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西呼吸70周年:传承不息  创新不止


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是华西这艘‘医疗航母’得以远航的‘引擎’。”在华西人眼中,只有不断地把华西的优势和华西的历史整合,医院才能不断发展。具体到某一个科室亦是如此,有人开创,有人继承,亦有人创新。科室人进人出,交迭更替,唯有“传承“二字,能让科室屹立不倒,薪火永流传。


作为中国内地现代呼吸病学的发源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室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历程背后的传承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记者通过将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玉麟教授、李为民教授、梁宗安教授、刘丹教授的采访整理成文,与读者共同分享华西医院三代呼吸人带领学科传承和发展的故事。



脊背上的呼吸人,以身作则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科室发展史是过去的沉淀,也是未来的导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根,扎在成都,起于1938年。

与国内大多数呼吸内科起源类似,华西医院呼吸内科也由结核病房发展而来,其前身为1892年由基督教差会所办的成都市仁济男医院内科和建立于1938年的肺病疗养院。

华西医院呼吸创始人罗光壁教授(右四)

当时的肺病疗养院有病床40张, 用于收治结核康复期病人,由罗光璧教授担任院长;1952年,疗养院被捐给华西大学医院,同年,张仲扬教授加入。随后,张仲扬教授组织并参与了华西医院(原四川医学院附一院)结核病室的扩建、迁建工作,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1942年华西协和毕业的呼吸专家张仲扬教授

1984年,呼吸组独立成呼吸内科,张仲扬教授成为华西医院呼吸内科的创始人之一。2012年,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百年来,华西医院的大门一直都向老百姓敞开,其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给平民看病。而张仲扬教授更是将这种“平民情感”融入到了他整个医学生涯中。

从早年开业行医到成为知名专家,张仲扬教授不论病人贫穷或富贵,是达官或平民,一律认真诊断,精心救治,还对贫穷病人送医送药。无论风里雨里、盛夏严冬,他总是准时出现在病房,出现在病人身边。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老每天骑自行车穿城到南门的川医,按时上下班。没有一天间断。在他心中,病人时刻处于第一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医护人员就是病人的亲人”。

1938年至今,从呼吸内科鼻祖罗光璧教授,到张仲扬教授、陈文彬教授、冯子玉教授、殷大奎教授、林震勋教授、徐大华教授、冯玉麟教授、文富强教授,再到科室现今的“掌舵人”梁宗安教授,每一位都独特而普通——独特于各自的人格魅力,普通于都悬壶济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并从不同层面为病人考虑,解决病人实际问题。

呼吸内科要走出四川盆地

走向全国和世界


冯玉麟师从张仲扬教授,自1995年始任华西医院呼吸内科(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到2017年卸任大内科主任,二十余年来博极医源,耕耘不辍。他仁心仁术,对病人关怀备至,对年轻医生倾力栽培,有“平民主任”、“熊猫教授”之美称。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呼吸内科日更月新,蓬勃发展,逐步实现走出四川盆地,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宏伟目标,疾病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都走在学科前沿行列。

任期内,在科室建设方面,冯玉麟既传承炬火,保留优势,又倡导创新,兼容并蓄。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保留着结核病房,因为华西结核病房是呼吸科前身,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发扬科室在结核病方面的先进诊疗经验和科学研究甚为重要。

结核病表现复杂,并发症多,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在结核病的诊疗中,多器官系统的受累使得一般单科结核病医院难以处治全身并发症多的患者。而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背靠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有着无可替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2001年《四川省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限制了综合医院对于结核病的诊疗资质,要求这些医院将病人转诊至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在冯玉麟的带领下,华西呼吸人力呈结核病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才能救治的疾病。最后,华西医院成为了当时全国医学院校中唯一得以保留下结核科室的院校,成为四川省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之一。在结核病全球有复燃趋势的当下,结核病房的存在意义重大。

此外,冯玉麟也大刀阔斧地锐意改革发展呼吸内科各亚专业,相继主持建立了呼吸病研究室、肺功能检查室、睡眠呼吸监测中心、呼吸治疗医师专业,而今呼吸治疗学专业已逐渐发展壮大,四川大学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家有呼吸治疗学系的院校。同时在冯玉麟的带领下,科室还建立了RIUC, 开展了胸腔镜检查与治疗,完善了纤支镜检查室及其他多个治疗新项目。

