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架构与趋势研究

本翼资本 陈运红 本翼资本CapitalWings 2022-06-19
 基本结论 

        信息生态链产业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而在智能革命下,生态链的网络层和平台层会更加扁平化、融合化,本文提出了“云、管、端”一体化的智能生态系统架构。依据生态链的纵向层次和供应链的价值分配关系,本文提出了智能生态链的产业投资地图,并将投资地图按照价值特性分为规模定制圈、范围经济圈和平台经济圈,结合产业趋势和资本节奏的视角,得出产业投资时钟。


1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层次


1.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

信息生态系统指的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归纳起来,可以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源、信息依附平台、信息主体三大要素组成(见图表1.1)。

(1)信息源既是信息生产的原料,也是产品。一方面,信息早就存在于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它是信息主体的劳动成果,通过信息反馈方式,对社会各种活动直接产生效用,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

(2)信息主体(聚合为“信息服务链”)是为了某种目的的生产信息的劳动者,包括原始信息生产者、信息分配者、信息消费者以及信息加工者或信息再生产者,以上信息主体的聚合便构成了“信息消费链”,从本质而言,信息消费的过程也是围绕以信息主体为核心的服务过程,所以,我们又将“信息食物链”定义为“信息服务链”。信息服务链自上而下分为信息分解、信息生产、信息分配、和信息消费等四层,信息分解为信息生产指明方向,信息生产的内容通过信息分配传输到信息消费层,实现信息消费的目的,而信息分解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息消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决定信息生产的方向。

(3)信息依附平台是信息源与信息主体间实现信息活动的技术实现工具,信息依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数据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也是各级信息主体进行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活动的生产工具汇总,这些生产工具总称为“信息制造链”,信息制造链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或终端层),分别实现信息挖掘与再生、信息存储与处理、信息交换与传输、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功能。

2.信息生态系统的制造链与服务链的对应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信息生态系统包含信息制造链和信息服务链,信息制造链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而信息服务链自下而上分为信息消费、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挖掘,分别实现信息采集与利用、信息交互与传输、信息存储与计算、信息挖掘与再生等功能(见图表1.2)。


感知层(用户体验)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终端或智能设备实现用户信息采集,并按照特定程序反馈用户所需的内容或控制信号,实现硬件、软件、内容的一体化体验,达到用户体验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网络层主要由无线接入系统(2G/3G/4G/5G)、固定宽带接入系统(DSL/HFC/FTTx)、传输网、数据通信网和核心网络共同构成,提供接入和宽带服务。从长期趋势看,网络层日益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平台层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硬件平台,如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还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虚拟化软件,以及企业可能使用的各种监控软件平台、软件开发环境等。这一层提供信息存储和计算的能力,以及网络自动化管理等功能。

应用层包括特定业务的应用程序,相应的业务流程软件,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工具。随着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企业要保持业务流程与时俱进以顺应各种变革,那么灵活的、连续的资源重组和各企业的协作网络管理,只能通过精密的技术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来进行管理。同时,企业需求洞察消费行为和供应网络的变化,就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工具的支持,分析能力是竞争前景和业务流程清晰度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决策者超越以往对管理直觉的依赖。

信息生态链的第二、三层倾向于标准化趋势,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从长期趋势看,它们逐步向水电煤等公共服务体系演变,这些层级通常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由第三方管理,企业再也不能依靠标准化的硬件系统、操作系统、中间件或数据库来实现差异化了。

信息生态链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层和第四层。差异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最终用户的核心关注点,企业用户关心的是如何解决企业“既能增长又能降低成本”的经营目标,而个人用户关心的是满足个性化体验价值的最大化。

2

智能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


1.智能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智能革命的三大技术驱动力分别来自于:a.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变革使得人和机器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网络连接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到万物互联,大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b.网络的软件化、平台资源的虚拟化,网络效率大幅提高,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成本大幅降低,大数据的处理成本大幅降低;c.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之上的人工智能从量变到质变,推动信息演变成知识或决策。

