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这里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眉山三苏祠。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主会场活动在眉山市举行。现场发布了“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城市单元方案”及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两年前的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来到三苏祠,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一年半后,三苏研究院在成都揭牌,以三苏文化“一滴水”映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汇聚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人才,共同深挖三苏哲思。今年,从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成功,到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上线,再到三苏文化的海外出圈,四川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推进三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主会场活动在眉山市举行 图据眉山市文广旅局苏轼的一生很忙,忙于诗词歌赋,忙于游历四方,忙于与友人的把酒言欢,更忙于为民造福、忧国忧民。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而这样一位“多边形战士”长成的背后,自然离不开优良家风的熏陶。苏轼在《谢制科启》中曾提到:“某生于远方,性有愚直,幼承父兄之余训,教以修己而治人。虽为朝廷之直臣,常欲挺身而许国。”表明了家风对自己的影响。
千百年来,在父与子的角色交替中,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代代传习。正是这样严谨的家风,培养出了苏东坡这样“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杰出人物,也铸就了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传奇佳话。
三苏祠东坡盘陀坐像 摄影 / 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时光流转,如今的三苏祠不仅是苏轼的故居,更是干部群众拜谒的文化圣地。它孕育的三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24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三苏祠博物馆榜上有名。
而这一殊荣的背后,凝聚着三苏祠“守门人”无数的心血。2023年,三苏祠博物馆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修复能力,构建文物保护新体系,对馆藏文物和16处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深度调查,制定馆藏古籍保护修复等保护方案7个;完成文物摄影室、修复室建设,购置了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重新修订、完善综合管理、文物征集、藏品管理、安全消防等管理制度、应急预案30余个;完善文物征集机制;启动了馆藏文物定级评估,对馆藏古籍进行鉴定;对馆藏古籍、瓷器、书画进行修复。
近两年来,三苏祠已然跃升为研学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游客量实现了数倍的攀升。其中,学生群体尤为活跃。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更想贴近三苏,了解其中的内涵。
步入三苏祠,还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游客们驻足品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博物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研学的孩子们则轮番用三苏祠里的古井水洗脸洗手,以这种方式来与千年前的三苏父子进行“文思如泉”的互动。
推动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川一直在发力。目的就是让三苏文化走出历史、走出书斋、走出四川。
2024年6月8日,历时6年、联络29家研究机构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发布,让三苏文化“从书袋走向了口袋”,这是三苏文化迈向数字化时代的大事件。
2017年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后,苏轼被推选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随后,学术中心、文化传习基地、文艺精品等屡屡面世,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文化传承创新层出不穷。这里有可以“听”的三苏:“名人大讲堂”“东坡大家讲”等高质量讲座接连举办,莫砺锋、祝勇、赵冬梅、朱刚等大批知名学者来川,带来了他们对三苏文化的理解,他们也纷纷表示,身临其境让他们对三苏文化有了新的感悟。这里有可以“看”的三苏:高规格举办“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推出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集中展出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省内外30余家文博单位馆藏的苏轼相关珍贵文物274件。这里有可以“研读”的三苏:依托四川大学建设的四川省苏轼研究中心,陆续推出《三苏研究丛刊》《苏轼全集》《苏轼全传》等研究成果20余种。从学术研究到影视文学艺术演绎,从图书出版到文旅融合,“三苏”在文化活化利用上处处开花,激发着文化传承的创造力与思考,让文化景观为之生色。2023年12月15日,三苏研究院在成都正式揭牌,以三苏文化“一滴水”映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人才,传颂家风家训的馨香,研习学术思想的深邃,让古老巴蜀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光芒,编织起一幅关于三苏文化的绚丽图谱。“苏东坡”的舞台,是诗与戏的交融,是古与今的对话,光影之下,人们与东坡的灵魂相遇。话剧《苏东坡》《苏母》,川剧《梦回东坡》,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等,在光影里汩汩而流,润泽了观众的心田。这是三苏文化那颗赤子之心的回响,以诗、以乐、以舞,让豁达精神跨越时空,让心灵有了归宿。2023年,话剧《苏东坡》上海场谢幕 图据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三苏文化出版工程”则从文献集成、学术研究、普及推广等五个方面建设新时代三苏文化出版高地。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有三苏 三苏家风家教》、四川文艺出版社《偶见一张闲故纸:书画真迹与古籍善本中的苏东坡》等3种图书输出蒙古文、西班牙文等外文版权;以巴蜀书社《东坡集版本汇编》《域外刊写东坡文献》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全面出口海外。借由墨香氤氲的页面,出版物成为一扇窗,让人们在字里行间共享情感的共鸣。此外,“东坡醉月地”文化旅游区的打造,东坡水街、竹里巷子的出炉,让千载诗书城有了具象;从“三苏文化国际论坛”到“东坡诗词朗诵大赛”,从“三苏文创产品设计”到“东坡美食文化节”,一系列活动如火如荼,不仅让三苏文化走出书斋,融入现代生活,更让人们在多元体验中,亲近三苏、感悟三苏、品读三苏。三苏祠景区提档升级、三苏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少年苏东坡传奇》IP应用转化等六大文旅工程,让三苏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历史,在平仄间吟唱悦动的诗篇。人们透过三苏,看见四川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和不屈,看到四川历史文化的静水深流。1947年林语堂在美国纽约出版了《心旷神怡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全英文写作,让苏东坡在英美出圈。后来这本书被反向翻译成中文《苏东坡传》,脍炙人口,畅销至今。2000年,法国《世界报》面向全球评选出12位1001年—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今年3月,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等著名剧场进行巡演。苏东坡在海外出圈,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三苏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正在迎头赶上。《三苏文选》《三苏诗词选》等书籍的蒙古文、西班牙文版权,在202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天府书展期间成功签约,《东坡集版本汇编》等学术类图书也出口海外。想要更大地扩展“三苏朋友圈”,让更多海内外的知己“千里共婵娟”,仍任重而道远。三苏文化出海,需要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要将作者的思想和文采“信达雅”地传递出去,译者必须是既懂目标语言,又懂传统文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让三苏文化的传播更加顺畅。不光是要接住东坡的“自来水”,也要重视三苏文化的整体传播。三苏不仅是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成就,还包括三苏家教家风、家国情怀、治国理政思维理念等精神内核,让更多人在细无声处,感受中华文化的代代传承。以适应当下的形式进行传播,不要“圈地自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勇于破圈,不能让三苏的美誉仅局限于汉学家、学者之间,要走向普通大众,要让三苏在海外,像大仲马父子在中国普通人中一样耳熟能详。三苏的哪首诗词你印象最为深刻?你去三苏祠打过卡吗?评论区聊一聊~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撰文 马晓玉 闫雯雯 边钰 车家竹
来源 天府新视界
编辑 梁庆
校对 袁玥
责编 曾东平
审核 赖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