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美国大选背后 | 《财经》读书会
特朗普总统就任以来,其激进凌厉的施政风格引发争议;在四年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推动他走向政治生涯巅峰的美国社会土壤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美国社会仍将存在多种相互争胜的主流与非主流思潮,它们或许很难冲击到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终将汇合成不同的声音,不论下一届总统是哪一位政治家、出身何种派别,这些声音都将是其施政过程中无法忽略、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文|臧博
跌宕起伏的美国总统大选暂告一段落,全球无数人通过网络目睹了这一场世纪选战,对美国的选举民主政治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大众和媒体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选举本身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特朗普总统就任后,其激进凌厉的施政风格引发众多争议;在四年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推动他走向政治生涯巅峰的美国社会土壤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美国社会仍将存在多种相互争胜的非主流思潮,它们或许很难冲击到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终将汇合成不同的声音,不论下一届总统是哪一位政治家、出身何种派别,这些声音都将成为其施政过程中无法忽略、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本期书单选入八种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围绕此次美国大选而产生的社会分歧与争议之大背景,另一方面也呈现几种区别于美国社会主流价值却日益高涨的不同思潮,在此二者基础上也着眼于当下和未来一些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它们尽管仍局限于美国部分地区,但发展的趋向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国政局,并进而对全球政治产生冲击。
《我们的革命》既离经叛道,又丰富多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桑德斯的回忆录和对该国政治的深切观察,更是桑德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之集大成。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和小政府的美国,原本没有多少容纳民主社会主义的空间,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全球化获利未能在美国社会公平分享,普通人虽然掌握着选票,却仍然无法解决自己的现实关切,这诸多问题都给了桑德斯等民主社会主义者很大助推力。上届大选选战中,他甚至一度能与希拉里·克林顿分庭抗礼。
以桑德斯等人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美国不太可能真正成为主流政纲,但他们所主张的社会公平、多数人的民主、对精英和建制派的抨击,这些观点和政见的确在近年来引得越来越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普通选民要求其声音被倾听,等等,必将成为新任美国总统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我们的革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制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思,就美国政治、阶级、经济、环境、种族、社会正义等方面提出诸多问题和可能的改革方案。
《乡下人的悲歌》也是一本影响很大的著作。作者万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毫无疑问属于精英阶层,但他的出身却十分贫寒。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在美国中部锈带地区的人,万斯既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又生动描摹出被贫穷、绝望、毒品等问题困扰的另一个美国。
在万斯笔下,对于那些失业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来说,美国梦完全遥不可及,且有着不同的内涵。总体而言,《乡下人的悲歌》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从“局内人”的角度,引领读者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乡下人的悲歌》在美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也激发出广泛共鸣,史蒂夫·班农在多个场合引用书中观点,来抨击美国当下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问题。此书描述了另一角度的美国社会图景,有助于理解特朗普如何在2016年成功当选,以及新政府将不得不妥善加以应对的一大难题。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的《右派国家》则勾画出美国社会思潮中另一个强劲潜流,即保守主义。作者认为,从麦卡锡时代到小布什时代的右派运动,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重塑了美国政治图景。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一股隐秘的中坚力量,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这个国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一场划时代的政治转型已在悄悄发生。本书旨在条分缕析呈现,保守主义何以在美国取得这样的进展;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美国政治传统,展望其政治新走向与趋势。
《民粹主义大爆炸》则专注于研究民粹主义思潮。作者认为,民粹主义其实是美国制造,后传至拉丁美洲和欧洲。民粹主义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杰克逊总统战胜美国银行”事件发生时期就已经暗潮涌动,而19世纪90年代人民党出现,才是美国民粹主义的滥觞。民粹主义运动首次出现后,这种运动就转化成了定期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政治肌理的自然组成部分。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政策,就带有浓烈的民粹主义色彩。结合《乡下人的悲歌》《我们的革命》和《民粹主义大爆炸》这三本书,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论断,民粹主义政策能够出现和上升,其背景一般都是政治家面对国内种种棘手问题,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
《财经》书单
