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西茶馆

其他

钱满素:美国人有枪,其底层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

美国在19世纪末已经建成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最有可能进入社会主义的。但是自从社会主义思想诞生起,它就一直在美国饱受抵制,从爱默生和林肯开始,再经过两个罗斯福总统的改革,直到肯尼迪和约翰逊,社会主义从未真正进入美国思想的主流。美国的无产阶级也主要选择劳联这样的福利工会,只想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却不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老左派屡屡受挫,而且他们越是激进,就越是受到工会的排斥。甚至在大萧条这样最有利于革命的形势下,老左派也未能形成气候,个中原因值得深思。除了国际上的因素外,也许主要还是缘于美国社会的内部特点。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提到的西方国家中存在的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偏见,宪政偏见和资产阶级的民主偏见”等,在美国可以说尤为根深蒂固。美国拒绝社会主义的原因很多,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阶级的流动性。社会主义理论是强调阶级斗争的,所以阶级分化越厉害、越固定的社会肯定越容易接受它。美国社会在工业化之后虽然贫富悬殊,但阶级分化仍然不是固定僵化的,也就是说,与别的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还是相对开放的,有人称之为“阶级开放社会”。美国人强调机会平等,依然存在着社会升迁的可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往往是新到的移民,但他们在母国的境况也许并不更好。移民即便不是个个都做着美国梦而来,但对自己在新国家里的前途多少抱有一些希望和信心,所以大部分美国穷人还是更愿意利用美国社会现有的条件去争取具体的利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改善处境,而不是急着去推翻它。第二,种族、族裔的认同对阶级阵线的干扰。美国是个移民社会,从同一个母国迁徙而来的移民之间必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文化和利益上的认同往往超过了阶级认同,因此美国人除了阶级区分,还有几乎同样强烈的种族和族裔区分。美国工会中长期存在种族界线,有的工会只有白人才能参加,1882年的排华法案没有工会的支持也是不可能通过的。1902年,黑人工会会员只占3%,大多限于黑人地方组织。第三,中产阶级占多数。一个两头大中间小、贫富截然分化的社会是革命的有利条件,当一支人数众多、铤而走险的赤贫队伍形成时,革命就只需一根导火索了。然而美国社会始终是两头小中间大,中产阶级占了国民的大部分,他们虽然也有很多不满,但还没沦落到只剩下一根锁链的地步,所以并不欢迎革命。在美国,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如果得不到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的支持,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这已经被历史一再证明。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住宅第四,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使美国面对社会主义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态度。美国的工运坚持财产私有观念和个人主义,连美国的左派也是先读了杰斐逊,才读马克思的。他们即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乃至反对私有财产,但也很少不接受自由、自主、平等、宽容、法治等自由主义思想,这使他们对武装革命暴力夺权的道路有所保留,更无法放弃自我,听命于他人,特别是接受国外的遥控。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美共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列宁式政党,美共党员发生分歧时就无所顾忌地自行其是,不受党纪约束,这就违反了列宁指出的成功之路:“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它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五,美国的独立宣言承认革命的权利,美国宪法保障表达和结社自由。一般而言,在越有压抑的社会,离经叛道的言行就越是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在美国,除了某些特殊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可以自由传播、合法存在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派随便建立,而且能够一而再地参加总统竞选,直至1980年代,美共仍在组织本党参加总统竞选。正因为太容易组织了,一旦产生意识形态分歧,左派就不欢而散,散了再建,建了再散,宗派林立,力量分散,始终形不成一个统一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连个像样的欧洲式工党都不存在,根本不可能与现存政府对抗。同时,也正因为可以公开而充分地辩论,美国听众有足够的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比较和选择。当一种思想必须投入思想市场去竞争时,便很难形成垄断地位。《独立宣言》签署仪式第六,美国的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纠正空间。美国人可以通过选举、立法等合法手段来对社会进行改革,甚至实现像新政这样较大幅度的改革,不是非得通过暴力革命来改朝换代。人民作为选民拥有一定的参与权,因此和政府有一定的认同度。劳工对罗斯福的支持是真心的,他们对彻底推翻现存政府的号召不感兴趣。第七,美国的自治原则允许进行小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试验,如傅立叶式法郎吉,它们的成败往往具有启示意义,在小范围内试验失败的理论很难对大众再有说服力,从而避免了在大范围里再失败的危险。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也使他们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的评判更注重其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第八,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再加上成功的经济,使工人阶级有可能分享利益,特别是在经济上升阶段。从二战后到1970年,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周薪上涨了三倍多,外加各种福利保障。因此每当经济好转,局势相对稳定,工运很快转入低潮。老左派在美国总是像局外人,备感挫折,很难产生影响。概而言之,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老左派却始终未能激发起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而没有无产阶级的普遍支持,是不大可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上文选自钱满素《自由的基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东方出版社。每个关心国运的中国人,都应花点时间了解美国,因为它最繁荣强大,因为它主导了国际秩序,因为中美关系跟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和个人命运都息息相关。了解美国,先知书店一直以来都特别推荐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钱满素老师的书。钱满素是一流的美国文明史大家。刘瑜曾说:钱满素老师不但对美国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美国精神理解得入木三分。林达也说:她让我了解到美国的不同方面和层面。雷颐教授则认为:在史论结合上,钱满素先生做出了方法论意义的贡献。钱满素最擅长将历史现实与观念融会贯通,而且说理特别清楚,文笔也很生动。在她笔下,我们能看到美国社会林林总总的丰富面向,比如:当初建立美国的新教徒,都是新教徒中的新教徒,最反对屈从、痛恨王权;要打独立战争,召开大陆会议,各殖民地代表最害怕的不是万一团结不起来怎么办,而是怕团结大发了怎么办;在美国,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结合,基督教是美国秩序最大的根基。“闻道不分朝夕”特向大家推荐先知书店这套钱满素“美国文明观察”丛书,全面了解美国历史、美国自由理念、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历史上的最重要文献……以及哈佛大学历史等重要且精彩的内容。这套书由“钱满素美国自由三部曲”《自由的基因》《自由的阶梯》《自由的刻度》和钱满素的《回眸哈佛:美国文明观察笔记》集合而成。《自由的基因》梳理美国历史,解读美国自由主义来龙去脉;《自由的阶梯》主线是美国人政治理念和思维习惯的来龙去脉;《自由的刻度》为大家解读缔造美国文明的40篇经典文献;《回眸哈佛:美国文明观察笔记》令读者“理解哈佛,读懂美国”。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立即拥有先知书店经典好书——钱满素“美国文明观察”四部曲。↓↓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挖出来的值钱货攒了好几年,放进《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这两部作品中,写新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当中的种种难堪,讲述11位大学教授1949年后“思想改造”的过程。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李镇西】 好的关系即教育的开始——推荐纪录片《未来学校——新生体验》

