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卫生健康70年】第七辑:新时代的四川卫生健康事业(2012.11—2018.1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习近平


编者按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党从成立初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百年来,四川卫生人在党的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百折不挠、开拓前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四川的卫生健康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投入,取得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成绩。走进新时代,复兴中国梦。我们重新回顾四川卫生70年历程,系统梳理卫生奋斗发展史,真实记录卫生人的革命足迹。


由于篇幅较长,文章将分期连载,第一部分,人民卫生事业的兴起(1949.10—1955);第二部分,人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1956—1965);第三部分,人民卫生事业曲折发展(1966—1978);第四部分,四川卫生快速发展时期(1978.12—1992.10);第五部分,四川卫生持续发展时期(1992.10—2002.11);第六部分,四川卫生科学发展时期(2002.11—2012.10);第七部分,新时代的四川卫生健康事业(2012.11—2018.12)。


第七篇:新时代的四川卫生健康事业(2012.11—2018.12)



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事关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推进,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战略部署,2017年3月召开了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发布了《“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


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成就


1.卫生改革成效显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坚持改革攻坚、依法治理、防控风险,卫生计生系统凝心聚力、超常付出、锐意创新,奋力开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战略部署。自此,我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进入由打基础转向提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综合推进的新时代。


这一阶段卫生改革的重点和主要进展:一是加快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出台《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健康四川建设13项行动计划,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确保事业发展“方针指引”。


二是推进全民预防保健,探索建立健康体检资助制度,推进全人群健康管理,加强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控,切实保障群众“健有所护”。


三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以取消以药补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补偿机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综合改革,切实保障群众“病有所医”。


四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全面推进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加大紧缺医护人才培养,切实保障群众“病有良医”。


五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解决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合理就医”。


六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着力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兜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切实保障群众“医有所保”。


七是发展健康服务业,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切实保障群众“多样需求”。


八是实施健康扶贫攻坚,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建立“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切实保障群众“弱有所扶”。


九是创新医疗服务监管,在全国率先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综合监管机制,促进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医务人员规范执业、医疗行为合理有效,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十是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善计生各项服务和奖补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生育意愿”。(来源:2018年12月26日沈骥书记在读书班上的讲话)


(图:2015年11月5日,首届(2015)四川“互联网+健康服务”创新创业大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和《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配置标准及发展要求。


启动实施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县级医院“服务主责”、基层卫生“履职尽责”三大工程,对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进行全覆盖培训。2018年,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进125个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335个临床主要专科项目建设。利用信息化便民惠民,远程医疗系统覆盖2000多家医疗机构,远程会诊65.63万人次。建立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255个、成功救治危重孕产妇1.1万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5.48‰,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协调引进美年健康、基蛋生物等企业,推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打造国际顶尖的口腔医学研究和产业中心。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民营医疗机构45264个,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5.55%,民营医院住院人次、总诊疗人次稳步增长,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来源:2019年2月26日何延政主任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我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提高,从2011年的25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免费向居民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08%,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为410.94万和141.21万,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1岁。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6.36/10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有力推进。凉山州建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一对一”全覆盖精准管理服务体系,艾滋病防治攻坚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全省藏区和藏区毗邻流行县推广包虫病防治“两抓四管六结合”模式。食品安全和卫生应急得到强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民营养计划试点工作,发布《松茸及其制品》等地方标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成全球首支非军方最高标准级别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落户四川并启动建设。(来源:2019年2月26日何延政主任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坚持“完善体系、着力基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思路,调整重心,转变方式,深入推进综合监督体系建设,联合省委编办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市县两级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体系的指导意见》(川编办发〔2015〕82号)文件,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要求,全面实行对监管对象的合理划分,明确网格责任人和网格监管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巩固。(来源:《四川省“十二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总结》)


(图:2016年8月10日,四川省全民预防保健工作现场培训会在泸州市召开)

(图:2016年10月16日,四川微医互联网医院上线发布仪式在成都市举行)

(图:2017年4月下旬,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图:2018年12月4日14点40分,四川完成首例重症病人远程跨区域空中转运)


3.健康扶贫强力推进


2015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将健康扶贫纳入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出台《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全面打响健康扶贫攻坚战。


