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请先解放教师的心灵——如何看待袁老师“传递正能量”的批注?
请先解放教师的心灵
——如何看待“传递正能量”的批注?
缪可馨坠楼事件持续发酵,人们的热议依然没有降温,对袁老师的声讨依然不绝于耳。
不少人把缪可馨的死因归咎于她的袁老师,甚至有的文章直接说:“是袁老师逼死了缪可馨!”
这个说法源于一个截图的“据说”——“老师打了她一巴掌,(她)下了课就跳下去了。”
昨天我看到联合调查组发布的情况通报:“联合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共走访班级学生45名、学校老师3名,未发现当天课堂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
今天,我又看到了“红星新闻”对相关信息更详尽的披露。该文的题目是《调查组披露常州小学生坠亡“最后一课”:老师当天没打骂她,但收红包、违规办班属实》(可惜无法做链接,不过可以通过这个网址看详情: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006/8c824986cb0a58debd0ab36ef2763593.html?xopenid=oBCTzjrB_YjwOBkkdT2SWhR3iyYI)
文中写道——
调查组认为,根据袁某美的陈述并结合对其他45名学生和两名老师的问询,得出的结论是袁某美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打骂缪某某。对于缪某某这样一个11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翻越栏杆坠楼,调查组也表示不可理解,但当前的任何解读都缺乏证据。
前天,我在《教育,请给孩子以心灵的自由!——由小学生缪可馨自杀想到的》一文中写道——
目前我们对女孩自杀的真正原因并不知道,因为还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了解和核实,甚至女孩的作文与自杀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都还有待司法部门深入调查后的权威结论。
今天我依然坚持这个看法。
究竟是不是袁老师逼死了缪可馨,最后得靠司法证据说话。
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缪可馨之死和她的不当教育行为有直接关系,那她理由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
不过,在权威结论出来之前,我对此不持立场。
缪可馨的妈妈提供了袁老师曾经有“长期体罚学生”的情况,而且“去年十月份的时候,缪缪也曾在上课时被扇了巴掌”……
如果属实,袁老师的师德应该被谴责,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只是现在看了这个情况通报,我们至少对“缪可馨是因为老师‘打了她一巴掌’而跳楼”的传言不那么确信无疑了。
尽管如此,人们对袁老师的谴责依然没有停止,因为她对孩子作文的批改,因为她对孩子作文的评价。
焦点是缪可馨最后的感想——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已经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段话其实是百度上抄的,而非缪可馨的原创。我去百度看了看,果然。其实,对于一个小学生,能够把自己所读到的文字编织于自己的文章——对比百度文字和缪可馨的原文,我们发现并非一字不差,孩子还是有所改动的——这和成人以牟利为目的的抄袭还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宽容。
但袁老师对这段文字的不满显然不是因为她发现了缪可馨的“抄袭”,而是因为她认为这段文字不够“正能量”,所以她特意在作文边上提醒道:“传递正能量”。
有朋友为袁老师辩护,说这五个字是表扬缪可馨啊!袁老师的意思是赞赏缪可馨这段文字是“传递正能量”呢!
这个辩护苍白无力。连袁老师自己也说,她看到缪可馨的这段文字后,“我就说,要写一个具体的事例,作文中尽量传递正能量。顺手在她的本子上写上了‘传递正能量’5个字。”她还说,她曾启发孩子:“可以围绕孙悟空打白骨精时,一次不成又打一次,再打一次,像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等方面,去谈谈感受。”
看,袁老师所写“传递正能量”这几个字,怎么可能如一些网友所理解的是对缪可馨的“表扬”呢?