没有画外音,没有解说词,纯粹靠画面以及画面上人物的行为、对话和表情,来展现一拨孩子、一群老师和一批家长的相关关系,让观众不知不觉被片中人物所感动——纪录片《未来学校——新生体验》就这样抓住了我的心。“未来学校”这个概念,就其狭义而言,特指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最显著的外在特征,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手段的人工智能化,比如所谓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这部在四川省宜宾凉水井中学拍摄的纪录片名为《未来学校——新生体验》,这里的“未来学校”含义要宽泛得多,它当然包括了上述所说的未来技术的含义,但编导者及其创作团队通过“未来学校”这四个字,想表达出他们理想中的学校形态,理想中课堂模式,理想中的班级管理,理想中的师生关系,理想中的家校沟通……当然,也包括本片所重点描述的理想中的“新生体验”。新生进校的体验有哪些?我想,所有当过新生的人,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会有共同的记忆——八月军训、报名注册、领取教材、打扫教室,然后是班主任讲有关要求,等到正式上课时,学生才能见到该科的任课教师。可是,宜宾凉水井中学是怎样开学的呢?居然没有军训!自然就没有军训这种常见的也是教师希望达到整齐划一和强制服从的那种所谓“精神风貌”,而是夏令营一般的轻松、活泼、有趣、好玩儿!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自由的气息。但整个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清晰地指向一个教育目的:良好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建立。一切都是别开生面而又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老师是带着卡通形象的米老鼠头套进来的;熟悉校园不由老师带领而由小老师带队,这些小老师分别举着“操场”“图书馆”等牌子,孩子们自己选择小组集结,然后分组探索;学科老师一一上场,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作个性化的自我介绍——数学老师画出让孩子们惊叹的圆,化学老师通过制作饮料的小实验让同学们认识了自己,“有朋自远方来”开启语文老师的出场……还有操场上的趣味运动会,孩子们很快彼此亲切起来;还有生涯规划老师引导大家畅谈梦想,写出梦想宣言;还有孩子们和老师很自然地坐在楼前的石阶上,聊明天演出的剧情,直到深夜……这个“师生夜话”的场面,特别令我感动。“夜不归宿”的孩子们见了老师一不怕二不躲,而是和老师像朋友一般聊天,老师也没批评学生“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回宿舍”,而是席地而坐,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明天的演出。这就是良好关系的建立。没有一句说“教育”,但教育已经蕴含其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休息时,两个刚认识的孩子便在校园散步聊天说心里话,说到动情处,流下眼泪,然后又彼此安慰,互相勉励。没看到老师“教育”两个孩子要“友好相处”,要“真心信任”,要“竭诚帮助”,要“共同进步”……可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因为“关系”已经建立。还有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以及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该校也开家长会,但这个家长会不是教师在上面讲各种“要求”,而是和家长平等地聊孩子。老师展示了一幅小兔子用萝卜钓鱼的漫画,让家长们讨论。家长们的发言真是精彩:“应该用鱼喜欢的方式去钓它。”“爱孩子就应该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有一位母亲说:“有一次孩子给我糖吃,因为他喜欢吃糖,但我牙不好,不吃。这时候,孩子就是那小兔,我就是鱼儿。人与人要互相沟通,家长和孩子沟通。”其实严格地说,用这个漫画来比喻“应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他”是不太严谨的,因为教育之爱不是钓鱼,钓鱼者的意愿并非爱鱼,而恰恰是引诱鱼儿上当,然后吃掉它。这正是教育的大忌。但该校教师想传达给家长的理念是对的,就是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这次见面会上,老师请爸爸妈妈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孩子期待的爸爸妈妈,然后写出孩子的希望。这个环节让他们回到了孩子时代,也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写着写着有的家长开始擦眼泪了;当看到孩子写的梦想,看到“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纸条,不少父母更是泪流满面,然后含泪给孩子写信,有的甚至站起来直接对孩子说:“你的梦想路上,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我相信我的女儿是最棒的!”……此刻,平等、尊重、信任的亲子关系开始建立。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李镇西】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旧文重发)

