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疯狂啃噬长江,触目惊心!洪水肆虐是报复,也是自作自受!

2016-07-11 木青 世界华人周刊

【 回复关键词“143”,送您一组精彩文章 】


  • 《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 wcweekly 、worldchineseweekly)出品

  • 作者:木青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媒体转载请回复关键词“转载”



人的最大悲哀之一,是明明知道危险要发生,却无能力阻止。


今年的长江大洪水,即是一例。


早在年初,国家防总就预计:2016年汛期,中国很可能遭遇大洪水,1998年洪水再现可能性极大!各地要以防御“98+”长江特大洪水为目标,做好一切工作,确保长江安澜。




然而,入夏以来的洪水,却让一切准备显得都那么不够。


诡异:比1998年,雨更少,水位更高


  • 6月21日,江西省鄱阳县河堤溃口100米。

  • 7月1,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河堤发生溃口,溃口宽度达到近70米。

  • 7月1日,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街道东湖村200米堤坝多处决口。

  • 7月5日,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向阳涵决堤,决口长约30米。

  • 7月5日,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梅贺联圩圩堤发生塌方。

  • 7月6日,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长临河镇30米左右堤坝塌陷。



07月07日,航拍安徽宣城狸桥镇东云村一片汪洋(网易新闻)


京九、京广、麻武等铁路线路部分区段因水灾,影响行车。


6月30日后一个多周内,长江中下游等地暴雨水灾,导致164人死亡,26人失踪,199.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一个细小,也值得专门关注的现象是:国家气象局表示,今年的降水量少于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最长持续时间也不如1998年。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却全线超警,武汉、九江、南京、镇江等地甚至超过1998年同期或最高水位。



7月6日,长江水位最高峰达9.8米,长江南京下关段江豚观赏平台被水淹没(中新网)


我们不禁要问:长江怎么了?她为何如此示威? 


固然洪水与强降雨有直接关系,但没心没肺地说,长江洪水是报复,也是我们自作自受。


长江成了一条光溜溜的水渠


湿地、湖泊连同那些不起眼的池塘等,形成了巨大水网,吞吐江河、蓄滞洪水、调洪削峰。然而,这张水网却在被不断啃噬、撕裂。


长江中下游的绝大部分湖泊曾经都是通江湖泊,但自1950年代以来,围湖造田、修建堤坝闸门,通江湖泊现在只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2个,其他湖泊均与长江形成阻隔。专家警告:“今后,如果洞庭湖和鄱阳湖都与长江断开的话,长江就成了一条光溜溜的水渠”。



长江自然通江湖泊仅剩2个


还有大量湖泊“死亡”。中科院院士陈宜瑜5年前介绍,中国近50年来消失的湖泊共计243个,其中湖北55个、江苏11个、江西和安徽各10个。以长江中下游4大湖泊来看:洞庭湖水域面积1949年以来消失了40%;巢湖在1955-1979年的25年间,入湖河流中仅杭埠河、兆河、柘皋河口围垦面积就达12平方公里;太湖,东太湖面积20世纪50年代初期调查为188平方公里,2013年自由水面仅为21.6平方公里。



洞庭湖湖面面积变迁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现在湖面萎缩、湿地锐减、严重土地沙化,沙化面积达3.8万公顷,占江西全省沙化面积的半数以上,形成“奇观”:一边湖面水天一色,另一边沙山连绵,水沙之间只有一步之隔。



这真的是鄱阳湖!


一起消失的还有湿地,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


同样可惜的还有,农村地区的池塘、山塘、圩垸、海子等,加上沟渠,形成了独特的水利系统,既能抗旱又能防涝、防洪,是我国宝贵的古代发明。但自1980年代以来,大规模城市化、工程建设,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已消失过半。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曾直言,这是我国南方洪涝灾情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不起眼的池塘,也是承接暴雨的“锅碗瓢盆”


同一地方又一次跌倒


其实,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就有专家发问:1998年长江流域汛期降雨量并不比1954年多。为什么1954年的洪水只持续20多天,而1998年在两个多月内连续出现8次洪峰,洪水水位和险情都超过了1954年? 