近几年来,我委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加大中央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66%的中央项目、56%的资金投入88个贫困县。实施“五大行动,四项工程,三个一批,两种疾病”整体策略,系统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持续开展冬季暖心、春季攻势、夏季战役和秋季攻坚行动。贫困人口参保率100%,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5.37%(45个深贫县为3.57%)。每年选派“传帮带”人员、综合帮扶队员全力帮扶深贫地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县级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省摘帽退出指标全部实现,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得到强化,“治未病”理念在贫困群众中逐渐树立,贫困群众健康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不当、防病理念缺乏等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来源:2019年2月26日何延政主任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图:2018年7月,四川省健康扶贫三年攻坚工作会召开)

(图:甘孜州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


4.中医药发展成效显著


实施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战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全省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5243家,较“十一五”末增长17.87%。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72个,评选表彰第三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


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建成四川省治未病中心,确定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项目建设单位,建设19个省中医药“治未病”中心和160个市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


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省政府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重点实施川字号名优中药“走出去”行动、川字号中药“三品(品质、品牌、品种)”引领行动和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域发展行动。


开展花椒药用价值基础研究及大健康产品研发。会同文化和旅游厅遴选宝山旅游景区等5个四川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建成省中医药博物馆,让“民族瑰宝”绽放新光彩。(来源:2019年2月26日何延政主任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图:2016年10月24日,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大会举行)

(图:2017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召开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

(图:传统技艺制作的藏药佐塔)

(图:中医治“未病”——拔火罐)


5.计划生育新政稳妥实施


2014年3月20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全省正式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14〕8号),我省成为全国较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人口大省之一。这一时期,我省坚持发展与创新并行,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深刻转变。在全国率先开发启用网上审批系统,简化程序,优化流程,缩短了群众办证时间。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初,四川“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大幅提高,2016—2018年共出生272.1万人,三年年均出生人口90.7万人,比常年多出生10万人以上,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了0.75个千分点和0.68个千分点;从生育孩次看,二孩出生人数和比重都有明显上升,201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在有生育妇女出生人口中,一孩比例为45.15%,二孩比例首次超过一孩,达到47.05%。(来源:四川省政府妇儿工委办)


同时,我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认真研究制定与全面两孩政策配套的社会经济政策。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项目和资金统筹,因地制宜加快幼儿园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乡村、城镇九年义务制教育学校,保障学校数量、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满足适龄学生就近入学需要。推动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科学合理配置。2018年全省机场、火车站、医院、旅游景区、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母婴设施配置率分别达100%、95.2%、80.1%、94.9%、92.4%。(来源:2018年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报告)


(图:2014年3月29日,四川省首张单独两孩《生育证》由什邡市杨海荣、郭红夫妇获得。图为什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人将《生育证》送到郭红手中)

(图:2016年1月19日,四川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暨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6.科教强卫战略成效初显


“十二五”期间,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卓著,获批科技大项12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18项,获得资助经费12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5项,其中特等奖填补了全省13年来省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空缺的空白,一等奖获奖数居各行业前三位。华西医院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科学中心、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华西医院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四大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成绩斐然。全省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51项,同比增长42.1%。华西医院获得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项目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8项,科技影响力居全国医院之首。(来源:《四川省“十二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总结》)


2018年11月发布的复旦大学版《2017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显示,2017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综合影响力位居第97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全国专科影响力实现新突破,健康管理专业位列全国专科第2位,超声医学和临床药学获提名;在西南地区综合影响力稳居第4名,专科进入排名从14项增加到16项,获提名数从20项增加到23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7年在西南地区综合影响力位居第17位,1个专科进入排名,8个专科获提名。(来源:2018年12月26日沈骥书记在读书班上的讲话)


(图:2013年5月9日,国家包虫病防治科研实验基地在甘孜州疾控中心挂牌)

