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你和我一起创作——《教育的100种可能》后记

李镇西1 镇西茶馆 2024-01-09

这本书是2020年1月26日开始写的。那天是我因疫情而宅家的第一天。到今天,刚好三个月,我的书稿完成了。其实,真正写作的时间最多一个月,而大量的时间是在查阅我保存了几十年的我和学生各种“文物”和实地考察采访。

不管怎么说,这套《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我抗疫期间最大的收获。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书也不是我独自写成的,而是我和本书中每一位主人共同创作的。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而且在那三年或六年共同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的精神相互照亮,共同编织着生命的故事。这次在将这些故事回忆和记录的过程中,每一位主人公都帮我提供素材,帮我修改和校对。

本书的写作,我遵循三条原则:

第一,一定要征得写作对象的同意。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面有性格的原因,有工作性质的原因, 也有谦虚的原因。所以,虽然我觉得有的学生“非常值得一写”,但因为他不愿意,我只好尊重。所以凡是进入本书的学生,都是自愿实名“曝光”的。

第二,一定要绝对的真实。我不是在写小说或编剧本,而是在忠实记录学生的一段真实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历程,所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好在我一直有写日记和教育故事的习惯,再加上保存着历届学生的作文、书信等资料,这为我写这些故事提供了原始素材,而且让我的写作尽可能还原历史。我文中所引用的每一封书信,都直接来自我珍藏的原件。对于现在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条件允许,我都要实地考察,去学生的单位实地体验和采访。包括一些细节,我甚至做了繁琐的考证。比如一些没有日期的信是哪年哪月写的,我都要反复研究。

第三,一定要绝对尊重学生的隐私。写什么?不写什么?该写到什么程度?我都和当事学生商量,绝对听学生的。比如,我曾经翻出张劲松1987年给我写的一篇《自述》和一封信,呈现了当时17岁的他真实的精神世界,但我担心,公开发表会不会涉及他的隐私或有损他的形象?已经是大学教授的张劲松说:“没问题,可以全文呈现。”又比如,我曾希望写出赵刚现在的工作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不愿意多说,望我理解。我当然理解,并绝对尊重。本书每一篇文章的“终审权”都是该篇的主人公。只有每一位主人公认可,文章才算完稿。

我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李永梅副社长和漓江出版社的文龙玉老师。本书最早是华东师大出版社打算出版的,但因为某种非利益的特殊原因,我给了漓江出版社。李永梅副社长表现出的大度和理解,让我感动而又歉疚。文龙玉老师为本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样让我肃然起敬!

对了,我还要感谢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的关注者(俗称“粉丝”)。本书的一篇篇样章,最早是在我的镇西茶馆推出的。一个个“过去的故事”赢得无数点赞,让我有了写下去的信心。还有许多朋友(包括我的校对志愿者团队),很细心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错误。正是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这本书才得以完成。

当然,我还得感谢我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虽然也许我们不曾谋面,但你们的理解,你们的共鸣,你们的微笑,你们的泪水……也是我前行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读者都参与了我的创作。

支持我、帮助我的人太多,唯有继续不懈努力,或可报答师长、感恩朋友于万一。

    2020年4月26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