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胡思得院士:把一生献给核科技事业

川观新闻 2022-11-19


3月25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86岁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前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胡思得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他一生服务于我国核科技事业,一直从事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是中国特色核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为我国国防力量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名片


胡思得,男,1936年生,浙江宁波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他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十大杰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人物故事



3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受邀来到成都,出席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如果不是亲口透露,很难相信,眼前这位86岁白发苍苍的老人至今仍活跃在工作岗位上。


他身材并不高大,因为膝盖的伤痛,他拄着拐杖,走起路来略显艰难。但一开口,便能感知到其思维敏捷。他说话语调平稳有力,回答问题条分缕析、有血有肉,还不时反问、追问。


他的工龄和供职的中物院同龄。如今,已是他科学生涯的第64个年头。他是中国核科技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和亲历者。在这一个多甲子的征程中,他为中国核科技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次分配,他把一生献给核科技事业


胡思得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请一位老先生取的。先生说《论语》里写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得二字由此而来。


1958年,胡思得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和其他5个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


刚毕业的大学生,连二机部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整天的任务就是看报纸。直到从别人口中得知,钱三强先生是二机部的副部长,他才猜测,“钱先生是研究核物理的,大概二机部跟核物理有关吧”。


又过了几天后,他被分配到邓稼先的研究室,领到的任务就是看书。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学习,但过了好长时间,邓稼先依然只让大家看书,还是不知道来二机部到底要干什么。


在他们的再三追问下,邓稼先在请示领导后才透露,“我们这个室将来是搞核科技的”。


这样的一次密谈,在胡思得心中点起了火种。“国家把这么重大的任务给我们这群年轻人,我觉得责任重大,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好!”


他们在邓稼先的指导下,从最基本的三本书学起,探索原子弹原理。胡思得很快就担任了状态方程组副组长。他带领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开展“铀在高压下的状态方程”研究。


当时,因为高度保密的缘故,原子弹总体力学计算所需的铀的状态方程国外文献没有记载,国内尚无实验条件,他和同事们只能从其他的金属状态方程入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创新探索,建立了在很大的压力范围内能满足数值计算要求的铀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需要。


1962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接近完成,胡思得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联系实验小组组长。次年年底,他率领小组成员西上青海高原。在高寒荒凉的青海221厂,胡思得艰苦奋斗了四年。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他得以快速成长,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中物院副院长、院长。


北京、青海、四川、新疆都留下他义无反顾投身事业的足迹——参与多个型号的公差范围设计,成功保证了关键部位的正常动作;他还领导了多种近区物理测试项目的理论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多年科研征程,繁重艰辛,又硕果累累。


一封书信,他们拼力铸就国防基石


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的邓稼先故居内,至今展陈着一封书信。“老胡: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来文我看了,我觉得可以了……”


这是1986年3月28日,直肠癌晚期的邓稼先在北京301医院手写给他的亲笔信。


当时,我国某任务研究进入关键攻关阶段,许多重要成果即将取得,国际上禁核试的呼声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邓稼先和于敏冷静分析核大国很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倡议全面禁试,而正在技术爬坡的中国则面临“功亏一篑”的可能,于是他们向中央提交了相关建议书。这份建议书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封现在为人熟知的建议书,当时就由胡思得在两人之间奔走传送,同时他也参与了调研、讨论和建议书的整理。更重要的是,他后来的工作,就是在践行其中的安排。


1984年,胡思得担任中物院副院长,主要负责新装置的试验任务。他的使命,就是努力完成邓稼先和于敏建议书提出的安排。


从规划、计划、组织理论设计,到试验项目的确定直至量程安排,他都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心血。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斗。胡思得带领中物院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96年7月底出色地完成了全部计划。这些工作对增强我国国防力量有重大意义,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


巧合的是,1996年7月29日,那天是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日子。于敏、前任中物院院长胡仁宇、胡思得三人写了一篇文章纪念。


“实际上后面九院的工作,基本上按照他所提出来的东西,各方面都达到了。这10年,他心心念念的所有的任务,我们基本完成了,可以告慰他。”胡思得感慨。


1994年担任中物院院长后,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最急需的试验,同时又为中物院考虑新的目标和发展,将研究院带上了新方向。



一串号码,是他与四川难舍的情结



“510702,这是我身份证号码开头的6位数。”胡思得笑着说道。这串号码代表着老绵阳,也象征着他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1969年,二机部九院院部机关与部分研究所迁往绵阳梓潼。1971年,胡思得所在的研究所也搬来绵阳。


当时,研究所用的国产计算机怕受潮。到了潮湿的西南山区,运算频繁出错。他们只好搬回北京,但是户口留在了绵阳。


1984年,胡思得担任副院长后,长期驻留四川,在这里度过了多年。这期间,他只有出差到北京,才能见到家人。


也是在那时候,中物院开始从分散的山沟里,向绵阳科学城调整搬迁。“当时,四川省委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助我们在绵阳城区安顿好。对中物院职工提高工作效率、照顾家庭和子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胡思得说。


在四川,胡思得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团副团长,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积极为四川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在担任院长期间,他积极促进院地科技合作,对四川省核医学学科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胡思得感慨:“这主要是对我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体员工的鼓励和奖励。”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他引用彭桓武院士的对联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说,一个人好像一滴水。水如果在大海中,可以参与形成滔天巨浪;但如果这滴水离开了海洋,在沙滩上被太阳照射瞬间蒸发。在他心目中,这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他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集体精神,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处理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才能奋发有为。要创新有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事业奋斗的责任感。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四川日报全媒体迎来新成员 川观智库正式成立
·四川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省本级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是否挂出紧急代码?是否公布旅客名单?坠机事故相关问题回应→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吴明静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李强

制图 汪银 杨璐嘉

编辑 王诗侠

校对 牛霄

责编 曾东平

审核 赖永强


点个赞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