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成果|走向中考分水岭,广州流动儿童升学困境
「流动儿童升学与职业发展研讨会」首次公开分享了青草近年来的两项研究成果:《广深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及中高考政策》和《三年个案追踪:流动儿童升学困境》。
后者主要由向芯(青草联合发起人、理事长;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候选人、讲师)、杨佳媚、黄昕宁、罗霄(青草调研团队成员)共同开展。
调研发现,面对中考分水岭,部分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模糊混沌的过渡空间”。因调研还在进行中,以下为公开分享的部分内容,仅摘录其中一位学生故事。
15岁的刘洋总有办法。
为了晚上有时间打游戏,早上再来做作业,时间不够就赶快抄完。
妈妈劝他多读几年书,刘洋说,现在找工作不靠学历,靠关系。
妈妈提议他学电脑,刘洋立刻拒绝,因为“怕秃头”。
看起来刘洋对未来没有考虑,但聊起毕业后的发展,刘洋又会脱口而出:要考高中、大学毕业后再加盟俱乐部。
实际情况是,他已经不太有希望考入高中。
刘洋就读的初中90%都是非广州户籍学生,高中录取率仅25%左右。学校除了个别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大多数孩子家长是个体商户、小作坊工人、技术职工等。除了极个别学生毕业后去打工或返乡就学,超过70%的孩子流向各类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
尽管大部分学生最终会就读中职,但是“中职”这个名词却很少被提起。
如果你在初一、初二来到这所学校,你会看见班级分为重点班与平行班。无论重点与否,班级墙上都贴着学习的标语,老师也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参与中考。家长会上,父母们纷纷焦急“我孩子的成绩如何”。
只有在散学典礼,个别老师和学生私聊的时候,家长们才会知道到中职学校的信息,而主动了解中职的家长更是少数。
“中职”二字正式进入视野是在初三。
初三一开学,同学们就根据统考成绩被分到了三类班级:中考班、大专班、中专班。不同的班级仿佛是不一样的星球,住着迥然不同的人们。
中考班“背水一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集中精力备考,“考上高中,甚至努力考到好一点的高中”是所有人的愿望,大家基本都不考虑中职学校。
大专班的家长学生基本接受了“五年制大专”的目标,按部就班的准备语数外三门文化课。
其余学生在最后一类:中专班。对于大多数学生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追寻、主动规划了解的目标。它更像是“不得不”出现的一个选择——当考不上高中和大专,只能先读个中专。
不可能再考高中,学校的应试课程也没有了参与的意义,更对考高分没有了兴趣,家庭作业与考试极少。学校不得不用更多体育、书法、音乐和电影课来打发正式毕业进入中职前的一年时光。
对于一位大专班的初三学生,生活还剩下什么?
对于刘洋,生活还有游戏,他现在已经能帮人打游戏赚外快。而对于更多学生来说,生活只剩下发呆、说笑、游戏和睡觉。
囿于分班、学校和家庭当中的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模糊混沌的过渡空间”:不再对升学抱有希望,当下的生活更像是走个流程,只为了见证日历数字能变成6月,闯入并不期待的未来。
这个过渡空间给刘洋提供了暂时回避未来的条件:因为持续低迷的成绩,老师和父母都不再督促他认真备考,而“未来“看上去又还很遥远,可以等到毕业后再说。
“命运给我什么我就接什么”,他在QQ上说。
注:图片来源于青草原创中职升学手册
流动儿童升学与职业发展研讨会
由青草公益主办,联结该领域学校教授、服务机构和社区伙伴,期望共同了解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从家庭、儿童和政策倡导多个角度共同助力流动儿童升学与职业发展。
涉及作者版权,分享仅做部分摘录
若需引用文章,请联系青草团队
调研还在进行中,持续关注青草查看完整版
十年摸爬滚打,我们丢了“梦想”,却找到了方向
机构介绍丨守护流动儿童的青草公益
文字|调研团队编辑|二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