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不要的项目,我们万荣也不要!】万荣,在大运城“凤还巢”计划中交出怎样的答卷?

2018-01-15 运城新闻网

运城日报 黄河晨报 运城新闻网 官方发布平台

发现 探析“三个发展计划”


“凤还巢”看万荣

本报记者 解世忠 陈永年



  全文4723字,阅读约需11分钟。


  主要内容:

  ●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技能培训。要想“凤还巢”,首先要有凤、得育凤,欲“还”得先“出”。

  

  ●出台三个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服务流程,对关心关爱什么、如何关心关爱和谁来关心关爱进行了明确界定。


  ●该县成立了“三级网络”:县级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所,村级有联络人员,确保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有事有人管。


  ●成立在外党支部、万荣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万荣商会“三类组织”,为在外人员排忧解难。


  ●围绕着“五大基地”建设规划出了34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在招商引资上提高门槛,科学甄别。



  代题记:

  在外务工人员关心关爱计划,实质上是拓宽人民群众增收渠道的“就业计划”,是支持人民群众闯世界、闯市场的“开放计划”,在建设大运城的总体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运城市委书记 刘志宏


  万荣全县45万人,8万人在外经商务工,在外创办规模以上企业613个,覆盖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份——这样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会在运城市“凤还巢”计划中交出怎样的答卷?


  按需培训技能,保证想出的人都能出得去;


  解除后顾之忧,保证出去的人在外都能留得住;


  培植投资环境,保证返乡创业的人都能干得好。


  育凤,扶凤,引凤……“凤还巢”计划实施中,万荣县紧紧围绕一个“凤”字,对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关心关爱,温暖了人心,浓烈了乡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01

出得去

重打“技能牌”


  1月10日,雪停数日的万荣,依然冰天雪地,一些街道光如冰场。


  瑟瑟冬意中,万荣技校的培训教室里,却异常火热。外加剂实验室里,数名学生正在进行配方实验。这些满脸稚气的孩子一脸认真,眼神里写满了梦想。


  他们的梦想就 38 39133 38 15232 0 0 2178 0 0:00:17 0:00:06 0:00:11 2969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展厅里。从外加剂专业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三五年,年薪就会达到七八万元甚至十万元。


  梦想,总是源于对未来的可把控与可预期。万荣县通过扎实、对路的技能培训,给了所有愿意外出务工人员底气与能力。


  要想“凤还巢”,首先要有凤、得育凤,欲“还”得先“出”——这是万荣县把技能培训作为关心关爱在外务工人员第一手棋的内在逻辑。


  “我们通过培训,让学生或学员们身怀绝技,再出去闯荡江湖。”万荣技校校长郭学功说。


  万荣县由政府出资,在技校建立了“凤还巢”培训基地。基地紧盯市场需求,深化产教整合,围绕“万荣苹果电商、万荣防水建材、万荣笑乡人”等劳务品牌,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1310人。


  今年23岁的周腾飞,是万荣王显人,高中都没读完的他到技校外加剂专业学了一年半,然后赴外务工。如今周腾飞经过4年的历练,已成长为陕西一家化工公司在榆林分公司的高管,年薪有10万多元。而在外加剂行内,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工资半年一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技校展厅里的一个展板上,罗列着刚刚毕业没两年的学生自己报的“保守”年薪,上面七八万以上的比比皆是。


  技能培训,受益的并不仅仅是出外闯荡的“凤”,更有整个外加剂行业。


  据了解,以前该县的外加剂技术人才奇缺,技术传承基本上靠亲戚或朋友私下传授,不系统不完整不说,还造成技术人才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用工企业人力成本很高。如今,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大量合格技术人才投身市场,企业单次的服务成本从以前的8000元至1万元,降低到了5000元。


  因为培训直接与“钱景”挂勾,人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一些经过培训的技术员甚至会利用春节假期重新回到技校接受培训,“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春节经过培训的,过完年再去上班一个月工资增加一两千元是普遍现象。”郭学功说。


