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心,别患上“系统思考缺乏症”,否则生活肯定是一团糟

2016-12-24 Jing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Jing

为什么雾霾问题总得不到解决?频繁换工作,每次都不顺心怎么办?农田里虫害严重,怎么应对才能事半功倍?病人为什么越治越多?一款生态产品本身很好,价格也不贵,怎么销量总是上不去?地球生态系统会在几十年内崩溃吗?……这些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都与“系统”相关,都需要系统思考方式,才能尽可能地看清问题实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

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系统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分子、细胞,还是个体的人,社区、公司、国家、河流、山川、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星系……都属于系统。因此,如果缺乏系统思考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生活将是充满困惑的、错漏百出的,甚至很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导致系统的崩溃。

现代的系统思考常常和计算机、方程式等联系在一起,看上去高深莫测。其实,人们自古以来就一直凭直觉认识系统,这种思考方式不应该是陌生的。回归传统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更多样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系统之美》这本书,来自德内拉·梅多斯(1941-2001),美国环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书中用浅显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系统思考这门古老又新颖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决策者的系统思考”只是中文译名中的副标题,英文原标题没有说本书只适合于“决策者”。实际上,每位大众读者都会从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或寓言,就是在告诫人们看待事物需要从整体出发。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等等。然而,很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对这些告诫很熟悉,却还是常常犯错,以忽略系统或者对抗系统的方式去做决定和行动。

以下就将结合《系统之美》这本书,以及梅多斯为第一作者的另一部经典名著《增长的极限》中的个别例子,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来看看当我们患上“系统思考缺乏症”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违背系统思考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 看不到系统的存在

看上去像是常识,我们却常常做不到——进行系统思考的一大前提就是,必须要承认系统的存在。

很常见的,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典型的忽略身体系统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个同样普遍的现象叫做“身痛医身、心痛医心”,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身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身心是每时每刻都互相影响的。

再比如,我们有时候不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是一个系统,“不就是各过各的日子吗?”事实上,哪怕是邻里之间很疏离的社区,人与人依然会以各种方式互相影响、连接。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改善社区这个“系统”,那么代价是需要每个社区成员去承担的。

▪ 不承认自己是系统的一部分

典型迷思:“找一片净土躲起来。”

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系统的存在,却不承认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典型的,对于雾霾问题,忙于抱怨政府的人远远比做出实际行动的人要多得多。

更有甚者,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孤立于其他系统存在,这点是非常可怕的。

有人花大把精力营造“世外桃源”,以为找一块偏僻的田地躲起来,就能保证饮食和居所“干干净净”。我们也可能是生活在城市中,但误以为只要用了空气净化器,吃进口食物,甚至喝进口的水,就能自保。但是实际上,事物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中断。

污染是流动不止的。假如外界环境持续恶化,假如社会发生动荡,没有任何“净土”可以持续存在下去。每个生命的福祉是真真切切连在一起的。没有利他行动,再多的“自保”也达不到目的。

▪ 认为只有一种可能的结局

典型迷思:“世界末日必定会很快来到。”

即便看到系统的存在,却看不到其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可能性,依然是缺乏系统思考的表现。

例如,面对生态危机,常见的态度有两种:乐观派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坚持先污染后治理;悲观派觉得世界末日不远了,再多的积极行动也没用了,崩溃一定很快会到来。

但是,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知道,系统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走势,这取决于系统在何时做出何种行为。


△ 比如《增长的极限》中的例子:World3模型的各种模拟场景叠加,显示了全球人口和人类福利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路径。如果发展的范式及时得到转变,那么即便不大幅减少人口,也能形成具有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

对于个人生活也是一样,自己未来的生活如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并非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结局。


▪ 认为只有一种“灵丹妙药”

典型迷思:“吃XX包治百病。”

正如系统未来的可能性多种多样,通往可持续系统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系统通常非常复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又受到多种外界反馈的影响。但我们常常试图去寻找一种灵丹妙药,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拯救整个系统,结果往往是徒劳的。

从个人层面寻找“最佳”养生补品、最“神奇”的饮食方式;到社会层面寻找“最佳”的制度、最完美的领导人,都是在犯缺乏系统思考的错误。

关于如何形成可持续社会,我们很多人也都有自己坚持的“唯一答案”,而且常常因此争执不断。但是——

“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没有理由是单一模式的,正如自然界的情形一样,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增长的极限》

▪ 推卸责任

典型迷思:“我的失败是因为对手太强大。”

