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病人比普通人更加暴力更有威胁性吗?看看BBC怎么说

2016-05-25 克劳迪娅•哈蒙德 衡平EJI


编者按 

2016年3月27日,川大学生滕某杀死了他的同学卢某。凶手滕某的家属觉得他精神抑郁是导致他杀人的原因,而公众则普遍怀疑和担忧这是为儿子脱罪的一种方法。无论如何,这件事让公众舆论再一次引导向这里:暴力分子常常携带了某种精神病史,而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疾病导致了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5月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生陈仲伟被他二十年前治疗过的病人刘某尾随家中,被砍30多刀,后不治身亡。后来,有媒体表示,凶手刘某曾被精神病院收治。自此,精神病人与暴力的关系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公众舆论再一次把精神病人视作是比普通人更加暴力的危险群体。 


但精神病人真的比普通人更为暴力,更具有威胁性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妨可以重读2015年BBC一篇评论文章。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在回应2015年德国一架坠毁飞机中,飞行员有抑郁症病史,致使公众质疑有精神病史的飞行员是否应该禁飞的时间里,是如何揭开精神病与暴力关系之间的误会。



揭开精神病与暴力关系谬误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9525航班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坠毁,导致机上144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丧生。此后数日,调查人员开始怀疑航班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Andreas Lubitz)蓄意操作飞机坠毁。调查发现,卢比茨有抑郁病史,因此有人质疑,有类似精神状态的飞行员是否应该禁飞。


研究数据表明:精神病人并没有多大可能去犯谋杀罪 


慈善机构「思考和反思精神疾病」(Mind and Rethink Mental Illness)推动一项反精神病歧视运动——「改变的时刻(Time to Change)」,该运动的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众相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更可能有暴力倾向。该运动同时发布了一项声明,敦促公众不要想当然地假定所有患有抑郁症的人都会像卢比茨一样任性妄为。


暴力犯罪数据统计结果并非如公众所想。一项调查表明,仅有1%的暴力犯罪受害人相信,暴力犯罪的发生是由于罪犯患有精神疾病。英国每年有50-70例杀人案件发生,其中固然有人在犯罪时患有精神疾病,但在任何特定时间,英国人口中估计有700万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而这些罪犯在其中所占比例极小。

 

也就是说,精神病人并没有多大可能去犯谋杀罪。那么,其他日常的暴力行为呢?1998年在美国进行的麦克阿瑟暴力风险评估研究(MacArthur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 Study)时常被人引用。研究针对1000多名离开精神病院的患者每10周跟踪调查一次,持续时间长达一年。研究将上述人群与同一社区并未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进行比较。一般而言,除非涉及吸毒或酗酒,否则,两组人群在暴力犯罪方面并无差别。吸毒或酗酒后,社区中的前精神病人和其他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都会增加,而精神病人比社区中的一般人更可能吸毒或酗酒。不过,单精神病一项并不足以让人更有暴力倾向


监禁给人的挫折感可能使暴力风险增加


大多数公众认为,某些特定精神疾病与暴力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例如,精神错乱。但事实是,大多数精神错乱的人并无暴力倾向。有时人们相信,外力会控制自己的思想,但一些早期研究发现,虽然它会导致暴力风险增加,但另外一系列麦克阿瑟暴力风险评估研究数据表明,这类妄想与暴力并无多大联系。


如果二者并无联系,那为什么服刑人员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出人口平均值呢?有很多因素导致如此。剥夺权利会使犯罪风险增加,同样也会使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各种因素难以分清。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人员指出,研究数据并不能证明精神疾病真的会导致服刑人员犯罪。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吸毒和酗酒可能是导致罪犯入狱的一个因素。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对一组精神病人样本的逮捕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样本中,成年后酗酒或吸毒人群的逮捕率更高。



与精神健康问题相比,吸毒和酗酒更有可能增加暴力犯罪风险


暴力发生与身处的环境有重要影响,而与精神病无必然联系


即使精神病人对社区中的其他人并不构成暴力威胁,为什么精神病院职员有时还是会遭到暴力袭击呢?据估计,在美国,实习医生在四年精神病院培训期内,工作中有40%到50%的人都曾遭受袭击。


在英国,一些有趣的研究发现,上述袭击(尽管令员工害怕)通常不会凭空而来。在暴力事件发生后,研究人员在3天时间内对护士和患者进行谈话,结果发现,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护士要求患者做一些其并不情愿的事情。换言之,上述袭击事件的诱发因素可能是患者的挫败感,而非精神病本身。研究表明,不存在不利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只有少数患者的行为具有攻击性。我们无法确定的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对上述挫败感是否也会有同样方式的反应,因为尚未进行过相关研究。

 

减少暴力事件的成功尝试表明,暴力事件并非精神病的必然结果。环境也会产生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在令人讨厌的嘈杂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暴力事件更容易在傍晚和凌晨发生,因此,这些时段精神病院要保证有足够的人员来帮助解答患者的问题这样会有助于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在荷兰一项有趣的研究中,对一个精神病房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并将结果与未被干预的病房进行对照。在受干预的病房中,对所有患者都详细说明各种事情的来由:门为什么要锁上,人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不同职员什么时候会出现,怎样与精神病医生预约。这种做法旨在尽量减轻患者的挫败感,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做法确实让病房中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但意外的是,暴力事件在其他两个对照病房也同样减少。研究人员认为,仅仅简单记录事件就会让结果大不相同。也许,研究促使所有病房职员都开始思考,怎样在一开始就避免引发暴力事件的情况的发生。


当然,精神病人发生暴力犯罪的个案也时有发生。有时,精神病本身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但认为精神病人会对他人造成更大的威胁,这种普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衡平机构

推动“替代性决策”模式到“支持性自主决策”模式转型

现场 | 观察 | 转型 | 借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