  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关联、实时互动,构筑了人人想培训、培训完了有效果的双向回馈系统,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有技术支撑的产业工人离开万荣,走向市场。


  如果说万荣技校的培训课堂是为就业提供技能准备的话,那么该县的“电商双创孵化中心”,则是着力于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实操,为走向更大的空间进行经验、心智与资金的多重准备。


  贾秋丽是万荣县贾村乡人,今年35岁。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的她原本在太原开了一家牙科诊所,每年能挣三四十万元,日子过得也让人羡慕,但如今,她却回到故乡卖苹果。


  “在行医过程中,别人问怎么保养牙齿,我就推荐他们多吃苹果,然后就从老家给人带苹果,反馈特别好。后来,我干脆将诊所委托别人打理,自己回万荣开了一家公司,专门销售家乡的苹果。”贾秋丽说。


  “电商双创孵化中心”设计容纳150个创业实体,对像贾秋丽一样处于事业初创期的创业者,中心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有“六代办”:代办劳动合同签订,代办社会保险接转,代办用工信息发布,代办各类证照证书,代管劳动人事档案,代办劳动维权服务;“七优先”:优先选择创业场地,优先接入服务平台,优先介绍企业用工,优先安排培训项目,优先评聘专业职称,优先考发技能证书,优先参加创新大赛;“八扶持”:场租管理费用扶持,人才公寓租赁扶持,创新研发推广扶持,众创空间经费扶持,创业大厅补贴扶持,创业项目入库扶持,企业税收减免扶持,创业大赛经费扶持;“十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大学生就业补贴,企业用工补贴,困难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补贴,创业培训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


  除了众多的优惠政策,让创业者感触深刻的,还有“拎包入驻”的便利。


  “房租、水电暖费用都不交,甚至办公的桌椅和电脑,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一切都是免费的,真正的拎包入驻。”贾秋丽说,“我们公司在这里有50多平方米办公面积,如果是在外租赁的话,一年可能需要十几万元,而且还不算其他费用。”


  在政策的扶持下,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贾秋丽如今已成为万荣县电商协会会长,她在2017年卖出了100万斤苹果,加上电商协会的其他成员,苹果销售数量达到三四百万斤。而且,攒足了经验的贾秋丽,又在北京成立了专业销售公司,“这段时间每天都能卖两万斤万荣苹果!”她笑着说。


  从万荣县人社局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到,不到一年时间,该县完成各类培训3300人次,推荐就业3700余人。这些被技能与经验武装的务工人员,就像一只只“金凤”,怀揣梦想,向外飞去。


02

留得住

主打“服务牌”


  出去,只是一张车票的问题,而要长久地留下来,却是个系统问题。


  万荣县将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能否安心在外打拼,作为“凤还巢”计划的重要环节来抓,提高到就业工程与民心工程的高度来抓。


  皇甫乡胡村的张高登老人,今年82岁,儿子、儿媳都在贵州打工,村里安排他住进了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有人照顾,子女便没了后顾之忧,在外创业更放心了。胡村有八九百人,在外务工人员就有近300人。为了让在外人员放心,按照县里的统一要求,该村将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列入重点照顾范围,把缺少照顾的10名在外务工人员的老人接进日间照料中心,为30名在外人员家属提供了就业培训,为7名在外人员家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属提供了公益岗位。


  为了让在外人员真正留得住,万荣县成立了专门的“服务网络”,出台了相关“服务流程”。


  该县成立了“三级网络”:县级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所,村级有联络人员,确保“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有事有人管。同时,还建立了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关心关爱台账、在外兴办企业台账、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外务工台账,将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前两天突降大雪,气温骤降,“三级网络”人员到在外务工人员家中慰问,并带去了电热毯、大衣、电暖器等御寒物品。“实在找不下事情做,那就帮留守老人把门前的雪扫扫。”万荣县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主任王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认真,源于制度的刚性约束。为了确保对在外经商务工人员的关心关爱落实到位,万荣县出台了《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家乡关心关爱服务流程》《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外出创业打工服务流程》《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服务流程》3个制度性文件,对关心关爱什么、如何关心关爱和谁来关心关爱进行了明确界定。


