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者必忍受煅烧|《灵性逃避》第一章
(美)罗伯特•奥古斯都•玛斯特斯/文
蓝莲花/译
灵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这个术语,最初由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 )在1984年提出,指的是在灵修中,采取一些策略和信念,避免处理痛苦的感情、未揭露的旧伤以及成长的需要。实际上,这种现象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除了非常极端的情况,大量的逃避现象都未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部分原因在于,无论在个人还是集体层面,我们在面对、进入、转化痛苦时,都缺乏耐心,因此强烈地偏好于那些使痛苦麻木的方法,尽管这些“救济措施”会催生非常多的痛苦。这些偏好是如此深地、如此彻底地渗透进我们的文化之中,于是灵性逃避就像一种更高级的、副作用极小的止痛剂,天衣无缝地和我们讨厌痛苦的群体习惯结合起来。这种灵性化策略不仅用来逃避痛苦,也给各种逃避方法——从那些明目张胆的到极为微妙的方法——披上了合理化的外衣。
灵性逃避是灵修中非常顽固的阴影,呈现出各种形式,常常未被识别。灵性逃避的各种策略有:过分抽离、情绪麻木和压抑、过分强调积极面向、厌恶愤怒(anger-phobia)、盲目的或过分容忍的慈悲、界限不清、发展不平衡(认知智力常常优于情绪和道德智力)、对他人的消极面向缺乏判断力、崇尚灵性贬低个人性、陷入更高存在状态的错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人们对灵性的兴趣特别是对东方的灵性的兴趣暴涨,伴随而来的是对灵性逃避方式的沉迷。但是,这些逃避经常未被命名,未被单独检视。这些逃避策略很容易被当作对宗教的超越,是超前的灵性修习方式和观念,特别是在快餐式的灵修中,这些玩意儿会在《秘密》这种风靡一时的书籍中打包出售。这些灵性产品有明显的肤浅特征,类似一种免下车式的服务,提供给你这样一些至理名言:“别太往心里去”“给你带来烦恼的正是你自己”“一切皆是幻象”,可以被任何人鹦鹉学舌地活学活用。
幸运的是,这些错误的和肤浅的灵性观念已经不那么吃香了。一堆一堆的泡沫破灭了;一批一批的东西方灵性导师的底裤被扒下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教派来了又跑了;为了探测地下深层的财富,我们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灵性小饰品、灵性证书、能量传输和古鲁中心主义(gurucentrism)上了。不过,在灵性逃避被克服之前,任何大规模的变化都不会发生,真正的灵性渴望也不会扎根。克服灵性逃避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停止逃避痛苦,停止麻木自己,停止期望灵修会让我们感觉更好。
真正的灵性不会让你“high”,不会让你极度兴奋,不会让你转换意识状态。“灵性”被浪漫化了,但我们的时代呼唤更真实、更扎根、更负责任的灵性产品;呼唤一种率真的自然整合型灵性产品;呼唤那些撼动我们生命核心的灵性产品,直到我们不再浅尝辄止。真正的灵性不是一些闪光的小饰品或者全知全能的嗡嗡声,不是迷幻剂,也不是高阶意识次元;也不能带给你对痛苦的免疫力。真正的灵修是解放的战火,是一个给我们带来严峻考验的精致坩埚和避难圣所,它会带来疗愈和唤醒我们的光和热。
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沉醉于灵性逃避的伎俩时,我们喜欢光但不喜欢被“加热”。我们会更热衷于创建一些意识的尖端理论,而不是真正地抵达那个境地;我们会抑制解放的战火,而不是呼吸它使自己更有活力;信奉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允许爱以更具有挑战性和个人性的方式呈现。因为这样做会将我们烧焦,会让我们失控,会带来更多的恐惧,并将那些一直被我们排斥和抑制的部分带到表面。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光,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炙烤中逃离。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所说:“发光者必忍受煅烧。”(What gives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处于炙烤中并不意味着要在冥想中如坐针毡,而是要艰苦跋涉,进入到那个核心,无论那里是恐惧、悲伤还是原始的创伤,都要面对它、进入它,并与之亲密。
我们从东方灵性途径中借鉴已久,现在已经到了更深进入的时候了。我们不仅需要超越仪式、信仰和教条而深入这些智慧传统的精髓,而且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使这些智慧传统良性发展,而不仅是使之西方化。只有这样,这些东方智慧才不会成为培育灵性逃避的土壤。但是,除非我们非常深入而全面地针对身体、情绪、心智、灵性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下功夫,活出更深入的整体感、活力感、明晰感,否则,重大的变化不会发生。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那种不针对心理议题深入下功夫,更偏好灵性的灵性道路,都会缔造一些丰富的灵性逃避方法。如果灵性教师不鼓励和支持修习者深入心智和情绪议题,学生们就会用老师教导他们的,仅仅是灵性上的训练,来尝试解决心智难题,疗愈情绪痛苦和创伤等。灵性修习似乎比心理治疗更为高级,灵修会给人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心理治疗通常被视作低于灵性修习,不应涉足。当灵性逃避非常细微时,心理治疗较容易被接受,但我们仍然羞于深入触及那个伤痛的内核。