先就昨天《没有一个真正卓越的教师会始终陷于贫困》一文说几句:第一,留言太多,昨晚到今天凌晨就满一百了,所以今天的留言几本都没放出来(有个别朋友后来删除了自己的留言,因此个别后来的留言也放出来了),后来的留言好多我也没看,太多了,确实难以每条都看。请朋友们理解并谅解!还是那句话,以后留言请赶早。第二,有读者就标题反问我:“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所有贫困的老师都是因为不够卓越?”呵呵,不是每个推论都能推出逆定理,这是基本的逻辑常识。比如:“吃饭让人活着”这句话,不能推出“死的都是不吃饭的”。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当然也就不能反推出“贫困者=不卓越”的结论。所以,“卓越者不会陷于贫困”与“优秀者、敬业者、勤奋者、称职者、平凡但不平庸者……不会陷于贫困”完全是同时成立的,不是排他性的命题。当然,这所有的“不会陷于贫困”的前提,除了本人的主观努力,还有制度的健全。不过,我们说话只能有一个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三,写文章总是有特定的针对性,本文有感于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师的争论,我针对的是某些老师总觉得自己卓越却怀才不遇,于是工作松懈却抱怨不断。所以我才说,如果你真正卓越是不会始终贫困的。注意,我文章的题目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卓越教师也可能陷于贫困,但不会“始终陷于贫困”。第四,这篇文章也没有非要每一个教师都卓越的意思,就像领袖人物总是个别一样,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是平凡的,但他们敬业,这一点都不可耻。不卓越可以优秀,不优秀可以良好,不良好可以称职——至少可以面对职业面对学生问心无愧。一个平凡的老师未必平庸,不卓越不等于就低劣。同样,在贫困和优渥之间,还有许多层次:陷于贫困之上是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之上是衣食无忧,衣食无忧之上是收入丰厚,收入丰厚之上是生活优渥……哪里只有卓越与低劣、优渥与贫困的两级呢?思维不可这样极端。第五,估计不少朋友忽略了文章的后半段,我正是想“退一步说”,就算不卓越,但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只要敬业爱岗,而政府又能对教师待遇大幅度提高,教师一样可以有比较满意的收入。我还特别以一位体育老师为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后半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少数自己不认真工作,违反师德,却要求比较高的待遇,怎么可能?当然,我也不能说我的论述就十分严密,估计也有疏漏,让一些朋友误解,是我的责任。感谢大家的批评!(之所以“旧文重发”,是在想:今年的情况应该会好一些了吧?)每年教师节各地都会召开各类优秀教师的表彰会,这是应该的。但教师节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最美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们的节日。当然,我深深地知道,“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最美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教育专家”是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因此每年的教师节,让他们在庆祝会前排就座、接受电台电视台采访、当特约嘉宾、上报纸头条或杂志封面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中国的教师节,还应该属于中国每一位普通的教师――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可能由于办学条件差、生源不理想等原因,很少有学生考上大学,但他们仍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工资经常被拖欠,他们因此也发牢骚,但发完牢骚后仍然夹着教案走进了教室;他们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讲长城讲故宫讲“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他们的双脚迈得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几十公里以外的小县城;他们的丈夫或妻子已经下岗因而日常生活捉襟见肘,但当自己的学生因家境困难打算辍学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给学生以微薄而温暖的资助;他们也会为奖金发放太少而斤斤计较为职称评定不公而耿耿于怀为老母看病或小女入托而不得不偶尔“开”学生家长的“后门”,但一站到讲台上面对孩子纯真的眼睛,他们就无愧于最无私最富有奉献精神的人;在早已是危房的教室里,他们不懂电脑更不懂“互联网+”;面对年复一年的升学指标,他们无暇去读皮亚杰马斯洛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归入这个“模式”也不能纳入那个“体系”,他们不过就是老老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仔仔细细地批改每一道作业题;他们永远不可能入围“名师工程”,相反如果按“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信息社会”的要求来衡量,他们往往被批评为“只知道搞应试教育”被斥责为是“思想蔽塞”“观念保守”的“落伍者”;走在繁华的都市大街上,他们朴实木讷憨厚迟钝庸俗甚至有些“猥琐”,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最美丽最英俊最有才华更最有激情的偶像;沉重的人生压力使他们的腰背已经微微有些佝偻,但正是这些微微有些佝偻腰背铸就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我不想用“高尚”“伟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他们,我只想说他们是教育界的“弱势群体”,教师节的祝福还应该献给他们!尽管比起少数显赫的名师们,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对其所在地区和学校而言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他们的学生来讲,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没有这些“绿叶”的陪衬,那一朵朵教育之“花”就会黯然失色;离开了他们,中国最广泛最基层也最艰难的基础教育就得坍塌,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绝无辉煌可言!在一些地方,对没有获得荣誉的教师来说,教师节早已名存实亡——因此最近有老师在网上呼吁取消教师节。以前每到教师节,多数老师虽然无缘上台授奖,但毕竟还可以“雨露均沾”地得到一些慰问费(多少且不论),可搞了绩效工资后,教师节的慰问费被取消了,后来经全国总工会发文干预,许多地区恢复了教师节慰问费,可有地方老师们在自己的节日里依然得不到任何“表示”。不但没有慰问费,有的地方还把教师节当做“教育”教师的“契机”。前几天,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他所在学校的教师节活动照片,横幅上写竟然的是:“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四有师德教师活动启动大会”。我一看心里就火了:原来在一些领导眼里,教师节就是“教育节”呀!什么叫“节日”?节日意味着开心,快乐,唱歌跳舞,大吃大喝,开怀豪饮,一醉方休……老师们辛苦了一年,就这么个日子是专属自己的节日,应该是一个喜上眉梢,笑逐颜开,扬眉吐气的日子——至少是应该有尊严的日子。可现在活生生地成了“师德教育”的“启动大会”!领导也许不是有意不尊敬老师,可客观上这样做实在是缺乏对老师起码的尊重,潜意识里还是把老师当做“教育对象”,所以把教师节当做了“教育”节!这样的领导对老师的感情,恐怕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作为一个长期在省会城市工作的教师,我的工资从没拖欠过,我的住房宽敞而明亮,我的学校连地面都是水磨石的,包括老师的办公室都早已安装了空调……在这样的条件下,讲“爱心”搞“素质教育”“新课改”“核心素养教育”……是很容易也很快乐甚至很富有诗意的事。我得承认我远远没有抛弃这一切而自愿奔赴老少边穷地区或“薄弱学校”任教的思想境界,但我决不会视眼前的一切为理所当然因而漠视我的那些艰辛的同行们,我会珍惜我眼前的一切更加勤勉地把本来就应该做好的工作做好。今天,我翻出我十五年前教师节写下的一篇文字《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引用其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再次表达我最热切也最起码的希望――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按时领到自己的一份工资,希望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假日,希望每一位教师不再在升学率的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希望每一位教师每天都能保证睡眠时间并有一个甜美的梦境,希望每一位教师每年的九月十日不再被“教育”甚至被“教训”,希望每一位教师走在大街上都能扬眉吐气真正为自己职业而由衷自豪并由此而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教师节……
2021年9月7日
其他

【李镇西】“没有一个真正卓越的教师会始终陷于贫困”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1年9月6日
其他

【李镇西】中小学教师应该取消寒暑假吗?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1年7月6日
其他

【李镇西】“詹大年,你妈个×!”——詹大年校长被女生辱骂之后……

上次那篇《“詹大年你妈个×!”》一文推出后,反响强烈,绝大多数读者被詹大年校长的胸襟感动,当然也有个别老师不以为然。这很正常,见仁见智嘛!同样见仁见智的还有文章的标题。首先必须说明,严格说来,这个标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我加了引号,明白无误地说明是别人骂詹大年的话。所以包括詹大年在内的许多读者也没有误解。但根据我的“经验”,粗心的老师估计会“忽略”那个引号,因而引起不适。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文章一推出,我就觉得有点不妥,这个“不妥”就是担心引起误解。但公号文章的标题是无法改的。这篇文章本来我就想重推一次,既然重推就把标题改了吧——其实也没改,只是加了个副标题。
2021年7月3日
其他

【李镇西】“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改变他们的内心?”——六访丑小鸭中学(图文并茂,有视频)

——听詹大年老师讲故事(有小视频)》《大片:有一种教育叫“生死相依”(别错过文末的精彩视频)》《詹大年校长被女生辱骂之后……》《为什么别人眼里的“差生”,却成了詹大年心中的宝贝?》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油腻男教师穿旗袍送考?|教育功利化的极致就是恶俗化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因为高考神圣就默认或鼓励这种粗俗庸俗的恶搞,等于向学生乃至世人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观:这件事非常重要,我可以突破公序良俗等底线或者只要目的是好的,手段可就以无底线。
2021年6月8日
其他