  以对在外经商务工人员的家庭关心关爱为例,“服务流程”就明确了关心关爱事项、服务代理事项和服务关爱层级。比如,在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进行走访看望,家有红白喜事时帮忙打理,解决好留守老人的生活、留守儿童的入托就学和留守妇女的培训就业与劳动维权问题;外出人员家中出现重大变故或患大病住院在医保报销、帮扶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发生意外的,组成服务小组帮助协调善后;农忙时外出人员回乡不便的,安排专人进行土地代耕和林果代管服务;在外人员家中无人居住的,安排专人提供防灾避险、清扫保洁和看家护院等服务。


  外出务工不用担心老家的事了,那在务工过程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呢?


  万荣县的对策是在万荣人务工集中的城市成立“三类组织”:在外党支部、万荣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万荣商会。


  他们在北京、上海、贵阳成立了8个在外党支部,隶属于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党委,管理289名在外流动党员,在12个城市建立了万荣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万荣商会,实现了机构、人员、制度、场地、活动的“五到位”。有了“三类组织”的保障,在外务工经商的万荣人遇到困难就可前往求助。


  务工人员遭遇欠薪时,有人替他们讨要;企业被恶意拖欠货款时,有部门前往协调……就像县委、县政府一份文件中的一句话:万荣的在外人员走到哪里,三类组织就建到哪里,政府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正是在这种网络化、常态化的服务下,万荣县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最终成为全国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


  全县45万多人,在外务工人员达到8万人,主要从事外加剂、化工建材、宾馆餐饮、家政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年总收入达到36.18亿元。


  外出的人多了,在外打拼安心了,做强做大的几率也提高了——


  除了台湾以外,万荣人创办的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万荣籍”规模以上企业就有613个,规模产值达到150多亿元。


03

不忘“根”

巧打“共享牌”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万荣人不忘“根”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万荣县的企业格局:全县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是万荣人创办的,而且很大一部分还是“还巢”的“凤”。


  或许,真的是离故乡越远、越久,乡情就越深、越浓,一旦有了能力就越想为家乡做些事情。


  在贵阳经营企业的张朝阳,老家村里有八九十人跟着他干。他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庄园”,吸纳了二三十名留守妇女就业。


  而另一位万荣人王民,直接就带着资金与技术回到了故乡。他投资一亿多元,建起了山西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纯化等前沿课题研究。目前,该公司一期工程全部完成,通过了生产许可验收,具备了生产条件,正在进行相关产品的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工作。


  王民一直从事科研工作,拥有核心科技,他说:“一方面我的科研需要一个实体作为平台,另一方面家乡相关部门的服务也让我感动,于是我就回来了。虽然相比大城市,在原材料供应、人才招聘、设备维修等方面成本有所增加或存在诸多不便,但谁让我是万荣人呢?家乡这方水土把我养大,现在有能力回报家乡了,我自然义不容辞!”


  该公司投产后,将使万荣制药业的集群效应更加明显,整体档次得到提高。


  为了方便更多不忘根的“金凤”回巢创业,万荣县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制定了招商项目清单、产业发展清单、城建规划清单、优惠政策清单、负面项目清单。项目前期由专门部门在入驻园区、用地政策、可研设计、立项审批、生态环评等方面进行联络;项目落地实施后,落实证照办理、水电三通、市政接入、金融支持、企业用工5个保障;项目建成运行后,还提供免费培训、用工奖补、税收减免、参加社保、周边环境5项服务。


  “仅仅是优惠政策还不行,企业家不忘本是一方面,最终回不回得来,一方面靠乡情,另一方面还得通过事业的感召。如今万荣各项事业发展很快,这也是一种创业的机遇,我们的目标是与在外企业共享家乡发展的红利,实现双赢。”万荣县人社局局长丁文斌说。


