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嘴上的平民,内心的贵族

2017-12-16 古尔齐亚 世界华人周刊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世界华人周刊


— 回复 晚安 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华哥说

他始终是那个真实的冯小刚,从生活中走来,没忘记自己是个老百姓的儿子。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古尔齐亚

刨根问底派传人,在传奇故事与热点话题间,解答十万个不为什么

全文4281字,读完大约7分钟



冯小刚特别喜欢调侃“贵族”,大家都记得《大腕》结尾那句损“贵族”的话: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电影《大腕》截图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自传中,他都不忘调侃一下“贵族”:

 

贵族的气质不是有钱了就能挂相的,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小养成的。

 

在冯小刚眼中,贵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亡”,“除了做爱亲力亲为”,其他都不管。

 

因为在冯小刚心中,他自己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一个“贵族”,他是穷人的孩子。

 

的确,他的身世确实苦难,他的家庭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他父亲曾经被打成右派,一生受尽了凌辱,用冯小刚的话说,“因为态度不好”;母亲的命运也很困苦,几岁就失去了所有亲人孤身来到北京,35岁离婚,45岁得癌症,瘫痪在床16年。

 

年轻时的冯小刚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冯小刚,内心悲苦可想而知,所以他很爱哭。后来有人拿这个说事,说冯小刚一会对记者哭,一会对观众哭,这都是学刘备,哭是演戏博取同情,给自己拉票房。

 

其实真不是。他和王朔聊天聊到感慨时就眼圈儿发红,王朔一看就说:求你了,千万别哭。

 

冯小刚和王朔


他曾经和冯巩两个人在饭局上喝大了,俩人一起走到马路边一起哭着互诉衷肠,直到天快亮才被大家找到。

 

只能说,他天性确实多愁善感,这并没有错。

 

还有人说他品性不好,欺负朋友。比如《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但编剧却没署王朔的名字。殊不知当时的王朔已被封杀远走美国,出现王朔的名字剧本有被枪毙的危险,王朔去美国前留下话:冲我来的,不冲你们。冯小刚在电话征得王朔同意,才没署他的名字。否则,可能就不会有这部中国贺岁电影的开山之作。

 

《甲方乙方》


有人觉得他脾气不好,嘴不好,喜欢怼人。其实他只是喜欢说实话。他怼过韦恩斯坦,结果后者真的出事了;他怼过中国烂编剧太多,这也是实情;他怼过电影审查制度,有人觉得他是在炒作。

 

但实际是,我们80后今天记忆深刻的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出自王朔和冯小刚等作者之手,就连这部今天看起来非常经典的喜剧,当年也因为“题材有问题”差点被毙掉,甚至惊动了北京市委副书记,而出问题的原因,恰恰是有人告状。

 

《编辑部的故事》


被告状对于冯小刚来说并非仅此一次,风靡一时的《不见不散》公映时,里面有一段葛优模仿某疯狂商人想炸掉喜马拉雅山的狂想,还被学者举报,是抄袭他们的科学构想。


连喜剧都屡次中枪,加上《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等作品屡被封杀,冯小刚对审查和告状者的无奈是有亲身经历证明的,相反很多不了解的门外汉,则喜欢说,这是炒作。

 

自己一路走来,沟沟坎坎太多,内心委屈太多,媒体不理解,评论家不理解,冯小刚就会生气,喜欢怼人,老婆徐帆曾经说他,为什么其实你内心是善良的,却总是不能好好说,让大家明白的你呢?

 

若非亲历者,恐怕很少有人能明白。

 

《不见不散》剧照


冯小刚曾经写过他作品被枪毙时的心情:

 

  • 我想了好几个题材,全是假恶丑的,怎么添堵怎么来,就想找不痛快了!破罐子破摔了!