【李镇西】 考上了几个北大、清华,就能证明你的“教育质量”很牛吗? ——和一位教育局长的聊天

几年前的秋天去某县讲课,中午和教育局长一起吃饭。局长说:“唉,我们县的教育一直很落后,每年考不上几个本科……”我正想如何安慰他,他话锋一转:“不过,现在有希望了。因为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对教育非常重视!”我问:“怎么个重视法?”他说:“在全县干部会上,他给自己立下军令状,说一定要在他的任期内,实现我们县考上北大、清华人数零的突破。这话令人振奋啊!”这话让我也有些“振奋”起来,我又问:“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吗?”当时,我首先想到无非就是去别的县挖优生之类,可局长说:“县委书记做了一个决定,就从今年九月开学起,拿出几百万(抱歉,局长对我说的究竟是三百万还是五百万,我记不清了),把本县最好的中学高一新生中选拔的五十名最优秀的学生,送到省城实验中学去,让我省最牛的中学代培三年。孩子已经选拔出来,两个月前就送到省城实验中学了。”我一听便笑了,忍不住说:“这哪是重视教育啊!县委书记在‘打造’他的政绩呢!“局长对我的说法有些不理解。我解释说:“他希望多少年之后,老百姓提起他,会说,‘我们县还是那年某书记在这里的时候有过一个(或两个甚至几个)学生考上过清华北大!’书记要的就是这个‘口碑’。”局长说:“让我们这穷县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这有什么不好吗?”我说:“当然好!但是,难道你们县的教育就是为那极个别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办的吗?且不说,这几百万元代培费没有正当的依据,就算有依据,凭什么纳税人的几百万就被书记用在少数几个人身上?除了考上清华北大的极个别孩子,你们县每年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怎么办?”局长说:“毕竟我们县三年后可能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了,这‘零的突破’总归还是我们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标志吧?”我不客气地直言道:“就算三年后,你们送到省城代培的学生中,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只能说和那几百万元有关,而和你们县的教育质量丝毫不沾边!因为他们并不是你们县的老师培养的,而是省城最牛重点中学培养的。”局长似有所悟:“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感觉新任县委书记还是有教育情怀的,不然他不会这么有魄力地拿出几百万,把尖子生送到省城名校……”我说:“哪有什么‘教育情怀’?他这是‘政绩情怀’!他想的是如何为自己脸上贴金,而不考虑如何真正通过教育给全县绝大多数孩子以美好的前途。如果他真的是重视教育、关心百姓,就应该加大本县的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把更多的钱用于教师待遇的提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你们这里来工作,并能够稳定下来。那几百万就不应该用在那几个冲刺清华北大的孩子身上,而应该用在本县教师身上。”“那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虽然不是我县中学培养的,但毕竟还是我们县的呀,所以他们考上清华北大,也是我县的光荣嘛!”局长这样说的时候,满脸红光,好像他已经看到三年后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了。我问局长:“就算有几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他们毕业后会回来工作吗?”局长说:“那肯定不会的。”我说:“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清华北大毕业后几乎都不愿回家乡,而是留在大都市甚至出国。我非常理解,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毕竟他们回来可能也用非所学。而留在本县的,恰恰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落榜生。当然,他们中会有一些外出打工,但毕竟还会有一些人留下来,他们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主力军。作为县委书记,应该不仅仅是考虑怎样让少数尖子考上名校,更应考虑大多数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如何拥有将来立业的技能,既让他们有生存的本领,又能推动家乡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重视教育!”局长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会感谢县委书记的。”我忍不住有点生气了:“难道你们县的教育就是为那几个天赋很高的孩子办的?你们教育局就是为那几个家长而存在的吗?实际上,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本县考了几个北大清华,他们并不关心,最多在媒体炒作的那几天羡慕一下‘别家的孩子’,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孩子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局长说:“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但现在哪个县不比拼‘北清率’?我也没办法啊!”你没办法,怎么好意思当局长?我心里这样想,但没说出口,当然是碍于面子,但更多的是因为看不起他。不想说了,说得再多,都是对牛弹琴。四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个县后来是否真的实现了考上北大清华人数“零的突破”,也懒得去问。我知道的是,那个县的县委书记和教育局长的“教育质量观”和他们的举措,并非个别。相当多的地区,依然是把考上几个、十几个乃至“成建制”的几十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作为本地区“教育成就辉煌“的唯一标准。不得不说,这样的县委书记和教育局长是可悲的。当然,他们仅仅是可悲而已。更有一些县的超级中学跨地区“掐尖”,不择手段地将别人的优生抢来培养,每年高三学生成建制地考上北大清华,可他们居然好意思大肆吹嘘是自己“培养“的!没有当地最高领导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他们做得到吗?这些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和教育局长是可耻的。
2021年6月3日
其他

【李镇西】保卫儿童!——我的《六一宣言》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李镇西】为什么别人眼里的“差生”,却成了詹大年心中的宝贝? ——再访丑小鸭中学

我再次来到丑小鸭中学。这是自2018年9月12日第一次到丑小鸭中学后,我第五次来到这所简陋而温馨的学校。天空依然湛蓝,校园依然朴素,孩子依然可爱。我们刚进校园时,正是下午五点左右,操场上有男孩在打篮球,教学楼下,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老师在学弹吉他。三个孩子走过来,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原来他们认识我,前几次我来的时候,他们见过我。一个叫徐含笑的女孩对我说:“上次我还帮您拆您新书的塑封呢!”我有印象,她来自台州。我们说去教室看看,孩子们便陪着我们走过操场,来到教室。在
2021年5月30日
其他

【李镇西】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重推说明:这是两个月前写的文章。文章开篇“又一个孩子跳楼了”一句,指的是三月份跳楼的那个孩子。现在,“又一个孩子跳楼了”,而这“又一个”就是几天前跳楼的孩子!我悲哀地想,还会不会出现“又一个孩子跳楼了”呢?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2021年5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镇西】现行职称制度,到了非改革(或废除)不可的地步了! ——由姚燕燕事件引发的几点感想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1年5月6日
其他

【李镇西】校长被女生辱骂之后……

上次那篇《“詹大年你妈个×!”》一文推出后,反响强烈,绝大多数读者被詹大年校长的胸襟感动,当然也有个别老师不以为然。这很正常,见仁见智嘛!同样见仁见智的还有文章的标题。首先必须说明,严格说来,这个标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我加了引号,明白无误地说明是别人骂詹大年的话。所以包括詹大年在内的许多读者也没有误解。但根据我的“经验”,粗心的老师估计会“忽略”那个引号,因而引起不适。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文章一推出,我就觉得有点不妥,这个“不妥”就是担心引起误解。但公号文章的标题是无法改的。这篇文章本来我就想重推一次,既然重推就把标题改了吧!
2021年5月5日
其他

李镇西:教育究竟是不是服务业?

我的旧文《家长,我教育的最大阻力就是你的不信任》重新推出后,依然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老师很有共鸣,都认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彼此信任和相互配合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李镇西】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其实这是一篇几年前写的小文,曾引起不小的反响。多次修改,多次推出。今天之所以又想到这篇短文,是因为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为语文教师,我很熟悉这句话,这是叶圣陶《苏州园林》中的一句话,说的是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无可厚非。但这句话被一位学校领导引用来向参观者介绍校园,就很不妥当了。学校是旅游区吗?校园的一切是为外来的“游览者”(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来参观的人)“打造”的吗?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成了供“游览者”欣赏的景点了?我一点都不反对学校建的漂亮一些。当年我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时,也为美丽校园下过功夫,但这首先是为了每天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孩子,无论是银杏树的栽种,还是雕塑的设计,包括开放书吧的营造,都是为了孩子——只是校园建设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为了“游览者”。因为——
2021年4月19日
其他

吴非的良知与风骨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吴非:师德问题,不要闪烁其辞

教育界的突发事件,热闹十天八天,总会被淡化,但是一些不同观点会留存,等到下一次同类事件出现,再掀一波观点对撞,周而复始。如果能经常反思,一些悲剧也许不会重演。
2021年4月9日
其他

【李镇西】学生校园安全责任,由家长说了算吗?

一昨天我推出《凭什么不让孩子在校园“高声喧哗”“追逐打闹”?》的文章,反响强烈。留言超过三百,后面的留言大多无法放出,说实话,我也没来得及一一看。但是,多数朋友留言的重点,我是知道的,这就是:学校之所以不敢让孩子们“追逐打闹”,主要是还是担心家长到学校来“打闹”。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哪怕事儿并不严重),学校将面临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作为在学校工作几十年而且还当过校长的我,对此感受太深了。昨天许多留言者是家长,他们也呼唤学校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希望给孩子一点活泼与自由。看到类似留言,我就忍不住在心里问,如果您的孩子在校园和同学嬉戏打闹时受了伤,您会来找学校闹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少数动辄无理取闹的家长,束缚住了学校的手脚,让学校不得不“严格管理”学生。昨天的留言中有网友说,现在一些学校越来越像“监狱”。我说,若真如此,那“监狱长”不是校长,而是家长!然而,仅仅责备家长是苍白无力的。现实就是如此,只是谴责那些不讲道理的家长是无济于事的。我想深入地思考的问题是:校园出现了学生安全事件(或“事故”),责任认定由谁说了算?按理说,
2021年3月29日
其他

【李镇西】凭什么不让孩子在校园“高声喧哗”“追逐打闹”?