系统自身出问题的时候,如果把原因全部归于外界,是无助于问题解决的。

一个国家污染问题严重,却归咎于其他国家的污染转移政策,就是典型的推卸责任。

一些公司业绩不好时,往往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竞争对手或消费者。比如我常听到一些农人这样抱怨,“生态食品销量不好是因为普通食品太便宜了,而且消费者缺乏信任、不舍得花钱……”事实呢?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原因吗?这里不多做分析,只要多加观察思考,我们自会得出答案。

▪ 追求错误的目标

典型迷思:“要钱不要命。”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系统拼命追求的目标是更高的GDP,而不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性,而后者才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衷,也是大多数人内心所真正渴望的。GDP无法反应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无法反应人们的幸福水平等等真正与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因素。在GDP这个错误的目标引导之下,系统将不可避免出现问题。

“一个成功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整体总目标的一致性。”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常常在大系统的潜移默化之下,去关注数字而不是生活质量。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常常不以为然地为了更多经济收入而破坏环境、减少休息、省去锻炼、牺牲和家人的相处?


▪ 以为更换要素就能解决问题

典型迷思:“换个伴侣/换个工作/搬去乡下,我就会幸福了。”

系统结构和目标是比要素更关键的。但是结构和目标比较难以被找到,也较难被改变,所以当系统发生问题,我们倾向于寻找某个要素作为“替罪羊”。

比如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有些人以为换个伴侣就一切都会变好。可是如果问题其实是出自自己内心,那换再“完美”的伴侣依然无法让生活更幸福。

同样,对于社会来说,假如不惜一切代价追逐GDP增长的大目标不动摇,那么无论换多少任领导人(领导人也仅仅是系统要素),一些关键问题都是得不到解决的。

▪ 陷入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在系统中属于一种“增强回路”,即增强原有的发展态势,不断自我复制。

比如,“土壤流失越严重,植被就越稀少,而植被越稀少,巩固和维系土壤的根就越少,从而导致更大的土壤流失,植被更加稀少……”

在一个社区内,如果缺乏有效的连接,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继而导致缺乏信任,带来更多的隔离和冲突,进而导致人们更不愿意沟通…… 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意识不到增强回路导致的恶性循环,而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修修补补,那么问题只会越来越糟糕。

▪ 忽略或阻碍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一个复杂系统最令人称奇的能力,就是它们具有学习、多元化、复杂化和进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体现是如此普及,以至于我们已经对其习以为常——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一个人从懵懂到长大成人、形成独特的技能和智慧,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都体现着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但是,人们常常为了短期生产率或者稳定性而牺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比如教育体系往往强调短期内的分数提高,而忽略和限制儿童的创造力,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政策往往倾向于支持现有的大企业而不是有创意的新企业;一些扶贫行动往往仅是授人以鱼,而非激发在地社区的自组织能力。


▪ 关注生产率,忽略适应性

对于系统,“适应性指的是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

健康的人体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这就是一种适应性。健康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相互依存,即便遭遇旱涝、地震等灾难,也能很快重新恢复平衡,这也是一种适应性。

但是因为适应性很难被观察到,人们通常对它不以为然。

比如人们把原始森林替换为单一树种的经济林,方便管理、木材产量高,但是代价是缺乏多个物种相互依存形成的适应性。这样的树林更容易导致土壤流失、更容易形成病虫害等问题。

再比如在一些工业化养殖厂中,人们对奶牛注射生长激素,这会增加牛奶的产量,但是代价是降低了奶牛的适应性,使奶牛的寿命缩短,健康状况恶化。

▪ 被表象迷惑

“我们太沉迷于系统产生出来的事件,却很少关注系统行为的历史。也不善于从后者中发现线索,去揭示潜在的系统结构。”

很简单的例子,去看看每天的头条新闻,总是充斥各种表象——灾难、战争、冲突、或巨大的胜利等,而较少去探索表象背后的线索以及系统结构。原因也是显然的,看到表象比认识系统实质要快速、容易得多。表象的变化也要快得多、更容易吸引眼球。结果是,我们的情绪常常被新闻左右,甚至不知所措。

实际上,社会上一大部分人力物力(比如军队、监狱、大部分医疗体系)都是用于压制表象,而非触及系统本质。结果是战争和犯罪永无休止,病人越治越多。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系统的历史,以及系统的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这样才可能找到线索、了解系统的潜在结构,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 在非线性的世界中使用线性思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两分耕耘不一定有两分收获。

线性关系中,简单来说就是越多越好,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述。非线性关系则是说,因与果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在现实世界中,非线性关系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假如在一片农田上施100磅肥料,产量可增加10斗,那么施200磅肥料呢?收成可能并不会增加,因为地力没有得到改善。这个例子看似可笑,其实在乡村的确是很常见的,人们错误地以为更多肥料会带来更多产量,而忽略了农业系统是“非线性”的。我国农业部在“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中指出,“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

再比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经常误以为更多工作时间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成果,甚至对孩子也如此严格要求,结果是如何的呢?