(1)感知层的万物互联化:人与机器的交互革命。从“键盘、触控”到“语音、手势识别、体感交互”,会带来新的智能硬件革命。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是利用人们的日常技能与习惯进行交互,交互场所将从计算机面前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整个三维物理空间,交互方式适合于人们的习惯并且尽可能不分散用户对工作本身的关注。人机交互的革命打开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之间互动交流的大门,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成为可能。

(2)网络层的扁平化:云计算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融合,海量信息处理成本大幅降低。为满足人机交互的实时性要求,网络的效率需要更高、带宽需要更快,网络需要变得更加规模化、低成本化,因此,未来的网络资源一定会共享。网络资源包括:带宽资源(接入、速度、覆盖、时延等核心指标)、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三种资源动态分配。网络的软件化、硬件的虚拟化,最终导致云网融合,形成广义的网络——又称“云网一体化”。

(3)应用层的智能化: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的进化。大数据是深度学习的养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数据提供穷举的可能,深度学习的算法以及深度学习所需的神经网络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大数据具有数量大、多维度、速度快、真实性这四大特征。以往人类无法通过“穷举”来把握一个事情的规律,只能采用“取样”来估计,或者通过观察用简单明了的函数来代表事物规律,但大数据让穷举的笨方法变成可能。

深度神经网络大大优化了机器学习的速度,使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和过去的人工智能原理不同,但与我们所了解的数据挖掘有着相似的逻辑:先得到结果,反向寻找模式。这个过程被称为训练。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自身发展与变革,新一代的智能经济正沿着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发展路径延伸和扩张,到最后万物皆联网,这将极大地推进互联网经济各类应用的产业变革快速深化,“泛互联网化”和“泛智能化”的产业变革将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

2.构筑“云、管、端”的智能生态系统

随着智能人机交互、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原信息生态系统的网络层和平台层倾向于标准化、虚拟化、融合化趋势,网络层和平台层最终会殊途同归、合二为一,演变成未来的广义网络,由此,原信息生态系统由四层演变成未来的“云、管、端”三层架构(见图表2.1)。

由“云、管、端”构筑的生态系统越来越接近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特征,云是大脑,完成记忆、感知、识别、学习等能力;管是有机体的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完成信息传输和交换;端是有机体的各个部位的器官和毛细血管,完成信息感知和控制行动等功能。

“云”位于生态系统的顶层,是指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群体智能。那些原本属于生命体特有却被成功移植到云端系统中的智能能够自我复制、自我管理、自我修复、自我学习和适度进化。云端是汇聚信息的海洋,一个典型的趋势是工作负荷加速向云端的迁移。

“管”就是无所不在的网络渗透力。随着光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的高度发展,网络渗透力一方面逐步从人体表皮渗透到器官、血液甚至组织等,另一方面逐步从人与人通信向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扩张。万物皆被连接,最终网络将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企业各行业各产业各企业各机器的毛细血管当中。

“端”位于生态系统层级架构的底层,是一支由无数廉价的小芯片组成的大军,构成了感知网络,它们将位置和用途等信息直接向其云端汇报,这些芯片不是超级电脑,但凭借来自分布式的能力,当细如蝼蚁的单元聚集成群且彼此互联时,它们便升格为一种群体智力。在物联网时代,万物皆被连接,“端”的含义可扩张到各类机器、工厂、公司、产业甚至经济实体。端的主要功能实现信息感知和信息反馈以及行动控制等;同时,智能终端将具备日益丰富的感知能力和多模的联网能力,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未来,智能终端会发展出基于手势、动作捕捉、自然语言等更加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技术,不断改善用户的体验。生物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成为端的主要趋势。届时实现电影《阿凡达》中通过将自己的意识传输到另一个生命体而以一个全新的身份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情形将不再是科学幻想。

现代生态学之父,生物学家格利森认为,生态系统越复杂,它所能容纳的物种就越多。生态系统越大,达到稳定所需要时间就越长,破坏它也就越困难。智能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最终取决于“云、管、端”一体化的融合深度与广度。“云”的处理能力越强,各类端的感知能力越灵敏,网络渗透率越大越高效,智能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就越高。云的推动力和管的渗透力将共同撬起各类智能硬件系统以及各类商业应用和内容的无限市场前景。


