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爱的语言”,所有“敌人”就自然会消失了

2016-11-20 Jing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Jing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需要,因此人人都能相互连接,前提是我们用“爱的语言”思考、倾听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我对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是从关于生态村构建的学习中引发出来的。从网络上了解到,在全球生态村联盟的课程里,非暴力沟通是重要的一部分。


△ 马歇尔·卢森堡:“当我们理解驱动我们和他人行为的'需要',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尽管想要“回归自然”、“亲近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似乎这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我在实地采访中发现一些困惑,仅仅在地理位置上去“回归自然”,并不保证能让人们内心的善被发掘出来。

比如,为什么有少数的一些人尽管生活在美丽的乡村自然中,吃着干净的食物、工作节奏不紧张、物质欲望也很低,其内心依然是痛苦的、依然与人冲突不断?我慢慢了解到,也许那是因为,一方面,他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缺乏觉察和表达,他们的真正需要一再无法得到满足,这导致更多负面感受,不断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正因为无法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他们和外界的关系也是充满冲突的。不管是住在乡村还是城市,结果都是一样的。

只要仔细回忆便会发现,我们惯用的一些普通沟通方式,比如评判、责备、埋怨、命令、压迫等,并没有帮助我们和他人满足内心真正的需要,甚至让冲突和暴力越来越多。

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去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是一堂必修课。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一旦认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马歇尔·卢森堡

不仅是说话的方式,更是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虽然字面上看,非暴力沟通似乎是一种说话的方式,但其实它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非暴力沟通很容易入门,但关键是在实际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的练习。以下分享一些简要的学习笔记和个人练习,详细的方法还请参考非暴力沟通系列书籍。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自己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马歇尔·卢森堡

在两个或多个正在互相交流的人中,只要有至少一人掌握非暴力沟通,那么不管其他人如何表达他们自己,沟通的质量就可能有明显改观。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词绝不是字面意义看上去那么简单,我们有必要重新去理解它们。而且,非暴力沟通不是一种机械的技巧,而是需要时时刻刻、不论面对何人何事,都把“爱”融入到思考和语言中。

1. 区分评判和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评判的世界里,我们一直习惯于对各种人和事作出评判。但是一旦当我们意识到,评判的后果常常与我们所希望的目标背道而驰、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莫大的痛苦,是不是该想想,那么多的评判,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我们常常说“你总是…”、“我从来不…”、“你不靠谱”、“她很完美”等等的话。这时,我们就是在评判了。不同的是,观察是更加具体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不做绝对化的结论。非暴力沟通不是说我们不能做评判,而是强调要区分评判和观察。

例子:

评判:“你又在撒谎。”改为观察:“你说你的功课都通过了,但是我看到数学得了F。”

评判:“你从来不听我说话。”改为观察:“刚才五分钟内我是在和你说话,但你一直在玩游戏。”

评判:“她真是个好人。”改为观察:“她这一年来每周都参与社区服务。”

2. 区分感受和想法:

表达感受还不容易吗?不尽然。当我们用“我感到”“我觉得”这类词,并不一定是在表达感受。因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于听到“人们期待我怎么做”、“我想要别人怎么做”而不是去体会自己真正的感受。

比如这样的句子“我感到很失败。”“我觉得被怠慢了。”“我想打你。”这都不是感受,而是想法,其中还带着评判。(等于是在说,“我应该把某事做好”;“你怠慢了我”;“你应该受到体罚”。)

那么什么是感受呢?这需要我们非常多的练习,慢慢去体会,区分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真正感受,什么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评估、猜测?