在冯玉麟看来,要把学科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人才梯队建设。每个亚专业都要有学科领头人,而且“这些领头人不仅要技术精湛、临床过硬,还要有管理才干、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能带好团队。”他在任期间不断引进亚专业领头人——慢阻肺学科带头人文富强、间质性肺病学科带头人金洪、感染专业学科带头人范红等。现任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的梁宗安也是当时冯教授指定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呼吸治疗专业的创建与建设。

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冯玉麟领导下的华西呼吸科室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不断开拓创新,迎接新的挑战。2003年,冯玉麟曾作为一线专家奔赴非典战场,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冯玉麟教授也和其他华西呼吸人一道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担任了四川省抗新冠肺炎首席专家,抗新冠肺炎救治组组长。而新一届的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和医护战士们也在第一时间披衣执甲、冲锋一线。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是大医精诚的华西风骨,始终不渝的是为天下而忧的赤子初心。

守其规,沿其路,循其川,方行稳致远。冯玉麟深知要管理好一个科室,得靠严格和细化的管理制度。在科室管理方面,冯玉麟逐步完善科室制度建设,他以身作则,严于律人,即使是自己违反了科室的相关制度,也要不打折扣地接受相关处罚。

他对科室干部要求极高。他认为干部必须树立高远的目标,要有雄心、壮志、要有梦想、并坚持不放弃,集思广益,尊重群众意见,让每位员工都成为主人,要亲身去实践、去奋斗,才能把管理和传承工作做好。“没有规矩,没有制度随便搞搞将一事无成,做临床医学院的医生和老师应把不误人子弟、不草菅人命作为座右铭。”严谨的态度是他对病人和工作的负责。

而在规则之外,他平易近人的拳拳爱照,也总是让人如沐春风。他急病人之所急,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病人消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惑。对于团队成员,他关心年青医生的待遇和执业生涯,鼓励帮助他们加职称晋升,开展科研究。医路迷茫,他主持开展严格规范化临床训练,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锻炼平台,培养硕士、博士生50余名,先后送10余位博士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进行深造。

冯玉麟被称为平民主任。卸任大内科主任时,院内对他的干部测评优秀分数高达96.7分。他说“为官一生,能得到广大医护员工的认同,此生足矣!”

冯玉麟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冯玉麟曾说:“科主任的品质对一个科室的发展影响巨大”,他本人与华西呼吸内科的相携成长,正是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冯玉麟的杰出成就与他卓绝的毅力脱不开干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出身微寒,长于四川乡间,1965年考入四川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是家乡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

在风雨如晦,学业受阻,囿于田间牛栏里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理想。老当益壮,难移白首之心。冯玉麟从艰难中走了出来,如今岁月的风霜刀剑,也难掩他满身风华。因为吃过苦,所以更加珍惜现在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即使他已经年逾古稀,仍坚守在教学、科研、临床的第一线,事必躬亲。

在冯玉麟的带领下,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只有50张病床和20多名医生(在全国的排名距离北京、上海的顶尖医院还有较大差距),发展到今天的300多张床位和上百位呼吸科医师,成为了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拥有了呼吸医学实验室、呼吸健康研究所,还牵头创办了《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时光汤汤,冯玉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奉献给了祖国的呼吸事业。几十年前,他三更起早,走二百里山路参加高考,星辉殷殷,陪伴着他前行的道路;而现在,他自己也像是病人和学生们心中熠熠的星辰,杏林春暖,桃李芬芳。他一手带领发展起来的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如今更走出盆地,走向世界,是中国西部病人心中的定海针,也是广大医学生和同行眼里的启明塔,群贤闪耀,百花齐放,盛况空前。

跟着前辈脚步前行

一定要为呼吸科做点什么


在科室发展亚专业正兴的时候,1988年,一名年轻人通过考研进入了呼吸内科,师承结核病专家林震勋教授。他就是现任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谈起最初与呼吸内科结缘的时光,李为民的记忆仍十分清晰,“林震勋教授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术专家,同时他在影像学方面,特别是对X光胸片的诊断及鉴别的能力,强大到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他是火眼金睛,通过X光胸片判断是否为结核的准确率非常之高。而他留下的宝贵经验,为如今医院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在李为民后来的从业道路上,另一位引路者陈文彬教授同样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陈文彬研究的方向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他尤为擅长捕捉前沿知识,对学术发展方向具有高灵敏度。这些年来,慢阻肺在陈文彬教授、冯玉麟教授等慢阻肺专家的带动下,已成为科室的优势亚专业,如今科室也在推动实现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包括三联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

华西医院举办的“世界慢阻肺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健康四川”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500余名群众接受了现场慢阻肺义诊

此外,陈文彬教授的逻辑性非常强,诊断的准确性也非常高。据李为民回忆,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整个科室内床位数只有50张,规模非常小;辅助诊断设备也相当简陋,主要有X光胸片、第一代CT,以及普通的纤维支气管镜。

在这样并不完备的条件下,陈文彬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前沿的科学思维。每周四是呼吸内科查房时间,也是年轻医生最期盼的时间。因为每次查房最后,都能听到陈文彬精彩的总结发言——他会根据病人的病史特点,体检发现的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发现的蛛丝马迹,提出自己的主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供完备的治疗方案。

对于当时年轻的李为民来说,陈文彬就好似一本神奇天书。他时常惊叹,竟有人可以将临床、教学、科研结合得如此完美!

