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四大名著,为啥“黛玉”不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近段时间,一部依托于《红楼梦》改编而成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被“骂”上热搜。经典改编一直众口难调,有人夸有人骂并不稀奇,但接近五成的观众为该片打出了“一星”差评,连“三星”评价都少之又少,豆瓣开分4.0,口碑和风评罕见地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实属少见。
截至发稿前,《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豆瓣评分已降至3.5 网络截图
面对不符合心意的改编,谩骂是不可取的。但在一片骂声的背后,我们应该厘清的是当下时代对文学经典改编提出的新要求。若是主创罔顾评价,自娱自乐,难免“一黛不如一黛”;若是观众动辄破口大骂,自带偏见,今后也将无人再做改编,经典也将在故纸堆中失去活力。
那么,经典改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如何平衡原著核心思想和时代创新,是个难题。
经典改编,问题不少。
改编,不是新编乱编,更不是魔改爆改。近年来一些影视团队一味追求创新,将经典作品胡编乱造,情节打乱重新编排还借口说是“改编需要”,但部分改编作品连基本人物性格、核心思想也一并颠倒,可谓大型OOC现场(OOC:网络用语,意指人物性格严重脱离原著)。改编自《三国演义》的电影《真·三国无双》便是一例。
一众大咖及流量小生加盟,也挽救不了这部三国电影的“翻车”:4.3万人给该片打出3.9分。原因几何?虽有戏说成分,但曹操、刘备、关羽等角色早已深入人心,可该片中却被完全颠覆,加上大量特效场面穿插在剧情中,对三国的解读显得过于儿戏。
电影《真·三国无双》评分仅为3.9 网络截图
过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取向也是经典改编最易被诟病的地方。由于经典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受到的关注度高,尤其是大团队制作,更容易吸引眼球。在类似林黛玉、贾宝玉等经典人物的选择上,若被市场裹挟,向流量低头,“选角”变“选秀”,容易遭遇批评。
最典型的是2010年《红楼梦》剧版高调的“选角”活动。一时间赚足眼球,铺天盖地的宣传将观众的期待值拉满,播出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选角”之风却被不少团队跟风效仿,这究竟是为艺术献身还是对金钱献媚?更有甚者,攫取文学中部分情节擦边打网,为了博眼球放弃底线。如《水浒》中潘金莲等女性形象,被一些低俗团队影视化后不堪入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对于经典的解读,从名著中挖掘商机无可厚非,但过度进行商业炒作,消耗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资源,舍本逐末,最终也将被反噬。
本期话题
·白露过后,四川还要热多久?转折就在→
·做最“不务正业”梦的,岂止悟空?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