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organicliving Intro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中国有机生活第一媒体。 2012年,是法鼓山推动“心灵环保”二十周年。回顾二十年前,社会环境快速变动,物质生活普遍提升,但人们心灵品质却日益贫穷,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提出了“心灵环保”的理念,强调贫穷与环境的问题,必须从观念的导正做起,借由观念的调整和方法的练习,才能使我们身心清净、安定,进而影响、协助他 人也能平安健康。 二十年来,在圣严师父的推动下,使得“心灵环保”成为超越种族、宗教、国界,人人都能接受的共通语言,也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心灵提升运动。 心灵环保,是师父送给世人的珍贵礼物,是最真挚的祝福,也是可长可久的分享。邀请您一起加入推动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运动,使每个人拥有心灵上的富足安乐,共同成就人间净土的实现。祝福人人都享有心灵环保的目标: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法鼓山方丈 果东 2012年1月 圣严法师曾说佛法就是心法,以现代的语言诠释,就是“心灵环保”。他能使人的心不受烦恼污染,不受痛苦干扰,随时保持安定、纯净。本文精选圣严法师对心灵环保基本理念、经典依据、禅修观念的阐释,以及四种环保、心五四等落实方法。 一、什么是心灵环保? 心灵的层面可有三种:那就是心理的、思想的、精神的三个层面。心理的层面是属于情意的,思想的层面是属于理智的,精神的层面是属于情意和理智的升华,也就是把我们从自我中心的束缚之中释放出来,所出现的慈悲和智慧,那是平等而无条件的爱。因此,心灵环保是以情意及思想为基础的着力点,使得我们净化或转化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标准,并有无限爱心的伟大人格。 心灵的事实表现可有三种:那就是对于自然世界充满了平等而无私的爱心,对于每一个生命都抱持崇高的敬意,在和任何人相遇相处之时,都能绝对的真诚与绝对的谦卑。因为对于自然世界的一切对象,有平等的爱心,便能珍惜自然资源、便能珍惜自然资源、便能尊重各类的生命,便能愿意过节俭和简朴的生活;因为对于每一个生命都能抱持崇高的敬意,跟任何人相遇相处之时都是真诚的、谦卑的,便会以感谢心相看,便会以礼貌的言行举止相待了。 心灵环保的内涵有四种:那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及自然生态而言,称为自然环保;以生活的节俭、整洁和简朴而言,称为生活环保;以真诚、谦卑和礼貌与人相处而言,称为礼仪环保;以上三种环保的出发点,乃是出于人的情意、观念(思想)、精神的净化,称为心灵环保。因此我们法鼓山这个团体,是以心灵环保为主轴,提倡四种环保。 ( 摘录自〈认识心灵环保─阐明心灵环保的精义,以及与心灵贫穷的关联〉,收录于《法鼓全集‧致词》) 二、心灵环保的经典依据 法鼓山这几年都在提倡“心灵环保”及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心灵环保”是我们运作的方式和理论的依据;“人间净土”则是我们需要努力完成的工程,即是在人间建设净土。 首先和诸位说明“心灵环保”此一名词的起源。“心灵环保”这名词,虽由我新创,不过它的内容,是根据大乘经典以及中国的祖师提倡的思想而来。譬如 《大乘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不论在华严或是天台,都非常重视“心”。《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里所说的“心”就是一切众生的心,是佛心,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换句话说,这个“心”是凡夫心,也是智慧心,所以诸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的心都相同的。又如《六祖坛经》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如果心迷了,是凡夫;悟了,即是诸佛。因此,“心”是佛教非常重视的根本基础。 其次,为诸位说明“心灵环保”的意义。现今的世界大家都在谈环保,但是环保的工作,如只重视于自然、物质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内心做起,让心灵不被污染,保护心灵,乃至保护我们的思想、观念,叫做“心灵环保”。所谓“万变不离其心”,心非常重要,可以变好,也能变坏。因此要把心保护好,不显露坏的心,努力发展好的心,即智慧心、善心。 而《六祖坛经》提到“不思善,不思恶”,请问“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是什么心?实际上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心没有善,没有恶。如果认为心没有善、恶之别,这很愚痴。因此“不思善,不思恶”是没有分别心,只有智慧心,唯有将烦恼心减少、化解,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把智慧心增长了,便能帮助自己、帮助众生和我们的世界,如此一来,不仅众生得度,自己也能得度。所以“心灵环保”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化解烦恼、增长智慧,净化人心、净化社会。 至于如何用“心灵环保”来建设“人间净土”?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人,假使心随时跟佛心相应, 当下的心就是佛心。而“人间净土”究竟在哪里?“人间净土”是从我们心里所产生出来的,离开心以外便不容易产生,那会变成虚妄的谎言。当我们的心清净,便跟佛心相应,一念心清净,所见到、所住的世界即是没有人我是非的“人间净土”。