2021年3月28日(2011年冬天,我和学生在校园嬉戏打闹。)————————————————————————————————————
2021年3月28日
其他

黄全愈: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从上午到下午专门为年轻教师做连场报告。这篇演讲录包括黄全愈教授在不同场合做的有关素质教育和其他教育话题的相关内容,比如,网易VIP人物【教育专访】等。
2021年2月15日
其他

【重磅】跟我一起去马边!——马边彝族自治县关于招募支教教师启事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2021年2月4日
其他

【李镇西 · 慧心育人】关于寒假里的孩子,给家长三个小建议

这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都难以达到,因此一般而言,孩子们都很难说“考得好”。而你当众问他“成绩怎样”,你让他如何启齿?所以,亲朋好友聚会,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问孩子“成绩怎样”。
2021年2月2日
其他

【李镇西 · 生命叙事】大片:有一种教育叫“生死相依”(别错过文末的精彩视频)

王涛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有一种信任叫生死相依》。(详情今日镇西茶馆次条文章。)我想,有一种教育,也叫“生死相依”。是的,此时此景,无需任何语言——信任,就是教育。
2021年1月21日
其他

【李镇西 · 生命叙事】“把别人的孩子养成了自己的儿子,真爽!” ——听詹大年老师讲故事(有小视频)

小付刚来丑小鸭中学的时候,头上顶着非常奇特的发型。圆圆的光溜溜的头顶上留着一撮茶壶盖大小的头发。这撮头发染成了好几个颜色,白色、蓝色特别打眼。几种颜色的头发扎在一起,像粘在头顶上的彩色鸡毛毽子。
2021年1月17日
其他

【李镇西 · 恕我直言】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令人失望

先说几句:昨天,镇西茶馆推出《今天,无尽哀思献给傅聪》以后,留言区出现了少数不同意见,有人甚至恶毒谩骂。不同意见在我意料之中,我能够接纳;但恶毒谩骂则没想到,这是我不能容忍的。我想,进入镇西茶馆的网友应该都是有一定素质的,就算观点不同,可以讲道理嘛!对于个别胡说八道、人身攻击的人,我已经毫不客气地拉黑了——对这种人,我就是没有也不想有所谓“宽容”的胸襟!另外,公开为wenge叫好的言论,一律不放出来的,这也和“宽容”无关,而与起码的人性底线有关,已经被中共中央明文否定的一场“内乱”,如果居然还要公开叫好,让彭德怀、贺龙、老舍、傅雷、张志新以及千千万万被迫害致死的冤魂如何安宁?人的良知何在?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得罪了某些人了,这是我的光荣!所以我恳请凡是觉得镇西茶馆不适合自己的人,自动取关。谢谢!
2020年12月30日
其他

【李镇西 · 重读苏氏】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给老师“减负”的?

第26页)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注重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的,绝非要老师们都“无私奉献”。苏霍姆林斯基分析,教师之所以没有时间,除了我前面说的那些原因(家长不配合、差生太多、文牍主义盛行)之外,
2020年12月25日
其他

【李镇西】 一个人要善良正直地活下去却很艰难,哪儿出了问题?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留下一份“绝命书”而走上不归路。网上一片沸沸扬扬。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同情甚至赞美逝者。我知道“死者为大”的道理。但我目前听到的毕竟还只是“绝命书”的一面之词,是非曲折,臧否褒贬,我不好也不愿草率做什么定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还有待相关部门调查,因此我不打算具体评论此人此事。但这不妨碍我由此再次产生联想,一个人要善良而正直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有多难?几乎所有新中国的孩子都是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的歌长大的,通过这首歌,亲爱的祖国给孩子们展现的是一幅多么明媚的前景!“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唱这句歌词时,孩子们心中升起的一定是“时刻准备,建立功勋”的豪迈愿望。用现在很时髦的话来说,这就是“初心”。最早唱这些歌儿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六七十岁,有多少人坚守初心地走到了今天呢?几乎在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同时,另一种“教育”已经开始:迎合大人,作文写假话,“不要乱说话”,被打小报告,老实做事被斥责为“你傻不傻啊”,投机取巧则被夸为“真聪明”……成人世界里的潜规则已经开始运行。再大一些进入中学,可能因为善良而被人嘲笑;可能因为正直而遭遇挫败,于是“学乖了”:什么该说(写),什么不该说(写),已经心知肚明,于是有了两套日记,心里想的不一定写在作文里,演讲时说的不一定是自己想的,“说话做事长点脑子好不好?”大人也这样告诫孩子。于是,纯真开始蒙尘,童心开始生锈。如果不这样呢?我想到1987年11月,一位高一女生因为恪守善良正直而感到窒息,最后为真善美“殉道”而结束了自己十六岁的生命。为此我写下一篇《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长篇通讯发表在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和第二版,反响强烈。北京一位中学生给我写信道:“我们想做好人,可社会容不下我们……”32年过去了,这种情况好一些了吗?如果好一些了,那为什么现在绝望乃至自杀的人更多了?如果更严重了,那“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成果”从何谈起?当然,真正为了保持善良正直而走向绝路者是个别的,但有着同样苦闷而不得不苟活于世的人则绝非少数。许多人选择了各种“生存智慧”,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等书中寻求为人处世的“策略”,包括说话的“技巧”。说一套,做一套,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人们说这叫“情商高”。可钱理群教授则称之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当然也有极富智慧的成功者,所谓“圆融和不圆滑”,所谓“外圆内方”,但这样的高人太少,太少。如果还有人理想不灭、信念不倒、善良如初,正直依然,那么人们会说这人“还不成熟啊”“书生气十足”,当然更有蔑视的说法:“不识时务!”“这人读书读傻了!”其实,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善良和正直。但人毕竟不是处在真空中,也要生活更要生存。为此,有时候不得不放弃原则,迎合龌龊,最后活成了连自己都很恶心的人。否则,即使不死,也伤痕累累。这样的人生,谁输得起?即使自己想“我不管,豁出去”了,可有家庭有儿女,谁敢让亲人们陪着自己去“赌”?以我60余年的人生阅历,几十年来,在我的视野里,能守住人性本色者多半不得志,而昧着良心的厚黑者则活得很滋润。君子向隅而泣,小人春风得意。真善美还管不管用?人类的美德、人性的良知还需要坚守吗?有人说:“何必那么非黑即白?难道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就不能有点平衡吗?”好,请持此论者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知道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绝对光明,总会有一些阴影,纯而又纯的国家只在天上。但让善良正直成为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使绝大多数人能够清清白白地工作,能够过一种“不吃亏”的生活,这不算过分吧?让好人有好报,这也是我的“中国梦”!我们总是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歌颂我们辉煌的成就。这当然没错,只是我总忍不住想,这“伟大”和“辉煌”如果不落实于每一个普通公民踏踏实实的生活、坦坦荡荡的生命,恐怕这“伟大”也太空洞了,这“辉煌”也太苍白了。别给我讲大道理,我只想朴素地问一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善良正直的人不想随波逐流地堕落,只是想干净而磊落地活着,却总是受压抑,被打击,遭遇种种不公,甚至连活下去都很艰难,这是哪儿出了问题?
2020年10月17日
其他

李镇西:被勤奋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四年前的见闻,今天是否有所好转?)