▪ 不适当地划定系统边界

典型迷思:“自扫门前雪。”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系统,其实都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每一件事物都来自他处,每一件事物都走向他处,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但是在分析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为了简化起见,需要人为地划定一个系统的边界。这个边界不可过宽或过窄,否则就无助于解决问题。

比如,要解决一条河流的污染问题,仅仅“自扫门前雪”地把系统边界划定在你所居住的城镇,这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河流干净与否与整个流域的人的行为都有关。要解决交通拥堵,仅仅把眼光放在道路结构上也是不够的,因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模式等也和交通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每一个新问题,我们都应该在头脑中为其划定一个合适的边界。”


▪ 看不到关键的限制

地球的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系统本身不对增长加以控制,那么总有一天,环境也会做出行动,反过来对我们做出限制。这样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比如各种异常天气、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等。

一个小范围的例子:在农耕系统中,存在多种限制因素,包括水、阳光、各种矿物质、微生物、有机质、昆虫等等。如果我们看不到关键的限制所在,很可能做出无用功,甚至造成对系统的危害。比如当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机质、生态失衡,人们还是一味地只增加氮磷钾肥料、多打杀虫剂,那么崩溃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在有限的环境里,任何物质实体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持续成长的。”


▪ 低估了时间延迟

典型迷思:“XX是无害的,因为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它有害。”

系统中的时间延迟无处不在,人的生老病死需要时间,从感染病毒到症状发作需要时间,从污染物产生到扩散再到发生危害,也需要时间…… 如果看不到时间延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目光短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从预测到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到真实地感知到问题已然发生,再到做出反应,缓慢地调整生育政策,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而过去政策的影响力尚未全部发生,这些影响也都存在着延迟。

在个人层面,低估时间延迟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对于垃圾食品,我们常常认为“吃了也没事,反正那么多人在吃,不都活得好好的吗?”却很少去考虑,从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到造成疾病,从亚健康到微弱的疾病到身体免疫系统崩溃,这之间都存在相当的时间延迟。

而在做出积极行动的时候,如果没有预测到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间延迟,则可能导致半途而废。“我做了XX,怎么一点用都没有?”“孩子,别学那些个没用的东西。”缺乏耐心和远见,导致了太多不必要的放弃。

▪ 有限理性

典型迷思:“人们总不至于那么傻,总不至于自毁前程。”

作为群体,我们通常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

有限理性是指,“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相隔较远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导致他们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除了信息之外,系统中每个角色的动机、目标、压力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每个角色做出的决定加在一起,造成的结果反而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比如,假如渔夫不知道哪里有多少鱼,也不了解在同一时间其他渔夫捕鱼的状况,不了解鱼群的再生能力是否受到了损害……即便了解到这些信息,也有可能做出有偏差的理解。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过度捕捞。其他很多生态灾难都是类似的情况。

但好消息是,有的时候,只要人们得到更及时、更完备的信息,行为的转变就会很容易。《系统之美》书中的一个例子虽然简单却发人深省,在荷兰的一个住宅小区,有一部分家庭的电表位置很显眼,另一部分家庭的电表则被安装在地下室,结果前者比后者的用电量平均少1/3。

有限理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自暴自弃、目光短浅的借口,而是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激发正向的行动。


系统型问题如何解决?

饥荒、贫困、环境恶化、犯罪、失业、经济波动、慢性病、战争,等等,都有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系统型问题。

“系统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行为特征。只有重新找回人们的直觉,停止相互指责和抱怨,看清系统的结构,认识到系统自身恰恰才是问题的根源,找到重塑系统结构的勇气和智慧,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究竟如何解决?简单的说,就像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在系统中,存在隐蔽但有力的“杠杆点”。下一篇文章中,将和大家分享这一部分内容,即系统的杠杆点和变革方式。

注:文中颜色标为绿色的语句均直接引用自《系统之美》。本书信息量很大,本文中提到的只涉及到书的一小部分内容,且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妥请多指正。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伙伴也可直接阅读原书。摄影图片来自Pixabay。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

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

farm@yogeev.com(农场)

post@yogeev.com(投稿)



勤转发,人人有机会

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