 

那次作品被枪毙,冯小刚当晚就喝醉了,第二天徐帆发现,冯小刚掉了一大块头发,就是人称的“鬼剃头”,那夜他的心如死灰,可想而知。

 

想必,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没有人愿意再去经历,更没人愿意去这样“炒作”自己。

 

正是有了这段,冯小刚一心扎进了贺岁喜剧电影中,《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非诚勿扰》《手机》《天下无贼》,他和葛优这对黄金搭档占据了每年的贺岁档期,也同时占据了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市场化、产业化的前锋位置。



老幼妇孺,各行各业,都记住了冯小刚,都愿意为冯小刚的电影买单,他成了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名副其实的“赚钱王”。


《非诚勿扰》剧照


然而,这并不是冯小刚的全部。他本来可以始终坐在贺岁片之王的宝座上,安心地接地气,为广大老百姓拍可以逗他们开心大笑的电影。可冯小刚却转向了。


拍摄《天下无贼》时的冯小刚与葛优


他拍了讲述民族苦难的历史片《1942》,讲述民国时期河南大饥荒几百万灾民的故事,一个令人看了揪心的故事。他自己预料到了这部片子的不太讨喜,他在微博里写:堵上我11年来积攒的人气,我也要做这部电影。


张国立虽然答应演出《1942》,可私下里也劝冯小刚,现在大家喜欢看开心的,不喜欢看堵心的。


电影《1942》剧照


果不其然,这部电影票房并不好,这部冯小刚和刘震云耗费多年心力,反复修改打磨,还亲自去河南实地寻访历史的真诚之作,这部清晰地讲述了中国官僚体制的复杂、低效和冷漠麻木,人性复杂性的好片子,票房还不如插科打诨的《非诚勿扰》的一半。

 

冯小刚不服。


他又拍了《唐山大地震》,继续讲述民族苦难,票房可想而知。


《唐山大地震》剧照


但他依旧没有放弃,继续拍《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一个妇女的离婚小事如何被官僚体制和舆情管理这种看似灭火其实玩火甚至是点火的政府治理思路的深刻反思。

 


现在,冯小刚又拍了《芳华》,讲述他自己的青春记忆,还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有人,冯小刚很分裂,一面的他,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另一面,是一个执拗地游走在社会历史敏感话题边缘、坚持认真讲述故事、用心拍片的导演。

 

一手抓市场,一手搞创作。他两头都想要。

 


这并不分裂,其实这就是真实的冯小刚。他不想失去任何机会,商业上的成功,让他有了在电影界立足、继续拍片的资历,坚持自我表达和创作,则是不想愧对自己的人生年华。


所以冯小刚说,“60岁以后,时间不多,不想浪费时间了”。


在电影《芳华》里,刘峰因为伤了腰,无法继续跳舞,只好在文工团里转行做了舞美道具修理工,还有闲暇时间给同事做沙发。


这一段,几乎就是冯小刚的真实写照。

 

电影《芳华》剧照


他没上过电影学院,没有任何科班经历。曾经是北京军区文工团京剧团的舞美,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

 

专业赋闲时,他就在家自己练习打家具,从组合柜到各种柜子,还每天买菜做饭,练得一手好厨艺。

 

直到那时,他都和电影没什么关系,拍电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奢望。

 

甚至在后来与王朔、郑晓龙等圈中大碗相识的时候,冯小刚都只是一个毫无根基的人,当王朔是知名作家、郑晓龙是知名制作人的时候,冯小刚还在剧组里面当美工,顺道给剧组当厨师。


年轻时的冯小刚


这就是为什么冯小刚一定要先追求商业片的成功,因为没有这个成功,中国电影界没人认冯小刚这个人,也没人认可他的作品,都把他视作是王朔的一个小跟班而已。

 

冯小刚曾经对刘震云说,过去盖起来的宫殿里没有我的位置,我只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盖起来几间偏房。

 

连续多年的贺岁片商业成功,让冯小刚在电影产业中有了一席之地,站住了脚跟,他开始琢磨,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这也是冯小刚可贵的地方,他爬得很高,却没忘自己为什么出发,用现在的词来说,他才是不忘初心。



有两个例子,当年冯小刚写婚外恋题材的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结果审查被毙掉,他始终没忘这回事,若干年后,他又把这剧本拿出来,修名《一声叹息》后送审,居然通过了,电影还在开罗电影节得了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九四二》,根据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冯小刚从认识刘震云开始,就和刘震云说打算改编这部小说,但是始终并没成,多年以后几经波折,最终成了,他始终没有忘记,始终坚持,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冯小刚对《一声叹息》的执着,有他个人的心路历程,因为电影里演的编剧男主角离开妻女,和小三生活的故事,正是当年冯小刚与前妻离婚,和徐帆再婚的人生经历。

 

其中有一场戏非常感人,男主角的女儿哭着对爸爸说,以后我都按时完成作业,爸爸你不要不要我们啊!男主角泣不成声。

 

冯小刚在《一声叹息》拍摄现场说戏


当年冯小刚有过怎样的内心挣扎,他都写在了剧本里。

 

