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在雾中,填报志愿的不稳定三角
Camille Pissarro,Sunset with Fog
填志愿时,除了予取予求的学霸,大多数高考生可能陷入不稳定三角困境:城市、学校、专业,总有一个不满意。
解决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接受这个不满意。这么说有点像耍无赖,但事实就是如此,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分数不够多,必须接受一点遗憾。
我还记得四年前,陪一个孩子填志愿,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们商量的结果是,索性学一个目前看起来最没用,但其实一辈子可用的技能,学一门外语吧。
她父亲疑惑且不安:学外语以后怎么找工作?说实话,我也不是神,无法保证她将来有工作,但我知道,大学的专业与工作并无直接联系,本科不过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这四年把自己变成一个靠谱的学习机器,给你一个新课题,能够找出知识的谱系,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将它吃透,此后的一辈子,见招拆招而已。
能力弱的人,考虑问题只有一个点,看不到点之后的系统,无法形成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是被动的。人在早期,都是如此。大学教育完成得好,你就变成一个主动的人,面对一个问题,不是单纯地应付它,而是看到了其后的一步两步三步,举一反三,在未来出现微弱信号时,能够将之捕捉,比别人稍快一点,这就足够了。
那孩子后来选了日语专业。她爷爷还很不满:怎么去学小日本的语言?大家哈哈大笑。
果然世事难料。未来的工作,总是不知道在哪里。现在她成了我公司的员工,我也不知道这四年里自己会开公司,甚至还真需要一个通日文的员工。如果她只会日文,其他素质不具备,可能也不会招她。但正因为素质具备,日文就是加分项。我的意思是说,当你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之后,一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冷门专业,在将来的工作中,反而可能成为加分项。本科的专业并不会捆死一个人,也不应该被其捆死。所以,当你因为分数,不得不选一个自己不那么爱的专业时,没什么可伤感的,更不要害怕,把它学好,你不爱的专业都能学好,将来工作之后面对新技能、新学问,你就更容易掌握。
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太喜欢确定性,可能就没有未来。
记得前不久,一位在北京打拼的读者留言,他还在环京买了房子,算是开始扎根了,但父母一直要他回小县城考个事业编,因为每个月固定3000多的收入,人生有保障。他之所以会问,就是有点动摇。
在北京见过世面的人,当然知道3000多的月薪,什么也保障不了。但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让人羡慕确定的生活,即使这确定是相对贫穷,是更少机会。在这个极端的例子里,可笑性一目了然,但放在填报大学志愿上,很多人同样对不确定性恐惧过度,其实没必要,这四年充实度过,为你提供工作机会的公司说不定刚成立。
上文:太快的进步不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