原国家环保总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居住中心先后召开3次研讨会,给出的答案之一就是,毁林和植被覆盖率下降。


原理很简单,雨水汇集之后才能成为“流”。如果地表光秃,雨水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大量汇集;如果地表有植被,植被会滞涩雨水的汇集,就是说雨水不会在短的时间汇集成流。资料表明,一片树叶可以涵附一立方厘米的水,一蓬草涵附的水就更多。只要有足够的植被,不仅可以延长雨水成洪的时间,还可以减少雨水成洪的量。



长江上游森林曾大面积遭到砍伐


这就是为什么,新疆吐鲁番是我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每年却会发生大山洪。像1981年7月19日,吐鲁番降水量仅1.8毫米,但葡萄沟口分水闸洪水流量却达到了321立方米/秒,局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导致3人死亡。


“大炼钢铁”、乱砍滥伐,长江流域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资料显示,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草地也好不到哪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开发,长江源区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草越来越矮,甚至消失,最后,地表大面积的裸露。而这种破坏,常常是不可逆的,也就是以后几乎难以修复。



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区,人们在草甸上挖开大坑采煤


植被被严重破坏,有雨就成流,小雨小流,大雨大流,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洪水。


太过自作聪明的人造工程


植被破坏还造成水土流失。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有38.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1%。


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是,长江干流泥沙剧增。据调查,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就要抬高1米,长江荆江段已成“悬江”,洞庭湖区近40年湖底抬高了1—2.2米。



安徽芜湖天门山景区段一处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的“大沙滩”


同时,会造成水库淤积。全国水利普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建成水库9.7万多座,总库容8100多亿立方米,可以装得下中国大江大海一年1/3的水流量。但实际上,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淤积,全国水库有效库容减少了40%,少量水库甚至超过80%。


同样,中国每年还在花费大量钱财修筑堤坝、水电站、水坝。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有国家部委提出,建设15级开发枢纽,其中7级在陕西境内,9级在湖北境内。而今仅在陕西境内汉江及其支流上,建成的大大小小水电站就有将近900座,骇人的是陕西宁陕县汶水河40公里河段上就有10多座小水电站。



长江另一重要支流雅砻江上也布满密密麻麻的小水电站


江河原本可以“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但石头、钢筋、混凝土,限制了有弹性的天然水面范围,失去自然调节能力,加大了防洪的压力。水电站和小水库,大大削弱了水体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和平衡功能,而在暴雨季节上游小水库为保自身安全,争相放水,在干流常常形成累积效应,人为加大干流的洪峰压力。


出路:“还地于河”,人水共处


据说,全世界254个民族都有关于上古时期大洪水的传说。时至今日,水灾仍是各国普遍面对的重要自然灾害。


近年来,以荷兰、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水利技术先进国家也在反思,总结经验。他们发现,对土地及河川的不当管理和使用,往往是造成水患严重的主要原因。由此,需要改变治水理念。


荷兰全境为低地,国土的1/4海拔不到1米,还有1/4低于海面。几个世纪以来,荷兰耗巨资修建大坝,希望抵挡水患。没想到,在1993—1995年间接连遭遇大水灾,境内河水水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下游的堤防几近溃堤,不得不疏散了25万居民,当时造成了将近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荷兰政府痛定思痛,既然洪水本身是自然现象,无法消极抵挡,不如设法找出与洪水和平共生的方式,化解人与洪水之间严重的冲突以减少灾难。


“生态治河”策略产生。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还地于河”。从2000年开始,荷兰政府在莱茵河下游沿岸挑选了34个易受洪灾的市镇实施“还地于河”的规划,总共涉及近400万人口,将过去因水利工程从河川廊道内夺得的空间还给河流,让河流像以往一样自行改道,自然流淌,提高泄洪能力。



荷兰拆掉堤坝,还地于河


无独有偶,美国也走过了类似的路子。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境内最大河流,也时常发生洪灾。1927年的洪水,就将大约2万平方英土地变成一片汪洋,70万人背井离乡,200余人丧生。治理密西西比河,美国一开始也是大量修建堤坝,然后又探索设置滞洪区、开辟泄洪道来控制洪水。现在,则采取“多自然河川”措施来防御洪水,即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还原自然状态。


1990年代以来,美国还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拆除大坝行动。1990—2015年之间,全美国拆掉了大约900座水坝,现在每年平均还会拆掉五六十座。



2014年美国拆除了Glines Canyon大坝,是迄今世界被拆除的最大的大坝工程


也许,跳出落伍的抵御、整治思维,与自然握手言和、还地于河湖、更尊重山川,才能真正免于水患。

你|

的|值

分|连

享|城


人为改造自然终将遭受惩罚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