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末的思考,“物命”可以再长一点吗?| 实践篇

2016-12-28 西西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西西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物品,它们为我们创造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照”。上篇(请见今天第一篇推送,或点击本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提到,在我眼中,人与物最好的关系是“惜物”——需要它、喜欢它、使用它、珍惜它,人与物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如何才能珍惜物品,使“物命”再长久一些呢?除了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还有一些可以从自身入手的解决方法。如下是我的一些感想,如果您有更好的点子欢迎留言:

1.  在买物品前,多想一想我真的需要它吗?如果现在不确定可以再等等,不需要的物品会被慢慢淡忘,它们就不会占用资源啦。

朋友推荐好东西时,忍不住心动,想买。以前一时兴起就买了,有些用上了,有些一直没用上。现在我学会等一等,看看是否真正需要。比如最近心动的塔吉锅、小石磨、蚕丝被,它们都在排着队等候呢,让我再想一想是否真正需要,买了会不会用,确定了再买。

为了避免冲动型购买,有一些小方法可以试试:

比如,见到喜欢但不紧迫需要的物品时,可以先把链接收藏起来或者选中物品放到“购物车”里不立刻购买,过一阵子观察下“没有这件物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并没有什么问题?”那时候还是觉得需要再下单,不是真的需要的物品自然会被淡忘。

感受生活环境中空间的重要性,物品是有形的,可以看到的。空间是无形的,可以感受到的。无论有形的、无形的,对我们的居住感受都有很大影响。有一次去朋友家串门,看见一大屋子的东西,几乎没有落脚之处时,那种压抑的感觉记忆犹新,从那刻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购买物品了。物品变少了,生活空间变大了,人在里面更自由惬意。

2.  不贪图便宜,实在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产品。

“一分价格一分货”大部分情况下是真理。既然不需要拥有那么多的物品,买的时候不如选质量好的产品,可以用得长久一点。

3.  不盲目追潮流,而是买经典的款式或者自己真正喜爱的款式,它们不容易过时。

无论是服装、家具,经典的款式不容易过时,长久地使用也无妨。如果本身的职业是和服装、设计、时尚相关的,或者爱好此,此点可忽略。因为我本身的关注点不太在这上面,这两年没怎么填置新衣服,发现也够穿了。越是经典的简单款,越是经穿,什么时候穿都不会觉得怪。跟着潮流走的,往往容易过时。

4. 物品坏了,除了本能地换掉它,可以研究一下,通过修理能解决吗?换个零部件是不是就好了?这样物品的其他部件就可以继续发挥光与热了。

这是我最近学到的,以前的做法是坏了就扔,怕麻烦。老公是个特别爱惜物品的人,东西坏了,他会考虑先修修,实在修不好再说。比如门锁发锈了,他点了植物油就好用了。包和衣服的拉锁不容易拉上了,用钳子紧一紧开头的地方,咬合好了还能用一阵子。眼镜腿坏了,替换了另一副不用的眼镜的腿。修理的时候还能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物品的构造。


图来自西西

我特别费袜子,以前是一打打地买,破了再一打打地扔。最近觉得既然袜子这么不经穿,为什么不补补呢?于是,试着补了第一双袜子。当我拿起针线,笨手笨脚地缝补的时候,突然想起小学时缝扣子比赛的场景,留下的这点技能还是来自那时候,仿佛又联结上了。修补不像想象的难,尽管不太好看,功能性达到了。试穿了一天,脚感不错,小有成就感。

5.  定期给自己的物品做做整理。

曾经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喜欢去剪头发,把头发剪短、剪清爽,好像头上面的压力也随之消失了不少。这是对头发的“整理”吧。家里面乱得心烦意躁的时候,也会做个大整理,发现一大堆不用的东西,打包扔掉后,家里清爽了很多,人呆在里面也清爽好多。

有人说外在的环境是内心的写照,它们相互影响,当外整理外在环境时,也能借此梳理内心。想一想是这样,内心不清晰乱如麻的时候,家里面的环境也是乱。用的不用的都堆在那里,没有取舍,也没有功夫去搭理它们。越是这样,生活中积累的“不清晰”角落越多。相信当整理开始的时候,不仅能让家更整洁,也越来越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物品,不需要哪些物品,不用花费资源在不必要的地方,更珍惜现在拥有的。

整理不是一劳永逸的,生活继续,整理就一直在继续。

6.  把不用的东西处理掉。

一位整理师朋友说 “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那些放在那里经常不用的物品带给你的是停滞的能量。”感觉有道理,整理完就要把不需要的物品处理掉吧。

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可以转给需要的人。比如在朋友圈发个帖子,来个“物品招领”,挂在二手交易的网站上转卖出去。或者寄给小的公益团体,捐给需要的人。

没人要的话就卖废品,收废品的人因此能获得收入,物品再次回收利用。

以上都不行的,就仍了吧。

7.  不盲目追求美观,注重实用性,从真实需要出发,减少浪费。

平时不留心注意不到,整理后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

比如收拾完屋子,发现自己有一堆只穿过1、2次或从来没有穿过的鞋子,它们大多外表漂亮但不是特别舒服,穿上半天就磨破了皮或者不会走路了。后来发现穿的频次最高的还是那几双最舒服的鞋子:运动鞋、登山鞋、好穿的靴子和软底的休闲鞋。每当穿上特舒服的鞋子时,走路也轻盈了,身体也自由了。慢慢地意识到我对鞋的最大需求是舒服,其次才是好看,现在基本不买好看却穿不了的鞋子了,减少了浪费。

8.  如果不物化安全感,那么内心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物化后的安全感,借助拥有更多的物品和资源来实现。始终觉得它就像初冬的湖冰一样,不牢靠。

虽然不知道安全感从何而来,但体验过不安全感。一位老师让我深挖一下这些不安全感来自哪里,浅层的来自对现状的担忧,深层的来自……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拨开皮后,发现深层的源于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把一些事做好,不相信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从小受的教育使我们习惯向外看,跟别人比,一比较发觉这点不行,那点也差点,慢慢地就不自信了。一路走来,希望成为谁谁谁的时候,唯独没搞清楚自己是谁。后来发现要想活顺溜了,还是得尊重自己的脾气禀性,找回本来的样子,自知才有可能自信。有了这份自信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图来自Pixabay

因此,现阶段得到的答案是内心的安全感来源于自知和自信。自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拥有什么样的能力,需要和喜欢什么样的物品等等。自信,接纳所有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成长,发挥独特之处,以此安身于这个世界。那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物品来证明自己了。

你觉得内心的安全感是从何而来呢?


图来自西西

辞旧迎新之际,果园的师傅们正在给树木修剪枝条,为了明天春天长得更壮实、接的果子更好,我们也借助年末大扫除,好好地收拾和整理下自己的家,看见自己和身边物品的关系,让新的一年在轻装简行中出发吧!

关于作者

西西:爱好美食。从向外探馆子到寻找好食材、向内发展自己的厨艺。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和一切美的事物。

(编辑:Jing)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