另外,《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所谓“直心”就是真心,“直心”即清净 心,“直心”乃是无差别的平等心、智慧心和慈悲心。有了直心,便能见到“人间净土”。 ( 摘录自〈从心出发──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发言〉,写于2008年3月8日 ) 三、心灵环保与禅修 环保必须从我们的生活简单化、纯朴化着手,除了必须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费。对我们拥有的生活环境,要知福、惜福、保护。我们应该以禅修的方式作为生活行为的准则。例如:我们在禅寺吃饭,不浪费一汤、一菜,乃至一粒米、一滴水,就是连吃完饭后的碗、筷,都要用少许的水在碗内清洗后,将水喝下。现代人多半有浪费东西的习惯,吃不完就倒掉,用不完的就扔掉,虽然是用自己赚的钱买的,但是浪费了东西就浪费了属于地球上全体众生共同的资源。地球上很多的资源是越来越少,而只有人类是愈来愈来多,如不设法净化人类的心灵,简化人类的生活,而只提倡环保,无异是本末倒置。 禅的修行,能使我们主观的内心世界和客观的生活环境合而为一,那不仅仅是心理的想像,也不是眼不见为净的自我安慰。禅的修行者,一定会将内心所体验的,表现到外在世界来,自己体验到的,必定也劝导他人一同分享,也会影响他人、带同他人,来共同达成心灵环保的任务。 自然环境的保护,一定要靠人来完成,为了能达成此一任务,必须从全体人类内心的意愿及认识做起,进而身体力行。如果仅有意愿及认识,力量也有限,必须用观念来疏导,用方法来实践。这样才能达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 摘录自《禅的世界》) 四、心灵环保 的内涵─四种环保 环保工作可分为“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礼仪环保”和“自然环保”。心灵环保就是身口的意业清净,生活环保就是少欲知足、俭朴、宁静、整齐和清洁,这也是佛教徒和寺院的生活原则。所以过去虽然没有“环保”这个名词,但是佛教徒在生活上早就在实践了。“礼仪环保”是指人和人之间互相的尊敬和礼让。佛教徒重视礼节,彼此之间不会争先恐后、你争我夺,相见时彼此合掌问候就是最好的礼仪环保的具体表现。至于“自然环保”,佛教徒最爱惜大自然环境,特别是十分珍惜森林和水资源,因为那是修行时凭藉的重要设施和资粮。现在虽然有一些佛教徒滥砍、滥建和滥用水资源的事件,那也是由于道场的建设必须仰赖建筑商的技术,现代推土机、开山机和怪手的破坏力,又远胜于传统工具的铁锹和锄头。鉴于上述的教训,我们开发法鼓山就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风貌,也就是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还有,大家常常听到“环保意识”这个名词,所谓“环保意识”意指保护生命的安全,维护生活的品质和保障生存的空间。佛教徒不仅是“人人平等”,而且主张“众生平等”。除了重视人的生命,对于其他动物的生命也同等尊重。通常人难免都会有私心,自己的小孩和别人的小孩一起溺水,最先抢救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放在第一,然后依序是自己的国(族) 人……,再及于所有人类。几乎很少想到如果能够扩大关怀的范围,不但保护了一切众生生命的安全,在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保障了自身生命安全。 谈到“生存空间”。有些已开发中的国家认为乳牛及肉的养殖业会污染自然环境,于是就到南美洲去砍伐雨林、开发牧场,结果造成了全球气温失调,全世界包括这些国家在内都深受其害。佛教徒的想法则是:“自己要活的好,他人也要活的好;人类要有好的生存空间,动物也要有好的生存空间。”环保的观念着眼处一定要从众生全体的生活环境来做考量,也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基础在于“心灵环保”。 (讲于1996年世界佛教静坐日,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收录于《法鼓全集‧致词》) 五、心灵环保的具体实践─心五四运动 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跟心灵环保相关的五个类别,各有四点的实践项目,那就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我有一篇文章曾经在《人生杂志》刊载过,同时也收录在《平安的人间》及《法鼓山的方向》这两本小册子里, 诸位可以参考阅读。“安心”实际上就是“心灵环保”,“安身、安家、安业”是四种环保的具体实践。身和心是我们的正报,家和业是我们的依报,我们在依正两 种果报中的修行,叫做安业。 “四它”是处理、面对、因应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时,要用智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当我们遇到诱惑、威胁、危险、困扰而心生不安、恐惧,这个时候就“面对它”;当我们面对它时,这些不安、恐惧、瞋怒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当无法逃避时就“接受它”,然后“处理它”;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最后,不管是已经处理了,或暂时不能处理,找到办法再来处理;或者永远无法处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挂碍。若能如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状态,我们的心都能随意自在。 “四要”的精神在于少欲知足而知足常乐。