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亢,这些药物的特性你都知道吗?
作者:张崇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师、执业医师
关于甲亢治疗药物,你了解的全面吗?
一、抗甲状腺药物(ATD)
ATD治疗Graves病的缓解率为30%~70%,平均50%。主要适用于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的患者。以下人群宜采用ATD治疗:①年龄≤20岁;②年老体弱患者;③妊娠期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常用的ATD有丙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TSH、TT4、TT3、FT4、FT3水平。由于TSH的变化滞后于甲状腺激素水平4~6周,一般应以TT4、TT3、FT4、FT3水平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停药时甲状腺明显缩小、TSAb阴性(多数检测机构无法直接测TSAb,通常以TRAb代替)者复发率低,复发多发生在停药后3~6个月内。
①MMI的副作用为剂量依赖性,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几率约为0.3%~0.6%。通常情况下,白细胞<4×109而中性粒细胞>1.5×109时,不需要停药,减量即可。但当发现粒细胞<1.5×109时,必须停药。
②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本药的分子结构中还有巯基,其抗原决定簇与胰岛素有一定的类似性。通常情况下,血液循环的部分胰岛素与胰岛素抗体结合,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胰岛素—抗体复合物突然解离,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造成患者发生低血糖。
③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味觉异常,在停药后数周内可以恢复;除此,还有胆汁淤积性黄疸和中毒性肝炎、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性反应,但发生率都非常低。
①PTU的副作用为非剂量依赖性,严重的副作用主要为中毒性肝病,发生几率约为0.1%~0.2%,多在用药3周后发生,表现为变态反应性肝炎,转氨酶显著升高,病死率高达25%~30%。通常情况下,PTU也可以引起20%~30%的患者转氨酶升高,幅度约为正常值的1.1~1.6倍,不易与中毒性肝病相区别,应特别注意。
②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几率与MMI相似。当发现粒细胞<1.5×109时,必须停药。当出现粒细胞缺乏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骨髓恢复,糖皮质激素也可以使用。
③血管炎,比较罕见,多年于中年女性,表现为急性肾功能异常、关节炎、皮肤溃疡、血管炎性皮疹、鼻窦炎、咯血。血清学检查符合药物性狼疮,检查可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ANCA阳性并不都是血管炎的表现,因为PTU可诱导33%的Graves患者ANCA阳性,正常人群及未用PTU治疗的患者ANCA阳性率仅为4%~5%。
④其他极罕见的副作用有味嗅觉混乱、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肺泡出血等。
二、特殊情况下ATD的使用
由于PTU可抑制外周组织T4向T3转化,对于需要快速控制甲状腺毒性的患者应优先使用,如甲亢危象、甲亢性心脏病。
对于妊娠期甲亢患者,由于PTU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通过胎盘的量仅为MMI的1/4,而且MMI在动物实验中已观察到有致畸作用,因此,应优选PTU。妊娠期甲亢应以最小有效剂量使血清FT4达正常值上限,尽最大可能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PTU的起始剂量为50~100mg,每日3次口服。MMI 起始剂量为10~20mg,每日1次。监测甲状腺功能,治疗初期每2~4周1次,以后延长到4~6周1次,根据血清FT4水平及时减量。
需要指出的是,FT4恢复正常后数周TSH仍可处于抑制状态,因此TSH不能作为治疗时的监测指标。
三、其他甲亢用药
碘剂。小剂量的碘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大剂量的碘则抑制甲状腺激素从甲状腺释放,这是机体自我保护现象。临床上主要用于甲状腺危象和甲状腺术前准备。此外,甲亢性心脏病患者需要快速控制甲状腺毒症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临床所用最大剂量约为6mg/天,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剂量,过大易导致碘化物粘液水肿。威廉姆斯内分泌学推荐的剂量为饱和碘化钾溶液(SSKI)3滴,3次/日。
锂盐。常用药物为碳酸锂,可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不干扰对放射性碘的摄取。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常用剂量为300~500mg Q8H,主要用于ATD和碘剂均有使用禁忌而又需要临时控制甲状腺毒症的患者。需要指出的是,锂盐的毒性较大,仅适用于短期治疗。
糖皮质激素。常用为为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且可以抑制外周组织T4向T3转化。常用剂量为2mg Q6H。 本品可与ATD、SSKI联合使用于严重的甲状腺毒症患者,可以使血清甲状腺素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临床主要用于甲状腺危象的抢救。
β受体阻滞剂。甲状腺素激素可以增加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敏感性,加强肾上腺素的效应,这也是甲亢患者易于出现心慌、手抖等心血管反应的机制。普萘洛尔一方面可阻断β受体,抑制甲状腺激素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抑制外周组织T4向T3转化。常用剂量为20~80mg/天,分3~4次服用。哮喘和慢阻肺患者、妊娠甲亢患者、心脏传导阻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内科学杂志,2007,46(10):876-882
[2] 廖二元主编,内分泌代谢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3] 克荣勃等主编,向红丁主译,威廉姆斯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1版
[4]相关药物说明书(略)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