(图:2014年4月4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市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荣获201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7.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思路,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带开放,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整合利用各类国际合作资源,主动对接和利用友城平台、外国驻蓉领事馆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举办“中国(四川)—荷兰卫生研讨会”“中国(四川)—法国医院管理研讨会”等各类国际会议(论坛),扩大了四川卫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与第二届川港澳合作周期间,省委书记彭清华分别见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卫生部儿童医院、省中医药科学院与澳门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派出赴泰国、越南卫生交流团,打通与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卫生交流渠道,全面启动卫生健康南向开放合作。与泰国、韩国、斯里兰卡开展精神卫生及替代医学、医疗保健及眼科慈善领域合作。聚力实施“银发引智计划”,将发达国家更多的高水平医生引入四川,带动我省医疗机构在诊疗规范、质控体系、技术推广应用等逐步向国际标准迈进。(来源:2018年12月26日沈骥书记在读书班上的讲话;2019年2月26日何延政主任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8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总结)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平台,切实强化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率先在血吸虫病控制领域应用数据模型和空间遥感技术,有力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促成了华西医院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共建CSTAR-华西临床技能中心、省人民医院与法国南希大学共建骨科培训中心等多个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教育)”和“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科技)”、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心”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落户四川,中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定期在成都举办,为全省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不断擦亮援外医疗队的“金字招牌”,继续选派高水平援外医疗队,实施精准管理,创新开展对口医院、光明行等援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看望四川援安哥拉医疗队并给予高度肯定。积极参与和推动中非卫生合作。2014年11月,我省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赴几内亚比绍开展防控埃博拉出血热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目标。组派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第一时间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得到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和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委员会高度肯定。(来源:《四川省“十二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总结》)


(图:2015年9月7日,时任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骥与捷克中捷克州佩特拉州长在成都签署医疗卫生及人口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备忘录)

(图:2016年8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德国分院挂牌成立)

(图:2016年9月23日,医用机器人和医学智能化院士论坛暨中德机器人手术合作中心签约仪式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举行)


重大事件


1

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2013年,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20%由财政补助、7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10%由医院自我消化。省财政按全省常住总人口每年1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市(州)财政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县级财政在此基础上承担 “兜底”责任,同步推进医疗价格、医保支付、人事制度、服务监管等综合改革,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双赢目标。


2

科学高效完成“4·20” 芦山地震医学救援


2013年芦山“4·20”地震发生后,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救灾经验,科学高效救治伤员4万余人次。圆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医疗卫生计生项目共166个,建筑总面积79.03万平方米,规划投资23.96亿元,灾区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实现了“灾区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的目标。


(图:芦山县人民医院恢复重建后新貌)


3

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2013年,我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2015年实现了大病保险制度各市(州)全覆盖,基本建立了政策完善、模式成型、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大病保险保障体系,有效减轻了群众大病费用负担。2013年,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资建立专门基金,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好少数身份不明或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医疗急救保障问题。


4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年,四川省开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撤销四川省卫生厅,撤销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组建成立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沈骥为四川为主任,王雪、张祖芸、杜波、张波、欧力生为副主任。平稳妥善分离省食药监局,当年实现职能整合、队伍融合、工作统筹、办公统一。市、县两级分别组建了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图:2014年4月2日,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


5

在全国率先全域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2014年,我省开始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出台了20多个配套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通过强化医保报销政策杠杆作用,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群众在基层首诊。印发173种常见病双向转诊指南,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规范患者双向转诊。全省县域内就诊率接近90%,省市大型医院超负荷运转得到缓解,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得到初步治理。


6

在全国较早启动卫生健康精准扶贫


2015年7月,省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将健康扶贫纳入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出台《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打响了健康扶贫攻坚战。通过建立“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倾斜支付政策、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全省625万贫困人口得到特别强化、特殊优惠的医疗卫生保障,贫困地区人群健康指标持续改善。


(图:2016年1月31日,四川省医药爱心扶贫基金会成立大会)


7

四川卫生援外彰显大国担当和国际主义精神


2014年12月,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赴几内亚比绍开展防控埃博拉出血热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2015年4月,尼泊尔8.1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我省代表国家紧急组建中国政府医疗队,震后8小时内千里驰援,使伤员得到快速、安全、高效的救治,彰显了大国担当、四川精神。


8

创新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


2015年,在石渠县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探索出“两抓四管六结合”(“两抓”即党政齐抓、全员共抓,“四管”即管人、管犬、管社会、管环境,“六结合”即与思想观念转变、凝聚民心、依法治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石渠模式”,并在藏川青三省(区)积极推广。包虫病患者实现患者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助尽助,病区包虫病人检出率从2014年的0.13%下降到2018年的0.04%,得到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图:甘孜州人民医院开展包虫病手术)


9

启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2016年,我省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全省所有市(州)及中央在川、省属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公立医疗机构结束了以药补医历史;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进行整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0