(2016年12月19日18:21分,于成都市343路公交车所见。李镇西拍)昨天晚上,公交车上看到一个男孩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做作业,便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我将其晒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引起热议——“类似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政绩绑架学校,学校绩效绑架教师,教师毁人不倦。”“这就是中国的教育,我们就是剥夺孩子童年和戕害他们体质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都为自己是老师而悲哀,更为自己是一位具有教师职业的母亲而汗颜啊!一直在念叨的课改和素质教育似乎一直只是一个梦而已!”“想说得太多,无语。”“对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戕害!”“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他该有多不快乐!早晨起床最早的也是学生。”“被勤奋的孩子,被勤奋的教师。”“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尤其是又临近期末,为了所谓的成绩,必须反复练习。我们也知道,童年不该如此,生活不该如此。”“给一位女老师看了这几张照片,她说:一年前去一位大姐家,她的熊孩子把我新买的手机摔地上了,我心疼得掐死他的心都有了,但我懂道理,我压着怒火,微笑地带着熊孩子做了几道数学题,然后夸张地大加赞扬,说他简直就是个数学天才,建议大姐夫妇认真培养。昨天我又去她家,发现熊孩子一放学,一有假日就被扭送到奥数班,到现在还没歇过一天。”“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够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即把孩子先哺育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然后再考虑让孩子成才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基本要求,是前提;‘成人’都难何求‘成才’?教育,悲哉!”……《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博士说:“这种照片在美国恐怕极难看到。”还有朋友给我发来了她曾经在公交车上拍的孩子做作业的照片,说:“我坐公交车也碰到过做作业的孩子,看来是种常态了。”也有一位朋友评论说:“一张图片本身很难说明问题,因为你很难说清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在此刻做作业的具体情境和主要目的,所以,以一张没有任何说明,没有任何情境的照片来职责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有失公允。”其实,是否“个别”我想是用不着争论了。就算公交车上写作业的孩子是极个别的,但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前不久,我还看到网上有小学生和爸爸坐在三轮车上,以爸爸的腿为课桌做作业的照片。因此,中国中小学的作业负担很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并不需要“大数据”的支撑。绝大多数中小学孩子的家长都有切身感受,都是“现场证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和大家一样心疼孩子之外,我还感到惭愧,且无语。想到前段时间有人在激烈争论:十年课改是否成功?有人说成功,找出一大堆证据;有人说失败,同样找出一大堆数据。说实话,对这个问题我真不好回答。说“不成功”吧,至少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课堂行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还开发了那么多的课程,推出了那么多的教材,等等;但要说“成功”,我想至少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相对(也只能“相对”)理想的教育状态。也许有人会问我,什么叫“理想的教育状态”?我想这个就不用回答了吧!二十多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还少吗?什么“全面发展”,什么“生动活泼”什么“尊重个性”什么“学生主体”……可是,这些目的到达了吗?——我指的是“普遍达到”,而不仅仅是拿几所大都市的“名校”说事儿。其实,教育是否“理想”——不,甚至是否“正常”,有一个重要而朴素的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否学得积极主动?课业负担是否普遍很重?休给我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休给我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不要给我说“什么叫‘过重的课业负担’?谁来界定这个‘过重’?”也不要给我说“世界上哪有不吃苦的学习”!这些常识我都懂:学习需要刻苦,成长需要磨练,但这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不要以此为由剥夺孩子的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包括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属于儿童应有的快乐、情趣、浪漫、梦幻!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在公交车上完成作业,这样的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成功的。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没有了强壮的身体和强劲的创造力,就算考上大学又如何?我今天所说的毫无新意,都是大家寻常所见。只不过又通过微信发了一通牢骚而已。但如果仅仅停留于发牢骚,就不但没有新意,而且也没有意义。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怎么办?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表面上是高考中考,是应试教育,但其实是在社会。从积极意义上说,是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迫切性使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走向强盛的中国呼唤着各类建设人才,于是,教育发展自然是“社会本位”,这不能说是错了,但很容易忽略人本身的发展;从消极意义上说,就是人成了社会发展的工具,经济发展的工具,国家发展的工具,于是教育本身也就成了工具,因而淡化了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丧失了“人”的温度与气息。应该说,这有着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必要和必然,但当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今天,是到了在宏观上对教育的功能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只有整个国家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彻底的改观。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无解。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从高考改起就可以了!”真的这么简单吗?且不说高考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取消,何况作为个人,我们不可能去动高考。面对社会的潮流,任何个人——别说普通家长和老师,就算是校长、局长、厅长乃至部长,想一下子力挽狂澜都是无奈而无力的。然而,我们不求“一下子”,但“几下子”“几十下子”“几百下子”“几千下子”“几万下子”……行不行?我的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得不做奴隶可以理解,因为奴隶表面服从但灵魂深处是不甘心的,他知道他本来不应该做奴隶;但甘心做奴才就不可原谅,因为奴才甘心如此,而且还认为理应如此。我们个人的能力,的确有限,但我们可以做我们能够做到的,哪怕点点滴滴也行——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几万下子”。比如,做教师的,能否按时放学?能否和其他老师协调起来控制作业量?能否不布置没有任何智力含量的无效作业?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资质布置不同的作业?我知道会有老师会说:“我愿意这样吗?学生累就意味着我会比学生更累,可是那么多的考试评比排名,我不这样行吗?”可是,你这样真的就“行”吗?真的就能应付那么多的考试排名吗?作为有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我太知道有些加班加点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的;如果从局长到校长在到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都能遵循教育规律,我们整个教育生态是不是会相对好一些呢?作为家长,能否不在周末给孩子加压?别逼着上这个班上那个班,学这个学那个?我知道有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我何尝不心疼?但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不这样行吗?”可是,如果所有家长都不给孩子加压,整个氛围是不是就好一些呢?回想2000年,当时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时(据传闻说,是李副总理是看到其上小学的孙子晚上作业做到很晚才痛下决心的),那时候,我和我周围的老师都很兴奋,甚至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觉得“这下终于好了”。快二十年过去了,现在中小学生的作业量比当年是更重了,还是更轻了?我想,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你懂的”。2016年12月19日晚(一位朋友发给我的她在公交车所拍照片)(天猫、京东有售。最新消息:本书名列京东教育图书热卖榜第一名)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李镇西】没有家,哪有国?——我看《我和我的家乡》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0年10月11日
其他

【李镇西】我的心有一半留在马边了——你愿意和我一起去义务支教吗?

在这山谷里,拔地而起的四层教学大楼格外巍峨壮观,让周围包括村委会在内的房子都相形见绌。学校周围都是墨绿色的高山峭壁,如翡翠屏障一般拱卫着学校。山腰缓缓飘着云雾,雄伟的大山,有了几分妩媚。
2020年9月27日
其他

【李镇西】欢迎您参加《教育的100种可能》新书发布会!

