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文学评论,很多人脑子里会冒出各种专业术语,流派,风格,主义……一个个词汇让人头大。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一套詹姆斯·伍德评论集,可以说是最能引起普通读者共鸣的文学评论作品。
这套书就像是“如何阅读小说的说明书”,书中没有任何“主义”,在作者的诠释下,你会发现曾经阅读过的经典文学中被你忽略的妙笔生花。
因为詹姆斯·伍德的讲述,学院派的理论和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这两者之间的沟壑得以缝合,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又受益匪浅。
此套书籍现已绝版,乐开书店有幸淘到部分新书库存。如果你爱读小说,又或是你喜欢写作,那么一定要入手一套。詹姆斯·伍德一定是最棒的老师,也是陪伴你阅读经典的有趣伙伴!
即日起至7月14日
购买詹姆斯伍德全套书籍
即可 获赠
乐开独家设计帆布袋+徽章一套
做一只在书店里到处拱拱的可爱小猪吧!
詹姆斯·伍德,1965年出生于英国,是一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曾任《卫报》首席文学批评家、《新共和》资深编辑,现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迄今为止,他出版了六本批评文集,还有两部小说。不过,即便说伍德是当代最好的文学评论家,也不足以介绍他。应该说,詹姆斯·伍德是当代最令人激动的文学评论家。有人爱他(读者),有人恨他(挨骂的作家),有人“读完他感到绝望”(自认难以望其项背的评论家)。此次由行思文化推出的詹姆斯·伍德作品套装,是伍德二十年批评作品的完整集结,也是一场进入“文本现场”的惊奇之旅。没错,我们不能假装问题不存在,必须先把它亮出来:为什么要读文学评论?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能从伍德的书里找到答案。在《最接近生活的事物》的第三章,伍德谈到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诗集,不是传世经典也不是通俗文学,而是一本封面俗气、打折出售、没什么名气的文学评论集。但即便时隔数十年,伍德回想这本书时,依然深感震撼——震撼他的,不是这本书的体系性或权威性,而是“亲切又彻底的天真”:“那些简短的描述像是文学世界内部递送给我的热情洋溢的讯息:它们有一种迫切的美学主张,读来令人陶醉其间,它们明显想去触及创作源头,深深地相信,写作很要紧,伟大的书值得我们为之生,为之死,因此,拙劣或乏味的书就需要我们来指认并剔除出去。”这本书旧书为1000多位作家写下了真诚而不免偏颇的评论,但它让十五岁的伍德看到,作家自己正是这样谈论文学的。对作家而言最紧要的事,不是地位、理论、遗产,而是——它写得好吗?“写作很要紧,伟大的书值得我们为之生,为之死。”从这一点说,作家和读者其实是站在一边的。评价来自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是沉默的批评家。而好的评论,让我们从空濛中点燃目光,从沉默中拾起激情。批评家是以作家的方法创作,以读者的角度观看。文学是给所有人的,文学评论也是给所有人的。文学评论集《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小说理论《小说机杼》早已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当代英语文学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这些书里,或颠覆、或批判、或建构,他提出不少严苛犀利的雄论,也引起很多争议。他的文学史视野极好,能够将20世纪的意识流小说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独白、《旧约》中的祷告串成一条“意识简史”,将福楼拜和波德莱尔(以及本雅明)、华兹华斯,甚至是荷马史诗并置,讨论小说电影化的技巧及其历史根源。广博的见识、深入的研究,或许只是成为一个批评家的必要条件。但伍德之所以是伍德,还因为他的近乎刻薄的诚实、不加掩饰的热情和单刀直入的风格。国外书评人评价伍德:“在憎恨伍德的人看来,伍德是一个憎恨者。”例子比比皆是——说奈保尔:“一个世人皆知的势利鬼,一个大混蛋,这就是我一九九四年采访V. S. 奈保尔时所想的,而事实也确实和预期相差不远。”说保罗·奥斯特:“在故事的结尾,散落如老鼠屎一般的线索点引导我们走向书里那耗子所钻入的后现代洞穴。”说乔治·斯坦纳:“一个小雕像,但想成为一座纪念碑。”