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三问,你怎么作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我是中国人!”这是一切爱国的前提,无论何时,都会怦然心动。上下五千年,那份激荡在基因中的文化自信,能击破历史虚无的谎言;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传承,能抵挡漫长岁月的风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这份情怀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你爱中国吗?问题抛出,坚定的回答里,是以身救国,勇解“道路之问”的担当。
谁的青春不迷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轮番登场,当时之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之下。那一代青年的迷茫太沉重了。但热血青年不会陷于迷茫,他们求知、探索、实践,在那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之路。1919年,舍弃日本学业回国传递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李大钊和四川青年王光祈等人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也是在那一年的五月四日,中国青年彻底觉醒,决然接下历史的接力棒。
那是舍弃小我,作答“立国之问”的坚决。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践踏华夏山河,在那同胞流离失所、血染中华大地的国难时刻,有那么一群青年,想的不是逃离,而是留下,甚至“逆行”。有人舍弃国外的安稳和前程,毅然回国投身教育。如1938年,果断回国任教的钱钟书;1941年,被称为“世上第一位公开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与夫人艰难回国,甚至不忘带回珍贵资料……还有一批学生,投笔从戎,“逆行”赴役。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川大学先后参加青年军和远征军的共133人,华西协合大学共47人。而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也有超过13名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投笔从戎,参加抗日。
那是日复一日,镌刻“强国之问”的奉献。在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两弹城”,有一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几十年默默奉献。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9天的邓稼先,放弃深造机会、冲破重重险阻,回国后却隐姓埋名长达28年,其中14年在绵阳度过;同样是这一年,25岁的朱光亚也做了相同的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明明有光明的前途和荣华富贵,他们却选择告别亲人,埋头苦干,这种爱,如此深沉。
“我爱中国!”我们看见,中华青年的这种爱,不是口舌之快,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求知中凝聚智慧力量,在选择中彰显忠诚担当,在践行中兑现无悔诺言。
因为一代代青年的大爱选择,才有了千家万户的人间烟火、盛世坦途。
你愿意中国好吗?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肩扛使命,当自强不息。
将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的事业中去。近5年来,四川西部计划地方项目的规模由400人增长到3000余人。目前,全省共有64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们,则用科技解决民之所需、国之所盼——长期战斗在肺癌、肺部感染性疾病防治一线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成弟,致力于高性能量子密钥分发研究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徐兵杰……青年,成为前沿研究的主力军、勇担各项事业的先锋者。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以初心映照红心,以责任回应情怀,以使命践行奋斗,时代叩问,青春作答。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爱国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感,但爱国是具体的,是博学慎思后的求索,是危难当头时的无畏,是文脉的传递,是对千家万户每个具体人的爱。青春以此作答,这份爱,才如此清澈,如此有力,如此浪漫。
本期话题
这“爱国三问”,你如何作答?今天,一人一句表白祖国吧!
· 成都官宣入秋!史上最长夏天结束,有地方竟然飘雪花了?
· 棱镜丨当宠物被带入客舱,“人宠双向友好型社会”更近了吗?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