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1月点赞评议开始啦!四川4人入围,快为他们扎起!




由中央文明办

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主办的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 

2020年1月候选人网络点赞评议活动

正式开始啦!

快来为你身边优秀的医护人员点赞吧!







“爱心妈妈”周晨燕






周晨燕,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16年调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担任儿科副主任、慈善办主任,一直从事儿童血液肿瘤性疾病的临床工作。她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强的诊断处理能力,熟练掌握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参编著作近10本,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1年获卫生部首届“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201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先后获2011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2013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四川省优秀妇儿工作者等称号。


爱心接力,给患儿重生的希望。多年来,面对白血病患儿,她在为患儿解除病痛时,不但帮助筹措医疗费用,还屡屡慷慨解囊,给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她热爱公益慈善事业,自2005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关注并参与、组织儿童白血病的社会救助工作,2016年调入省医院任儿科副主任、慈善办主任,负责对全院各类贫困患者和家庭进行经济救助和慈善帮扶。截止至2019年11月15日,已完成各种救助约1644人次,累计金额人民币21586318.90元。2016年7月,在成都市慈善总会下设立“晨燕爱心传递帮扶个人基金”,除用于贫困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帮扶外,还设立了微心愿专项,用于肿瘤患儿的心愿完成。此外,周晨燕还建立微博、微信平台,接受广大病员咨询服务,并参与成都“儿童守护者”行动。


给逝去孩子安家,她留下“公益儿童墓地”。在血液科病房,每年都有一些贫困孩子过早离开人世。为了给逝去的孩子安个家,周晨燕与志愿者们通过募集慈善捐赠,在成都三圣乡大安桥村的金沙陵园购置了一块特殊的“公益儿童墓地”,免费安葬多名早逝白血病儿,周晨燕因此而被孩子家属及志愿者誉为“爱心妈妈”。


发动群众,关注病患心理健康。将志愿者活动引入血液科爱心病房,有效地协调、管理各个志愿者团队;组织、参与患教活动;组织家长群及家长心理抚慰活动;成立“微心愿吧”,组织社会各界微心愿志愿者关爱肿瘤患儿;组建“梦想书屋”、“爱心病房小课堂”,每周定期为患儿开放,丰富患儿生活并促进患儿康复后回归正常学习、生活。从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完成个案(不包括经济救助)165人,562人次;在儿童医学中心开展小组(包括患儿家长减压小组、亲子小组、互助小组、医护人员减压小组及亲子关系正面管教小组等)82节,服务666人次;在院内开展社区活动48次,服务4290人次;进行志愿者培训15次,共培训583人次;组织2901人次志愿者开展各病区常态志愿者服务379次,服务人次达5341人次。


“周到关爱医术精,晨曦初露查病情,燕语博爱赛父母,好人品德冠古今!”这是一个白血病患儿父亲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给周晨燕医生的藏头诗,是对一个医生的肯定,更是对其慈善之路最好的赞美之词。








“驼背医生”张同钦






张同钦,主任医师,曾任简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现任简阳市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曾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全国人文医学荣誉奖”、“全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殊荣。2019年8月,他被中国医师协会和白求恩精神研究会联合表彰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健康报》社、《成都日报》等全国上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开胸手术4000余次,他成了“驼背医生”。今年66岁的张同钦,从18岁开始行医至今已有48年。48年他共主刀各类手术2万多台,其中大型开胸手术4000余台次。由于胸外手术需要长期保持侧身姿势,他不堪重负的脊柱已经微微弯曲,沉重的肩膀早已无法平衡手臂的重量,从背后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态,甚至背都驼了。曾经有一个男子因复杂型胸部创伤送医,多科手术医生轮番上阵,最终让患者平安,而这台手术耗时16个小时。“当工人就是当一个好工人,当医生也要当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字,就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


退休仍坚守一线,他心里放不下病人。因为他的医术和对病人的理解,他成了患者心中的“口碑医生”,经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要找他。2014年,已经到退休年纪的张同钦,由于心里放心不下病人,被返聘回医院,继续坚守在第一线。上班时,张同钦每天要在早上6点起床,7点半赶到医院,8点开始查房。一般在查房后的20分钟,忙碌的张同钦就得站在手术台上,开始为病人做手术。他忙时一天会做三、四台手术,每个手术大约2至4个小时。有时候手术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后,他还要电话与护士联系,了解情况后才能放心入睡。就这样,加上术前的准备、术后的观察,张同钦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


能救回一条命,就是让我最欣慰的。今年4月1日,一男子从楼上坠落,被三根钢筋穿胸,胸外科由张同钦牵头抢救,“过去遇到过一根钢筋穿透胸腹部的伤者,而被三根钢筋同时贯通身体的伤者是第一次遇到,手术难度相当大。术后,伤者还出现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张同钦又进行了肋骨切开复位。在多科医生的倾力合作下,患者“捡回了一条命”。“能救回一条生命,就是让我最欣慰的。”张同钦记得有一次他在外开会时,遇到曾经的病人。这位病人看到他后,紧紧地握住张同钦的手说:“张医生,是你给我了第二次生命的人。”