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2016以来,四川中医药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了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以中医医疗合作为先导、以人才交流为基础、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标的“走出去”发展思路,先后与欧美多个国家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在黑山、捷克、俄罗斯建立中医分院(中心),中医药已逐渐成为四川对外开放一张靓丽的“名片”。


(图:第二批赴阿曼医疗队出征)


11

召开新世纪首次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


201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省委、省政府出台《“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等重要文件,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图:2017年3月20日下午至21日上午,四川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在成都市召开)


12

启动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攻坚行动


2017年9月21日,凉山州艾滋病防治与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启动会议召开。刘延东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四川省省长尹力出席会议并讲话。创新建立“三线一网底”工作体系(即疾控、医疗、妇计三条线和乡镇一个网底)和“一对一”精准管理服务体系,艾防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4个重点县治疗覆盖率82.3%,较攻坚启动前增加44个百分点,阳性孕产妇治疗覆盖率100%。


(图:2016年6月16日,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大会在西昌市召开)


13

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医疗信息化监管


2017年,为切实管好医院,管住医生,规范医疗行为,我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机制,重点监控病床使用率、双向转诊、医师日均诊疗量、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占比、耗材占比等核心指标,实现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医疗行为实时、动态、全程信息化监管,努力探索医疗综合监管制度创新的“四川模式”。


14

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当年12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规定。省级机构改革完成后,市、县两级相应进行了机改,分别组建卫生健康委和卫生健康局。


(图:2018年11月9日上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挂牌仪式)


15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省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开放不深不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推动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妇幼卫生、中医药事业、卫生监督、健康产业等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重点推进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强化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基层“健康守门”能力。


16

推动卫生健康区域协同发展


深入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强规划对接、资源整合、主干引领、区域联动,建立卫生健康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做强做大成都“主干”,整合优化在蓉优质卫生健康资源,把成都打造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高水准的医学创新中心和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推动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多支”卫生健康竞相发展。推动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发展,把我省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健康服务业强省。



杰出人物


国医大师刘敏如


(图:刘敏如)


刘敏如(1933年5月—),四川成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2年12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1998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2014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擅长中医妇科,指导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12名,博士9名)。


多次应邀于不同国家讲学。作为科研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课题9项,2006年8月在美国学术交流“补肾气法与HRT对照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获国家星火博览金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中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作为课题负责人的3项科研成果已开发为产品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四川省名中医陈绍基


(图:陈绍基)


陈绍基(1935年—  ),四川成都市人,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9月受聘于(特聘)四川省人民医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曾任四川省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学组顾问。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


1986年组建四川省第一个小儿泌尿外科专业,在国内较早开展尿道下裂的集中诊治,设计并发表纵瓣尿道成形手术修复重型尿道下裂,被美国坎贝尔泌尿外科学收录介绍并命名为“陈氏皮瓣术式”。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多部。积极从事医学毕业后教育工作及外事交流,主持和参与多项继续教育项目,参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对中国大陆、四川省的交流引进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


(图:张兴栋)


张兴栋(1938年4月—),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上世纪80年代于国内率先开展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及植入器械研究。上世纪90年代,率先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可诱导有生命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或形成,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新概念,于国际首(独)创新一代人工骨-骨诱导人工骨及其工程化技术,开拓了生物材料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参与并积极促进生物材料界的国际交流:1992年申请中国生物材料界作为观察员加入ILC,并作为中国生物材料界的代表参与联合会的事务;发起并参与国际双边及多边的交流合作;出任世界生物陶瓷学会主席,主办第19次世界生物陶瓷大会;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早的中医糖尿病专家张发荣


(图:张发荣)


张发荣(1935年—  ),重庆人,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在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辛勤耕耘57载,他擅长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温热病及疑难杂症,他指导完成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四川科技界及全国中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是最早的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医内分泌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全国名中医张之文


(图:张之文)


张之文(1937年— ),四川大竹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于成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留校,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著名温病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成就奖”、四川省首届“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


2003年“非典”期间,参与四川省中医药防治非典方案的起草与修订,为全国防治“非典”献言献策。2005年,四川省突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作为四川省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亲临疫区指导诊治。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他参与了灾后防疫方案的制定,指导中医药灾后防疫工作的开展。



“国医大师”、眼科教授廖品正


(图:廖品正)


