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南:以都江堰为典范“深研生态水利”
中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彻底改变了数千年来中华大地饱受洪旱之苦、人民群众饱经用水之难的艰辛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可靠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坚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持续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
创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2000多年来,都江堰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都江堰的创建,正是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深入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因势利导、度势建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光辉典范。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调整完善、运行管理的实践过程,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在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利用与保护、管理与发展协调统一探索和实践的辉煌画卷。现代都江堰综合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逐渐形成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林、牧、草、渔等行业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都江堰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巨大价值和非凡意义必将永载史册。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要求;开发有度、协同共生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先选项;民生为本、可以持续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本质目标;系统全局、道法自然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根本方法;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基础;水净景美、文化彰显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精神基因。
站在新时代,以都江堰这一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为典范,按照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深研生态水利”的指示要求,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和保护协同、普惠民生福祉、系统全局思想等方面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人水关系,首要的是尊重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都江堰工程充分尊重了岷江丰枯变化水文规律,依据河势和地势布设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实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自然分流,变水害为水利,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保障了成都平原防洪和供水安全。
二是开发有度、协同共生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先选项。把握治水之“度”,与水和谐相处,是水治理和水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万不要把河流都抽干了,要给鱼儿留下生存空间。”都江堰工程丰水期内江进水量约四成,外江进水量约六成。枯水期内外江分水比例自动颠倒,这就保证了丰枯期内外江水量都不小于40%。古人运用朴素的水哲学智慧,保障了岷江干流的生态流量,给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留下了栖息生存空间,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三是民生为本、可以持续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本质目标。除水害、兴水利是水利工程的基本任务,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同样是水利工程的重要任务。都江堰工程从最初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促进了成都平原的空前繁荣,造就了“天府之国”,到如今具有灌溉、供水、防洪、航运、生态补水等多种功能,提供了四川省1/4的粮食产量、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城乡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彰显。
四是系统全局、道法自然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根本方法。都江堰在充分认识岷江河道、水文、泥沙等规律和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采取系统规划思维布置的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三大工程浑然天成,构建了开发与保护协同的系统工程布局,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人、地、水三者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发展。水利工程应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着眼于流域全局,循道而趋、因势利导,推进工程的科学化、生态化、现代化。
五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基础。都江堰在工程布局、建设方法及材料选取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属前沿和创新,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如利用螺旋流原理建设飞沙堰;采取“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的生态工法。在管理上,严格执行“岁勤修、预防患”制度,形成了独特的“官堰民渠”管理制度。这些都与工程留存久远、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密切相关。
六是水净景美、文化彰显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精神基因。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称赞都江堰灌区“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筑堤、石马卧铁淘滩标志等构成独特的水利风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江堰水利工程衍生出了以水神祭祀为核心的水利文化,推动了以都江堰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岷江流域区域生态文化形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提供了高质量的景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精神家园。
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水利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把满足人民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更加注重生态水利,深入挖掘都江堰作为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的深刻内涵,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统筹治理、系统理水、科学治水、文化兴水提供经验、智慧和方案。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指引下,秉承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治水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心管理,必将让古堰展现新姿,持续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刊于《中国水利》2020年第3期
图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编辑/车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