他是年轻医生心中的“一本书”。医院胸外科目前一共有8个人,年纪稍大的医生都比张同钦小20岁,最小的医生只有20多岁。”“勤奋”“踏实”“认真”“负责”是张同钦给年轻同事们留下的最深印象。一台手术需要三、四个小时,做完手术后不少人会关心张同钦吃什么,可他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食堂吃碗面,随后马上去急诊室看病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年轻医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一人好不算好,年轻医生的医术好,整个科室的医疗才能提质,医院才能发展。”张同钦说。







“一个人的医疗站”——占玛泽仁







占玛泽仁,男,1954年3月生,德格县燃姑乡人,1975年乡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合作医疗站,从此他便开始了40余年的行医路。2002年,占玛泽仁作为“为人类发展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人才”入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2005年、2015年均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6年荣获中国“最美医生”,他既是2016年“最美医生”四川唯一入选者,也是全国五省藏区唯一获此殊荣者;2017年,占玛泽仁被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此外,还获得“四川省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上燃姑乡,有一位藏医在那坚守了40多年,他没有房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存款,将自己的全部工资用来买药草,亲手磨制药材,为村民们免费治病,用心守护着藏民们的健康。


作为乡里唯一的村医,当领导把村医站交到占玛泽仁手上的时候,对他说:“医疗站交到你手上,不能拆,不能跨。”为了这句承诺,占玛泽仁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村卫生院坚守了40余年。至今,他共救治过患者85万余人。


在上燃姑,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叫占玛泽仁的最美“好门巴”。40余年中,他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除了每天要骑行三四个小时去为村民看病坐诊、出诊之外,还承担着全乡的公共医疗服务,如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在看病、治病的间隙,占玛泽仁还常常往山上去采集药材,亲手磨制药材,为村民免费看病,将自己的所有工资都用来购买药材,通过多年的积攒,占玛泽仁已经积攒了市场藏药原材料近3.8万斤,价值300万的药材。


占玛泽仁今年65岁,没有房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更没有存款,他住在村卫生院临时的“家”里,一生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看病。他非常骄傲的说:“我现在已经救治过85万余人了,如果能活到70多岁,救治100多万人,那将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死了也没什么怨言了。”








传承中医国粹——汤一新






汤一新,1951年10月生,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1969年1月参加工作,是中医内科史上第一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获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导师,2018年获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12月当选“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十佳医生”,2019年6月当选首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2019年9月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建国70周年纪念章”。


作为临床医生,他诊治风格严谨,问诊详尽,把脉精心,检查周到,工作几十年无一例医疗事故、无一例医疗纠纷。他的患者遍及国内外,在他看来,“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


创建“中医脾阴理论体系”,填补国内外空白。“脾阴”证治,是中医界难攻的学术谜题。汤一新带领课题组潜心研究30载,提出以“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等系列理论创见,创建出中医脾阴理论体系,被中医泰斗吕炳奎等定义为“汤氏理论”。在此基础上,汤一新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中医脾阴学说研究》,相关理论之后被收载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理论上的突破让汤一新找到解开多种消化疾病难治症结的钥匙,打破了“溃疡性结肠炎不能治愈”、“萎缩性胃炎难以逆转”、“癌症患者会很快死亡”等认识误区,为一些疑难急重病患者带来了希望。2012年领衔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厌食症临床路径”(国家标准)和“中医诊疗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在全国运用。


用一个命题表达中国临床医学新理念。汤一新依据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首次提出科学命题“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在中医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评价“用一个命题表达出中国临床医学新理念,起到了引导临床医学思维理智回归”的重要作用。2017年,被定义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第一街”的广西桂林“崇华中医街”,将“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铸建成当地的“定海神针”,成为国内第一个医训地标。


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中医文化。近年来,汤一新教授思考更多的是传承,他想让中医这个国学瑰宝,更多地造福炎黄子孙。作为中华脾阴学派核心团队领军人,他带教了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导冯培民等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的国家级和省、市级学术继承人。2017年12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换届改选,汤一新两位博士弟子同时当选新常委,继续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2019年12月,“中华脾阴学派岭南传承基地”正式挂牌。


“脾阴之论方彰,世有传灯之赞;济世之术既显,人有丰碑之称”,然而,汤一新依然是普通的临床医生,他“起沉疴,消顽疾,决疑难,未期席能自暖;设讲座,课生徒,衔博导,有意金针度人。”




还在犹豫什么?

赶紧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为我们

四川的好医生、好护士加油吧!





阅读原文为他们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