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田计划之食农教育与生态系统
两天的从化银林的农场之旅结束,有许多的看见和感悟。稍微整理。
一、信任与赋权——寒舍森林小院
寒舍是我们住宿的地方,到了之后自由选择房间和舍友。被单被套等整齐地摆在床上,要自己套进去。
晚上的第一顿饭是伙伴们自己做,看到有几个人在厨房里忙着,也主动加入了一起炒菜。十来个伙伴一起吃自己做动手做的晚餐,气氛很热烈。
发现自己没带牙刷时,正着急想出去找个小店,可漆黑的夜和寒冷的空气,让我犹豫了。发现一楼的客厅里有一个架子,上面排了很多日常用品,标有价格和微信二维码。于是轻松了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二天一早的自助餐,有非常好吃的椰香粥,脆脆的萝卜干,面包,辣酱等各种食物摆在桌上,大家自取。然后各自洗自己的碗。
最后一天走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盖的被套再取出来,如来时恢复原样。
我觉得这个小院子非常普通,跟我老家的房子差不多。可她的经营特点却非常特别,不迎合不讨好,提供所需,更多的时候隐身一旁,偶尔像一个朋友般出现,跟我们分享珍藏的美食和茶,分享花的种子。聊小院的历史,亲手改造的骄傲。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不觉得是在住旅店,更像是一群朋友一起租了个房子,自由HAPPY。
二、观察与思考——正觉农场
第二天的活动在正觉农场,农场主人鹏程带我们参加了农场,介绍了他做农场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曾经他做了许多,比如中药渣堆肥,后来发现是可以不做的。还包括除草、施肥、浇水这些常规的操作,他都在观察,并思考:“哪些事是可以不做的?”
不浇水,果树的根系长得更深,不施肥不除草,草的根系与菌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带给树根更好的环境。共生关系更健康。
我们参观了菜地和果园,扒开菜地里覆盖的干草,看到底下白色的菌丝和根连在一起。戳戳泥土,松软而透气。
后来我们讨论时,大家观察和联想了很多,包括孩子,如果我们能够多观察,少干预,孩子不是更能做自己了吗?如果领导也多观察员工,发挥各人特长,企业不也是更欣欣向荣吗?
很多时候,我们着急要效率。快,马上,立刻!让我们静不下来,没办法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命令或包办,似乎更见成效。那长期呢?未来呢?会不会像大多数施了太多化肥的土地一般贫瘠?菌类被破坏,微生物和生物都受到影响或灭绝或转移,没有了可持续造血的活力。
退后一步,把它当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尊重,信任,观察没有干预时,它是如何动作的?顺势而为或无为。
三、伙伴为镜——冲突中的一餐饭
最后一天的午饭是自己做的,自己去地里摘菜,分组选定食材,定菜谱。小组合作完成。
我们组报了水蒸蛋,白萝卜鱼汤,红烧鱼。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和谐。特别是江薇,洗好菜后,对我说,如果需要帮助,就叫她。感觉很舒服。
很多伙伴看到别人的做法与自己不一样,表示费解:“西红柿鸡蛋怎么能这么炒?”“鱼怎么能这么剁?”“萝卜丝怎么能这么切?”
最后看到菜心没人炒时,我又想多加一个菜,便一根根地把菜心摘了,蓓过来帮忙,见我速度太慢很着急,一把抓起许多根,用力扭断。我看不下去,走开了。
烫生菜时,看到生菜完全没洗干净,烫完的水中都还有虫子。便大喊菜没洗干净,要一片一片洗。又有伙伴过来拿去重洗了。
后来想到我奶奶,曾经对洗菜的要求特别高,池塘里的水洗过几次后再用井水清。奶奶老了之后,视力听力下降,认知也下降了,绝对不会说任何食物没洗干净了。也许吃点没洗干净的菜也没什么。
我觉得团体活动中,伙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平时一个人时不会发现的种种问题。自己一个人时,平静,没有任何问题,当看到别人与自己的方式不同时,会有一些感受,或大或小,也会有很多的感悟。
四、真实与坦露——对食物的渴求和对其他生命的关心
最后的总结分享时,有伙伴讲看到每次围餐时,大家的进食方式,并没有慢慢地享用食物,似乎有些狼吞虎咽;有伙伴见到做饭的主人没有吃到食物,大家都吃光了;当协作者问有没有人留意到准备食物的人和善后清理的人时,大家都沉默了。
氛围变得有些压抑,我希望打破,发出不同声音,从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件事:美食当前,我没有办法抵制诱惑,小组分享时,也有伙伴提到自己很享受美食,也饿了,进食的过程很快乐。而我们笑谈自己是吃货时,是接纳自己爱吃这件事。当提到没有关心他人,只顾自己吃似乎又变成了一件羞耻的事,开始自我指责。无关于对错,只是我需要照顾自己,满足自己曾经匮乏的胃。不如接纳现状,不拧巴,接受当下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但如果把这些当成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观点,来自不同视角的声音,别人的看到,和我的看到不一样,感谢对方帮助我看到。也许会去思考这种模式是否合适?是否可以准备更多的食物?让更多人参与?更好的分工?也许以后我会反省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食物?是现在的身体需要,还是以前的身体需要?
也许,协作就是把大家的状况呈现出来,让参与者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多元,看见冲突,最后能收获什么,就看各人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