说扎迪·史密斯、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等等创作的“雄心勃勃的大小说”是“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说阿多诺,“作为一个大装逼犯,都认为这太自欺欺人了……”伍德的刻薄,恰恰来自一种就事论事的诚恳。他像自己所赞赏的形式主义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和罗兰·巴特一样,关心风格、词语、形式,关心比喻还有意象。但同时,他也注重印象和感悟、流派特征和文学史脉络的考察。用另一位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话说,詹姆斯·伍德有一双“金耳朵”,能听到小说里最隐秘、最轻盈的声音。伍德的批评不排斥感性认识,他自己也曾说:“我最佩服的许多评论都不是特别分析性的,却真正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重新描述。”伍德的“刻薄”,是一种精准、贴切的刻薄,它不来自无情的嘲弄,而恰恰来自饱含热情的观察。伍德多年来为报纸杂志撰稿,被美国学院派视为“媒体批评家”,他的评论是写给所有人看的。他虽然很欣赏罗兰·巴特,但也曾抱怨“他写起来的架势似乎毫不希望任何普通读者能读能懂”。他精通各种理论,但并不喜欢运用各种概念术语,而是习惯用例子来说话。他总有举不完的例子,在例子不够用,或者不适用时,他会自己制造例子,比如仿写某一位作家,或者戏仿某一类文学写作中的陈词滥调,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到底想批评什么。伍德在《小说机杼》的序言中说,其实这本书还不如叫作《那些我很喜欢的小说一般是怎么写成的》:“我特意让自己和读者都陷入引文的旋涡、一页又一页的例子。其用意不是唬住人,而是为了展示、展示、展示;为了荣耀那个批评的理念,即批评的艺术中,最首要的就是激情洋溢的重述;为了一遍又一遍对读者说:‘看这里!是这样的!或者这样,或者这样……’”他一遍又一遍地展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提供了一个多么权威的观点,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观看一个作品的好位置,然后把读者拉到这里,然后让读者自己去观看。无论他如何评论一个作品,都不会削弱阅读原作的乐趣,相反,读者对原作的了解越深,很可能会发现伍德的评论越有意思。因为本质上说,他并不代替你观看,也不提供唯一的解释,而是和你站在一起,永远开放讨论。《时代》杂志这样评价他:“伍德的热情是伟大的。在他身边阅读,就像是和一位朋友同去观鸟,他拥有比你更好的双筒望远镜,也愿意借给你用。”整套书籍作品共六本,包括《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小说机杼》《私货》《最接近生活的事物》《真看》。其中,《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是不同时期的单篇评论的结集;《小说机杼》讨论了小说写作的原理,集中展现了伍德看待小说的原则和方法;《最接近生活的事物》是一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的作品,伍德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入浅出地书写了小说与生活的关联;《真看》是一本精选集,对伍德二十年来的批评作品进行了编排巧妙,相邻的两篇往往能够相互映照,折射出伍德在尖锐之余的宽厚。用评论人张定浩的话说,伍德的几本作品“构成一个立体的批评世界,他教给我们的不是一套新奇独特的理论框架或才华横溢的个人判断,而是一种姑且称之为‘文学能力’之物……阅读伍德的著作,就是在通过感受这种文学能力来认识文学到底是什么,正如我们通过人的诸种能力的极限发挥来认识人本身”。2021版伍德作品由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担纲设计,护封精装,封面采用莫兰迪色极简设计,柔和典雅,质感温和。> 名家与媒体评价
无与伦比……他不但有善于捕捉文风的敏锐耳朵,还有传递小说语言如何将生活化为文学的奇特能力……伍德的评论……回荡着唯有文学才能提供的那种艰难而严肃的愉悦。
——A.O. 斯科特,《纽约时报书评》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没有多少人能像伍德那样灵巧地拆解一部小说……伍德非凡的金耳朵可遇而不可求。
——特里·伊格尔顿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以书为礼,最好的礼物
· 购买礼物书,可点击下方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