下面这些词是可以表达真正的感受的:

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的感受:高兴、轻松、平静、欣慰、精力充沛、放心……

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愤怒、难过、灰心、寂寞、害怕、着急、精疲力尽、遗憾、担心……(在《非暴力沟通》中,有详细的词汇列表)

总之,感受不涉及“我应该”、“你应该”、“这很好”、“那很坏”之类的想法。

表达感受需尽量具体,如果只对别人说“我感觉很好”或者“感觉很糟”、“无所谓”,别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当然,这需要的不仅是词汇表,更是感知自己内心细微变化的能力。

3.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我的感受来源于我的需要

什么是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每个人的需要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见下图: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示意图

这些不同类别的需要,是所有人共有的,一般来说当满足基本的需要后才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要。注意,财富、美貌等我们通常认为非常值得追求的东西,都不是需要,而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感受为什么发生?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感受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没有得到满足。他人的言行可能激发了我们的感受,但不是我们感受产生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马歇尔·卢森堡

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沮丧,因为你没按时完成工作。”这就是在暗示,“我的感受是你一手造成的”,听上去就像是指责他人。非暴力沟通的做法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才是导致自己感受的根本原因。以上的句子换种说法:“我觉得沮丧,因为我希望公司能按部就班地运行。” 而“你没按时完成工作”则作为观察的部分,放在其他句子里说,不和我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说法带给沟通双方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再比如,“你摔坏了我的手机,这真让我恼火。”改成:“我需要用这个手机工作,但是它现在坏了,这真让我恼火。”(想想看,如果被摔坏的是不相干的人的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东西,我还会这么恼火吗?是“我的需要”造成了“我的感受”。)

这样的例子初看上去可能难理解。但一旦去试着经常练习,每时每刻经常问自己:“我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的何种需要得到了满足/没有得到满足?”思维定式就会被慢慢打破。

将每个人的需要相连接

非暴力沟通的一个信条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需要”,人们表面上的不同,仅仅在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甚至没意识到他们的言行为的是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有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当我们练习了非暴力沟通,就能真正去看到人们之间相同的需要,帮助自己和他人理解这些需要。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看似迥异的人,在本质上是相互连接的,这就让冲突化解成为可能。

4. 有意识地提出明确的、肯定的请求:

提出请求也是一门艺术。很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请求什么。所以,首先要做的是,真正搞清楚我们想请他人为我们做什么?请求尽量具体,如果含糊不清、抽象、笼统,别人只能胡乱猜测,最终很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的请求。注意,请求中以肯定句代替否定句,说“要做某事”,而不是“不要做某事。”

比如,含糊、否定的请求:“你别那么工作狂行不?”改成明确、肯定的请求:“你可以每周至少抽出一晚陪陪我吗?”

“关于昨天的会议,请不要隐瞒你的看法。”改成:“你怎么看我昨天在会议中的表现?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想让你给我自由。”改成:“关于明年工作的安排,你可否听听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请求不是命令

注意:请求不是命令,提出请求者不用期待请求被满足。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收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尊重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马歇尔·卢森堡

不管别人怎么说话,都去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当我们真正弄明白了什么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那么不仅我们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而且,不管别人怎么跟我们说话,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话中听到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一旦有这样的能力,他人对我们的指责、评判、侮辱等等将显出真面目!一切负面信息,都可以被理解成他人未能明确表达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当我们听到负面信息,我们就不会再愤怒,也不会压制愤怒,而是自然地把愤怒转化成其他的感受,原先用于愤怒的能量将被用于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面对看似“难对付”的人,只有先给予对方倾听和理解,才有可能也让对方理解我们。

以同理心倾听,人人都能彼此连接


△ “沟通中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不是为了理解而听,而是为了回应而听。”

“倾听”代表的不是只听到字面意思,而是以同理心去感受对方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深层次的含义。并且,我们不能只默默猜测,而是要主动、具体地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来询问对方,我理解对了吗?如果对方说不对,那么就邀请他们纠正。这样做将既有利于我们理解对方,也有利于帮助对方理解自己的内心。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次社区会议中,你正在讲话,有人忽然打断你,“你就不能让别人也说句话!”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条件反射地感到羞愧或恼火,而是放下评判,留心倾听,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理解,并且询问是否理解到位:

理解他人可能的观察:“当皮特指着地图时我说了句‘别别别’,你所指的是这一点吗?”

