所有医护人员早早的守在医院门口,一起欢送他们最喜爱的援藏医生。老院长激动地说:“你能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来到藏区,即使自己在受伤致肋骨骨折、髋臼骨折的时候,依然放不下患者,带病坚持工作,七百多天如一日的战斗在工作一线,是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是壤塘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最受欢迎的援藏同志。”


帮扶大凉山  浓浓援彝情


绵阳市骨科医院膝关节科主治医师张林作为“全省万名干部人才援助彝区行动”工程中首批援彝医疗队的一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怀揣满腔热忱,肩负援彝使命,于2016年9月踏上了凉山州昭觉县这个深度贫困地区。



初到昭觉,陌生的彝区环境、恶劣的气候、语言的障碍让张林感到一丝不安。为了尽快熟悉挂职单位环境,放下行囊后,张林直接到了昭觉县人民医院。他发现这里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疗设备也十分简陋。多年来只能开展简单少量的骨科手术,大部分骨折病人都要转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西昌医院进行手术。于是他提出建立骨科和清创室的要求,征得了绵阳市骨科医院的大力支持,为昭觉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高压蒸锅灭菌柜、阅片灯、牵引弓及骨科各部位常用外固定夹板、药品等医疗物质。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7年5月20日,昭觉县人民医院骨科正式挂牌运行,彻底改变了医院无法处理正常骨科病人的局面,当地患者再不需要转到西昌医院去做手术了。


在临床工作中,张林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帮助科室完善相关制度,张林牵头成立了质控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和定期效果考核制度,使科室三级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坚持每天深入临床,查看患者治疗情况,询问患者疗效、评估患者病情并形成常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传帮带”工程建设,组织选派两名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到绵阳市骨科医院进修学习;牵头设立骨科专科门诊,并常年坐诊,对科室同事给予联系全方位的技术帮扶和指导。



在两年的工作中,张林先后开展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儿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新技术手术约10余例,参与和指导骨科各类手术累计230多台,组织院内和科内业务学习及培训讲座10余次,随访术后重症患者8人,共收到患者及家属赠送的锦旗2面。



为加强骨科特色专科建设,他积极协助科室增设了静电、气压治疗,从2017年5月20日建科至2018年9月30日,昭觉县人民医院骨科病人达到7000余人次,其中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


2016年12月,昭觉县中彝医院在原有门诊大楼基础上建设成立。2017年4月,张林被委以重任,承担起医院的业务指导工作。针对医院辅助检查的薄弱环节,他迅速完成该院放射科筹备建设工作,在绵阳市骨科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价值37万元全新DR数字化摄片机、激光胶片打印机捐赠给该院供其使用,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两进昭觉县中彝医院协助机房安装,现场培训技术人员操作,让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


2018年1月,在昭觉县卫生计生局的考察推荐下,张林被任命为昭觉县中彝医院挂职副院长,在分管指导医院医疗业务工作期间,先后在中彝医院开展各类学术讲座8次,手把手传授骨科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关节穿刺、换药、包括手术包的配置、消毒等技术,让当地医生都普遍掌握了处理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技能,使中彝医院骨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共有近600余名病人在该院完成X光片检查。张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和淳朴医德受到昭觉县卫生计生局领导及中彝医院某色日打院长的高度赞誉。



在援彝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张林在工作之余积极与医疗队走乡串户、深入学校,在30多个乡镇、80余个村落开展各类医疗巡诊义诊和健康宣讲活动60余次,义诊人数约3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免费赠送药品近3万元; 


2017年协助解放沟中心卫生院、比尔中心卫生院、解放乡火普村村卫生室、比尔乡俄尔阿莫村村卫生室完成达标建设任务;


联手卫计组其他同事配合指挥部完成建立援建干部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及其它辅助检查;


协助成立了绵阳市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卫生计生培训中心,共培训各类医务人员4092人,举办公共卫生培训班2期,培训公卫人员53名;


协助指挥部综合组完成对久铁洛古乡体口以洛村、特布洛乡呷祖居坡村脱贫攻坚县级自查工作的督导检查……


两年援彝工作的点点滴滴,张林用敬业奉献,为彝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健康绵阳




季小微猜你喜欢


划重点!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改革发展要完成这些任务

完胜蜘蛛侠、钢铁侠!他们才是真“超级英雄”

《健康报》头版刊发沈骥书记专访文章,透露出这些重要信息!

分享四川卫生健康工作40年成就,开启未来新篇章!


觉得不错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