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 任何靠“抢夺生源”而取得“高考(中考)辉煌”的都是耍流氓!

2017-04-18 李镇西 镇西茶馆

 

题目套用的是一句流行语。“耍流氓”三个字当然有些夸张,但也绝非没有道理。因为现在的确有几近于“耍流氓”的教育。


曾经听一位公办初中的校长谈办学经验,他说:“要办好一所学校,除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学校硬件之外,关键的还要有一流的生源!”我一听就乐了,心想:只要有了“关键的”,前面的统统可以不要!


虽然相当一部分校长都把抢夺“优质生源”放在办学措施的极其重要的位置,但这么公开作为“经验”来讲的校长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听到校长们讲的都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而且还签订“坚决杜绝招收择校生”的“承诺书”。所以,这位校长这么不加掩饰地把“一流的生源”当做“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条件,还是有几分“可爱”的,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至少不装逼”。只是——如果我们单单停留在“不装逼”的地步,那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太畸形、太可悲了。


我一直想不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有什么理由去选择甚至抢夺“优生”?如果有人要质疑我这个质问,我不想多费口舌与之争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可见抢夺“优生”尽管违背良知,但这首先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没有讨论的余地,更没有争论的空间。


可现在各种变相的幼升小、小升初的生源大战依然血肉横飞。“技巧”五花八门,“策略”层出不穷。有的初中甚至可以直接将五年级的“优生”提前弄到本校“衔接性”就读。还有教育局明确规定,统一调研考试成绩前多少名多少名的孩子均送到某名校就读,以此“保证”其“教学质量”!这些做法往往都打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号,冠冕堂皇地进行。还有一些更为上不得台面的抢占“优生”的下作手段,我这里都不好意思说。


如此垄断“优生”,三年后的中考自然“辉煌”。你好意思说是你的教育成果?但人家就有那么好的心理素质,当然会说如此成绩的取得是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内涵发展”分不开,丝毫不谈几年前极不光彩的“招生策略”。义务教育阶段如此行径,任何“素质教育”的遮羞布都无法掩盖其“应试教育”的龌龊!如此不要脸,和“耍流氓”有多大区别?


当然,就算是严格按片区招生,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原因,市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其生源也不会相同,这是自然形成的差别,是正常的。学校在各自的生源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值得肯定。市中心学校的中考成绩比城郊结合部学校要优秀一些,这也是很正常的,和我抨击的“耍流氓”不是一回事。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估考核合格学校时,应该考虑其区域生源因素,不可“一刀切”地唯分数论。这方面,许多地区的教育局正是这样科学评价的。


其他的我不敢说,至少我所在的武侯区,教育局对各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就基本上做到了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予以科学评价。比如,我曾经担任校长的武侯实验中学,88%以上的学生来自当地失地农民的家庭,还有少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要和市区学校纯粹比应试分数,我们的孩子肯定敌不过科分院学者、高校教授等高知家庭的子弟,但武侯实验中学连续多年依然获得教育质量一等奖(包括去年我没当校长之后),这里的“一等奖”就包括了升学成绩在内的各种综合教育教学质量指标。我希望全国各地这样科学评价学校质量的教育行政部门越多越好。


上面,我说的是初中。那么,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招生,是不是就可以去抢占“优生”呢?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从法规上讲,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是允许择优招生的,就像大学招生一样。但应该在规则的范围内择优,而不可为了抢生源而践踏规则不择手段。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这样,违规跨地区招生、公办学校“民办化”招生、用重金购买“优生”、办“超级中学”以“垄断优质生源”进而不惜违规办学以开疆拓土将这种做法蔓延到全国各地……凡此种种,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败坏了教育声誉。在一些地方,两所或几所实力相当的“重点名校”为了抢夺生源,校长不惜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真是斯文扫地!


为了所谓的“高考辉煌”,一些学校不但用重金“收购”中考状元以及名列前茅者,而且承诺:三年后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再奖励几十万。如此靠钱买来的“高考辉煌”,你好意思说是你的“教育成果”?还是那句话,人家的“心理素质好极了”,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


为了抢生源,有的高中校长简直到了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地步。有一年某市中考成绩公布后,“中考状元”家一下涌进了好几个重点高中的校长!这些校长围着学生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他能够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就读高中。家长不甚其烦,只好躲避。但校长们竟然围追堵截,甚至蹲守在其家门。最后这位父亲火了:“你们还要不要我正常生活了?再这样,我就报警了!”看,教育沦落至此,真不知是谁的耻辱!


还有一种很奇葩的“耍流氓”,也让人大开眼界。十多年前,某校高三毕业生中一下考上了十多个清华北大,轰动一时,媒体争相报道“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后来该校一位高三班主任私下给我说,这批学生四年前——注意是“四年前”而不是“三年前”——就是以“非常规手段”(这个概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招收来的,去年高考他们的分数就已远远超过了一本线,但离清华北大的录取线还差那么一点点,于是学校动员他们再读一年,冲刺清华北大。这一年当然有丰厚的物质待遇,而且考上清华北大更有一笔巨额奖金。本来这些孩子就很聪明、很拔尖了,这么“一回炉”自然会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一鸣惊人”。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该校领导的“战略眼光”是何等的“英明”!


可如此“战略”,只会让我感到恶心,我觉得这就叫“耍流氓”!而当今中国,如此“耍流氓”的学校决不止一所两所,这是当地政府默认甚至纵容的结果,或者干脆说,一起“耍流氓”!


以上,我说的都是公办学校,而对于靠市场生存的私立学校来说,情况有所特殊。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也就是说,即使是小学和初中,择优招生也是允许的。但是,尽管如此,民办学校的招生也不能乱来,必须有相应的源于法律法规的规范,使之有序进行。


全国各地血腥的生源大战,已经和教育没有关系了,只关乎赤裸裸的利益,有的地方有关“名校”之间为了这“利益”而互相攻击诋毁,也到了丑态百出、丝毫不顾师道尊严的地步了。而这“利益”和大多数普通学校不抢或无法抢“优生”的老师无关——他们每天面对着“名校”不要的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到最后,可能还“颗粒无收”。他们的付出不比那些“名校”的老师少,他们的教育智慧也未必就不丰富,只是仅仅因为生源的原因,他们没有“再创新高”的“高考(中考)辉煌”——连这样的机会和可能都没有,因而也就与各种“质量奖”无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不能亏待了这些教育的老实人,否则,真如当年武松所叹:“凉了兄弟们的心!”

 

               2017年4月17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