现如今已经88岁的陈文彬教授依旧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许多曾辗转多处就诊的病人,到了他这里就能安心下来。救治过的病人无数,他不能一一记住病人的脸,但是对每一名病人的片子却都印象深刻。看到片子他就知道对应的病人情况,什么时间来过,他不认脸但认肺。

优秀的前辈对后辈总是会产生神奇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机缘下,李为民在心中明志,一定要为呼吸科做点什么。在日后的数十年中,他跟随着前辈们的脚步,虔心于影像学创新技术的研发以及临床研究的开展。

呼吸师带徒,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


2013年,李为民当选华西医院院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作为这数十年来华西的中坚力量,李为民也早已成为后人坚实的脊背。在冯玉麟看来,他既是呼吸的继承者,也是传道者。

勤奋、坚持、有毅力,是学生刘丹从李为民老师身上看到和学到的东西。李为民成为院长后,日常管理事务繁多,但只要他有一点时间,就会组织他的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会。他会参加并整理每一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哪怕很多时候他是边吃饭边听学生们讲。即便再忙,李为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这件事上也毫不松懈,最后一遍把关他都要亲自来。让刘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李为民带着十几本论文去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在无需外出的难得空闲之余,他把这些论文都看了。

“作为院长的学生,各种评审更是得达标才行,不够条件就什么也不要想。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会有优待措施,但其实李老师从不会让我走绿色通道。他知道作为院长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意味着什么。”

记得有一次,刘丹因为实验没有做完,无法去病房管理病人。她跟老师请假,但李为民马上就回绝了。在李为民看来,科室的医疗工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的,他自己不能破坏规则,更不允许学生破坏规则。现如今已成为科室教学主任的刘丹常常以此警示自己,也深刻认识到了老师眼中团队工作和科室工作优先的原则。

作为一院之长,李为民对优秀后备力量的培养和管理制度的重视亦有着深刻的理解。

李为民认为,培养优质的后备力量要最大程度做到科室的和谐,必须协调各方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每一个人的位置。呼吸专科往下细分,亚专业十分庞杂,但越是细分,就越是专业。每一个人在每个细化的专业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样每个呼吸专科人就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平台。因此,对于构建医疗团队来说,合理细分亚专业至关重要。

而在科室管理方面,其原则便是公平公正。世界上的运行法则可能有千万条,但对于医学来说,公平公正一定是最基础且最便捷的方法。要在科室内建立规章制度,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参与并且执行,有规范才能成方圆。

科室的继承者,尽取前人管理之精华


冯玉麟教授通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改变了老师带徒弟的体制,成立了医疗团队,为学科建设开创新领域;陈文彬教授临床功底深厚,敏锐捕捉前沿信息,为科室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李为民教授无论身处何地,都坚守公平公正原则,并将呼吸学科发展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科室前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不仅延续着华西文化,也因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形成了科室独特的文化,影响着科室后来的每个人。

梁宗安是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今的“掌舵人”, 他认为,身为科室主任既要发扬老一辈的精神,又要弥补不足,改革创新。

科室发展的良好势头让如今的每位科主任都如履薄冰,他们深知肩负重担,应潜心管理。梁宗安管理科室的首要奥义是包容。要站在科室成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事情多维化,同时兼顾众人的利益和想法。

梁宗安认为,华西医院身处西部地区,有着先天劣势,但要优化资源仍需做更多努力。因而科室发展需取前人管理之精华,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摒弃陋习。对于如何发挥各人长处,梁宗安颇有心得: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工作特点,因人制宜,而在管理原则、用人制度等方面则不过分拘泥,减少障碍,让每位成员能愉快地完成想法,实现个人价值。