3

智能生态链的产业投资地图


1.智能生态链的产业投资框架

(1)从功能实现看,智能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应该包括信息获取与利用、信息交互与传输、信息存储与处理、信息挖掘与再生等四个环节。从长期趋势而言,信息获取与控制将由各类带感知能力的终端或智能机器人完成,信息交互与传输、信息存储与处理将交由广义的网络来完成,信息挖掘与再生将交由基于云端智能来实现。

(2)从纵向产业架构看,智能生态链自下而上分为“端”、“管”、“云”的三层,依次对应为感知层、广义网络层、应用层。

(3)从横向产业架构看,无论“端“,或者“管”,还是“云”,均由制造链和服务链构成;而制造链的供应链自上而下包含核心标准与底层专利、产品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等,服务链的供应链自上而下包含平台标准与运营、业务集成与服务提供等环节。

纵向按照智能生态系统的架构分为三层,横向按照产业的供应链关系分为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智能生态链的产业投资地图(见图表3.1)。

2.智能生态链的创新层级分类

根据创新种类的分类,信息制造链自上而下可分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服务链自上而下可分为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如图表3.1)。

(1)原始创新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垄断

原始创新主要包括核心标准、核心专利发明、核心底层芯片、核心操作系统等方面创新,原始创新的门槛非常高,是典型的垄断经济。智能生态链的原始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层的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层的智能网络技术、感知层的智能交互技术等方面,围绕人工智能方面的原始创新又包括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类脑计算、量子计算等;智能网络技术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标准、软件定义网络、硬件虚拟化技术、智能网络芯片、量子通信等;智能人机交互技术是人和机器信息交互的环节,主要包括终端操作系统、机器学习、智能处理器、核心芯片、核心传感器等方面。原始创新的企业凭借其独有的技术和资源,以及在市场上的先发优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超额利润,但随着产品及技术的推进,垄断优势将会越来越被市场上其他竞争者所蚕食。所以,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的往往是业内的蓝海市场,掌握着垄断资源,具备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2)集成(产品)创新的竞争焦点在于市场先入和市场份额提升

智能生态链中的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利用各种原始创新、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

主要体现在应用层如各类定制企业软件,网络层如网络通信系统,以及感知层(或终端层)如各类智能硬件等方面。其中,各类定制企业软件主要包括定制化的商业应用软件以及各类私有云,网络通信系统主要由光纤接入设备、传输网络设备、移动通信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智能硬件则是市场空间最大的部分,包括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AR/VR、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家电等。集成创新相对于原始创新的垄断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先入或者市场份额的垄断方面的能力。

(3)服务(业务)创新的核心是客户需求的把握

智能生态链的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层的各类SaaS服务或则IT服务,网络层的网络接入服务、网络服务NaaS、云计算的IaaS服务、以及网络资源的出租服务等,感知层(终端层)的信息消费服务包括语音信息、游戏、视频、社交、AR/VR等。服务创新主要业务和内容层面,体现着范围经济的特征。

要成功地进行服务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对市场、客户需求把握的程度,越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服务创新的成功率就越大

(4)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网络规模与网络效应

智能生态链的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它既可能包括多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变化,也可能包括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的变化。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主要体现在应用层如数据挖掘平台,网络层的智能管道平台服务,感知层(或终端层)的内容运营平台等方面。其中,数据挖掘平台主要包括数据挖掘和PaaS服务;智能管道平台主要是面向客户的数据挖掘以及资源调度等。模式创新所颠覆的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一旦其商业模式被人们接受,就会基于社交属性快速传播,形成协同的平台效应,如阿里和亚马逊均是典型平台经济模式。

3.智能生态链的产业价值特性研究

根据信息生态链的价值特性,我们将上述的产业研究框架划分为三大价值圈(见图表3.1),分别为规模定制经济圈、范围经济圈、平台经济圈。从经济特性看,“管道层”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层面,体现规模经济特性,竞争终点是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归属于规模经济圈;感知层和应用层属于产品、业务层面,体现范围经济特性,呈现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趋势,归属于范围经济圈;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的核心芯片、基础软件企业和平台运营商,归属于平台经济圈。

根据细分子行业的经济特性,信息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规模定制经济、范围经济、平台经济,(见图表3.2)。

