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深中通道通车】挑战破局|陈有伟:让深中通道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开栏语
今天,举世瞩目的深中通道迎来历史性的通车时刻。历经7年岁月,上万名建设者齐心协力,建起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造出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一步步攻坚克难,创造出一项又一项“伟大奇迹”。
中山市总工会围绕这一重大现实题材,共派出16组由工会干部职工组成的采访组深入深中通道建设现场,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龙腾伶仃洋·建设者说》,将分为《缘起伶仃》《匠心筑梦》《挑战破局》《见证辉煌》以及《番外篇·采访手记》五个篇章,用最真实、最直观的视角,讲述超级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聚焦“伟大工程”背后建设者的艰辛与荣耀、力量与智慧。
在中山广珠段改扩建TJ3标施工现场,采访组见到了原深中通道S05标测量主任陈有伟,一个粤东汉子,穿着蓝色T恤卡其色裤子,脚上的鞋子裹满了泥土。
陈有伟负责由保利长大参建的深中通道深中大桥的测量工作,这短短3.753公里上的结构物,从2019到2024年,他和团队花了2000多个日夜,测量约3万次,形成了约3万个数据,确保这世纪工程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建设。
陈有伟的监测工作伴随着深中大桥的整个建设周期,全程监控每个环节,确保结构物按照设计要求在误差范围内。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测量工作的要求很高。前期要与其他标段共同建设测量控制网,统一基准,保证前后段一致。施工过程中,采用业界顶尖的测量仪器,选择稳定且有经验的团队人员,通过人员与仪器的完美结合,确保线性结构物(桥墩、锚定、高塔等)精度达到毫米级的业界顶尖标准。
可海上作业,受日光、雨水、雾气、风力、潮汐及海中平台晃动等因素影响,往往需要多测站、多次观测取平均值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高温、大气折光等会影响测量精度,因此,上构测量工作陈有伟都只能安排在晚上10时到凌晨5时之间进行。为提高测量水平,他与同事一起探索了一种基于高程异常变化率的跨海高程测量方法,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发表题为《基于高程异常变化率的伶仃洋大桥跨海高程测量实验与应用》的论文,介绍了这一方法,为业内提供了可参照的前沿技术模版。
大桥索缆由一根一根索股组成,需远距离进行观测,精确度要求高,但珠江口风大,悬空的索缆摇晃不定,测量难度非常大。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陈有伟与团队成员一起创新在猫道与索股之间做了一个限位装置,如同一个单层分格的收纳箱,把索股一根一根分别从隔层里穿过,左右限制、上下可移动,杂乱的索股经过这个装置变得整齐有序,大大方便了测量工作开展。这个装置名叫“抑位”,在业界属于首次创新使用。同时,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lola系统监测等数据化测量手段,增加调索的测量精度。
在深中通道建设期间,陈有伟把测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转化为一次次的研发创作,和团队一起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完美完成了测量任务,也为业内的类似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陈有伟2007年开始进入保利长大,工程项目在哪里就往哪里跑,离乡别井是工作这些年的无奈之举。深中通道建设前期,从陆上施工部到海上来回要三四个小时,船只对海上线路不熟悉,经常会搁浅,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上。陈有伟说,当时在海上工作就像与世隔绝,没有电话、网络信号,手机只是拿来看时间。家里正在读小学的两个孩子找不到爸爸而哭闹,还有家里老人不舒服却联系不上的情况等等,陈有伟都是回到岸上才知道,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
工作虽苦,可苦难的背后都有礼物。每一个工程节点顺利完成的时候,陈有伟都很开心地与同事们加餐庆祝。深中通道这个世纪工程能保质保量完成,就是他最大的骄傲。在采访最后,采访组特意请他用一句话表达一下心情,他自豪地说道:“让深中通道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是的,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凝聚了多少产业工人的心血,在这过程中所有的创新创造,都将引领世界,彪炳史册!
编辑:胡秋露
供稿:伍月桥
一审:卢志芬
二审:黄 薇
三审:吴焕湘
来源:中山市总工会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陈伟东率队到中山调研 勉励工会组织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龙腾伶仃洋·建设者说》即将重磅推出,敬请关注!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陈伟东率队到中山调研 勉励工会组织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龙腾伶仃洋·建设者说》即将重磅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