竞争与合作,指标与公平,梁宗安正在让这个永恒的管理话题,变得清晰而简单。

但梁宗安在管理上也不是没有遇到过难题,例如在科研论文这件事上,梁宗安既要鼓励大家申请课题,撰写文章,把这些成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又不能一刀切,忽视努力与出成果的关系——想要平衡这二者,实在难上加难。但幸有前辈们的经验指导和帮助,他顶住了压力,并带领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向全国顶尖科室之一。

在人才梯队的培养方面,他主张有能力者居上,不给年轻人设置天花板。鼓励他们担任医疗组织职务,参与组织日常管理。对学生要求宽紧结合,会尽力提供帮助,也注重细节培养。他认为德才兼备,才可为良医。

为帮助低年资医生成长,科室通过轮转、疑难病理讨论、大查房、读书报告等方式,促进年轻医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提升。同时也鼓励传帮带模式,久而久之,科室内部便形成了和谐、进步的氛围。

如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以1病房、18病房、结核病房、呼吸ICU、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肺癌中心、上锦呼吸、睡眠中心为中心的科室布局,拥有6个医疗护理单元,合计床位283张,每年诊治门诊病人12万余人次,住院病人约万余人次。

在2020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全国医院呼吸科综合排名中,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位列第三。“科室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一是依赖于华西医院的平台好,管理佳,科研水平高;二是有赖于科室体量较大,人才储备足”。梁宗安对于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明确的方向感——一是疑难危重症疾病诊治的国家级中心,二是领军型呼吸人才培养的基地,三是呼吸医学创新的国家级平台。

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从弃美归国到抗震救灾,华西人一直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百年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华西人的身影。在呼吸人的主战场——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中,呼吸人始终冲在最前面。

2020年初,自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以来,李为民就带领全体华西人打响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不仅要带领相关部门梳理医院各项防控流程与管理制度、制定抗疫工作整体布局,还要组织专家团队,利用5G技术与四川省内、武汉前线以及驰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的医疗队员实时沟通,并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李为民院长组织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进行5G远程会诊及查房讨论

在战“疫”刚打响时,梁宗安临危受命,担任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参与指导四川省重症、危重症病人救治,一直奋斗在战疫一线。3月11日,梁宗安作为中国首批赴意大利抗疫专家组组长,携带相关人道救援物资,与专家组一道前往意大利参与救援。

梁宗安与专家组启程赴意大利前于华西医院门口合影

74岁的冯玉麟从疫情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眉山洪雅县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2020年2月中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疫情暴发,冯玉麟被省卫生健康委紧急召回,临危受命担任四川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组组长、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首席专家。对于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冯玉麟来说,这样的战“疫”并不陌生。

刘丹,作为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的副书记,所在的团队入驻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承接式接管了两个病区共80张床,主要负责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她说,每一次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上千华西人将 “华西模式”——华西医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了抗“疫”前线,为武汉、为四川,为全国,也为世界新冠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前进中的华西呼吸人


从风雨中走来,在困难中求发展。华西医院从肺部疗养院开始,经历更名、改组,在几代人努力下,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全国领先、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高超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呼吸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卫生部首批呼吸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PCCM专培基地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全国示范单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院长与四川省内PCCM规范化建设认定单位代表合影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冯玉麟教授、文富强教授、梁宗安教授等人的相继带领下,发展迅速。在李为民眼中,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华西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第一,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第二,亚专业细分,如感染、肺癌、COPD、哮喘等亚专业较齐全。第三,临床服务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四,科技创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还是国家、省部级的奖项,以及高质量的论文产出,相较过去都有所提高。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规范化,体系化。

看着医院和科室蒸蒸日上,冯玉麟倍感欣慰。如今已退休的他,仍时不时到医院给年青一代答疑解惑。忆往昔,看今朝,在冯玉麟所有宝贵的经验中,他最希望后人能学习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走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做得好。

刘丹带领学生查房

作为当前科室的青年领导者之一,刘丹对有着近80名呼吸医生的科室未来充满着期待,“我们有一大批欣欣向荣的年轻人,干劲十足,他们的临床、科研、教学都非常扎实,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带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加强高精尖领域的创新,并在科室大规划之下,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喝水不忘挖井人,科室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艰难创业史,令人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他们在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史上留下的一笔一画都浓墨重彩,不可磨灭。

生命不止,奋斗不止,创新与成长就不会停止。前进中的华西,未来依然还有更优质的接棒人,也有着更令人期待的前景。


来源:医师报



推荐阅读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3月11日发布)学党史 悟思想 | 百年峥嵘( 二 ) 立起总规矩 凝聚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眼科医生:这样戴“隐形眼镜”,眼病几率高出20倍……关于五年规划你了解多少?五问带你揭开“五”的秘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