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排查部分中国海外引进人才,中美科技交流添变数
从中国企业到华人学者,美国限制科技交流的各种做法,对两国科技发展都将带来变数
《财经》记者 刘以秦 金焱 | 文 谢丽容 | 编辑
今年以来,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交流出现多种变数,近期,相关行动波及部分参与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在美华人学者。
近期,一则美国休斯顿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正在解雇参与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华人学者的传言甚嚣尘上。传言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供了一份华人教授学者名单,并要求该机构对这些人无条件开除或解雇。
对《财经》记者的求证,该研究中心回复说,作为机构,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不对机密的人事行动发表评论。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遵守州和联邦就业法,尤其是不会有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歧视。
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是中国为了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引进高层次人才而推进的计划,自2008年至今已有近8000位海外高层次专家入选,他们的国际科技交流一直被各方面所认可,入选学者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但今年以来,有关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入选学者的争议和特别关注,开始在美国出现。一位已经回国的海外高层人才引进专家也向《财经》记者透露,美国有关部门早已开始关注和调查部分华人专家学者,其中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涉及的华人学者是重点关注对象,但他表示:“是否直接辞退清除,我目前还没听到具体的案例。”
目前获知的情况表明,部分参与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华人学者在美国遇到了困境,海外高层人才引进也在一定范围变成了敏感话题,《财经》记者采访的一些华人学者不愿深谈。有学者表示,目前的趋势是部分美国大学在采取措施,要那些加入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专家学者给一个解释。
一位美国知名大学华人教授向《财经》记者确认透露说,还在美国的部分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学者,有一些被FBI约谈,有些地方甚至连警察局也在参与排查。
对此,美国国务院相关部门对《财经》记者表示,美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ECA)与EducationUSA合作,鼓励各国与美国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促进各国赴美进行学习、研究。美国的学校和大学内有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美国会继续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
不过,作为美国司法部下属的执法单位,联邦调查局(FBI)有独立执法权。
此前,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交流还停留在企业和资本层面,如今已经蔓延到部分华人学者。今年6月,美国白宫加大了对华裔科学家的限制力度,美国国务院将在敏感研究领域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签证停留期限从五年缩短为一年。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对于中国科技领域来说,人才交流受限无疑是一次打击,这对中国科技界如何更好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华人学者的排查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来自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声明称,美国国会两党正在审议立法,将对参与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美国教师实施制裁,目前该校已经取消了一名中国客座教授的访问邀请。
“还好我已经回国了。”一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学者说,“现在还只是辞退,之后说不准还会发生什么更严重的事。” 该学者后来回到中国创业。
美国有关方面关注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早有迹象。
今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括一条修正案,允许国防部中止向参与中国、伊朗、朝鲜或俄罗斯的人才计划的个人,提供资金和其他奖励。
当时,该修正案的提出者,众议员MIke Gallagher称,如果华人学者正在参加中国的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类项目,可能无法获得美国国防部的教育培训以及研究经费。
中国于2008年开始推行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除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外,国内还有不少类似的人才引进计划,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
参与这些人才引进计划的专家学者,能够获得人均约100-200万人民币的资助经费,回国工作后,薪资水平也会高出岗位平均工资的2-4倍,此外还有不少特殊福利。
获得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支持的前提是,这些学者必须保证每年在国内有一定的任职时间。而这一点,是引发外界争议的主要原因。
据悉,可能存在个别华人学者隐瞒了在中国有长期职务的事实,依然保留在美国的全职职务。“这很有可能违反了他们在美国供职单位的一些规定,可以因此辞退你。”前述华人教授表示,大背景还是中美贸易等争议。
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又分为“大千人”和“小千人”(又称青年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小千人”名单是公开可查的,“大千人”详细名单尚未有完整公布。不过,国内很多单位会把自己引进的千人学者名单在网上公布,这为外界的排查提供了信息。
一位回国创业的海外高层人才引进专家正在准备融资,他表示担心投资人对其背景有疑虑,为此立刻向正在接触的投资方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回国,并没有在美国继续做科研的计划。
“科技间谍”争议
在国际科技交流中,是否存在所谓“科技间谍”,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
今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指控苹果公司前华人员工张晓浪窃取商业机密,涉及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并试图带回中国,7月7日,张晓浪在美国机场被捕。
此事也在国内科技圈引发热议。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处于科技创新的高地,不少国家的学者和科技从业者,都在积极与美国科技界进行交流互动,其中涉及如何处理在美国获得的科研成果或是核心技术。
德州理工大学的声明中提到,中国大力推行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建立有高度竞争力的研究项目,使中国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美国国会对该项目的进展十分关注,FBI认为这一项目与正在调查的中国“科学与工业间谍”有关联,并认为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部分成员身份敏感。
一位在多年在美国从事医疗研究的华人学者向《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曾有在美国从事医疗研究的一名教授,将在美国的科研成果带走,现已被美国禁止入境。据悉,这位学者回国教书后很受学生欢迎,但很多华人学者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业界专家也特别提醒,有美国科研背景、回国从事相关工作,并不就必然涉嫌“科技间谍”行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知识产权需要严格保护,多数争议可以依法判定,但有时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很难轻易判定是非。
另一位中国海外高层人才引进专家认为,仅就学术交流方面,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帮助相关产业和科研发展,只要不涉及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这也是世界各国顺理成章的事。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科技人才交流遇冷,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有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一旦遭遇技术封锁,不少前沿技术发展将受限。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对于国内先进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智能(AI)行业为例,目前国内AI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公司中,大部分创始成员都有美国学习、工作背景,而大科技公司的AI负责人,也多以留美背景为主。
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科研领域一直走在前面,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也提到,在AI创业领域,有美国科研背景的创始人,更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对美国来说,科技人才交流受限,也是坏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到,美国科学家中移民的比例增长迅速:从1960年的7.2%增长到2007年的27.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今年9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通过跨国人才交流合作,我们也有很大的收获。”
因此有专家学者担心,美国针对部分参与海外高层人才引进的华人学者进行排查,以及限制敏感专业中国学生签证的行为,对于吸引更多华人学者加入美国科研行业将产生消极影响。从中国企业到华人学者,美国限制科技交流的做法,对两国科技发展都将带来变数。
(《财经》记者周源对本文亦有贡献)
精彩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责编 | 苏月 yuesu@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