廖品正(1938年--  ),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获 “国医大师”称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授予“九五攻关先进个人奖”,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导师。从事中医眼科医疗50多年,尤其擅治眼科内障眼病。创新性提出内障眼病多虚多瘀,她以虚瘀并治立论,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眼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确立了现代中医眼科学教材编写体例及理论构架,在全国本科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


全国名中医陈绍宏


(图:陈绍宏)


陈绍宏(1942年—  )男,汉族,山东省潍坊人。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第四批及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名中医,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在防治2003年“非典”、2005年猪链球菌感染和2009年“甲流”工作中,执笔制定上述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对收治的89名重伤员的治疗进行指导,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了13名患者截肢;拟定若干中药处方,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成袋装口服液送往灾区,服用人次达150万,为防止灾后疫情起到积极重要的预防作用。


四川省首届名中医胡天成


(图:胡天成)


胡天成(1942年—  )男,汉族,四川眉山人,1967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现任四川省卫生计生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四川省首届名中医、第二届十大名中医。


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50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除主攻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紫癜等疑难病外,还潜心研究世界医学难题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现已诊治国内外患儿100余人,取得较好疗效,受到国内同行认可,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威。研制银葶清肺、蒿芩化湿口服液等院内制剂深受病员好评,临床使用3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先河的张肇达


(图:张肇达)


张肇达(1944年—  ),祖籍河北,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及四川大学副校长。1968年于四川医学院毕业分配至云南宣威医院工作,1988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他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先河,针对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居高不下难题,创建“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术”,实现了坏死性胰腺炎临床手术跨越式进步,并成功完成中国西部地方医院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胸部肿瘤重建外科学” 创立人周清华


(图:周清华)


周清华(1955年—),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科学教授。在国际上创立了“胸部肿瘤重建外科学”,创造了50多种胸部肿瘤重建外科手术技术及术式,为局部晚期胸部肿瘤的完全性切除功能重建,提高患者治愈率、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构建了3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高低转移肺癌细胞株,解决了研究肺癌侵袭转移无天然对比材料的国际难题。


在国际上创立了“肺转移抑制级联”理论,开辟了研究肺癌转移的新领域。创立了50多项局部晚期肺癌、气管肿瘤和纵膈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理论、新技术。国际肺癌学先后4次授予他学术成就奖,是“国际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的先驱和开拓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在国际上首先开展肺癌“个体化”分子分期、分子分型和分子预后的研究。


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还有四川省名老中医艾儒棣,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熊大经,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马骁,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成翼娟,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兰兰,从事于临床血液病的诊治和研究专家刘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创建人之一刘鸣,首批建立癫痫患者长程管理资料库专家孙红斌,泌尿外科专家李虹,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何成奇,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步宏,四川省儿童感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组长万朝敏,中华骨科学会常务委员宋跃明,中华医学会呼吸专委会肺癌学组副组长李为民,西部创立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专家郎锦义,头颈部与神经系统肿瘤放射诊断与鉴别诊断专家龚启勇,四川药学专家童荣生,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母得志,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程南生,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王莉,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杨志刚,率先进行PPARδ与胰岛β细胞调节等研究专家童南伟,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彭成,首届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张立实,妇产科专家赵霞,“中医预防医学”学术带头人王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理事卢铀,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张小明, 中医眼科专家段俊国,全省首位全球注册达芬奇主刀医生王东,省第一届老年医学会副会长杨思进, 四川省名中医何成诗,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胡兵,超声医学专家尹立雪,首届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杨正林,四川省慢病防治副主任委员陈晓平,眼科专家张明,省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产科学组组长王晓东,省包虫病流行病学及防治重点学科负责人王谦,优秀共产党员援藏烈士范天勇,中医内分泌专家谢春光,扎根基层  建立医改“新津模式”蓝海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杨胜勇,口腔医学专家石冰,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治疗研究专家蒋黎,眼科专家张康,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秦勇,不忘初心誓当医院发展“领航人”王松柏,白求恩奖获得者谭晓琴等。



来源: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四川卫生党史(委史)馆




季小微猜你喜欢

16个健康警戒线全划出来了,寿命长短都由它决定!非常重要!【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王文涛:肝胆相照的师生情微纪录片《穿越历史长廊 探寻文化伟力》,讲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甘肃之行感动哭!巡讲会上,有一群人为我们讲述“热血”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