我想任何不带主观偏见的读者,都能从这五个字中读到袁老师对这段文字的批评性评价。
这也是许多网友对袁老师的谴责:袁老师企图用她的“正能量思维”去限制缪可馨的思维,而在通常使用中,“正能量”越来越成为说假话、大话和空话,只能歌颂光明而不能批评黑暗的代名词。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要为袁老师辩护——不是说反话,我真的要为袁老师辩护。
单就袁老师这堂课上对缪可馨作文的批改行为(我这里说的是批改行为,没有涉及她对作文的评价)而言,我这个语文老师没有感到她有任何失范或不妥的地方。无论是修改建议,还是旁批“传递正能量”五个字,就行为来说,这是她的职业规范。她做到应该做的。
至于她批注的“传递正能量”这句话是否妥当,这正是我今天这篇文章要重点谈的。
她可能也赞同缪可馨的观点,但怕她写成习惯,到了考场也这样写,那就害了孩子。她之所以提醒孩子“传递正能量”,就是告诉孩子:“有的话私下说说可以,但千万别写在作文里。虽说这只是平常一篇普通的课堂作文,但如果写着写着写习惯了,以后中考高考也这样写,那就吃大亏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相当多老师的担心吗?
恐怕很少有老师不厌恶作文的公式化,但很少有教师不给学生传授“考试作文”的技巧。估计很多读者都有小学毕业前老师辅导作文时要求大家“背作文”的记忆——把报刊上的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优秀作文”背几篇,然后在考场上根据试卷作文灵活加工,将肚子里的“作文预制板”临时组装,一篇很可能得高分的作文便诞生了。
恐怕很少有老师不反感作文中的大话、套话和假话,但很少有老师不经常给同学们提醒:“考试作文时千万不要乱说乱写!”“政治正确”永远是作文的第一标准,在平时就要训练孩子作文宁可写空洞而正确的假话,也不能写生动而诚实的真话。所以,我们在小学生作文中可以读到社论式的语言,就毫不奇怪了。
于是,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也不愿写作文;而即使喜欢作文而且有写作天赋的孩子,往往也有两套作文语言体系。比如,在上交给老师批改的“日记”的同时,自己还保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日记。
每一个老师的手中都握着孩子的未来,每一次升学考试都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所有真诚爱孩子并富有责任感的老师,明知孩子的作文是真诚的,说的也是对的,但出于责任心,也不得不提醒孩子:“传递正能量!”
应试教育就是这样让老师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袁老师可能就是这样的老师。
我们多数老师,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老师。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袁老师可能真的认为缪可馨的观点是错的,觉得孩子的心灵不够阳光,所以她真诚地想予以引导,这也是出于真诚的责任感。
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也是杂文作家,笔名“吴非”)说过一句话:“一个学校最可怕的事情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却兢兢业业。”
这话猛一听有些伤人:“兢兢业业”怎么就“愚蠢”了?
其实仔细想,王栋生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即“愚蠢”),那么他越负责,对孩子的精神伤害越大。
不是吗?以自己的僵化去纠正孩子的灵动,以自己的陈旧去取代孩子的鲜活,以自己的保守去压抑孩子的创新,以自己的规范去扼杀孩子的个性……
这样的老师还少吗?
但我不愿意过多地谴责这样的老师,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熏陶的。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可怕的不是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是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
看到学生作文表现生活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个性,有的老师发自内心地欣赏,却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担心;而有的老师则真的认为孩子错了,不该这样想这样写,觉得孩子的思想“有问题”。
因为这样的老师思想早已习惯于被禁锢,于是觉得禁锢才是正常的。
笼中的鸟儿总认为飞翔是一种可怕的举动,至少是一种病。
当一个老师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他必然认为孩子任何一点“越轨”的思想,都是危险的。
而历史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正是始于思想飞翔。
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起步的,被列宁高度赞誉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中有一句不朽的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
“缪可馨事件”还在调查中。如果袁老师触犯了刑法,违反了师德,那依法依规处理就是了,我不会为她做半点辩护。但就作文评价和批改而言,我要说——
不要责怪袁老师们,他们的心灵也被束缚着。要解放孩子的心灵,请先解放教育的心灵,要解放教育的心灵,请先解放教师的心灵!
2020年6月16日
1.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几篇重要文章,欢迎点击阅读
鼓励原创 ,随意打赏
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
(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欢迎扫码关注“镇西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