灵性逃避充斥于新时代运动。“完整性”(wholeness)和“万物一体”是最受欢迎的万能标签,实际上,这样的万能标签会让我们将那些痛苦的、忧虑的、未疗愈的,一切不让人舒服的面向排斥在外,强化了人类的碎片化的存在。这些未被解决的部分长时间滞留于黑暗的底层(头脑成了我们的总指挥,身体和情绪仿佛从属于头脑),它们就会像长时间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行事,举止恶劣。对这些面向的疏忽,很类似父母未给孩子准备充足的衣食就离孩子而去。
灵性逃避的礼服看起来很优雅,特别是在这些方法能让人挣脱烦乱和狂怒的束缚之时。这种宁静和分离的假象有点像超自然的安定剂,尤其是对那些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美德和积极面向的人。
灵性逃避通常的预警征兆是根基的丧失和身体经验的缺失。根基性和身体经验既能让我们保持和这个世界的关联,也能让我们不那么固着在灵性体系上,这些灵性体系似乎能提供给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我们经常过早地宽恕,陷入情感分离,分不清是愤怒还是攻击,还是敌意,我们因此丧失行动力,与他人界限模糊。这份过了头的友善常常就是灵性逃避的特征,它从真实的情绪深处中抽离出来,暗藏着一种尚未说出、触及和认识到的悲痛。这份悲痛处于孤立的状态,未获得很好的关爱,就像一个孩子,包裹被打开,做好准备等着爱他的父母为他洗澡一样。
灵性逃避不仅使我们与痛苦和困难隔绝,而且与真正的灵性隔绝,使我们受困于形而上的地狱,这是一个夸张了亲切、友善和浅薄的灰色地带。它分离的特质令它漂泊无依,只好紧抓住自我灵性认证的救生衣。就像这样,灵性逃避副将我们放逐,让我们无法充分地活出人的特质。
我们可以不那么僵硬地对待灵性逃避。其实,每一个进入灵修领域的人,都会在灵修时采取迂回策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一直在用一些方法来让自己感觉好点和安全点。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灵修?尤其是最初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带着这样的期望——期望灵修能让我们生活的各个面向更好,给我们带来更多安全感——灵修?
对那些明显的灵性逃避企图——有一些是企图是解除世俗束缚而让自己脱俗,让我们感到更好更安全更完整——不仅要看到它并停止这样做,而且要带着真正的慈悲和激情观察、研究它。不要责备也不要羞辱我们之中的灵性逃避者,真正要做的是带着觉知和关爱,不带任何操纵的企图去包容他们。如果能接纳灵性逃避的企图,那我们就能以健康的态度对待灵性逃避。
我和很多正在灵修,尤其是正在进行冥想的客户工作过。这些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感觉美好,他们努力不去评判,展现正向积极的一面。但是,很快各种各样的灵性“要求”就将他们钉在尖桩上不得动弹,比如“我不能生气”“我应该有更多的爱”“我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灵修,我应该更敞开”。他们从那些阴暗(不灵性的)的情绪、冲动和企图中逃开,在不同程度上,那些他们希望藉此解脱,至少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练习和信念反而绊住了他们。
甚至那些设计得最为精巧的灵修方法都可能成为陷阱,它们不会给你带来自由,带来得仅仅是微妙的对“自我”的固着。这个“我”想要成为“解脱了”的大人物;同样是这个“我”,不会意识到在觉醒之路上并没有奥斯卡金像奖。最明显的潜在陷阱包括这些信念:我们应该超越困难,只要相信“合一”就好了。甚至有一种不受控制的倾向,将一切事物都分为正面和负面、高和低、属灵的和不属灵的。还有一些不是那么明显的陷阱在等着我们,它们唱着形而上的摇篮曲,说着升天的隐喻,貌似很有洞察力的样子,教导大家培养冷眼旁观的能力,以及/或者虔诚地遵循仪轨,以学会“无厌恶”——不厌恶任何人与事。微妙之处在于强调遇到任何事物都要接纳和仁慈。每一种灵修方法都有其价值,只要能驱使我们朝那个更深的方向进入;不过每一种灵修方法都不能对灵性逃避免疫,尤其是在我们仍旧希望免于受苦的时候,无论这个苦难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无论我们的修行达到了何种境界。
我的客户们与自身的痛苦和困难亲密熟悉起来之后,他们的心会更敞开,他们更善于倾听,会逐步了解问题的根源;他们会抛弃那些误导人的修习方式,重新选择更适宜的方法。他们少了顺从,多了诚实,更富有创造性;或者找到新的修行方法,这些方法更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深切地认识到万事万物皆是疗愈和觉醒的助力。是的,万事万物!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剖灵性逃避策略的各个面向,而且要邀请它长大成熟(outgrow),这样我们就可以触及最深处的生命:一个热血沸腾的、完整的、有深度的、充满爱的,头脑明晰的生命;一个各个层面都无比真实的生命;一个无论在个体、人际、还是超个人层面,都能被荣耀并能充分活出其本质的生命。
也许我所写的能很好的帮助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