1.《我们的革命:西方的体制困境和美国的社会危机》,(美)伯尼·桑德斯著,钟舒婷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乡下人的悲歌:全世界的绝望与焦虑》,(美)J. D. 万斯著,刘晓同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右派国家》,(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等著,王传兴译,中信出版社
4.《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美)安妮·凯斯、安格斯·迪顿著,杨静娴译,中信出版集团
5.《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政治时代的美国》,(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著,张宇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6.《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著,马霖译,中信出版集团
7.《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曾楚媛译,中信出版集团
8.《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 里韦拉著,江涛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我们的革命:西方的体制困境和美国的社会危机》,(美)伯尼·桑德斯著,钟舒婷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
本书作者伯尼·桑德斯是美国资深政治家,在政界和社会上留下“离经叛道”的形象——他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信奉社会主义的参议员。桑德斯推崇北欧的社会体制,追求多数人的民主。许多反感当前建制派精英阶层之行径的美国年轻人对桑德斯十分钦服,令其在2016年大选中颇具人望,在党内预选阶段曾对希拉里构成严峻挑战。
桑德斯主张多数人的民主,认为政府应反映普通民众的利益,而不应像现在这样反映亿万富翁阶层的利益;此外他主张吸引众多青年人和普通劳工阶层参与投票,以挽救民主党选民投票的流失。过去几十年来,甚至就在刚刚结束的这场大选中,美国选民普遍感觉他们手中没有权力,而选民政治效能感降低,令大选透出浓烈的火药味。《我们的革命》出版于2016年大选之后,可被视为桑德斯政纲的一次总体论述。在民主党大选失利后,部分选民显现出愤怒情绪,桑德斯在此期间对美国社会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制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思,出版了《我们的革命》,就政治、阶级、经济、环境、种族、社会正义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和改革方案。
2
《乡下人的悲歌:全世界的绝望与焦虑》,(美)J. D. 万斯著,刘晓同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在美国社会,地区和阶层的衰落会给人一生带来何种深远影响。万斯出生和生活在锈带俄亥俄州一座钢铁城市,从其童年时代起,便目睹了这座城市工作岗位不断流失,人们的生活一天天陷入困境。
万斯成为幸运的那一个,后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但他亲眼目睹身边的朋友有些沦落到接受社会救济,有的甚至死于过量使用海洛因。在书中我们看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如同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套在他们脖子上。《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记述了作者从底层向上流动的奋斗历程,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困境作了思考。此外,本书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引领读者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乡下人的悲歌》在美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也激发出广泛共鸣,史蒂夫·班农在多个场合引用书中观点抨击美国当下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问题。此书描述了另一角度的美国社会图景,有助于理解特朗普如何在2016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3
《右派国家》,(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等著,王传兴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两位作者均供职于《经济学人》杂志,具备媒体人犀利而具前瞻性的视野。他们秉持独立于两党之争的超然立场,探索美国保守主义发展历史,备述从麦卡锡时代到小布什时代的右派运动性格与走向,分析右派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如何重塑了美国政治图景。
作者进而指出,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一股隐秘的中坚力量,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这个国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一场划时代的政治转型已在悄悄发生。本书旨在条分缕析呈现,保守主义何以在美国取得这样的进展;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美国政治传统,展望美国政治新走向与趋势。
4
《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美)安妮·凯斯、安格斯·迪顿著,杨静娴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9月
美国如今面对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是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问题。作者对美国在新世纪出现的“逆繁荣”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评,同时记录了绝望和死亡,批评资本主义的多个方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在今日美国是否卓有成效提出质疑,并开创性地记述了资本主义的缺陷如何对美国工人阶级造成致命伤害。
安妮·凯斯和安格斯·迪顿研究发现,在25-40岁年龄段的美国白人中,大约一半的死亡要归咎于自杀、酒精性肝病和药物过量使用;在40岁左右的白人中,这些原因导致的死亡约占1/3;在50岁出头的白人中,这一比例则为20%左右。这三大原因而导致的死亡,被他们称为“绝望的死亡”。他们指出,这不仅是一次公共健康危机,还是一场经济危机:美国工资增长缓慢,而医保费用负担沉重,工人阶级在经济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安全感。美国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已经不再服务于那些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口。两位作者根据大量的数据和材料,分析了自杀、酒精性肝病和药物过量使用引起的绝望的死亡,探究了这种死亡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并从美国的医疗制度、税收与福利政策、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企业治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解决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可能性。