《教育的100种可能》新书发布会下周将在北京举行。活动时间: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14:00-16:30(13:30签到)活动地点: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具体位置: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主办单位:漓江出版社活动流程:13:30-14:00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李镇西】你和我一起创作——《教育的100种可能》后记

这本书是2020年1月26日开始写的。那天是我因疫情而宅家的第一天。到今天,刚好三个月,我的书稿完成了。其实,真正写作的时间最多一个月,而大量的时间是在查阅我保存了几十年的我和学生各种“文物”和实地考察采访。不管怎么说,这套《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我抗疫期间最大的收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书也不是我独自写成的,而是我和本书中每一位主人共同创作的。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而且在那三年或六年共同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的精神相互照亮,共同编织着生命的故事。这次在将这些故事回忆和记录的过程中,每一位主人公都帮我提供素材,帮我修改和校对。本书的写作,我遵循三条原则:第一,一定要征得写作对象的同意。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面有性格的原因,有工作性质的原因,
2020年9月13日
其他

【李镇西】​亲爱的老师,我把您对我的爱传递给了我的学生——想念我的三位老师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0年9月8日
其他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开家长会?

最近我重新推出的“新班主任的第一次”系列文章,受到欢迎,这在我意料之中,因为毕竟有许多新班主任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要说的是,我的这些方法可以参考,但不一定照搬(当然如果完全适合于你班的情况,照搬也可以的);我希望抛砖引玉,引出更多的好办法。任何人的经验也好,案例也好,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这几天的文章仅仅是提供一种“可能”,让大家参考。比如今天的家长会提纲,如果谁要拿去给你的学生家长照本宣科,那我只能说,你太不善于学习了。有的新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还不熟悉之前,开家长会没什么话可说;因此,家长会最好是半期考试之后再召开,那时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而且正好结合半期考试进行成绩分析。但我建议年轻的班主任在开学之初就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原因很简单,应该尽早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设想告诉家长们,因为每一个家长都是你的教育同盟者。多年以前,一位刚当上班主任的老师对我说,她对开家长会有一种恐惧,因为不知道说什么,而且家长们都比自己年长,总觉得他们都比自己有学问。我告诉她:“千万不自卑!你要这样想,无论家长们是做什么的,也不管他是什么什么‘长’,你是教师,在教育方面,你就是内行就是专家!至于讲什么,我说至少有两个内容你可以讲,一是对自己做个自我介绍,另外,可以就你的治班思想和家长们进行沟通。”下面是2004年9月份我的第一次一次家长会,也是学生进学校不久我和这个班的家长第一次见面。正式给家长们讲话之前,我给他们读了我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家长也是教育者》。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些思想――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的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分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不会把《哈佛女孩》之类的书奉为家教“圣经”,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长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我一边读一边就文中的一些话作解释,以此向家长们介绍我的家庭教育思想。接下来,我开始给家长们正式讲话。我的发言提纲――请把手机设置为振动状态。自我介绍:从教经历,爱学生,爱语文,特别珍视和学生的感情,同时希望自己不但能够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他们离开我以后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一,
2020年9月5日
其他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被《班规》惩罚

我一听就火了:这个柳叶,不认真搞卫生不是一次了!而且,这次竟在班上耍横,这还了得?于是,我一时冲动,便说:“我今晚就给柳叶家打电话,请她家长明天到学校一起教育柳叶!”
2020年9月2日
其他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制定《班规》?

最近的一组《新班主任的“第一次”》系列文章,不但在我以前的著作中有,而且最近几年的八月下旬我都要推出。没想到依然如此受到热烈的欢迎!这说明每年的新班主任不少,对他们依然有参考价值。但我这一些文章毕竟是“谨供参考”,并不能取代各位班主任的灵活运用和实践,可居然有的老师就干脆“躺”在我的文章里,不愿动脑筋,“请教”我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问题。我哭笑不得。今天文章是谈《班规》制定的,显然也是不少老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较长,估计也有不少错字,请包涵。提前给大家抱歉!但我担心的是,肯定又有老师依然不愿动脑筋,而是抱着依赖的想法读我的文章,那肯定会失望的。记住,别人给你的永远只是原则,就算有案例,也仅仅是为了说明原则的。真正的运用,还得靠你自己。1新班建立,必然会有规章制度,即《班规》。如何制定《班规》?这也是很多新班主任面临的问题。我先尽可能简略地说说我制定《班规》的理念,然后用一个案例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操作——当然,也只能仅供参考。我制定《班规》的理念是:第一,《班规》应该是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老师的要求;第二,《班规》应该由学生自己制定,而且是人人参与;第三,《班规》所制约的对象应该是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内的班集体所有成员;第四,制定和实施《班规》的过程,同时就是民主启蒙、民主教育和民主训练的过程。好,下面我以2004年9月我当新高一班主任时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的过程(这个案例节选自拙著《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比较长,耐心慢慢看)——
2020年9月1日
其他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给学生送去惊喜与亲切?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2020年8月28日
其他

