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汇游徐家汇丨西方学者探究东方魅力的全过程,就“凝固”在藏书楼

汇游徐家汇 徐汇文旅 2019-09-21

上周六(7月28日),每月一期的汇游徐家汇活动在徐家汇藏书楼如期举行,虽然当天酷暑闷热,但市民游客们仍热情高涨如约而至,兴致勃勃地聆听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带来的《汉学研究与徐家汇》讲座。

>>打开见证历史的“时光宝盒”,欣赏中西文化碰撞结晶

>>这座欧式建筑,外廊显风格,内蕴成经典

>>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藏书楼里乾坤锦绣雅集

>> 这本三百年前的绘本,第一次向西方科普中医知识

>>曾经,上海的外文报刊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两件浮雕精品,艺术再现中西文化交流先行者曲折人生

>>藏书楼里学问多,图书分类讲究深

>> 汉外词典,沟通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藏书楼阅览室内图书

名闻遐迩的徐家汇藏书楼,是海派文化开端与起源的典藏之所,更是当年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的一个必达之地。徐锦华围绕徐家汇藏书楼与欧美汉学研究史展开漫谈……


汉学是什么?


早期汉学丨商人与冒险家的零碎传闻拼凑


汉学,在英文中有一个专有名词Sinology,该词来源于古拉丁语Sinae,含义为丝绸、丝织品。

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人克泰夏斯(Ctesias)笔下的中国人是这样的:身高两米,皮厚如河马,刀剑不入,待人谦和,擅做买卖。其中既有真实可信的成分(待人谦和,擅做买卖),也存在虚构部分(身高两米,皮厚如河马,刀剑不入),这是因为对中国缺乏系统的了解与研究。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期间,由于整个路程完全走下来要3年左右,历经4至5次的分段贸易活动,信息传播的途中出便现了"变形走样"、不对称的情况。

饰有阿拉伯文的青花瓷器

在中西方贸易往来的过程中,青花瓷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瓷器便也“入乡随俗”,出现了饰有阿拉伯文的青花瓷器。

纹饰定制图

随着贸易发展,欧洲贵族不再满足于批量生产的瓷器,便让商人携带设计好的器形纹饰图纸,前往中国景德镇进行高级定制。

带有西方器形风格及纹饰的器皿

这些带有欧洲贵族纹饰的改造瓷器抵达定制者手中后备受青睐,不少成为了传家宝一代代流传着。


传教士汉学丨汉学研究的开端



1440-1450年,古腾堡在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

1498年,达伽马获悉从非洲东岸前往印度的航线(伊斯兰商人)

1579年,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进入广东长期居住

1582年,利玛窦(Matteo Ricci)进入中国,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活动,结识徐光启

1599年,《利玛窦书信集》出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流通的速率大大提高,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将丝绸之路缩短到18个月,东西交通更加便利,拉近了交流的间隔,也促使了更多西方传教士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华传播西方知识,并对中国展开了近距离观察。

从左至右分别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利玛窦、汤若望与南怀仁这三位耶稣会士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期间,穿着中式的衣冠,学习汉字,熟悉中国文化,在中国境内开展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活动。

徐光启写给葡萄牙国王的信件,由耶稣会士翻译成葡萄牙文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结识,开启了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门,最终在数学、天文、农业、军事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末爱国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当时西方人所绘想象中的中国

西学东渐的学者们在此期间,写出了大量介绍中国的著述,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地理和历史等各个方面。

卜弥格(Michal Boym,1612-1659)

1612年,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

1639年,加入耶稣会。

1643年,启程前往中国。

1645年,抵达东亚(越南、澳门)。

1647年,抵达海南岛。

1648年,抵达西安。

1650年,被南明永历朝廷委派为使节,出使罗马求援。

1652年,返回欧洲。

1655年,教皇事实上拒绝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求援。

1658年,返回中国,未能入境。

1659年,于中越边境去世。

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成果系统地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是卜弥格。他在两个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 他和中国历史密切相关,是研究南明王朝的主要三个传教士之一。

● 他对欧洲史的意义重大,是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的连接点。

卜弥格的主要贡献为:

● 他对《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的研究,与发表者金尼阁相比,是更为严肃的学术著作,整个碑文的中文汉字注音文本,使得欧洲第一次获得如此大量的中国文字。

● 《中国植物志》,堪称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博物学著作。

● 《中医概说》(《医钥》)一书,最早系统翻译和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详解了望闻问切的中医诊脉技术。

《中医概说》(《医钥》)


学院汉学丨汉学研究走上轨道


从卜弥格到雷慕沙,欧洲早期汉学完成了它从传教士汉学到专业汉学的转变。法国专业汉学家雷慕沙,正是通过阅读卜弥格的汉学著作,激发了他对中医研究的热情。他的博士论文《论中国人的舌苔诊病》,就是直接参考了卜弥格的中医著作《舌诊》。

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

1811年,发表论文《论述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论文》。

1813年,发表博士论文《 论中国人的舌苔诊病 》。

1814年,担任了法兰西学院主持“汉文与鞑靼文、满文语言文学讲座” 的教授——标志着汉学研究在法国进入正式的学术体系。

雷慕沙对中医的研究使得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教授,并于1814年在法国法兰西学院主持了第一个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汉文与鞑靼文、满文语言文学讲座”。此时, 汉学研究才具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这对于整个欧洲汉学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图中右上角为:雷慕沙博士论文《 论中国人的舌苔诊病 》

高迪爱(Henri Cordier,1849-1925)

1860年代来华,初在银行任职,后在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任职。

法国人高迪爱,其所著的《中国书目》收录了1877年之前欧洲出现的关于中国的书目信息,出版之后就很快成为汉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从汉学到中国研究丨当代的新课题


1927年,费正清进入哈佛学习时,学校还没有开设系统研究现代东亚的课程。1929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求学,其专业方向为东亚研究。在牛津大学的两年研究收获甚丰,他把现代中国作为研究主题,以中美外交和机构史为新视点,他的博士论文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突破了传统汉学的局限,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1939年起,他与赖肖尔一起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开启了西方高校对中国文化历史研究的道路。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

1946年8月,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区域研究(中国)项目的第一任主持人。

195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创建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且亲自出任主任,直至1973年。

1977年3月,为哈佛大学作最后一次讲课而后退休,他从教职退休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浮雕作品被人群包围

讲座结束后,徐锦华带领参与者们来到了藏书楼二楼的图书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在19世纪中叶,由创办土山湾绘画馆、雕刻室的建筑设计师、雕刻艺术家范廷佐,为耶稣会总院制作的两件浮雕作品:木雕耶稣会诸圣图及石膏圣依纳爵皈依像,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两件馆藏之宝。

大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翻阅《卫匡国神父的中国新图志》地图集


藏书楼的主体部分(大书房)由于藏书众多,且大部分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上海图书馆目前正在对馆内图书进行清点和整理,加强古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故暂不对外开放。

不过,图书爱好者们仍可以在徐汇藏书楼二楼阅览室里,借阅部分藏书,另外也能通过电脑查阅珍贵古籍电子版噢!

藏书楼具体借阅须知请看这里↓↓↓


徐家汇藏书楼

开放区域:一楼门厅及展厅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6:30

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


□ 编辑丨木南

□ 信息来源丨徐家汇源景区


点击关键词查阅相关推送

盖司康公寓丨进口博览会100天倒计时

暑期出境游安全指南衡山西饼屋经典美味

徐汇消暑美食徐汇游泳场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