5
《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政治时代的美国》,(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著,张宇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7月
本书聚焦美国精英体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新世纪前十年中所遭遇的挑战和退潮。作为精英社会重要表征的教育、医疗、金融、体育、媒体等等行业,均呈现精英文化难以为继的危机局面,种种丑闻频繁见诸报端;与此同时,新媒体、自媒体等新的舆论出口,逐渐在媒体场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参与推动群众运动高涨。美国精英政治有遭遇失败的明显迹象。作者通过对次贷危机、房市泡沫、华尔街丑闻等新闻事件深入分析阐述,呈现出美国“精英社会步入黄昏”后的新面貌与走向,及其对社会和外交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
6
《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著,马霖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1月
本书结合美国和欧洲历史,对民粹主义进行了一番钩沉与分析,探索其与经济衰退和国家政局之间的关系。民粹主义政策能够出现和上升,其背景一般都是政治家面对国内种种棘手问题,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在政治上,民粹主义更多指的是借助“平民”的手腕与方法,政论家们经常将“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分立看待。而自19世纪以来,“民粹主义”始终没有一个单纯的定义,很少有政治家将自己描述为“民粹主义者”。在政治话语中,“民粹主义”经常用来形容他人的政治策略。
作者认为,民粹主义其实是美国制造,后传至拉丁美洲和欧洲。民粹主义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杰克逊总统战胜美国银行”事件发生时期就已经暗潮涌动,而19世纪90年代人民党出现,才是美国民粹主义的滥觞。民粹主义运动首次出现后,这种运动就转化成了定期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政治肌理的自然组成部分。作者还指出,在总统大选时,政治家们在社会经济根本问题上尖锐对立的差异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人们通常为不太严峻的社会问题展开政治博弈,比如禁酒、堕胎、最低工资等。但面对社会和经济剧烈变化或事关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时,选民们会突然开始响应政客们及各种运动就多数党小看或忽视的问题发起的号召。
7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曾楚媛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4月
著名史学家戴蒙德在《剧变》中,将心理学视角引入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如何因应危机的研究,从个人应对创伤的心理过程抽绎出若干变量,再将其施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应对危机。他指出,个人应对伤痛与危机,和一个国家应对危机的模式有诸多共通之处,国家也只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更多元、更宏大的共同体。事实上,戴蒙德认为,当一个国家面对重大危机时,其应对策略完全可以借鉴个人面对危机的心理康复过程。此外,作者还指出,几乎每代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最能炮制焦虑,在戴蒙德心目中,过去这个十年产出焦虑的问题则是空前的。比如,全球化让大多数人普遍受益,也在一些地方造就了不公,这成为时代焦虑症候的重要源头之一。
《剧变》也显示出戴蒙德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戴蒙德认为,不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将在未来数年中迎来一系列严重危机,比如核武器问题、社会不公正、气候变化。而对美国来说,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政治极化和社会阶层趋向固化。通过本次美国大选可见,美国社会的确是在走向政治极化,戴蒙德早先在本书中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追问。最后,他将其部分归咎于青年一代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传统纸媒衰落,新兴社交媒体的特征导致普通民众自主地沉浸于特定信息漩流,从而部分导致美国社会在政治领域日益极化,任何“第三条道路”的意见都失去了市场。这种状况的确是一种潜在危机,其所造就的恶果便是,一旦发生重大社会分歧,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撕裂与纷争。当然,戴蒙德并不是主张美国将就此衰颓,而是以危言警世,提醒美国民众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认识到现有生活方式的很多方面已不再奏效,必须在清醒认识现状的前提下重新发现生活。
8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 里韦拉著,江涛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
不管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客观上出类拔萃,每个社会都会有一拨“精英”。但是,关于“精英”是如何炼成的,从百姓闲谈到专业分析,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既有“龙生龙、凤生凤”之类悲观决定论,也有“出身不由己、道路自己选”式的乐观奋斗说。笼统地说,两种观点都有证据支持,而炼成精英的机制却俨然仍是个社会黑箱。曾先后生活于美国下层和上层的社会学家里韦拉,尝试打入精英选拔的重要环节——高端公司员工招聘工作,为世人揭开神秘幕布。《出身》清晰地呈现,宣称“能力、勤奋而非出身是成功的关键”的“美国梦”,只是一种“幻觉”,相反,不平等的选拔机制正在帮助精英实现自我复制。这种分析,与近年其他一些著名研究可相佐证(如帕特南著《我们的孩子》关于美国教育不平等、德斯蒙德著《扫地出门》关于美国城市贫困人口支撑房产暴利的研究),足见其并非哗众取宠,而是触及了值得人们深入反思的普遍性社会机制。
《出身》的重要贡献在于指出,即使同样读了好大学,在就业筛查等精英选拔机制中,很多继承性而不是自身努力的因素,还是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在精英选拔过程中,一个毕业生是否足够优秀,并非我们通常在大学里所看重的那些重要指标,如学业成绩、论文乃至笼统意义上的社交、公共活动组织能力,而是社会分化早已限定性造就的细微表现。
责编 | 要琢 zhuoyao@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