  在这种思路的统领下,围绕着建设“化工建材生产基地、医药加工生产基地、新材料新能源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该县划出了34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重点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就是要确保引来的项目能更加放大万荣既有产业的优势,又能引领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不符合规划的项目,我们也会说‘不’。”万荣县招商办副主任闫丽娜说,据她了解,他们已经拒绝了数家与整体产业规划不符的项目。


  从长远来讲,在项目引进上提高门槛,采取更严格的审核程序,也是为了让更多不忘本的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更好地回来。“北京不要的,我们万荣也不要!”王伟说,“我们要发展,但绝不承接其他地方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所有的项目都要围绕着产业规划,围绕着万荣的绿水青山。”



记者手记


拒绝,是为了更远的未来

陈永年


  “北京不要的项目,我们万荣也不要!”


  在招商引资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在,这样的表述很“万荣”。


  作为农业大县同时又是工业弱县的万荣,对送到眼前的GDP说“不”,不仅需要为一方百姓负责的历史担当,更需要有抵御眼前利益引诱的政治定力。有时,自愿选择“慢发展”,是种智慧和勇气。


  在全国相关产业梯次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承接、怎样承接发达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是摆在中西部地区当政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选择。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并不是快马加鞭、弯道超越的发展迫切感,而是谋定而后动、为百年之后计量的清醒与冷静。


  “北京不要的项目,我们万荣也不要!”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


  不论是对外开放的招商引资,还是有特定对象范围的“凤还巢”,本质上都是一个产业从外地到本地的转移。


  为数众多的万荣籍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即使长年在外打拼,即使长时不便回乡,但那寄托着乡情、乡愁的山山水水,总会留存在心底深处。那青山绿水,那黄土烈风,一如长长的“风筝线”,就算游子飞得再高、走得再远,也会将他们牢牢系在黄土高坡上的一个村落。那些远飞的“金凤”,也同时通过这根“风筝线”,源源不断地汲取着事业和精神的养分,以期走得更远。


  不管是飞走的“凤”,还是准备飞的“凤”,都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我离开了这里,以后,是否还可以回去,是否还愿意回去,是否还回得去?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都不可怕。要是记忆中的山秃了、河枯了、树没了、天灰了……故乡如果只剩下了熟悉的名字,那故乡与他乡又有何异?


  走的时间长了,有时就会忘记要去哪里。


  有的地方,商招着招着,资引着引着,忽然就忘却了招商引资的目的。如果一直牢记远方的目标是为了让百姓更富庶,让土地更美丽,那为何要如此迫切地打开高污染、高耗能的“潘多拉盒子”?


  纸面上的道理总是简单而分明,但在充斥着利益纠葛的现实博弈中,能真正坚持原则并从一而终的,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发展经济,一直喊着快快快,仿佛最可怕的是发展的慢。其实,只要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再慢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方向错了,那样的发展,跑得越快越糟糕,跑得越卖力,危害越严重。


  只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才有忆得起的乡愁。


  家乡的青山绿水,是在外人员干事创业最有营养的土壤。它能让每一道远走的身影,深深地扎根下去,最终树大根深,最终枝繁叶茂。


  招商引资抬高门槛,有勇气说“不”,才能保持乡容乡貌,才能维持住每一个人心中的乡情乡愁。


  乡情乡愁,才是吸引金凤还巢的梧桐树啊!


  “北京不要的项目,我们万荣也不要!”


  大胆拒绝吧,为了这片土地更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多“金凤”义无反顾的归来。





近期热点

11日24时~16日24时 市区实行单双号限行 平陆、闻喜限行尾号不同,出行注意

空港新区公交状况亟待改善 政协委员建言增开线路增加车次

【冬季一定要防火】盐湖城一居民楼着火 无人员伤亡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浏览更多本地时政新闻,请关注《运城日报》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


   ▍  本期责编:陈雁冰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运城网信备案号 A000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