至于他为什么对《一九四二》如此执着,就是他内心的自我要求了:他喜欢讲述历史,记录时代,讲述人性、民族等更为宏大和严肃的主题,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并不只有票房成功的喜剧,同时还有可以名垂青史的作品。

 

所以,有一次,摄影师张黎评论冯小刚和王朔的区别:王朔对真善美的调侃,是发自内心的,是因为王朔真的不相信存在所谓的真善美;而冯小刚对真善美的调侃,只是出于自我保护,其实在骨子里,冯小刚还是一个有古典主义浪漫情怀的人。


电影《老炮儿》剧照


或者说,冯小刚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人。

 

所以,王朔写了一些市场上很成功的小说之后,就转战影视,他完全不在乎文学史如何评价他,当冯小刚显然,很在乎电影史如何评价他,他不想以后电影史上的冯小刚“只会拍商业片”。

 

所以在《芳华》里,冯小刚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记忆,文工团,女兵,都是他青春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他才在大量的小说中选中了改编严歌苓这一篇文工团故事。

 

电影《芳华》剧照


对童年和青春记忆的执着,也是冯小刚的真实一面,他很多的爱好和习惯都来自童年和青春,然而,那段时光恰恰是他家最一穷二白的时光。

 

所以,他记忆中最好吃的东西就是西红柿,他一直都不吃肉,最爱吃的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到了有人请客吃粤菜高级海鲜,他都无所适从,别人都觉得冯小刚是个这不吃那不吃的“事儿妈”。

 

和徐帆结婚后,徐帆约法三章,第三章就是要每天洗头。冯小刚不喜欢洗头,是因为每次在水龙头前弯腰洗头都会把衣服领子搞湿了,这同样也是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时的习惯。

 

冯小刚和徐帆


他始终是那个真实的冯小刚,从生活中走来,没忘记自己是个老百姓的儿子。

 

之前网上流传了一篇极度丑化冯小刚的文章,说他是来自北京底层胡同世界的冯裤子,混迹于一群部队大院高干子弟中间,靠着一把鼻涕 一包眼泪,骗取同情和上位的故事。

 

文章里还写,某位高干子弟出面,才帮冯裤子找军区借到了坦克,于是才有了冯裤子一炮走红的中国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里,英达过巴顿将军的瘾那场全是坦克的戏。

 

然而在电影《芳华》里,冯小刚又借到了坦克,可这一次,他却不是为了逗人家笑的,他在用心讲述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还有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意的时代车轮所碾碎的善良与芳华。

 

在《芳华》里,虽然故事叙述者萧穗子(实际上就是严歌苓自己),但一看便知,其实冯小刚是站在刘峰和何小萍的立场上来讲的,这一次,他又回归了冯裤子。假若当年若不是哭天抹泪博取了高干子弟圈的同情,借来坦克赢取了贺岁片的胜利,也许今天的冯裤子就是又一个刘峰呢,谁让我生来就是冯裤子,而不是军区副司令之子。

 

电影《芳华》剧照,黄轩饰演刘峰


要感谢冯裤子,幸好还有冯裤子,愿意用饱满的故事、用心的改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油画般的调色、扎实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恰到好处的隐喻(毛主席像游行下抓逃跑的猪,主席画像换成了可口可乐广告),用心讲述那些逝去的善良与芳华。

 

对越战争一直是官方宣传中的禁忌,所以以前出差在南宁,见过许多对越战争的老兵,军装整齐,挂满勋章,在省府门口站成一排,讨要说法。因为这段战争历史被隐去,他们的待遇也成空文。

 

现在回想,那一排老兵中,或许就站着刘峰。也或许,活雷锋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也未可知。



《芳华》因某些原因被要求删减,推迟档期,而对中国的运转毫不知情的无知群众就喜欢指责冯裤子炒作。

 

幸好还有冯裤子,他嘴上得理不饶人是平民,内心里还是个有坚持、关心家国历史的“贵族”。

 

冯裤子万岁。老百姓万岁。小人物万岁。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  华哥编辑】



周刊推荐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1. 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2袁立:在追名逐利的圈子里,报酬重要,人格和尊严更重要

3.林夕:余生的光阴,只为戒掉你

4.俞飞鸿:她最大的魅力不是美,而是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华哥推荐好物

👇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立即购买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方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人优品”推荐好物 顺手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