【李镇西】这个“优生”除了打班主任的耳光,还打了谁的脸?(旧文重发)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隐去了学校和当事人的真名。几年前,某知名老牌重点中学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标志之一便是有一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辉煌的背后有着残酷的生源大战——所有“名校”的高升学率背后都必然有着“高度密集”甚至“高度垄断”的优秀生源。这所学校也不例外。当初高中招生时,学校便通过种种手段“重金收购”中考尖子生,承诺“如果报考我们学校,高中阶段的所有费用全免,还给生活补贴”云云。果然,三年后学校精心选拔的“好苗”结出了“硕果”。好久没出现考上清华的学生了,学校以他为无比的骄傲和无上的荣光,通过媒体大肆炒作“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自然是一番热闹景象。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学校给了这个考上清华的学生以七万元的奖励——这也是当初招生时的承诺。许多人和我一样感到不解:为什么要给这孩子七万元奖金呢?校长的回答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冲刺清华北大!”我笑了,考清华考北大是需要智商的,有的孩子你就是给他七十万也没用。希望通过金钱让更多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这真是一个喜剧!但其实这事到了后来是个悲剧。八月份,这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提前到校上课了。学校打算请那考上清华的“优生”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学习方法之类,便通过班主任给他打电话。那位“优生”听了班主任的话,第一句话是只有三个字的疑问句:“多少钱?”班主任一下子就懵了,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会这样说这样问。于是便在电话里给她的这位“优生”讲“学校培养你不容易”“要懂得感恩”之类的话。该“优生”又反问了一句:“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班主任顿时像挨了一耳光。可以想象,这个“优生”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受到过班主任怎样全方位的“倾斜”?清华的苗子将是学校的荣誉,或者说叫“面子”啊!为了“确保”他能够考上清华,学习上的细心辅导,生活上的精心照料,无微不至,不一而足。现在,现在这“优生”突然翻脸了,班主任老师怎么能够不锥心地痛呢?这一耳光更是打在了学校的脸上。这学生说:“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某种意义上看,他说的是对的。作为中考尖子生,学习基础那么好,更重要的是天赋那么高,到哪里不是一样的考清华?当初本来就是学校花钱买来的“优生”,学校的行为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现在他同样用钱给学校说事儿,这不是很“正常”的一笔交易吗?这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浮躁而功利的学校教育结下的恶果。学校挨这一记耳光,一点都不冤枉。其实,这一记耳光打的是日益浮躁功利因而越来越畸形的中国基础教育。现在,中国教育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有些地方这不过是口号而已,是写在墙上美化校园的,或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而实际上,是“以分为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升学”!是“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一切升学率,为了升学率的一切”!为了这个升学率,生源大战血肉横飞;为了这个升学率,逼着成绩差的学生“自愿转学”;为了这个升学率,不惜重金挖外校的优生……学校不择手段,教师尊严扫地,教育丧失良知!我曾经写过一篇《我鄙视这样的名校》,剖析过一些所谓“名校”诞生的“规律”——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的时候,又巧妙地作弊……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呀,狠抓“两个”什么什么呀,“落实”三个什么什么呀……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学校大门前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如果你给这样的校长谈什么陶行知的“真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他会笑你“太天真”和“过于理想化”,在这些校长看来,只有狠抓死揪,才是教育;升学率就是学校的一切!学校就是靠这成名的。为了这,可以不择手段地收购优生,撵走差生。当然,这些话,他绝不可能对着记者的摄像机说的。我这里说的是新建学校“迅速蹿红”的绝招,其实老牌名校“再创辉煌”也大多是这个套路。无论新校老校,在如此“打造品牌”时忽略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想过教育的首要功能:教会学生做人!我多次说过,天才到哪里都是天才,无论是中国的钱学森、莫言,还是外国的爱因斯坦、霍金,他们超常的天赋,与学校教育关系实在不大。同样,对那些智商高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与学校教育关系也实在不大,而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倒是有着必然的关系。那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教师对于天才孩子的意义,在于人生导航,教会做人——善良,正直,勤奋。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许多学校出现了问题。我曾经在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室里,看到这样的励志口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真是令人恐怖。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这被“干掉”的“千人”是谁呢?不就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人吗?什么时候,教育成了手足之间的互相屠杀?以这样一种杀气腾腾的“斗志”冲刺高考,就算是考上了大学,他还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吗?药家鑫不是考上了大学吗?还是搞艺术的,后来却成了杀人犯;林森浩不是考上了大学吗?还是复旦的高材生,后来也成了杀人犯。他们在“干掉千人”之后,把自己也“干掉”了。当然,成为杀人犯的大学生毕竟是极个别,但自私、冷漠、缺乏公德心,没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却绝非个别。几年前,钱理群教授在为已故马小平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此刻,读着钱理群先生这两段文字,我心里想着的便是芮成钢。而我们目前不少中学的教育,正源源不断地培养着一个又一个“芮成钢”。本文开头说的那个与母校讨价还价问“多少钱”的尖子生,本质上也是“芮成钢”,只不过他把话说得太直白,还不够“精致”而已。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将来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又将是怎样的?他或许会越来越“成熟”“圆润”,他会越来越有“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谈吐”,越来越有“过人的智慧”与“非凡的能力”,并因此春风得意于一时,但因为从受教育之初,自己的“人”字就从来没写正过,自私与冷酷已经深入骨髓融入血液,其最后的人生结局,很可能是马加爵,或芮成钢,或周永康。中小学教育究竟是以培养“杰出人才”为首要任务,还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目标?且让我们听听苏霍姆林斯基五十年前的忠告——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2020年8月16日
其他

【李镇西】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舍不得离去——再访丑小鸭中学

2018年9月,我第一次去丑小鸭中学就被震撼了,也被詹大年校长感动了。我写下一篇《“任何时候校长都会帮助你”》,在镇西茶馆引起强烈反响。前段时间,我第二次进丑小鸭中学,依然被震撼被感动。这是我前几天写的。不过,建议老师们在读这篇之前,先读读第一篇《“任何时候校长都会帮助你”》。一我再次来到丑小鸭中学。早晨的阳光温和地洒在山坡上的校园里,洒在缓缓随风飘荡的国旗上,洒在教学楼道正在擦拭玻璃窗的孩子身上。和詹大年校长转到了教学楼,迎面不时有孩子打招呼:“老师好!”并微微鞠躬或点头,他们的面容温和而淳朴,我完全想象不出他们以前的样子。我对大年说:“我想找几个孩子聊聊,可以吗?”他说:“当然可以。”然后就近招呼正在认真而吃力地擦拭教室玻璃窗的两个男生过来,他对两个孩子说:“这位老师想和你们聊聊,到心理咨询室吧!”我想,校长都发话了,他俩应该马上跟我走。谁知他俩对校长说:“好的。等我们把这窗户擦完了,就去。”校长说:“那好,我们在心理咨询室等你们。”这个细节让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感动。惊讶于他们不听校长的话——按说,校长都发话了,学生完全应该放下手中的活儿跟我走,可他俩居然说要把活儿干完再去。如果在其他学校,有的学生巴不得停下这又苦又累的活儿呢!感动于他们的责任心——既然擦窗户,那么就必须认真完成,而不能半途而废。当然,这只是我当时的感想,其实对两个孩子来说,没想那么多,习惯而已。
2020年8月8日
其他

【李镇西】人间至痛与天地大爱(附张玉环前妻宋小女感人视频)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0年8月6日
其他

【李镇西】素质教育妨碍高考成绩吗?——从南京一中学生家长示威说起,并以我的经历为例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2020年8月2日
其他

【李镇西】孩子可以放过,但其父不能轻易原谅——我对某科技大赛“获奖”小学生父亲《情况说明》的点评

。15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已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进行核查。15日,云南省赛事组委会发布通报,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
2020年7月19日
其他

【李镇西】教育是她的宗教 ——张桂梅老师戳中我泪点的六个瞬间

无需煽情,泪如泉涌。从教几十年来,听过太多催人泪下的教育故事之后,能够戳中我泪点的教育故事已经不多了。但几天前看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她的六个瞬间却让我热泪盈眶——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李镇西】​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十问龙里县教育局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0年6月28日
其他

【​李镇西】​减负从名校开始,可以吗?

“减负”是个老话题了,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请别给我说“学习不可能一点负担都没有”“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不好一刀切地说减负”这些话。这些“抽象的真理”我都明白。之所以重提这个沉重的话题,是前几天听到一个朋友的叫苦:“现在的孩子真的可怜啊!我儿子刚读一年级,昨晚作业做到十一点。唉,这才开始啊!”是的,这才开始,这孩子离高考还有11年呢!我问他儿子在哪所学校就读。他一说出校名,我就吃了一惊,这是成都市最著名的小学之一,
2020年6月25日
其他

【李镇西】教育,请给孩子以心灵的自由!——由小学生缪可馨自杀想到的

我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的1987年,我所在城市的一个16岁的高一女生宁小燕(化名)自杀了。这女孩品学兼优,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却“莫名其妙”地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许多人都感到震惊,且迷惑不解。
2020年6月13日
其他

【李镇西】​特级教师练摊儿记

,随意打赏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202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