(1)规模经济圈:主要包括电信网络、数据中心、宽带接入服务、IAAS服务等细分行业。其中,电信网络和数据中心均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层面,通常由运营商或政府投资,归属于投资品(见图表3.2),产能扩张、产品成本、财务费用是企业业绩驱动的关键因素。宽带接入服务和Iaas服务属于居民普遍服务的范畴,就长期发展趋势而言,其行业特性逐步向公共事业演变,行业准入、价格管制和反垄断政策是决定企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2)范围经济圈:专业化和品牌化是竞争终点。范围经济圈的主要特征是面向最终客户,主要包括智能终端、内容、各类商业应用、SaaS服务、面向行业的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等,销售和利润独立于经济周期,而超常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创造新需求。从理论上讲,范围经济圈的市场空间是无边界的,产品种类日趋繁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日益呈现快速消费品的特性(见图表3.2),销售能力、溢价能力和销售、行政、研发费用控制能力决定了企业最终赢利能力。企业价值创造的具体途径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从而相应从消费者获得更高的回报;品牌溢价将逐渐成为范围经济圈内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方式,通过不断满足消费者在功能和心理上的个性化的需求,持续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3)平台经济圈:在这种模式下,厂商通过提供一个平台,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在平台上展开交易。客户越多则边际成本越低,收益越大。]圈:制造链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产权的先入优势和资源垄断优势,服务链的核心价值在于谁真正拥有平台资源(包含用户资源、带宽资源、内容资源、数据资源、商业信息、网络关系群体和在线服务资源等),格局高度垄断导致新进入者极难进入,存在垄断利润。全球著名公司,如亚马逊、谷歌、苹果、英伟达、阿里巴巴、腾讯等均归属于平台经济圈的范畴。

4.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投资时钟

信息生态系统正在从规模定制经济向智能化和个性化演变。信息产业发展初期,产业投资热点是基础设施,通过完善底层网络提升自由通信能力;紧随其后的投资热点是信息技术平台,以提升信息存储和计算资源的共享能力。这两个阶段的投资重点基本在基础设施的层面,属于投资品,体现规模经济特性。随着信息传输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快速下降,各类商业应用和内容服务的沉没成本快速下降,业务创新门槛大幅降低,层出不穷的业务和内容呈现滚雪球效应,业务和内容的繁荣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后续增长的持续动力,信息消费为信息产业的持续增长带来后续空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将信息文明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互联网革命时代:满足人们的信息通信需求,信息消费重点从语音通信向数据通信转移,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信服务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产业得到快速增长,最伟大的公司集中在个人消费类公司,如苹果、微软、谷歌。在2010年“全球最有创意的50家公司”的名单中,包括信息技术类8家、网络类12家、能源类12家、生物医药类11家、材料类7家。其中,苹果连续六年第一、谷歌第二、微软第三、IBM第四。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名均是信息技术领域面向“个人消费类”的企业,前四名均具备极强的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整理了当今伟大的全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立时间可以看到,信息化浪潮始于日本而,而后向北美、欧洲和亚洲转移。在20世纪30-60年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多发生在日本,在这期间成立的公司如:富士通、松下电器、夏普、佳能、索尼、爱普生等;1960年以后,北美的创业型公司爆发式增长,如:英特尔、戴尔、EMC(易安信)、苹果、微软、SAIC等;20世纪80年代后,伟大型的公司多出现在亚洲和北美,如:甲骨文、思科、戴尔、Twitter、Facebook、Google、Salesforce,中国的公司如:联想、中兴、华为、华硕、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

第二阶段,智能革命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获得尊重的需求,信息消费的重点将从大众化信息转向智能化应用和个性化内容转移。在智能化时代,业务和应用为成为竞争焦点,应用层是信息的决策中心,感知层是信息控制和信息采集的执行环节,明智的决策和高效的执行效率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智能终端、机器人、无人驾驶、数据中心、物联网应用、SaaS服务、PaaS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将得到快速增长,成长最快的公司将来自于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SaaS/PaaS服务提供商等。

第三阶段,智慧地球时代:满足人们在虚拟世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追求个性化体验以及提升个人关注度和美誉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