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专家共识推荐一览!

缺血半暗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关键,其评估与治疗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领导,脑血管病学组(专委会)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撰写形成首版《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缺血半暗带的临床预测与影响因素


①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急性期, 神经功能缺失较轻, 但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或神经功能缺失较重但影像学梗死灶较小, 预示缺血半暗带可能存在,应加强临床识别(III 级推荐,C 级证据)。


②缺血持续时间、脑侧支循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伴发疾病和卒中并发症等因素影响缺血半暗带的动态改变,应引起重视并积极干预(II 级推荐,C 级证据)。



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影像学评估


①对于发病4.5 h 内拟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应尽快行CT 平扫排除出血, 不推荐行多模影像学检查评估缺血半暗带而延误静脉溶栓时间(I 级推荐,A 级证据)。


②对于发病时间不明或距最后正常时间大于4.5 h 的患者,可考虑使用MRI 检查,以FLAIR/DWI“不匹配”来评估缺血半暗带,筛选静脉溶栓可能获益的患者(II 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对于发病6 h 内拟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患者,应进行CTA 或MRA 检查明确血管情况(I 级推荐,A 级证据);根据临床症状、CT 平扫和CTA(或MRI 和MRA) 结果, 当NIHSS≥6分而ASPECTS≥6 分时,或NIHSS≥8分而DWI 高信号体积≤25 mL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不必进一步进行灌注成像等其他影像学评估缺血半暗带(I 级推荐,B 级证据)。


④对于发病时间在6~16 h 的患者, 应采用CT 模式中CBF/CBV“不匹配”定性评价缺血半暗带;或参照DAWN 或DEFUSE-3 研究标准:以Tmax>6 s 和rCBF<30%定量评价缺血半暗带,以低灌注体积/梗死核心>1.8, 且梗死核心≤70mL、缺血半暗带体积≥15 mL 筛选适合取栓的患者(I 级推荐,A 级证据)。


⑤对于发病时间在16~24 h 或发病时间不明的患者, 应采用CT 模式中CBF/CBV “不匹配”定性评价缺血半暗带,可参照DAWN 研究标准筛选适合取栓的患者(Ⅱ级推荐,B 级证据)。


⑥人工智能辅助分析软件有助于快速、全自动定量评估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Ⅱ级推荐,B 级证据)。


⑦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判定缺血半暗带的转归(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缺血半暗带的治疗


①对于发病时间在4.5 h 内的急性脑梗死,推荐静脉溶栓或必要时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I 级推荐,A 级证据);发病时间超过4.5 h 或发病时间不明者,经多模式影像评估存在“不匹配”,可行静脉溶栓治疗(II 级推荐,B 级证据)。


②对于发病6 h 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 若有适应症且无手术禁忌应尽快行血管内取栓治疗(I 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发病超过6 h[6~16 h(I 级推荐,A 级证据)、16~24 h(II级推荐,B 级证据)]或发病时间不明(II 级推荐,B级证据)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严格临床及影像评估存在缺血半暗带者,可行血管内取栓治疗。


③对超过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时间窗或无条件行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 可早期个体化使用尤瑞克林或丁苯酞等药物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以挽救缺血半暗带(II 级推荐,B 级证据)。


④合理管理血压、适时行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I 级推荐,A 级证据)。


⑤积极控制高血糖和高体温等有害因素以及脑梗死急性期各种并发症, 有利于保护缺血半暗带(II 级推荐,B 级证据)。


⑥ 神经保护剂对缺血半暗带的作用尚不明确。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多靶点阻断脑缺血级联反应, 对缺血半暗带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索(II 级推荐,B 级证据)。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1.47(6):324-335.


>>>戳下方小程序,直接搜索对应指南即可阅读PDF版全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

❤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发布!❤  临床遇到无症状脑梗死,这份共识值得一看!❤  缩短脑梗死院内延误,完善构建急诊溶栓绿色通道!❤  共识易览:脑梗死急性期如何康复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血压管理,这份指南请收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临床指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