大部分的人因为欲望永无止尽而不断地“想要”,但是我们若再仔细想一想,事实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这还要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该要的,还可以要吗?如果我们能够厘清“需要”与“想要”,然后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该不该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择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灾难都是出于内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该要的也要了,结果为自己制造罪恶,为他人带来苦难。这是因为未能领会少欲知足,与知足常乐的意义。 “四感”就是“感化、感动、感恩、感谢”。要感化谁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们则是用正确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来感化自己,转变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来感动他人。然后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任何因缘,感谢一切使我们转化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善用“四感”,我们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不会对他人愤怒,也不会对现实的环境产生不平衡了。并且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转化他人及帮助他人了。 “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种福”。大多数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就算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事实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除了呼吸,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很多因缘,那就更要“知福”了。我们既然有了福泽、福报,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费。所谓浪费,就是挥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比如浪费我们的时间、体力、健康、财富,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各种因缘福报,不知善加运用于自利利人的活动中,这都是不惜福。有许多的人一餐饭吃掉几万元,或者一夕间玩掉几万元,而感到很满意、很实惠,甚至以此自豪。他们觉得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费掉,这种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仅不惜福而且损福。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损福,福报很快就会用光的。很多人常讲“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是子孙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损福,不久之后就无福了。福报少的人要“培福”,没有福报的人要“种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专门向有钱的人托钵,因为他觉得穷人已经很穷了,再向他们托钵是非常残忍的事。后来,佛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穷人已经没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们托钵,他们就更没有机会种福,以后福报也就更少了,你应该要去向他们托钵。”这是佛陀慈悲,教我们:没有福的人要种福。 (讲于1999年9月7日专职菩萨之精神讲话,台北农禅寺) 时时注意心灵的平静,就是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们自己清静、 安定,进而影响协助他人生活愉快,这就是心灵环保的目的。 人经常贪得无厌,贪不到就会愤怒,希望事事顺利,稍微有点挫折,就造成心理冲突,对外在的环境产生一种抱怨,乃至于觉得环境、人、事、物都和自己过意不去,造成自己心里更加痛苦和烦恼。 我们如果能时时刻刻注意心理的平静,遇到任何不如意的时候,能够回心转意想一想,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下,他人的错误可能是很有道理的,即使是没有道理的道理,也是一个道理。如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彼此之间增加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扰,这就是心灵环保。也就是时时刻刻从自己的心里边来安定、净化,以期帮助自己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人过得很愉快。 ─节录自圣严师父,《法鼓山的方向‧人间净土的环保》 本文来源:法鼓山 链接:http://irelay.ddm.org.tw/mean.htm 本文版权属于有机会(www.yogeev.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有机会。 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