理解他人可能的感受,将他的感受和他的需要相联系:“你是不是觉得愤怒,因为你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发言?”

理解他人可能的请求:“你想要每个人轮流发言,然后我再说吗?”

倾听是好的沟通方式的核心所在。倾听,需要我们的内在是平静的。如果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心中已经充满了评判或情绪,我们就会沉浸其中,进而没有精力听他人语言中真正的含义。

“我不知道你是否检查过你如何听。不管是听什么,鸟叫声,树叶里的风声,流水声,或者是听你和朋友、伴侣之间的对话。如果我们觉得倾听是很困难的,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投射自己的观点、想法、偏见、背景、冲动,当这些占主导时,我们根本没法听到任何东西。只有当整个背景声是安静的,当我们处在专注、安静的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倾听和学习。然后,才有可能沟通。”——克里希那穆提

先从自己内心开始练习

练习倾听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事,但是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练习,这种练习是从自己内心开始的:我自己每一刻在对自己说什么?我如何理解我对自己说的话中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感受的根源在何种需要?……如果我们能时时觉察内心,那么跟别人沟通时,也会容易听到他人的内心,不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卷走。

“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

“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是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的。而他想表达的“有趣”是指做为生命有贡献的事。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马歇尔·卢森堡

上面这段话来自《非暴力沟通》第九章,也许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理解。基于整本书,我的理解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都不意味着要去牺牲。牺牲不是爱。如果我们真正去体会、去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共同的需要,会发现“我们就像森林中的树木,地面上的枝干相互分离,地下的根部却紧紧缠绕在一起。”当明白这一点,我们会知道要做什么,并且做的动机是爱,不是恐惧或责任、牺牲。基于非暴力沟通,“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这个看似理想化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个人练习:以非暴力沟通与其他生物连接

尽管非暴力沟通的主要应用在于人与自己内心的沟通、人与人的沟通,但是我个人觉得,人与其他生物的沟通,也完全可以利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有些出色的农夫,就是通过跟植物的良好沟通,种出了省力又高产的有机农田。

沟通从倾听开始。大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她有非常多其他的表达方式。简单的例子,农民们最头疼的事之一就是“除草”。但杂草的生长就像是跟我们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中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分别是什么?或许是这样的:

杂草“说”——观察:我看到农民把树种得稀稀拉拉的,大片土地裸露。感受和需要:我感到高兴,因为我需要这样的地方来繁衍后代。请求:我是否可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这好像和人的需要是冲突的,但仔细去体会,杂草和人的需要其实一样,都需要维持生命。而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健康的土壤。裸露的表土会被雨水冲走、无法保水保温、其中的微生物也会减少,一旦土壤生命力消失,那么所有植物都会遭殃,人种植的农作物也不例外。事实上,有的农民视杂草为友,因为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共同需要所在,这样,“双赢”就是自然而然的。


△ 草木共生的果园,土壤肥沃、不需施肥,点击图片看相关文章

所以,让我们试着去倾听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语言”,找到他们想要表达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吧。比如,当虫害、病害出现,当干旱、洪涝等等“灾难”出现……自然界这是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也许没法很准确地去理解,但是尝试去理解,总比一意孤行要好太多。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其他生物的需要是不矛盾的,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就是显而易见的。

非暴力沟通是生态村构建的关键要素之一

联系到我们一直在报道的生态村运动,“参与式设计”是个不断被提及的词。生态村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到生态村的设计和运行中来,每个人都可以表达情感和需求,提出建议,参与决策。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生态村构建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人们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与他人沟通,“参与”将会带来混乱。在每个生态村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去担当“引导员”的角色,让埋藏在每个人内在的爱的能量被发掘出来。关于此,我将在今后的文章中分享更多学习心得。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实践篇》by马歇尔·卢森堡

  • 盖亚教育(Gaia Education)

  • 全球生态村联盟(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相关文章回顾




长 按 打 赏

为有机会成长与坚持打赏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